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87410587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选课3药物基础知识(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第二讲 药物基础知识与应用(二)药物基础知识与应用(二)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第一节、药效学知识(重点)第二节、药动学知识第一节第一节、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n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影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含病原体)在药理上 属药效学范畴(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在药理上属药动学范畴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n由于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不同时间的动态过程,情况比较复杂,不作介绍。以下就药效学的有关概念作一简要介绍。n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量是研究

2、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量的规律的科学的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药物、机体及环境条件的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第一节、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第一节、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一 、药物作用 二、 药物的量效关系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 影响药效的因素一、 药物作用n定义:定义:指药物应用于人体后所引起机体在功能和形态上的改变。如吗丁啉、催产素等。n分类:分类:根据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调节功能(兴奋或抑制) (2)抗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3)补充不足一、 药物作用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n兴奋:使机体功能活动

3、加强。如肌肉收缩,心跳加快等。但过度的兴奋会转入衰竭,是另一种性质的抑制。n抑制: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如血压下降,镇静等。一、药物作用2、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n选择性选择性:多数药物在合适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n选择性高是由于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大,且组织细胞对药物的反应性高,使用时针对性强,药理活性也较高。如碘作用于甲状腺;汞、砷多沉积于肝、肾。n选择性低的药物是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广,不良反应比较多。n选择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是相对而言的,与剂量密切相关。如巴比妥类药物随剂量的增加,作用依次为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等。 一、

4、 药物作用2、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n两重性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也称为“治病”和“致病”。n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治疗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治疗作用作用。凡与治疗无关有时还会给病人带来不适或凡与治疗无关有时还会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不良反应。痛苦的反应称不良反应。前者是治疗所需要的,而后者应尽量减少或避免。2010药物基础知识公选课n治疗作用根据用药目的又可分为对症治疗(治标)和对因治疗(治本)。二者应视情况而定。一、 药物作用3、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的作用方式n按

5、作用部位分: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全身作用)n按作用机制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 药物的量效关系n药物的药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变化)而加强(变化),这种剂剂量量与与效效应应之之间的关系称量效关系。间的关系称量效关系。 无效量 效应 最小有效量 常用量 极量 最小中毒量 中毒量 最小致死量 剂量 致死量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它是研究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的理论。可分为:n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而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关系不大,故其作用机制比较简单。如甘露醇给组织脱水;氢氧化铝中和胃酸。n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该类药

6、物的药理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能与机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特定功能基团(受体或酶)结合而诱发一系列生理生化效应,大多数药物属于特异性药物。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 n 受体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地同相应的递质、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地同相应的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n受体上具有特异的结合部位受点(具有高度的选择性)n配体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n受体广泛存在

7、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或细胞内,根据其存在位置可分为三类:n细胞膜受体n细胞浆受体n细胞核受体 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n所谓的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的大分子,能和细胞外的信息分子呈特异性结合,而后将信息转变为细胞的效应 n按照一般药理学说法,受体是指能与药物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特殊部位.一般认为这些特殊部位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质或酶,能选择性地与一定药物结合,药物与受体之间必须具有亲和力,才能形成药物与受体的复合物 n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生物大分子如糖蛋白、脂蛋白和核酸等其结构的某个特定部位能准确识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专一性配体 药物与受体(受体学说)n受体与药物是如

8、何结合的?受体与药物是如何结合的?n结合力结合力: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离子分子间的吸引力(范德华力)、离子键、氢键,键、氢键,形成药物受体复合物。少数药物通过共共价键价键形成复合物,不易解离,药效持久。n两个条件两个条件:药物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生理效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前者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实际的能力,是作用强度的决定因素;后者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n分类:分类:根据亲和力和内在活性,将药物分为激动药激动药和拮抗药和拮抗药。前者是指既有较强亲和力又具内在活性有较强亲和力又具内在活性的药物,后者是指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9、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n(1)年龄)年龄n 新生儿、婴幼儿新生儿、婴幼儿n 特点:体液占体重的含量高,对水盐代谢敏感n 蛋白总量低,与药物结合的比率低n 肝肾功能不全,解毒能力低n 血脑屏障功能差,对精神神经系统药物敏感n 按体重给药其敏感性仍高于成年人n 老年人(老年人(60岁以上)岁以上)n 生理功能减退,生物转化、排泄功能低n 对药物敏感性增加,用药量为成人的3/41/2n 易患动脉硬化,应慎用升压药、泻药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 n(2)性别)性别n 女性生理特点:女性生理特点:n 脂肪占体重比率高,对药物较男性不敏感n 月

10、经期、妊娠期,禁用泻药、抗凝血药以免出血不止、流产n 妊娠头三个月,禁用抗代谢药、激素、有致畸作用的药物n 临产前,禁用吗啡等镇痛药以免抑制胎儿呼吸n(3)病理状态)病理状态n 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n 对通过代谢失活的药物,由于生物转化速率低,使作用加强,n 时间延长(甲苯磺丁尿、氯霉素)n 对代谢活化的药物,使作用减弱(环磷酰胺,氯霉素棕榈酸酯)n 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排泄减少,引起蓄积中毒(庆大霉素) n 体弱多病者、营养不良者:体弱多病者、营养不良者:慎用药,宜调理 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n(4)个体差异)个体差异n 高敏体质高敏体质对药物特殊敏感者n 如对巴比妥的

