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现场救护2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现场救护2ppt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故现场救护与应急自救事故现场救护与应急自救 1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现场救护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现场救护n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救护概述n化学烧伤的应急与救护n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应急与救护n化学中毒的应急与救护化学烧伤的特点及致伤机理化学烧伤的特点及致伤机理 n局部损害 n全身损害 具有化学烧伤危害的物质与皮肤的接触具有化学烧伤危害的物质与皮肤的接触时间一般比热烧伤的长,因此某些化学时间一般比热烧伤的长,因此某些化学烧伤可以是进行性损害,甚至通过创面烧伤可以是进行性损害,甚至通过创面等途径吸收,导致全身各脏器的损害等途径吸收,导致全身各脏器的损害 局部损害n局部损害的情况与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及与皮肤接触的
2、时间等均有关系。n酸凝固组织蛋白n碱皂化脂肪组织n有的毁坏组织的胶体状态,使细胞脱水或与组织蛋白结合n有的因本身的燃烧而引起烧伤,如磷烧伤n有的本身对健康皮肤并不致伤,但由于大爆炸燃烧致皮肤烧伤,进而引起毒物从创面吸收,加深局部的损害或引起中毒等n局部损害中,除皮肤损害外,黏膜受伤的机会也较多,尤其是某些化学蒸气或发生爆炸燃烧时更为多见。因此,化学烧伤中眼睛和呼吸道的烧伤比一般火焰烧伤更为常见全身损害 n有些化学药物可以从创面、正常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等吸收,引起中毒和内脏继发性损伤,甚至死亡n有的烧伤并不太严重,但由于有合并中毒,增加了救治的困难,使治愈效果比同面积与深度的一般烧伤差n多
3、数化学物质是经过肝、肾而排出体外,故此两种器官的损害较多见n毒性肝炎n局灶性肝出血坏死n急性肾功能不全及肾小管肾炎n肺水肿n贫血n中毒性脑病n脑水肿n周围或中枢神经损害n消化道溃疡及大出血等 化学烧伤的处理原则化学烧伤的处理原则 n迅速脱离事故现场n终止化学物质对机体的继续损害n采取有效解毒措施,防止中毒n进行全面体检和化学监测 脱离现场与应急处置 n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滞的衣服,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n稀释n机械冲洗n冲洗时可能产生一定热量,不停冲洗,可使热量逐渐消散n冲洗用水要多,时间要够长,一般要求在2h以上,尤其在碱烧伤时,冲洗时间过短很难奏效n如果同时有火焰烧伤,冲洗尚有冷疗的作用n有些化学
4、致伤物质并不溶于水,冲洗的机械作用也可将其自创面清除干净n头、面部烧伤时,要注意眼睛、鼻、耳、口腔内的清洗n眼睛,应首先冲洗,动作要轻柔,一般清水亦可,如有条件可用生理盐水冲洗n如发现眼睑痊挛、流泪,结膜充血,角膜上皮肤及前房混浊等,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冲洗。用消炎眼药水、眼膏等以预防继发性感染n石灰烧伤时,在清洗前应将石灰去除,以免遇水后石灰产生热,加深创面损害n有些化学物质则要按其理化特性分别处理n大量流动水的持续冲洗,比单纯用中和剂拮抗的效果更好n用中和剂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min即可,中和处理后仍须再用清水冲洗,以避免因为中和反应产生热而给机体带来进一步的损伤 防止中毒 n有些
5、化学物质可引起全身中毒,选用相应的解毒剂或对抗剂治疗n发生中毒时,应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n静脉补液n使用利尿剂常见化学烧伤常见化学烧伤n酸烧伤 n碱烧伤 n磷烧伤 n镁烧伤 n其他化学烧伤n沥青烧伤 n水泥烧伤 酸烧伤 n强酸烧伤 n氢氟酸烧伤 n石炭酸烧伤 n铬酸烧伤 n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 强酸烧伤 n高浓度酸能使皮肤角质层蛋白质凝固坏死,呈界限明显的皮肤烧伤,并引起局部疼痛性凝固性坏死n硫酸创面呈青黑色或棕黑色n硝酸烧伤先呈黄色,以后转为黄褐色n盐酸烧伤则呈黄蓝色n三氯醋酸的创面先为白色,以后变为青铜色n颜色的改变还与酸烧伤的深浅有关,潮红色最浅,灰色、棕黄色或黑色则较深 n痂皮的柔软度为判
