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章 方剂学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学的起源和方剂学的发展方剂方剂:中医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最后完成药物的治疗处方 处方 方剂方剂 剂型 方法 剂量 治法用法每剂药量每日剂量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一、萌芽期:原始社会——夏、商、周 单味药,盲目性,巧合性,无理、法指导二、酝酿期:春秋战国——明清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载方197首,无方名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载方13首在剂型上,有汤、丸、散、膏、丹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标志着方剂学已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载方314首创造性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被誉为“方书之祖”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辑入便、效、廉之单方、验方如“取青蒿一握,绞取汁,尽服之”治疟南北朝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载方140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南北朝北齐徐之才《药对》将药物分成10种,至宋代赵佶《圣济经》将方剂分成10种,为后人按治法分类方剂提供了理论基础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7300余首,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记载了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医论、医方、诊法、针灸、导引、按摩、食养等内容唐王焘《外台秘要》收方6000余首,引录大量医学著作,是研究唐以前医学的重要文献宋翰林医官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写的方书,载方16834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就,又总结了当代医学经验,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载方297首,后经160多年的多次重修,增补至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圣济总录》载方近2万首,是又一部由政府编写的方书,内容丰富,堪称“宋代医学全书”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专著金元时期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开后世方论之先河,首次依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倡导辛凉解表、泻热养阴为治疗热病的原则为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寒凉派张从正(张子和)《儒门事亲》详细介绍汗吐下三法运用,主张“治病应着重在祛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用药多重寒凉,偏攻慎补——攻下派李杲(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为元气之贼”主张温补脾胃以抑阴火 ——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滋阴派明朱棣朱棣编《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明吴昆吴昆《医方考》载方700余首,是历史上第一部详剖方剂的理论专著,“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故清汪昂汪昂《医方集解》载方700余首,将方剂按功用分类清吴塘吴塘《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清王清任王清任《医林改错》活血化瘀法这一时期的特点:数量激增;内容极大丰富;出现的方论和论述方论的著作;出现了较好的分类方法三、成熟期:清代《汤头歌诀》(清汪昂)业医:将方剂学作为独立学科学习温病学派形成,为方剂学增添了理论和内容四、静止期:近代五、发展期: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