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观察法与测验法》PPT课件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76.50KB
约28页
文档ID:587396833
《观察法与测验法》PPT课件_第1页
1/28

第六章第六章 观察法与测验法观察法与测验法第一节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观察法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 果整理果整理第三节第三节 测验法的一般问题测验法的一般问题第四节第四节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观察法概述一、观察法的概念一、观察法的概念二、观察法的类型二、观察法的类型三、观察法的特点三、观察法的特点四、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四、教师对观察法的运用 一、观察法的概念一、观察法的概念(一)定义(一)定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与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方法二)包含的要素(二)包含的要素1、观察的手段:视觉、听觉、观察的手段:视觉、听觉2、观察的对象:教育活动中的人及其活动、观察的对象:教育活动中的人及其活动3、观察对象的状态:自然状态、观察对象的状态:自然状态 二、观察法的类型二、观察法的类型(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直接观察:直接观察:(用自身感官观察)简便但不精全(用自身感官观察)简便但不精全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观察)客观但较麻烦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观察)客观但较麻烦(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介入被观察者活动)深入但不客观参与性:(介入被观察者活动)深入但不客观非参与性:(不介入被观察者活动)非参与性:(不介入被观察者活动)客观但不深入客观但不深入(三)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三)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计划严密,易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后期有结构:计划严密,易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后期无结构:灵活机动,难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初期无结构:灵活机动,难量化处理,适于研究初期 (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全面观察:涉及范围广,易把握现象间关系全面观察:涉及范围广,易把握现象间关系抽样观察:范围小,易深入,操作简便抽样观察:范围小,易深入,操作简便(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定期观察:非连续性,次数有限定期观察:非连续性,次数有限追踪观察:长期连续,次数较多追踪观察:长期连续,次数较多三、观察法的特点三、观察法的特点(一)优点(一)优点1、目的性与计划性、目的性与计划性2、自然性与客观性、自然性与客观性3、直接性、直接性 (二)不足(二)不足1、流于表面,不易深入、流于表面,不易深入2、对观察者(理论水平、观察能力、心理素质)、对观察者(理论水平、观察能力、心理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较高四、教师对观察法的应用四、教师对观察法的应用 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制定教育方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案提供依据应用场合:课堂、课外、家庭应用场合:课堂、课外、家庭应用对象:全体、小组、个别、重点学生应用对象:全体、小组、个别、重点学生应用内容:学习、交往、思品活动应用内容:学习、交往、思品活动 第二节第二节 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观察法的设计、实施与结果整理一、观察法的设计一、观察法的设计(一)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一)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1、研究问题的确定:、研究问题的确定: 来源于对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思考来源于对实际工作问题的理论思考2、研究目的的确定:、研究目的的确定: 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目的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目的3、确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 注意选取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注意选取对象应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二)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的设计(二)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的设计 即将问题分解成具体的观察项目和内容,即将问题分解成具体的观察项目和内容,并据此设计成表格。

并据此设计成表格三)理论与概念的准备(三)理论与概念的准备 用理论指导观察,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用理论指导观察,建立自己的概念系统 *理论不仅决定你看什么,也影响你如何理论不仅决定你看什么,也影响你如何分析与评价你所看到的东西分析与评价你所看到的东西四)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四)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1、试探性观察、试探性观察 1)目的)目的 在于熟习场景和环境,熟悉学生生活,发在于熟习场景和环境,熟悉学生生活,发现值得观察的现象选取观察的角度,试探后面现值得观察的现象选取观察的角度,试探后面的观察如何进行的观察如何进行2)特点:看得粗,范围广)特点:看得粗,范围广2、观察取样、观察取样1)取样观察的特点:看得细、精、深,范围小)取样观察的特点:看得细、精、深,范围小2)观察取样的种类)观察取样的种类时间取样时间取样场所取样场所取样对象取样对象取样事件取样事件取样 (五)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制定(五)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制定 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计划与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类型、观察的取样和时间观察对象、观察内容、观察类型、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二、观察的实施策略二、观察的实施策略——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实施观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一)位置选择的策略(一)位置选择的策略方位要正确方位要正确距离要合适距离要合适要适当调整观察位置要适当调整观察位置 (二)应用感官进行观察(二)应用感官进行观察 注意观察时要真实、全面、注重动态过程注意观察时要真实、全面、注重动态过程 (三)观察的记录(三)观察的记录 记录的方式有:记录的方式有:1、频率记录:、频率记录: 记录特定时间内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记录特定时间内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2、等级记录:、等级记录: 根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按照事先确定的等根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按照事先确定的等级的划分和含义,记录其等级或在相应的等级处作级的划分和含义,记录其等级或在相应的等级处作记号 3、行为核查记录:、行为核查记录: 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是否出现、研究者对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是否出现、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核查后的记录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进行核查后的记录。

