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87391530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六讲社会群体家庭(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第三节 家庭“人在本质上是群体性动物,不能过群体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因而不参与群体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神明。” 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分析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0901(2、3)班的特征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社会群体的结构四、社会群体的运作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概念概念广义:凡指一切通过广义:凡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共同活动,并有着,并有着共共同利益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由狭义:指由持

2、续的直接的交往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联系起来的具有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的人群。的人群。2、社会群体的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较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互动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有一致的目标3 3、 社会群体与人群社会群体与人群 如果群众在互动过程中具有了以下四个特征,那么它就完成了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这四个特征是:在互动中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引导其成员活动的方向。在活动中产生出一套行为模式,确定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活动疆界。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色关系,使其成员之间相互区别,使其成员与其他群体的成员区别开来。其成员在

3、彼此“喜欢”或“不喜欢”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吸引的网络。有些社会群体就是通过这条途径形成的。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与次级群体(second group)(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2、内群体(in- groups)与外群体(out- groups)(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3、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s)(成员的身份归属、成员进行比较时选择的参考对象)4、正式群体(formal group)与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群体内部的组织正规化程度)5、小群体(small groups)与大群体(large group

4、s)(群体的规模及其成员互动的方式)6、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群体内部成员关系产生的缘由和性质)7、功能型群体、工作项目型群体与兴趣-友谊型群体(群体目标以及由此决定的成员间关系的性质)三、社会群体的结构(一)群体规模(二)群体关系(三)群体规范(四)群体角色系统(一)群体规模(一)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不仅与群体凝聚力密切相关,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行为及群体的构成,是群体最外在、最直接的结构要素。如:a/群体规模大小与成员的参与程度成反比b/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往往内聚力更强,更倾向于寻求一致性。c/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成员的满意感可能降低。大群体比起小群体决策速度慢。d/群体规模

5、的扩大,不仅使成员参与机会减少,还可能导致机会分配的不平衡,出现少数人控制整体的局面(二)群体关系社会学和心理学常用Kephart(凯波特)公式计算群体关系的数目:M=(3n-2n+1+1)/2 (M代表群体内可能存在的人际关系数,n表示群体内的成员数目)社会学家用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图示分析法(简称“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通过群体内部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来分析群体 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社网图(社网图(美:莫雷诺美:莫雷诺 J.L.moreno

6、)“你喜欢与谁接近?你喜欢与谁接近?”单单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关系,箭头表示单向选择关系,即一方喜欢与另一方接近,即一方喜欢与另一方接近,但另一方比较冷淡,双箭但另一方比较冷淡,双箭头表示双向选择关系头表示双向选择关系它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它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领导资被广泛应用于群体领导资格、信息传递途径、宗派格、信息传递途径、宗派集团分析等课题集团分析等课题信息沟通方式信息沟通方式全通道型全通道型环型环型分散分散式式轮型轮型Y型型集中式集中式链型沟通-(三)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群体对成员行为的预期,是群体成员共同认同并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和。美谢里夫(M.Sherif

7、)的试验表明:当群体成员间进行持续互动时,就会逐渐形成共同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且这些标准和准则还会趋于稳定,这个过程也即是群体规范的基本形成机制。2、群体压力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指群体借助规范对成员心理产生的一种强制力量,以达到约束成员的行为,保持群体一致性的作用。群体压力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群体内的从众现象(conformity),阿希(S.E.Asch)的从众试验。(四)群体角色系统(四)群体角色系统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部有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角色。几乎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可以看到三种典型的角色,即任务中心角色、群体维护角色、自我中心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者有:建议者、

8、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维护角色的表现者有:鼓励者、协调者、折衷者、监督者。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四、社会群体的运作(一)群体决策(二)群体维持1、群体效力群体任务的完成情况,即群体效率(group effect)群体成员欲望的满足程度,即士气2、群体凝聚力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力量和程度。包含群体对成员个体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其发展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一、特征成员人数较少成员间有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间相互扮演全

9、部角色,表现出全部的个性成员间交往的情感性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二、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类型家庭儿童游玩群体 邻居 朋友圈子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初级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尤其是情感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初级社会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变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日渐衰落 (1)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2)初级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3某些初级社会群体名存实亡。第六讲 家庭一、婚姻1、择偶2、结婚3、离婚1、择偶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配偶?人们

10、在怎样选择自己的配偶?配偶选择机制如何?择偶标准及其模式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价值及其取向,会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择偶的一般原则:同类婚;男女有别;梯度择偶测度指标:择偶动机;择偶标准(可排序);通婚圈半径;通婚者的般配程度;择偶的家庭因素;择偶经历2、结婚结婚行为的具体形式结婚投入结婚对双方的价值3、离婚人们为什么会离婚?社会背景:产业化的发展;家庭功能的改变;城市化发展导致社区联系崩溃,家庭陷入孤立,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弱;法律放宽了对离婚的限制具体原因(纽科姆、本特勒):过早结婚;因怀孕结婚;短期相识的结婚;有离婚的父母;与不像自己的人结婚;婚前有性生活经验的人容易离婚;性生活

11、不满意的婚姻;男女角色不平等社会学家把影响离婚的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从当前婚姻中获得的物质的和心理的满足的程度。人们对婚姻替代形式的态度,包括对非婚性行为、非婚生育、同居等的态度。离婚的障碍,包括经济和感情方面的成本与付出、法律的障碍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等。二、家庭1、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血婚制阶段、伙婚制阶段即普那路家庭、偶婚制、专偶制阶段)2、家庭结构3、家庭的居制和代际关系类型4、家庭的功能5、家庭的变迁与走向1、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沿革血婚制伙婚制即普那路家庭偶婚制专偶制2、家庭结构家庭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家庭关系:姻缘关系、血缘关系、姻姻缘关系、血缘关系、姻亲关

12、系亲关系3、家庭的居制和代际关系类型家庭的居制:从夫居、从妻居、分居制(单独居或新居制)、网络家庭(家庭网)代际关系类型:“接力型”模式-“反哺型”模式4、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扶养、赡养功能 情感、休息娱乐场所其他功能,如:宗教功能,社会治安功能5、当代中国家庭的变迁与问题(一)家庭结构变迁(一)家庭结构变迁 家庭规模趋于缩小,核心家庭比例升高 当代中国人的结婚年龄在推迟。 青年人婚姻自主的程度提高,婚姻自由的目标基本实现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二)家庭观念变迁(二)家庭观念变迁家庭中性别平等观念增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服从于家庭, 现在家庭中个人的独立性增加了。 (三)家庭问题(三)家庭问题 养老问题婚外情问题独生子女教育家庭暴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