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22第二章第二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游基础知识22第二章第二节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文史常识中国文史常识第二节中国历史常识第二节中国历史常识一、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一、国号名称的主要来由(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如商、周、秦:(2)根据发迹地发迹地定国名,如汉(刘邦从汉中起兵战胜项羽建立西汉)(3)根据封爵封爵定国名,如晋(司马炎曾被封为晋王)、隋(杨坚曾被封为隋王)、唐(李渊曾被封爵唐国公)、魏(三国曹丕袭位魏王)。(4)根据吉祥文义吉祥文义定国名,如元(易爻辞:“大哉乾元”)(5)以建立者的姓氏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如陈(南朝陈为陈霸先建立)。(6)以社会上流传的口号社会上流传的口号定国名,如明(“弥勒降生,明王出世)。(7)以同音通假同音通
2、假定国名,如清(同“后金”之“金”)。(8)根据政权所在地政权所在地定国名,如蜀(三国之蜀及五代十国之前,后蜀处于巴蜀之地)、吴(三国吴地)。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一)后、王、天子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后”、“王王”、“天子天子” 。“后”、“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史公曰:禹为姒s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xn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zng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天子”一称在西周时出现。但周王室衰微后,诸侯国的君主也有称“王”的,如楚庄王。战国时各大诸侯
3、国的君主均称“王”。汉代开始,分封的诸侯称“王”,也有封爵称“王”的。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二)帝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把“皇”和“帝”连起来始称“皇帝”,为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所沿用。“皇帝”也简称为“皇”或“帝”,如“唐明皇”、“汉武帝”。臣下不直呼“皇帝”,而是采用皇帝的别称,如皇上、陛下、国家、大家、天家、圣人、至尊、万岁、万岁爷、天子等。(三)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嫔妃:皇帝诸妾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称号。二、帝王、皇族、
4、皇戚的称谓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四)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子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皇太孙皇太孙:由皇帝册立的有皇位继承权的皇孙。 (五)公主、附马公主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汉代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后代有所不同,有的以“长”指排行。清代皇帝之女不称“格格”,只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等人之女才依次称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山格格、格格等。驸马驸马:魏晋开始,皇帝的女婿大都封“驸马都尉”之职,魏晋以后帝婿皆加封“驸马都尉”,故“驸马”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附”。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
5、号、全称、年号、陵号(一)谥号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据记载西周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是一些相对固定的字,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表扬性质表扬性质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日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资慈民曰惠”;一类是批评性或带贬义批评性或带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还有一类表同情同情的有哀、怀、愍哀、怀、愍mn、悼、悼等,如“恭仁短折日哀”。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三
6、、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一)谥号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的“贞定”、“威烈”等。后世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二)庙号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 ;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 “中宗”、 “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
7、朝开始至唐朝,无帝不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有都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 (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 、“清圣祖”(玄烨y)等。“帝”字从汉代始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文帝”等。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四)全称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宗法天隆
8、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当代史书在提及皇帝名时,有时简化为“庙号庙号+谥号谥号+皇帝皇帝”的形式,如称乾隆为“高宗纯皇帝高宗纯皇帝”。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五)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万
9、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当时在位的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六)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杜陵、霸陵。四、古代官制四、古代官制(一)古代中央官制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三公九卿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向三省六部制过渡,至隋朝正式确立宋代:宋代:另设中书内省、枢密院三司元朝: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为中书省(丞相)明代:明代:以内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六部为最高执行机构清代:清代:军机处(军机大臣)(二)古代地方官制从秦汉到隋唐秦汉