4、现象描述记录:、现象描述记录: 对观察对象的行为用语言进行描绘叙述的记对观察对象的行为用语言进行描绘叙述的记录方式 5、图形记录:、图形记录: 用符号、线条、箭头等绘出的行为图记录观用符号、线条、箭头等绘出的行为图记录观察对象的某些运动性的行为或人际互动行为的记察对象的某些运动性的行为或人际互动行为的记录方式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三、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一)对记录的整理(一)对记录的整理1、目的:、目的: 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为理性分析做准备使观察记录完整、清楚、准确,为理性分析做准备2、一般步骤、一般步骤1)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修补资料))对资料的初步整理(修补资料)2)对资料的再次整理(编码分类))对资料的再次整理(编码分类)3)建立分析工具与框架(寻找分析单位并概念化之))建立分析工具与框架(寻找分析单位并概念化之)4)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性分析和实例剖析,)对原始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定性分析和实例剖析,建立扎根理论建立扎根理论 (二)分类与编码(二)分类与编码1、编码:、编码: 用分析的概念或者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用分析的概念或者数字、符号对记录的文字进行标注。

进行标注 *常见的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及策略编码常见的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及策略编码2、分类:、分类: 将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将同一类编码的资料归拢在一起,装在文件夹里或另附纸按类标注里或另附纸按类标注三)量化处理与案例分析(三)量化处理与案例分析1、量化处理:、量化处理: 量化处理是指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经过量化处理是指运用数学的统计方法,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及编码分类的资料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及进行差异检验等进行差异检验等2、案例剖析:、案例剖析: 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四)建立扎根理论(四)建立扎根理论*程序程序登录资料,产生概念登录资料,产生概念比较资料和概念比较资料和概念发展理论性概念发展理论性概念理论性抽样理论性抽样建构理论建构理论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扎根理论是指从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测验法一般问题测验法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测验法?一、什么是测验法?1、定义、定义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是教育、心理学中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是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2、功能、功能 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是发展教育、有评估、诊断与预测三种功能,是发展教育、心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测验(一)测验——对心理量进行测量的工具对心理量进行测量的工具 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此程序里,受测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在此程序里,受测者对编制得交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者对编制得交好的一组刺激作出反应,施测者可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藉此引起对受测者所测的特质进行数量的描述二、测验与量表二、测验与量表(二)量表(二)量表 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行为特征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行为特征 *量表的量化水平有:名称、顺序量表、等量表的量化水平有:名称、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距量表、等比量表 (三)测验与量表的关系(三)测验与量表的关系 量表是测验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也可不用量表是测验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也可不用于测验。

于测验四)测验的客观性(四)测验的客观性 ——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标志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标志包括包括测验刺激的客观性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五)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五)测验量表法应用的对象 类型类型能力与成就能力与成就个性测验(较复杂)个性测验(较复杂)(六)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六)影响测量对象行为的无关因素1、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指导语与测验的情境2、测试焦虑、测试焦虑3、练习与应付技巧、练习与应付技巧4、反应方式(反应的倾向)、反应方式(反应的倾向)5、反应心向、反应心向(七)测验的使用与解释(七)测验的使用与解释 1、如何施测、如何施测按施测手册要求施测按施测手册要求施测适当选择施测时间与地点适当选择施测时间与地点施测态度要和蔼有度施测态度要和蔼有度施测时间长短要合适施测时间长短要合适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对于特殊问题要根据经验处理适当选择个别或团体施测适当选择个别或团体施测2、施测结果的解释、施测结果的解释 先对所用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了解其先对所用测试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了解其客观性,再按测验的常模解释。

