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7304676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5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古代中国国的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BC2070年年 BC771年)年)专制主制主义中央集中央集权制制早期早期国国家政治家政治制度制度(奴隶制社(奴隶制社会会)(封建制社(封建制社会会)秦清清朝朝(BC221年年 AD1840年)年)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西周的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地方行政制度(郡县行省)行省)考点一商周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单元线索特征单元线索特征单元线索特征通史线索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历

2、史特征先秦先秦时期时期( (约约170170万万年前年前公公元元前前221221年年) )先秦政治制度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经历了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民主制民主制( (禅让制禅让制) )到夏商西周到夏商西周王位王位世袭制世袭制、王族内、王族内部部宗法制宗法制、地方、地方分封制分封制再到战国再到战国时期时期专制主义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央集权制度初步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萌芽的演变历程 血缘关系同政治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家国一体”;等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的宗族色彩;中央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的绝对集权第第1 1讲讲 主干考

3、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 考点考点 1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 1、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1) (1) 王权的承袭:王权的承袭: 沿用沿用夏朝夏朝的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实行王位传承实行父子相传父子相传或或兄终弟及兄终弟及。通过占卜决定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神化王权神化王权)。)。(2)(2)行政制度:实行行政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度内外服制度,王对地方控制,王对地方控制力有限力有限主干考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2 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分封目的分封目的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实施前提实施前提武王伐纣灭商,

4、建立周朝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内容分封内容授授给给“土地土地”、“人民人民”等等,建立诸侯国,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拱卫王室分封对象分封对象王族、王族、功臣功臣、姻亲、姻亲、古代帝王的古代帝王的后裔后裔诸侯义务诸侯义务诸侯要履行为周天子诸侯要履行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朝觐述职等义务等义务诸侯权力诸侯权力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设立官员、建立武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装、征派赋役,还可进行,还可进行再分封再分封,享有相当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统治)(1

5、1)概况)概况(3)(3)影响:影响: 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治区域,形成了诸侯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春秋时期,逐步瓦解。【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1)(1)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封建”,指,指“封邦建国封邦建国”, 也就是也就是分封诸侯国分封诸侯国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的意思,和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

6、制度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制度不同。(2)(2)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西周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而帝王的后代,而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异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与周王并无血缘关系。无血缘关系。(3)(3)分封制下诸侯具有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 3西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宗法制(1)(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2)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7、统治秩序,解决贵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族之间的矛盾。(3)(3)内容: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严格确立大小宗名严格确立大小宗名分;分;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4)特点:特点:最大的特点: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家”和和“国国”的统一的统一。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世卿世禄”的特权的特权【思维延伸思维延伸】 宗法制、分封

8、制与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基本政治制度,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政局的稳定。三者之间关系三者之间关系如下图:如下图:5)5)作用: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作用:保证了各级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第第1 1讲讲 重点要点探究重点要点探究问题一当今,清明节全球华人公祭黄帝陵,问题一当今,清明节全球华人公祭黄帝陵,社会上仍然存在社会上仍然存在“尊宗敬祖尊宗敬祖”“”“认祖归宗认祖归宗” ” 等等现象,现象,试分析宗法

9、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试分析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提示提示 (1)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2) (2)后世的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地宗祠家庙, ,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3)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

10、庭建设、提倡尊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4)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宗法制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受到约束,导,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家长制、任人唯亲的作风等。的作风等。1.1.(0909年江年江苏高考卷)高考卷)“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

11、;殷人失之,周人受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之。”其中所其中所说的的“九鼎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主要因为它是它是A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C青青铜工工艺水平高的水平高的标志志 D D王朝王朝统治治权力的象征力的象征 D2.(09年广年广东高考卷)高考卷)“封建社封建社会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可能是 A.分封制度分封制度 B.王位王位继承制度承制度 C.郡郡县制度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12、三公九卿制度A3.20103.2010广东卷广东卷 在中国古代在中国古代“家国一家国一体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源头是( () ) A A宗法制宗法制 B B郡县制郡县制 C C君主专制君主专制 D D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3 3 答案答案 A A 解析解析 本题以忠孝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本题以忠孝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宗法制,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不大。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大。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家家国一体国一体”,忠孝观念浓厚,这些都源自宗法制,忠孝观念浓