10、到隋唐:郡郡(太守太守)、县、县(县令县令)两级或州两级或州(刺史刺史)、郡、县三级郡、县三级;元代元代实行行省制,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路、府、州、县四级四级;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大体上分为省道省道(道员道员)、府、府(知府知府)、县、县(知县知县)四级四级。四、古代官制四、古代官制(三)官吏选拔制度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从先秦魏晋南北朝,先后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度世禄制度察举学校制度察举学校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演变:隋文帝杨坚废除为世袭垄断的“九品中正”制度,正式开科取士。入士者不论出身、门第,但凭考试成绩予以录用。隋炀帝杨广设进士科。唐代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算、一史、三史及武举诸科,仍
11、以进士科最受重视。参加科举者须通过童试童试(县、府、院三场,中试者称生员生员)乡试乡试(省级考试,中者称举人举人)会试会试(礼部考试,中者称贡生贡生)殿试殿试(皇帝亲自考试,中者称进士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始取得做官资格。四、古代官制四、古代官制(三)官吏选拔制度明清时期更进一步规定必须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考生答题必须严格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等书的主旨,不能随意发挥,文章格式必须为“八股文”。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直到清末,科举考试一直是国家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五、科举考试五、科举考试我国从隋代开始,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
12、巨大。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对所涉及常识作简单介绍:(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秀才,才有资格“入泮pn ”(进学)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称“举人举人”,已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解ji元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取中者称“贡士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会元”(或“会魁”)。五、科举考试五、科举考试(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一甲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及第”。
13、第一名称“状元状元”(亦称“殿元”),第二名称“榜眼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三鼎甲”。二甲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赐进士出身”。三甲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如果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解ji元、会元、状元元、会元、状元),就叫“连中三元连中三元”。五、科举考试五、科举考试(五)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四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汉武帝时定。也是科举考试必读书。三纲三纲:“君为臣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子纲”、
14、“夫为妻纲夫为妻纲”。五常五常: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一)姓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商族姓“子”、周族姓“姬”等等。在奴隶社会中贵族有姓,平民和奴隶无姓。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二)氏氏是姓的分支。如殷人子姓下分华、向、乐、鱼等氏,周人姬姓下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崔、马等氏。姓不变化而氏的变化很大,隔一两代就可能改变。氏的得名情况比较复杂,有以受封邑(封地)名为氏的,如蔡、蒋、霍等;有以所居地为氏的,如西门、南郭等;有以官职为氏的,如司马,乐正;有以祖先的
15、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之“孔”。战国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氏和姓逐渐混同,汉代通称为姓。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三)名、字上古婴儿出生在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20岁举行成人礼、女子15岁举行许嫁礼时取字。名和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义相同或相近;宰予,字“予我”;端木赐,字“子贡”;冉耕,字“伯牛”;屈平,字“原”(屈原)等。意义相反:曾点,字“皙”(“点”义为稍黑,“皙”义为肤色白)。名和字还可以有其他的联系,如孔丘,字仲尼,是因为其父在名字叫“尼丘”的山上祈祷神灵后出生的。周代男子“字”前的“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伯伯禽”、“叔叔向”、“季季路”;“字”后加“父”
16、或“甫”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等。春秋时普遍方式是加“子”字,如“子产”(公孙侨)、“子有”(冉球)、“子渊”(颜回)等。上古尊对卑、上对下直呼其名,对尊辈、平辈不能直呼其名,对父母连“字”也不能称呼。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四)号号也叫别号、别字,可以自取,字数较自由,如陆游陆游自号“放翁放翁”,邱处机邱处机自号“长春子长春子”,李白李白自号“青莲青莲居士居士”,陶潜陶潜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先生”等。常见的是两个字,如辛弃疾号辛弃疾号“稼轩稼轩”,王安石号,王安石号“半山半山”,黄庭坚号,黄庭坚号“涪翁涪翁”,王夫之号,王夫之号“姜姜斋斋”等等。有的人取不止一个号
17、,如黄庭坚黄庭坚又号“山谷道人山谷道人”,王冕王冕有“会稽外史会稽外史”、“梅花屋主梅花屋主”等号。取号之风盛于宋,以后文人几乎无人不取号。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五)避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缺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如汉高祖名刘邦,汉代改论语中“何必去父母之邦”为“何必去父母之国”;汉文帝名刘恒,“恒山”改为“常山”;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改为“茂才”;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把“观世音”改为“观音”。清人著作或清刻古书中,因康熙皇帝名“玄烨y”,“玄鸟、玄武、玄黄”等“玄”改为“元”,“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18、”,“玄武大帝”改为“真武大帝”。采用缺笔划避讳的,如唐代“世”字作“卅s”,宋代“恒”作“常” (避真宗赵恒讳),清代“玄”字作“元”(避康熙玄烨讳),唐后避孔子讳,“丘”字作“邱”等等。再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为贾敏,林黛玉念到与“敏”同音的字时均改读为“秘”。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六、姓氏名字号及避讳每一朝代的皇帝之名是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孔丘之名唐后各代均避讳。长上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避讳始于周朝,行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两宋,苛于清代。民国成立废除。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本朝高宗讳构,避嫌名者,仍其字更其音者,勾勾涛是也;加金字,钩