6、断酸烧伤深浅的方法之一n浅度者较软,深度者较韧n痂皮色深、较韧、如皮革样,脱水明显而内陷者,多为度n由于酸烧伤后形成一薄膜,末梢神经得以保护,故疼痛一般较轻n如果疼痛较明显,则多表示酸在继续侵蚀,一般也表示烧伤较深n酸烧伤创面肿胀较轻,很少有水疱,创面渗液极少n酸烧伤后迅速形成一层薄膜,创面干燥,痂下很少有感染,自然脱痂时间长,有时可达1个月以上n浓硫酸有吸水的特性,含有三氧化硫,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吸入后刺激上呼吸道,最小口服致死量为4mln浓硝酸与空气接触后产生刺激性的二氧化氮,吸入肺内与水接触而形成硝酸和亚硝酸,易致肺水肿n盐酸可呈氯化氢气态,引起气管支气管炎,脸痉挛和角膜溃疡。n氯磺酸遇
7、水后可分解为硫酸和盐酸,比一般酸烧伤更为严重,常为度烧伤n强酸烧伤后立即用水冲洗是最为重要的急救措施,冲洗后一般不需用中和剂,必要时可用2-5的碳酸氢钠、2.5氢氧化镁或肥皂水处理创面后,仍用大量清水冲洗,以去除剩余的中和溶液n创面处理采用一般烧伤的处理方法。由于酸烧伤后形成的痂皮完整,宜采用暴露疗法。如确定为度,亦应争取早期切痂植皮n口服腐蚀性酸可引起上消化道烧伤、喉部水肿及呼吸困难,可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鸡蛋清和牛奶等中和剂。忌用碳酸氢钠,以防胃胀气,引起穿孔氢氟酸烧伤 n氢氟酸是一种无机酸,具有强腐蚀性,它可以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损伤。作为一种清洗剂,已被广泛应用于高级辛烷燃烧、致冷剂、半导体
8、制造以及玻璃磨砂和石刻等工业领域。在国外,有些家庭也用此作为除锈剂 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通过氟化氢分子扩散可实现氟离子的跨膜转运,主要出现运,主要出现运,主要出现运,主要出现低钙低钙低钙低钙、高钾高钾高钾高钾和和和和低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钠血症 氢氟酸损伤机理及其特点 n与其他无机酸一样作为一种腐蚀剂作用于表面组织n由于氟离子具有强大的渗液力,它可引起组织骨化坏死,骨质脱钙和深部组织迟发性剧痛n机理主要有初始的脱水作用,氢氟酸烧伤引起深组织剧烈疼痛。当氟化物穿透皮肤及皮下组织时,可以引起组织液化坏
9、死以及伤部骨组织的脱钙作用。氢氟酸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如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和深度将不断发展n严重氢氟酸烧伤可引起氟离子全身性中毒,导致致命的低钙血症。低钙血症是氟化物中毒的主要死亡原因氢氟酸烧伤治疗方案 n通常是钙离子、镁离子或季胺类物质来结合氟离子,或是将这些阳离子的制剂注射到深部组织,或是局部应用通过其扩散与氟离子结合n早期处理:烧伤后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应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烧伤创面n钙剂的外用:直接涂于创面,进行创面湿敷等方法n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配入外用药应用,对于眼部烧伤或深度烧伤的伤员可以口服n手术治疗:深度氢氟酸烧伤的伤员,手术治疗是根本性的治疗措施n眼部损
10、伤的治疗:眼部损伤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后,可继续用1葡萄糖酸钙及可的松眼药水滴眼n吸入性损伤的治疗:应立即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纯氧,雾化溶液。密切注意水肿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n对重症伤员的救治:对重症伤员除进行上述治疗外,还应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重症患者或伴有吸入性损伤者应进行重症监护,进行心电图和血钙浓度的连续监测,以积极防治低钙血症,必要时通过静脉途径补充钙离子,使血钙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 氢氟酸烧伤预防 n接触氢氟酸的人员宜穿戴防护衣裤、手套和眼镜,口罩中夹有经碳酸钙溶液浸润后晾干的纱布n在使用氢氟酸的地方应备有水源及含钙的外溶液n一旦致伤,除在现场急救处理外,应立即送专科医院以便及时诊治 石炭酸