11、麻醉作用(高敏者5mg/kg,低敏者19mg/kg)n 对喹宁的中毒反应(高敏者,低敏者1g/kg)。n 注意用药史,强调个体化给药。 n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过敏性体质)n (休克、哮喘、麻疹、药热、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n 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几微克量就能引起休克。n 注意过敏史,进行皮试,一旦过敏使用脱敏药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n(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n生物转化酶异常生物转化酶异常(如乙酰基转移酶活性低)n 对磺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等代谢缓慢, n 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n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缺乏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n 使用某些药

12、物时易出现紫绀(如硝酸盐、磺胺类等)n 溶血性贫血(蚕豆病)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n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乙酰水杨酸、喹宁、磺胺、维生素K、n 蚕豆等引起溶血性贫血。n n 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n(6)种属间差异)种属间差异n 例1 环己巴比妥100mg/kg对不同动物的睡眠时间动物动物 睡眠时间(睡眠时间(min) 半衰期半衰期t 1/2(min) 药酶的相对活性药酶的相对活性小鼠 128 19 7 598 184兔 49 12 60 11 196 28大鼠 90 15 140 50 134 61狗 315 105 260 20 36 30四、影响药

13、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n(6)种属间差异)种属间差异n例2 人和3种动物对药物血浆半衰期(小时)的比较药物药物 人人 猴猴 狗狗 大鼠大鼠 吲哚美辛 2 1.5 1.5 4异烟肼 5 5 5 10咖啡因 3.5 1.2 5 2哌替啶 5.5 1.2 0.9 保泰松 7.2 8 6 四、影响药效的因素四、影响药效的因素 (7) 给药时间给药时间n 口服药:口服药:一般饭前服用(有刺激性药物饭后服用)n 催眠药、某些心血管药物(高血压、冠心病)催眠药、某些心血管药物(高血压、冠心病):睡前服用n 镇痛药:镇痛药:疼痛时服用n 急救药物:急救药物:发病时服用n反复用药的影响反复用药的影响n 耐受

14、性(可逆性和不可逆性)耐受性(可逆性和不可逆性)n 交叉耐受性交叉耐受性机体产生耐受性后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n 如酒瘾者对乙醚的麻醉性对巴比妥的催眠的反应性降低n 抗药性抗药性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细菌或病毒对药物产生的抵抗作用n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n 躯体依赖性(成瘾性)(强镇痛药、致幻剂、苯丙胺类抗疲劳剂)n 精神依赖性(习惯性)(吸烟、饮酒、服用镇静催眠、神经抑制、兴奋剂) 第二节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n药物被人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分布于各组织器官,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相应的药物作用,同时人体对药物也进行一系列生理处理人体对药物也进行一系列

15、生理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程,这也就是药物的体内过程。(其中吸收、分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通称为布和排泄通称为药物转运药物转运,即药物在体内位置的,即药物在体内位置的变化;代谢则称为变化;代谢则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即药物在体内化学,即药物在体内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结构发生改变)。n这一体内过程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即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也发生了转化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同时也发生了转化。药物对药物对机体作用(或称效应)依赖于机体内药物浓度的机体作用(或称效应)依赖于机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变化。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n1 吸

16、收 n2 分布 n3 代谢(生物转化) n4 排泄 幻灯片 71、 吸收n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静脉给药不存在吸收)。n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n给药途径: n药物因素 n吸收环境 给药途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人体循环,没有吸收过没有吸收过程。程。皮下或肌肉注射:皮下或肌肉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及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吸收较快而完全吸收较快而完全。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药物药物胃肠粘膜胃肠粘膜门静脉门静脉肝脏肝脏(首过效应首过效应)。此方法方便,但吸收较慢。方法方便,但吸收较慢。粘膜给药:粘膜给

17、药:如眼、直肠、舌下、呼吸道(迅速)等。皮肤给药皮肤给药:缓慢。缓慢。 一般情况下,吸收快慢顺序为:粘膜(肺泡、舌下)吸收快慢顺序为:粘膜(肺泡、舌下) 肌肉肌肉或皮下或皮下口服口服皮肤皮肤幻灯片幻灯片 7药物因素理化性质:理化性质:小分子水溶性物质可自由通过生物膜孔而扩散被吸收;酸性有机物质在胃酸中不易解离,易于吸收。剂型:剂型:气雾剂、注射剂、溶液剂、片剂、胶囊剂、丸剂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在血管外给药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率。吸收环境n吸收部位: 血流速度快,有利促进吸收; 药物浓度高,吸收面广,也有利吸收加快;胃排空、肠蠕动的程度及食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18、2、 分布 n定义:药物从血液转送到各组织细胞的过程。n特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 (1)动态变化()动态变化(2)不均匀)不均匀。n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n与血浆蛋白结合n再分布 n体液的酸碱度 n体内屏障 与血浆蛋白结合n药物进入循环后,首先不同程度地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结合型大分子物质。特点:(1)可逆性可逆性。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消除慢,维持时间长。反之则短。(2)有饱和性。有饱和性。血浆蛋白是非特异性的,易产生竞争抑制、中毒。 再分布n被吸收的药物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肝、肺、心)分布,然后再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肠、皮肤)转移。 体液的酸碱度n药物和体液的酸碱度

