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7301773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63 大小:4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263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263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263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263页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2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2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循环系统循环系统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血液循环的功能 物质运输物质运输 保持内环境稳态及防卫功能保持内环境稳态及防卫功能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第一节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泵血功能Cardiac Pump Function 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一)心动周期(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次, 心动周期持续心动周期持

2、续 0.8 s0.10.20.20.3 0.40.50.60.7 0.80.1心房心房心室心室 心率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时程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时程 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0.4s0.4s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利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心动周期心动周期 房室交替,左右联动房室交替,左右联动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房收缩心房收缩 心房容积心房容积 房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房室瓣开放(半月瓣处关闭状态)(半月瓣处关闭状态) 挤血入心室挤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占心室充盈量25%)(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二)

3、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1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 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开始收缩 室内压室内压房室瓣关闭房室瓣关闭(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继续收缩继续收缩 室内压急剧室内压急剧(1 1)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特点特点 房室瓣关闭产生第房室瓣关闭产生第 一心音一心音 房室瓣、动脉瓣处房室瓣、动脉瓣处 关闭状态关闭状态 等容收缩末的动脉等容收缩末的动脉 压最低压最低 室内压上升速最快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2)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心室继续收缩 室内压动脉压室内压动脉压半月瓣开放半月瓣开放(房室瓣处于关闭)(房室瓣处于关闭

4、)迅速射血入动脉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占射血量2/3)心室容积迅速心室容积迅速特点特点: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用时少用时少(0.1s),射血量大,射血量大 (2)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心室收缩心室收缩射血速度减慢射血速度减慢室内压略主动脉压室内压略主动脉压血液动能推动射血血液动能推动射血特点特点: 用时多用时多(0.15s),射血,射血量少(占射血量量少(占射血量1/3)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1 1)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心室开始舒张 室内压室内压半月瓣关闭半月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产生第二心音)继续舒张继续舒张 室内压急剧室内压急剧

5、 ( (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 ) 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2)心室充盈期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 房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明显降低室内压明显降低血液迅速入室血液迅速入室(2/3)心室容积迅速心室容积迅速特点特点:本期末室内压最低本期末室内压最低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 房、大房、大V 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入 心室的速度减慢心室的速度减慢 心室舒张期的后心室舒张期的后0.1s0.1s,心房收缩,心房收缩, 挤压血入心室挤压血入心室(2)心

6、室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容积、压力、瓣膜开关和心动周期中心房、心室容积、压力、瓣膜开关和血血流方向的变化流方向的变化时时 相相压压 力力房室瓣房室瓣动脉瓣动脉瓣血流方向血流方向容容 积积室室缩缩期期室室舒舒期期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房房房房 室室室室AA关关关关无无 进进 出出不变不变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房A关关开开室室A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房房室室 A关关开开室室A ( (惯性惯性) )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房房室室室室室室室室A开开关关房房室室房房室室 (三)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三)心房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1.1.心房的初级泵作用心房的初级泵作用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利于心

7、脏射血及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利于心脏射血及 静脉回流,起静脉回流,起初级泵初级泵作用作用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接纳、存储接纳、存储静脉回流血液静脉回流血液 心室舒张期:静脉血回流心室的心室舒张期:静脉血回流心室的通道通道 (四)(四)心音心音(heart sound)1.1.第一心音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房室瓣关闭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2.2.第二心音第二心音动脉瓣关闭动脉瓣关闭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心音心音听诊的部位听诊的部位二尖瓣区二尖瓣区 肺动脉瓣区肺动脉瓣区 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 三尖瓣区三尖瓣区 二、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二、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每搏输出量每

8、搏输出量/搏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 (一)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一)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射血分数(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射血分数射血分数 =正常值:约为正常值:约为55%65% 舒张末容积舒张末容积 收缩末容积收缩末容积 搏出量搏出量 =搏出量搏出量舒张末容积舒张末容积100 %1.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分心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minute volume) 也称心输出量(也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 心率心率 (4.5 6.0L / min )(一)

9、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一)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心指数(cardiac index) 以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以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正常值:正常值:3.03.5L/(minm2) ( (二二) )心脏作功量的测定心脏作功量的测定 外功:心肌收缩所做的机械功,或称压外功:心肌收缩所做的机械功,或称压 力力-容积功容积功 内功:离子转运、产生兴奋和收缩、维持内功:离子转运、产生兴奋和收缩、维持 心壁张力、克服心肌组织内部阻力等心壁张力、克服心肌组织内部阻力等 = 压力压力-容积功容积功 + + 血液动能(很小,血液动能(很小,可略可略) 搏出量搏出量心动周期中室