11、烧伤 n石炭酸是医学、农业和塑料工业中常用的化学剂,溶于酒精、甘油、植物油和脂肪n石炭酸从皮肤或胃肠道黏膜吸收,石炭酸蒸气可很快从肺部吸收n石炭酸吸入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心、肺和红细胞的功能 石炭酸中毒的表现 n局部表现:10的石炭酸溶液可使皮肤呈白色或棕色,皮肤的色素细胞受损,发生皮肤白斑,局部皮肤可失去痛觉n全身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易激,各种反应亢进,振颤、抽搐和肌痉挛。痉挛发生频繁,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主要表现神经纤维末梢的破坏,痛觉、触觉和温觉丧失 石炭酸烧伤处理 n在烧伤现场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若备有50聚乙烯二醇、丙烯乙二醇、甘油、植物油或肥皂,可在水中冲洗后,选用
12、擦拭创面,阻止其扩散 铬酸烧伤 n铬酸及铬酸盐用途较广,在工业上用于制革、塑料、橡胶、纺织、印染和电镀等n铬酸腐蚀性和毒性大,可以合并铬中毒,大面积烧伤死亡率很高n金属铬本身无毒n铬酸、铬酸盐及重铬酸盐12g即可引起深部腐蚀烧伤达骨骼,6g即为致死量 铬酸烧伤的表现 n铬酸烧伤表现往往同时合并火焰或热烧伤,烧伤后皮肤表面为黄色n由于铬酸腐蚀作用,早期症状是创面疼痛难忍n当发现有溃疡时,则已很深。溃疡口小,内腔大,可深及肌肉及骨骼,愈合甚慢。口鼻黏膜也可形成溃疡、出血或鼻中隔穿孔n铬离子可以从创面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即使中小面积亦可造成死亡。常表现有头昏、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继而发生神志不清和昏迷
13、,往往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溃疡和出血 铬酸烧伤的处理 n局部处理:局部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口鼻腔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洗。创面水疱应剪破,继用5硫代硫酸钠液冲洗或湿敷,亦可用1磷酸钠或硫酸钠液湿敷n度铬烧伤伴有热烧伤时,可以早期切除焦痂,但对大面积者,效果不肯定,仍可因中毒而死亡n中毒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殊全身应用的解毒剂,早期可应用甘露醇,依地酸钙钠,二硫基丙醇和维生素C等方法 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 n氢氰酸微带黄色、性质活泼、易挥发n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黄血盐、乙腈及丙烯腈等,其毒性是在空气和组织中放出氰根,遇水后生成氢氰酸,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
14、n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的致死原因大量吸人高浓度氰化物后在大量吸人高浓度氰化物后在23min内内即可出现呼吸停止即可出现呼吸停止 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的处理 n急救处理采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n创面可用1:1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5硫化铵湿敷n其余处理同一般热烧伤 碱烧伤 n强碱烧伤 n生石灰烧伤 n氨水烧伤 强碱烧伤n碱烧伤的致伤机理是碱有吸水作用,使局部细胞脱水,强碱烧伤后创面呈黏滑或肥皂样变化n碱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冲洗时间越长,效果越好,达10h效果尤佳,但伤后2h处理者效果差。如创面pH达7以上,可用055醋酸,2硼酸湿敷创面再用清水冲洗n创面冲洗干净后,
15、最好采用暴露疗法,以便观察创面的变化。深度烧伤应及早进行切痂植皮生石灰烧伤 n生石灰遇水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大量反应热,因此可引起皮肤的碱烧伤和热烧伤,相互加重。烧伤创面较干燥,呈褐色,有痛感。而且创面上往往残存有生石灰n首先,应将创面上残留的生石灰刷除干净,然后用大量清水长时间冲洗创面。后续的治疗与一般烧伤相同 氨水烧伤 n氨水是农业上常用的浓度为1830的中等强度碱n氨水接触皮肤或黏膜的烧伤n氨水与氨水蒸气的吸人性损伤,其严重的并发症是下呼吸道烧伤和肺水肿,治疗原则同吸入性损伤 磷烧伤 n磷在工业上用途甚为广泛,如制造染料、火药、火柴、农药杀虫剂和制药等。因此,在化学烧伤中,磷烧伤仅次于酸、