19、对药物的分布影响较大。 胞外 胞内弱碱性药物易分布到胞内,利用它进行酸中毒抢救。7.26.8弱酸性药物易分布到胞外,利用它进行碱中毒抢救。体内屏障 体内某些部位由于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对不少药物的转运可产生屏障作用,并影响药物的分布。它分为两种。n生理屏障:生理屏障:n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脊液、血液与脑细胞、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三种隔膜组成,主要是前两种起作用。水溶性药物(如青霉素)难以通过水溶性药物(如青霉素)难以通过,脂溶性药脂溶性药物易于通过物易于通过。但脑膜炎时相反。n胎盘屏障:胎盘屏障:是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隔开的屏障。作用较弱。n病理屏障病理屏障:血胸水、血腹水等。3、 代谢(

20、生物转化) 定义: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n影响药物转化的主要因素: 酶酶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经酶系统的作用,通过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分解和结合分解和结合等方式,最终成为灭活的易溶于水的终末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其药理活性也被减弱或完全丧失。但也有少少数药物是通过体内代谢后才能有药理活性的。数药物是通过体内代谢后才能有药理活性的。 如:环磷酰胺本身无活性,在体内经水解后释放出氮芥才发挥抗肿瘤作用。n药物代谢的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主要场所是肝脏。肝功能不良时,转化率下降,容易引起中毒,应特别注意选药和掌握剂量。4、 排泄 n定义: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

21、官排出体外的过程。n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此外也有从肺、胆囊、唾液、乳腺、汗腺及粪便排出。n影响药物排泄的主要因素:n肾功能 n尿液的酸碱度 n竞争分泌机制 n肝肠循环 肾功能n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而最终使药物排出。n肾功能不良、无尿或少尿时,肾排泄能力下降。 尿液的酸碱度n多数药物为弱酸或弱碱性的。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可使酸性酸性药物药物在尿中离子化,酸化尿液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碱性药物在尿中离子化,这样可阻止药物的再吸收,加速其排泄。这是中毒时常用的解毒方法。 竞争分泌机制n肾小管分泌药物是由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的通道组成的(一一种是弱酸类通

22、道种是弱酸类通道,一种是弱碱类通道一种是弱碱类通道)n同类药物分泌时可能有竞争抑制。 如:丙磺舒消炎痛,可减少消炎痛的主动分泌使之排泄减慢,血浓度升高疗效(或毒性)均增大。 肝肠循环n有些药物经肝脏排入胆汁后,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肝肠循环。抑制肝肠循环可加速排泄。 第二第二 节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一、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作用一、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作用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给药途径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 优点优点 缺点缺点 口服口服 胃肠黏膜 简便、安全、经济 吸收较慢,不规则,胃肠 道刺激,不适于易在胃肠中

23、破坏的药物、危急昏迷病人舌下舌下 舌下毛细 不被胃肠破坏, 适用于少数药物,如硝酸甘 油、异丙肾上腺素等 直肠直肠 直肠黏膜 不被胃肠破坏, 给药不方便,不适于大分子 药物,如脂肪、蛋白、多糖 等无首过效应无首过效应血管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给药途径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 优点优点 缺点缺点皮下皮下 毛细血管 吸收均匀持久,植入 不适于刺激性药物、油剂、 剂可缓慢释放药物 大量药物,易发炎化脓肌肉肌肉 肌肉毛细 吸收较快,水溶液、油 矿物油易致癌,刺激性强 血管 溶液、混悬液均可使用 的药物易引起肌肉坏死 静脉静脉 直接入血 生效迅速,用于急救, 易产生不良反应,制剂

24、 剂量易控制,大量药物 质量要求高,不能使用油 可以滴注 ,刺激性药物 溶剂。 可以稀释。 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二、常用给药途径及特点给药途径给药途径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 优点优点 缺点缺点动脉动脉 直接随血流 用于肿瘤化疗的局部给药 操作复杂 达作用部位 减少副作用 局部局部 蛛网膜下腔 直接到达作用部位 浓度和剂量不易控制 关节腔吸入吸入 呼吸道黏膜 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 需要特殊设备,在一定 温度下能气化。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后遗效应 2.停药反应 3.半数有效量(ED50) 4.耐药性 5.耐受性二、填空:二、填空:1.慢性毒性的三致反应是致慢性毒性的三致反应是致_、致、致_、致、致_。2.药物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药物本身所致,也可能是药物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药物本身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药物的由于药物的_或药剂中或药剂中_所致。所致。 三、问答题三、问答题1.什么是停药反应?如何预防?2.与口服给药比较,舌下给药的特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