19、钩光祖是也;加丝字,纟句纺是也;加草头者,苟苟谌chn是也;改为句字者,句思句思是也;增勾龙者,如渊渊是也;勾龙去上一字者,大渊大渊是也。已上,皆臣下避君讳也。周密周密齐东野语卷四齐东野语卷四 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一)天干地支天干: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rn 、癸、癸gu 地支:地支:子、丑、寅子、丑、寅yn 、卯、卯mo 、辰、巳、辰、巳s 、午、未、申、酉、午、未、申、酉yu 、戌、戌x 、亥、亥hi 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天干
20、用来表示顺序,地支用来表示时间。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以单数配单数,以双数配双数,按顺序组合成六十对叫“甲子”或“六十花甲子”,用以记录年、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六十干支如下表: 干支对应表干支对应表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
21、日辰及四时节气干支纪日始于商代始于商代,西汉以前干支是后人推算加上的。我国古代纪月用地支,夏历以正月为寅,以此类推,十二月为丑,闰月不设独立的地支。每月分上、中、下旬,10天为一旬,始日为“朔”,末日为“晦”,月中十五为“望”。纪时也用地支,一天十二个时辰,子时为23时至凌展1时,以此类推,亥时为21时至23时。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二)年月日辰1.年地球绕太阳公转运行一周为一年。古人测得365. 25日为一个太阳年。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如黄巾军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纪年还有用帝号和皇帝年号的方法。帝号纪年如
22、“成王三年”、“平王元年”等,皇帝年号纪年如“开元三年”、“万历十五年”等。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二)年月日辰 2.月古代计算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日,叫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年一般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古代纪月也用干支。由于12个月与12地支相等,因此每月的地支是可以固定的。如果以正月为地支寅,则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其余依次下推,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其前再配以天干。闰月不设独立的天干纪月。如今所说的“夏历”就是以正月为寅。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古代将
23、每月的第一日称作“朔”,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叫“望”(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东西相望)。每月有“上弦”和“下弦”,即月亮弯如弓弦。上弦指初七、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或二十三日。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十天为一旬,共三旬,即上、中、下三旬。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二)年月日辰3.日古代以一昼夜为一日。纪日用干支在商代就实行了。因为两个月加起来是59天。所以用干支纪日可以依次下推,如正月初一是甲子,三月初一就是癸亥。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二)年月日辰4.辰古代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叫“时辰”。纪辰用十二地支,每
24、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日冕min 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三)四时节气四时,也称四季。正月、二月、三月为春,故可分别称之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为夏,亦有孟、仲、季的别称;秋、冬同。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月为冬。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也称“气”或“节气”,它们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
25、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七、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四时节气节气与阳历的对应比较有规律,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左右是交节日期。节气歌节气歌总结了这些知识:春雨惊春清谷天,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立春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立夏夏、小满满、芒芒种、夏夏至、小暑暑、大暑暑;立秋秋、处处暑、白露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立冬冬、小雪雪、大雪雪、冬冬至、小小寒、大寒大寒。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
26、肖(一)阴阳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或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例如: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二)五行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了五行相生关系,而对相克关系未作阐述:“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热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故木生火;火热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
27、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聚土成山,津润而生,山必长石,故生土;金居石依山,聚土成山,津润而生,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润土生金;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润木能出,故水生木木能出,故水生木。” 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古代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等相配: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三)八卦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基本自然现象:乾乾卦象征卦象征天天。 坤坤卦象征卦象征地地。 震震卦象征卦象征雷雷。 艮艮gngn卦象征卦象征山山。 离离卦象征卦象征火火。 坎坎卦象征卦象征水水。 兑兑卦象征卦象征泽泽。 巽巽xnxn卦象征卦象征风风。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八、阴阳、五行、八卦、生肖(四)生肖也称十二属相。生肖发端于发端于战国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子鼠鼠、丑牛牛、寅虎虎、卯兔兔、辰龙龙、巳蛇蛇、午马马、未羊羊、申猴猴、酉鸡鸡、戌狗狗、亥猪猪问题:今年的生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