16、碱烧伤,居第三位n磷烧伤后可由创面和黏膜吸收,引起肝、肾等主要脏器损害,导致死亡n无机磷的致伤原因,在局部是热和酸的复合伤。也可因磷蒸气经呼吸道黏膜吸收,引起中毒磷烧伤的表现 n磷烧伤局部表现是热及化学物质的复合烧伤,早期经处理的度磷烧伤经包扎治疗后,刚揭除敷料时创面为白色,暴露后呈蓝黑色,三天后则完全变为焦黑色n磷烧伤的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呼吸系统症状、心率慢或心律不齐和神经系统表现n五氧化二磷或三氯化磷对呼吸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n磷化氢中毒时,亦可使气管、支气管、肺、肝和肾脏充血或水肿 应急处理原则 n由于磷及其化合物可从创面或黏膜吸收,引起全身中毒,故不论磷烧伤的面积大小
17、,都应十分重视n现场抢救 n创面处理 现场抢救n应立即扑灭火焰,脱去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及其周围的正常皮肤。冲洗水量应够大。若仅用少量清水冲洗,不仅不能使磷和其化合物冲掉,反而使之向四周溢散,扩大烧伤面积n在现场缺水的情况下,应用浸透的湿布(或尿)包扎或掩覆创面,以隔绝磷与空气接触,防止其继续燃烧。转送途中切勿让创面暴露于空气中,以免复燃 创面处理 n清创前,将伤部浸入冷水中,持续浸浴,浸浴最好是流水。n用12硫酸铜溶液清洗创面。若创面已不再发生白烟,表示硫酸铜的用量与时间已够,应停止使用。因为硫酸铜可以从创面吸收,大量应用后可发生中毒,引起溶血n硫酸铜的作用是与表层的磷结合成为不能
18、继续燃烧的磷化铜,以减少对组织的继续破坏。但对已经侵入组织中的磷及其化合物,硫酸铜并无作用n清除的磷颗粒应妥善处理,不乱扔,以免造成工作人员、物品的损伤,甚至火灾 n磷颗粒清除后,再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然后用5碳酸氢钠溶液湿敷,中和磷酸,以减少其继续对深部组织的损害n创面清洗干净后,一般应用包扎疗法,以免暴露时残余磷与空气接触燃烧。包扎的内层禁用任何油质药物或纱布,避免磷溶解在油质中被吸收n对无机磷中毒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解毒剂,主要是促进磷的排出和保护各重要脏器的功能镁烧伤 n镁是一种软金属,燃烧时温度可高达1982,在空气中能自燃n镁被吸人或被吸收后,伤员除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外,可能
19、有恶心、呕吐、寒战或高热n镁烧伤的急救处理同一般化学烧伤。由于镁的损伤作用可向皮肤四周扩大,因此对已形成的溃疡,可在局部麻醉下将其表层用刮匙搔刮,如此可将大部分的镁移除。若侵蚀已向深部发展,必须将受伤组织全部切除,然后植皮或延期缝合。如有全身中毒症状,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其他化学烧伤 n沥青烧伤 n水泥烧伤 沥青烧伤 n沥青常温为固体,当加温到232以上时呈液态,飞溅到人体表面造成损伤n沥青中含有苯、萘、蒽、吡啶、咔唑及苯并芘等毒性物质n煤焦油沥青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沥青,其毒性最大,它是煤炭干馏所产生的煤焦油,俗称柏油n当吸入沥青蒸气或粉尘后可导致上呼吸道炎症或化学性肺炎,甚至沥青全身中
20、毒 沥青中毒表现 n局部创面:由于沥青黏着性强,高温熔化的沥青黏着皮肤后,不易除去,若温度高且散热慢,往往形成深度或度烧伤;若温度已较低,则在沥青黏着中心部位为浅度或深度烧伤n全身中毒:发生大面积沥青烧伤者,可出现头痛、眩晕、耳鸣、乏力、心悸、失眼或嗜睡、胸闷、咳嗽、腹痛、腹泻或便血、尿少、精神异常等,甚者可昏迷、死亡。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沥青烧伤应急处理 n创面处理:在现场,立即用冷水冲洗降温。烧伤面积较大者,应及早清除创面沥青n清除溶剂有松节油、汽油等。大面积创面宜用松节油擦洗n刺激性皮炎和黏膜处理:停止接触沥青和阳光曝晒,避免用对光敏感的药物如磺胺、冬眠灵、非那根等n皮肤局部
21、禁用红药水和紫药水n眼结膜炎用生理盐水冲洗,可用025新霉素眼液或金霉素眼膏。n全身治疗:有全身中毒症状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大剂量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注意维护肝、肾功能 水泥烧伤 n水泥粉尘有砂砾的特点,容易引起刺激性皮炎n水泥中含有酪酸盐类,可引起过敏性皮炎n湿水泥接触皮肤,形成轻度的碱烧伤或局部溃疡n水泥烧伤部位以下肢为多见,多为度烧伤创面,有水疱,若不及时处理易发生侵蚀性溃疡n应急处理:早期用水冲洗,原则同碱烧伤,清除水疱和腐皮,必要时用对症药物局部湿敷。若创面较深,可视情切痂植皮 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应急与救护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应急与救护 n化学灼伤是常温或高温化学物直接对皮肤刺激、