13、厚,这些都源自宗法制4 420102010 课标全国卷课标全国卷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国名的是( () ) A A河南、河北河南、河北 B B湖南、湖北湖南、湖北 C C山东、山西山东、山西 D D广东、广西广东、广西 答案答案 C C 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各省的简称,迁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各省的简称,迁移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移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进行分析。山东,山西简称鲁、晋,宋、晋等进行分析。山东,山西简称鲁、晋,因西周封

14、国鲁国、晋国而得名。河南省简称为因西周封国鲁国、晋国而得名。河南省简称为豫;河北省简称冀,因古为冀州;湖北省简称豫;河北省简称冀,因古为冀州;湖北省简称为鄂;湖南省简称为湘;广东省简称为粤;广为鄂;湖南省简称为湘;广东省简称为粤;广西简称为桂。故答案为西简称为桂。故答案为C C项。项。5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

15、,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经济上: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制形成。政治上:政治上: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士大夫崛起。军事上:军事上: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思想上:思想上:“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重点要点探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必须绝

16、对服从中央必须绝对服从中央。n形成的原因形成的原因:n(1)经济经济:由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维护统:由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维护统一,安定社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一,安定社会,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n(2)政治政治:地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地主阶级维护政权的需要。n(3)思想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整合整合1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一种是一种决策方式决策方式,皇位终身制,皇位终身制,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世袭制,个人专断独裁。含义含义秦朝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度的形成形成从汉到元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

17、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度的发展发展明明 清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度的顶峰及衰落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秦朝(秦朝19121912年)年)发展趋势:发展趋势:(1)(1)皇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2) (2)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3) (3) 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两大矛盾两大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认识:认识: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凸现。前期,积极作

18、用为主,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凸现。皇 帝 制 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宰相制度郡县制 (秦宋)行省制度(元明清)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中央集权(国家结构)君主专制(政体模式)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称谓:称谓:“皇帝皇帝”特点:特点:皇帝独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核心)皇权至上(核心)地位不可僭越地位不可僭越本质:本质: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任免官吏、调动军队任免官吏、调动军队 )影响: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封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封建

19、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皇帝为中国最高皇帝为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封建统治者的称谓,的称谓,为历代沿用(为历代沿用(1912清帝退位止)清帝退位止)2、中央官僚机构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的建立【思维拓展思维拓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由的管理逐步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

20、政治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远的影响。3 3,地方制度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长官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郡守、县令等都由皇帝任免,管理地方事务。,管理地方事务。(2)(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响深远

21、。(1)(1)对秦朝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了祖国疆域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加强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小农经济)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促进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的发展。 建立起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建立起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3 3、影响、影响重点要点探究重点要点探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项目项目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前提前提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

22、础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以地域关系为基础以地域关系为基础传承传承诸侯诸侯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官吏都是由官吏都是由皇帝皇帝任任免免,官位概不世袭官位概不世袭权力权力被封者拥有封地和爵位被封者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地与中央与中央的关系的关系诸侯国具有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对的独立性郡县是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绝对服从中央历史历史作用作用巩固巩固了了西周王朝统治秩序,西周王朝统治秩序,但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易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n相同点:相同点:两者都

23、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两者都是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时期n n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都曾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发挥过重要作用。1 1,(,(0808年江苏高考卷)年江苏高考卷)“齐人齐人”、“鲁人鲁人”、“楚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A.分封制分封制 B.B.宗法制宗法制 C.C.郡县制郡县制 D.D.三省

24、六部三省六部 C2,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一项是史实的一项是 A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所以殄灭而降辱者,( (亡于亡于) )六王之后六王之后也。也。” C C“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D D“四维不张四维不张故万民离叛。故万民离叛。”柳宗元说:柳宗元说:“秦之失,失之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不在于制。” ” C第第2 2讲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第2

25、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第2 2讲讲 主干考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 考点考点 1 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 1西汉西汉 (1) (1)问题:汉初推行问题:汉初推行郡国并行郡国并行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制,造成封国与中央对抗对抗。 (2) (2)解决:解决:汉景帝平定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收回部分收回部分王国权力。王国权力。汉武帝颁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设刺史监察郡国,设刺史监察郡国,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2 2唐朝唐朝 (1) (1)问题:唐朝中期政府在地方设置问题:唐朝中期

26、政府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其长其长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官拥有地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权,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割据势力。主干考点梳理第第2 2讲讲 主干考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 (2) (2)影响:造成影响:造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 3宋朝宋朝 (1) (1)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 (2)解决:解决: 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27、中央禁军(充实中央禁军(收精兵收精兵)。)。 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通判进行监督进行监督(削实权削实权)。)。 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制钱谷制钱谷)。)。 4 4元朝元朝(1)(1)内容: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2)影响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加强了中

