《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希腊希腊巴特农神庙巴特农神庙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方形建筑物,这就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侬神庙。巴特农神庙是雅典著名的帕特侬神庙。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古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代七大奇观之一。 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这座神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之变,战火已经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战火已经使得庙顶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浮雕剥蚀严重,但从巍然屹立的
2、柱廊中,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还可以看出神庙当年的丰姿。埃及埃及金字塔金字塔埃及是一个极稳定与埃及是一个极稳定与保守的文明保守的文明,埃及建,埃及建筑中最为大家耳熟能筑中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金字塔,金详的就是金字塔,金字塔出现在公元二千字塔出现在公元二千年前年前,除技术和材料外,除技术和材料外,其严密的奴隶制度以其严密的奴隶制度以及将法老王视为神祉及将法老王视为神祉的化身,并相信灵魂的化身,并相信灵魂不灭,因而造就了伟不灭,因而造就了伟大大的金字塔的金字塔。然而,拿。然而,拿破仑的炮火也曾给它以毁破仑的炮火也曾给它以毁坏。坏。罗马的斗兽场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北京的圆明园北京的圆明园 岁月岁
3、月抹不去的痕迹,孤独的历史巨人,民族耻辱的象征,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深深的震撼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维克多雨果 Victor HugoVictor Hugo 雨果(雨果(180218021885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母亲是保皇主义者,少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影响较大。雨果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较大。雨果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1820182018271827年为第一阶段。这时期他政治上保守,文学上受年为第一阶段。这时期他政治上
4、保守,文学上受古典主义影响较深,他曾在古典主义影响较深,他曾在颂歌集颂歌集中公开表中公开表示拥护波旁王朝。示拥护波旁王朝。1827182718481848年是第二阶段。这年是第二阶段。这时期他写有剧本时期他写有剧本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和和爱尔那尼爱尔那尼,还有长篇小说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848184818851885是第是第三阶段。这时期三阶段。这时期一直坚持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一直坚持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斗争,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他写政治讽刺小册子和政治刺诗,猛烈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先后发表了长篇小说悲惨悲惨世界世界、
5、海上劳工海上劳工和和笑面人笑面人。 作者简介贯穿他一生活动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反对暴力、以爱制制“恶恶”。代表作。代表作是:是:巴黎圣母巴黎圣母院院、悲惨世悲惨世界界等长篇小说等长篇小说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 习 重 点整体感知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描述了瑰宝般的建筑圆明园圆明园主 要 内 容 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配乐朗读第三段,找出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具体赞美圆明园的句子,加以品味
6、。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完 整 目 睹 过 圆 明 园 的 西 方 人 把 她 称 为 “万 园 之 园”, 意 为 什 么 样 式 的 园 林 这 里 都 有。 的 确, 如 果 今 天 还 和 140 年 前 一 样 , 这 座 超 巨 型 园 林 就 是 当 之 无 愧 的 “世 界 园 林 之 王” 了。 圆 明 园 由 圆 明、 长 春、 绮 春 三 园 组 成, 总 面 积 达 350公 顷。 它 的 陆 上 建 筑 面 积 和 故 宫 一 样 大, 水 域 面 积 又 等 于 一 个 颐 和 园。 圆 明 园 的
7、 南 部 为 朝 庭 区, 是 皇 帝 处 理公 务 之 所。其 余 地 区 则 分 布 着 40 个 景 区,其 中 有50多 处 景 点 直接 模 仿 外 地 的 名 园 胜 景, 如 杭 州 西 湖 十 景, 不 仅 模 仿 建 筑, 连 名 字 也 照 搬 过 来 更 有 趣 的 是, 圆 明 园 中 还 建 有 西 式 园 林 景 区。 最 有 名 的 “观 水 法”, 是 一 座 西 洋 喷 泉, 还 有 万 花 阵 迷 宫 以 及 西 洋 楼 等 , 都 具 有 意 大 利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的 风 格。 在 方 河 里 还 有 一 个 威 尼 斯 城 模 型, 皇 帝 坐
8、 在 岸 边 山 上 便 可 欣 赏 万 里- 之 外 的 “水 城 风 光”。 圆圆 明明 园园 还还 是是 一一 座座 珍珍 宝宝 馆,馆, 里里 面藏面藏 有有 名名 人人 字字 画、画、 秘秘 府府 典典 籍、籍、 钟钟 鼎鼎 宝宝 器、器、 金金 银银 珠珠 宝宝 和和 稀稀 世世 文文 物,物, 集集 中中 了了 古古 代代 文文 化化 的的 精精 华华 请把文中第一段中讽刺侵略者的词句画出来,看看有什么艺术效果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体面”、“出色”、“光荣”、“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
9、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倒反”、“反话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判,讽刺等方面。 请从课文第五、第六、第十段中找出同样的用法的例子。 听读下面的文章圆明园的哭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 哭泣的圆明园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
10、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
11、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
12、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儿时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
13、?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断壁断壁残垣残垣的警的警示示我们我们当自当自强!强!给雨果写封信, 谈谈你读了本 文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