22、腐蚀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黏膜的损害,常伴有眼灼伤和呼吸道损伤。某些化学物还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n群体化学灼伤系指一次性发生3人以上的化学灼伤n化工系统伤亡事故分析,死亡人数最多的前三位原因为n爆炸事故 (占总死亡人数的241)n中毒、窒息事故 (156)n高处坠落事故 (140)n而属前二位的死亡病例,相当一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化学灼伤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分类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分类 n一般按烧伤人数分为轻度(伤员大数1050名)、中度(烧伤人数51250名)、重度(伤员人数251名以上)三种n若综合考虑伤员的严重程度、救护力量的动员范围,以及对社区影响等复杂因素,可将群体性化学灼伤事故分
23、为一般性、重大及灾害性事故三大类 分 类灼伤人数死亡人数救护力量调动一般性群体化学灼伤事故4一10人l3人主要限于事故单位内重大化学灼伤事故11100人430人需区域性或行业性救援灾害性化学灼伤事故超过100人超过30人需跨区域或社会救援注:灼伤人数不到4人,一般称为个别性化学灼伤,不属群体性化学灼伤的范畴。群体性化学灼伤常见原因群体性化学灼伤常见原因n运输过程中装有腐蚀性物质的槽车爆炸,成吨化学物泄漏引起群体性化学灼伤n意外泄漏的刺激性、腐蚀性气体,接触体表及呼吸道表面的水分,形成酸或碱引起化学灼伤n生产过程中腐蚀性化学物意外泄漏、喷溅n易燃气体爆炸及燃烧事故中,常伴有群体性化学灼伤的发生
24、应急救援组织应急救援组织 n救援指挥组:重大及灾害性群体化学灼伤事故现场,应根据预案尽快建立具有权威性的、高效精干的指挥部对伤员医疗救护作出统一安排。指挥组一般应选址在标志明显、交通方便的医院、学校、机关等,并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通讯联络设施,以保证指挥、组织工作畅通,协调安排好前来救援的社会志愿力量n现场抢险组:由工程抢险和担架救护人员组成,负责堵漏、洗消、搜索及营救伤员,现场维持秩序及保卫国家财产等。n医疗急救组:由医务人员组成,负责对现场伤员的检查、分类、应急处理n救援后勤组:保证医疗急救用品和灾民的必需用品的供应,负责联系、安排交通工具;运送伤员、药品、器械或其他必需品 所有救护人员及现场
25、抢险组成员在现场救援所有救护人员及现场抢险组成员在现场救援所有救护人员及现场抢险组成员在现场救援所有救护人员及现场抢险组成员在现场救援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现场救护处理原则现场救护处理原则 n首先脱去污染的衣服,用自来水冲洗230min(眼睛灼伤冲洗不少于10min),并用pH试纸测试接近中性为止n灼伤面积大、有休克症状者冲洗要从速、从简n人数较多时可用临近水源(河、塘、湖、海等)进行冲洗n选择上风向、距离最近的医务室或卫生所为现场急救场所n安排烧伤外科医师负责接诊、收治登记,初步进行灼伤面积的估计,并根据化学灼伤的分
26、级标准(GB 163796)进行初步分类,并别上颜色标记,以便分别进行不同方法急救处理 n灼伤创面经清创后用一次性敷料包扎,以免二次损伤或污染n对某些化学物质灼伤,如氢氟酸灼伤,可考虑使用中和剂,但注意创面上不要抹有颜色的外用药,以免影响创面的观察n对合并有内脏破裂、气胸、骨折等严重外伤者,应优先进行处理,并尽快安排转送去有手术条件的医院n对中度以上严重灼伤伤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利液体复苏,降低休克发生率或使伤员平稳度过休克关,为以后治疗创造条件 转送伤员转送伤员n事先应与接收单位取得联系,尽可能就近转送,缩短转运距离n所有伤员须先行清创、包扎处理,因转运途中若创面暴露,既增加护理难度,又增加感染机会n对中度、重度、特重度灼伤员,应转送至设有烧伤中心或专科病房的医院n对合并有颅脑损伤、骨折或其他复合伤、化学中毒或病情不稳定者,不宜仓促转送,须经初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方可转送 n确定有吸入性损伤或判断转送途中可能发住上呼吸道梗阻者,应在转运前先施行气管切开术,以免途中发生意外n乘汽车转运,车速不宜过快,务求平稳,减少颠簸,以免加重休克,头部位置应与行驶方向相反n途中须密切观察伤员神志、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并记录病情、出入液量。到达接收单位后,应详细介绍病情及处理经过,并移交各项医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