客观性,再按测验的常模解释 第四节第四节 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一、制定测验编制的计划一、制定测验编制的计划(一)确定测验目的(一)确定测验目的1、确定测量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操作定义、确定测量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操作定义2、确定测量的目的(评估、诊断或预测)、确定测量的目的(评估、诊断或预测)(二)制定编题计划(二)制定编题计划(三)设计测验蓝图(周密计划)(三)设计测验蓝图(周密计划) 二、编辑测验题目(中心环节)二、编辑测验题目(中心环节)(一)一般命题原则(一)一般命题原则(二)是非题命题原则(二)是非题命题原则(三)多重选择题命题原则(三)多重选择题命题原则三、题目分析(项目分析)三、题目分析(项目分析)(一)预测(一)预测——为项目分析提供可能性为项目分析提供可能性 鉴别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鉴别作用鉴别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鉴别作用 (二)项目分析的方法(二)项目分析的方法1、质的分析、质的分析 对题目编辑中提出的一般原则,题目的内容、对题目编辑中提出的一般原则,题目的内容、形式,取材的确切性的分析形式,取材的确切性的分析。

2、量的分析、量的分析 通过题目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通过题目预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题目难度、区分度以及被试对各种答案的反应情况难度、区分度以及被试对各种答案的反应情况1)难度分析)难度分析2)区分度(鉴别度)分析)区分度(鉴别度)分析 3、区分度评价、区分度评价 区分度越接近区分度越接近“1.00”越好4、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区分度与难度的关系 难度越大或越小,区分度越差,难度为难度越大或越小,区分度越差,难度为0.50时,区分度最好时,区分度最好一个测验中题目难度分配应呈正态分布一个测验中题目难度分配应呈正态分布四、合成测验四、合成测验 将优良的试题适当编排,合成为一套完将优良的试题适当编排,合成为一套完整的测验整的测验 (一)试题项目的选择(一)试题项目的选择(二)试题编排(二)试题编排并列直进式并列直进式混合螺旋式混合螺旋式(三)题目特性的复核及复本的编制(三)题目特性的复核及复本的编制五、将测验标准化,正式测验的完成五、将测验标准化,正式测验的完成(一)测验的标准化(一)测验的标准化 即将影响测验的程序加以控制。

即将影响测验的程序加以控制二)标准化的内容(二)标准化的内容 1、内容一致、内容一致2、施测要求统一(指导语、时限、评分)、施测要求统一(指导语、时限、评分)3、测验分数的组合合理、测验分数的组合合理 方法有:将各题目据权重组合、等量加数、方法有:将各题目据权重组合、等量加数、多重分段法、多重回归、聚类分析、因素分析多重分段法、多重回归、聚类分析、因素分析4、常模科学(解释分数的依据)、常模科学(解释分数的依据)六、测验特征的鉴定(评估)六、测验特征的鉴定(评估)(一)信度分析(一)信度分析 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程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稳定性程度即对测验信度与效度的考查,以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即对测验信度与效度的考查,以保证测验的客观性 1、信度分析的基本原理、信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测验信度的分析以测验分数的变异理论为测验信度的分析以测验分数的变异理论为基础,通过控制非系统变异(测量误差)来提基础,通过控制非系统变异(测量误差)来提高信度2、信度系数的计算、信度系数的计算 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方法1)再测信度)再测信度2)复本信度)复本信度3)分半信度)分半信度4)同质性信度)同质性信度5)评分者信度)评分者信度 3、影响信度的因素、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试、被试、情境、内容与取样、时间方面等。

主试、被试、情境、内容与取样、时间方面等二)效度分析(二)效度分析 效度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验能够测量所要效度指测验的准确性,即测验能够测量所要测量特性的程度测量特性的程度包括包括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实证效度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