28、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制的开端。【特别说明特别说明】 (1) (1)“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2)(2)行省制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皇权与相权(加

29、强皇权、削弱相权)皇权与相权(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中朝中朝”对抗对抗“外朝外朝”;二府三司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中书门下、枢密院、盐铁、度支、户部)盐铁、度支、户部)分散相权。分散相权。4 4)明朝:)明朝:2 2)唐朝:)唐朝:3 3)宋朝:)宋朝:1 1)汉代:)汉代:趋势: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相权日益 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直至被废除。 (2)(2)影响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独尊。分

30、散,保证了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第第2 2讲讲 主干考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 考点考点3

31、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 1汉朝:实行察举征辟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汉朝:实行察举征辟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的主要途径。2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门第不重才能。不重才能。3 3隋至清的科举制隋至清的科举制(1)(1)形成形成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第第2 2讲讲 主干考点梳理主干考点梳理(3)(3)影响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高官员文化素质

32、。加强了加强了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规律:(1)(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能为标准。(2)(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的原则。(3)(3)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科举制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

33、影响。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第第2 2讲讲 重点要点探究重点要点探究(2)(2)有效地粉碎了地方分裂叛乱、抵御外来进扰,对巩固有效地粉碎了地方分裂叛乱、抵御外来进扰,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2消极影响消极影响(1)(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权绝对不受任何约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权绝对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员唯命是从,官僚主和监督,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官员唯命是从,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导致社会矛盾丛生。(2)(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束

34、缚了社会经济发展,扼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束缚了社会经济发展,扼制了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了政治文化思想的发展与解放,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是近代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根源。中国落伍的根源。第第2 2讲讲 重点要点探究重点要点探究问题二有人认为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强化时期,问题二有人认为明清时期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强化时期,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也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君主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也有人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有效地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

35、一,对此你如何专制的强化有效地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此你如何认识?认识?提示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这对社会发展提示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到达顶峰,这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1 1积极作用积极作用(1)(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促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探究点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探究点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

36、变、特点及影响1 1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制等选官制度。2 2特点特点(1)(1)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方式。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方式。(2)(2)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

37、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3 3影响影响(1)(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先秦时期,维护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2)(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大一

38、统”局面。从中央政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族国家“大一统大一统”的局面。的局面。(3)(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

39、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4)(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进步与发展。(5)(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要点归纳单元要点归纳2 2中国

40、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威。(2)(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政令。(3)(

41、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听从于皇帝,从而赋予了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单元要点归纳单元要点归纳(4)(4)思想控制: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思想控制: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5)(5)宗法观念: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宗法观念: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单元总结提升单

42、元总结提升 学科方法素养学科方法素养例例 20112011课标全国卷课标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春秋的目的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

43、理认同D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答案 C C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学科方法素养学科方法素养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材料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 A、D D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君主大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

44、的体现,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B B项不符项不符合题意。合题意。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学科方法素养学科方法素养【跟踪训练跟踪训练】 1 1【20112011宣城二模宣城二模】诗经诗经 公刘公刘曰:曰:“食之饮之,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 )A A分封制分封制B B宗法制宗法制C C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D D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答案 B B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解答需要理本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解答需要理解诗歌的含义。此诗描写公刘在京建都后大家欢庆的

45、场面,意解诗歌的含义。此诗描写公刘在京建都后大家欢庆的场面,意思是:吃那猪肉,喝那水酒,把他当君王,当做族长。强调大思是:吃那猪肉,喝那水酒,把他当君王,当做族长。强调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宗法制的特点之一,故答案为宗和小宗的关系,是宗法制的特点之一,故答案为B B项。项。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学科方法素养学科方法素养2 220112011天津河西二模钱穆在天津河西二模钱穆在国史新论国史新论中写道: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 平民社会,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穷苦子弟, 栖身僧栖身僧寺,寺, 十年寒窗,十年寒窗, 也可跃登上第。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的是( ( ) )A. A. 分封制分封制 B. B. 察举制察举制C. C.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D. D. 科举制科举制 答案答案 解析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判断题,解答关键需要理解材料信本题为材料型判断题,解答关键需要理解材料信息。材料说明平民百姓、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参加考试,可以息。材料说明平民百姓、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参加考试,可以获得入仕的途径,这显然符合科举制的特点,故答案为获得入仕的途径,这显然符合科举制的特点,故答案为D D项。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