10、内压增量心动周期中室内压增量1.1.每搏功(每搏功(stroke work)2.2.每分功(每分功(minute work)= 每搏功每搏功心率心率( (二二) )心脏作功量的测定心脏作功量的测定 心肌收缩射血所释放的机械能主要用于射心肌收缩射血所释放的机械能主要用于射 出具有一定压力增量的一定容积的血流量出具有一定压力增量的一定容积的血流量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三、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 搏出量搏出量 心率心率 心率储备心率储备60100次次/分分160180次次/分分 搏出量储备搏出量储备收缩期贮

11、备: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舒张期贮备:55ml20ml (收缩力收缩力)125ml140ml (舒张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 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搏出量心率心率 搏出量搏出量前负荷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压力压力 后负荷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大动脉血压心肌收缩能力心肌收缩能力 (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 心室肌的心室肌的前负荷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前负荷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搏出量搏出量狗左、右心室

12、功能曲线狗左、右心室功能曲线 (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 异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regulation) 心定律(心定律(law of the heart) 或称或称Frank- Starling定律定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一定范围内增大可增强心室收缩力的现象增强心室收缩力的现象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改变的调节 在在骨骼肌:骨骼肌:前负荷前负荷收缩力收缩力最适前负荷时收缩力最适前负荷时收缩力最大最大超过最适前负荷后超过最适前负荷后 收缩力明显减弱收缩力明显减弱(

13、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肌肉等长收缩时的长度肌肉等长收缩时的长度- -张力关系张力关系 在心肌:在心肌: 超过最适前负荷后,超过最适前负荷后,收缩力减弱不明显,收缩力减弱不明显, 搏出量减少不明显,搏出量减少不明显,即心室功能曲线不出即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降支现明显降支原因:心肌有很强的原因:心肌有很强的抗伸展能力抗伸展能力(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心肌肌节初长度心肌肌节初长度- -主动张力关系曲线主动张力关系曲线 心肌有很强的抗伸心肌有很强的抗伸展能力展能力肌节内连接蛋白肌节内连接蛋白 (肌联蛋白)(肌联蛋白)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心室壁多层肌纤维心室壁多层肌

14、纤维呈交叉排列呈交叉排列处于最适初长度时处于最适初长度时静息张力很大静息张力很大(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一)心室收缩的前负荷肌联蛋白肌联蛋白心肌肌节示意图心肌肌节示意图 l 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时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时 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对搏出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精细的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保持在正常范围压力保持在正常范围l 体位改变时体位改变时l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异长调节自身调节的生理学意义异长调节自身调节的生理学意义 心肌前负荷心肌前负荷心

15、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充盈量心室充盈量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 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 心室充盈时间心室充盈时间 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 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射血后心室内剩余血量 心室心室顺应性顺应性 心包腔内压心包腔内压 静脉回流速度静脉回流速度心率心率 外周外周V压与心房压之差压与心房压之差 心室舒张功能心室舒张功能 心缩期末心缩期末Ca2+回降速率回降速率 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影响心肌前负荷的因素 心室顺应性: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能心室顺应性:心室壁受外力作用时能 发生变形的难易

16、程度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左心室压力左心室压力-容积曲线容积曲线 (二)心室收缩的(二)心室收缩的后负荷后负荷 心室肌的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心室肌的后负荷:大动脉血压 搏出量搏出量余血量余血量心室充盈量心室充盈量前前 负荷负荷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搏出量恢复正常搏出量恢复正常 大动脉血压大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 期缩短,射血速度期缩短,射血速度搏出量搏出量 长期持续的大动脉血压长期持续的大动脉血压心肌肥厚心肌肥厚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三)心肌收缩能力(三)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概念:概念: 心肌不依赖于心

17、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活动的内在特性,称为性,称为心肌心肌收缩能力收缩能力 等长调节等长调节(homometric regulation)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称等长调节功能调节,称等长调节 等长调节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等长调节能对持续的、剧烈的循环 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变化有强大的调节作用(三)心肌收缩能力(三)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影响心肌收缩能力的因素 活化横桥的数目活化横桥的数目l 兴奋后胞内兴奋后胞内Ca2+浓度:浓度:

18、NE、E增加胞内增加胞内Ca2+浓度浓度l 肌钙蛋白对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的亲和力: 茶碱茶碱 肌球蛋白肌球蛋白ATP酶的活性酶的活性 (四)心率(四)心率(heart rate) 40次次/ /分分 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心动周期延长(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充盈量达极限而心率太慢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40180次次/ /分分: :心率心率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180次次/ /分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心动周期缩短(尤其心舒期) 充盈量充盈量每搏出量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正常成人安静心率:正常成人安静心率:60100次次/ /分分: : 影响心率的因素影响心率的因素l

19、 神经因素神经因素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l 体液因素体液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甲状腺素l 体温体温HRHRHR体温升高体温升高1HR每分钟增加每分钟增加1218次次心心输输出出量量心率心率搏出量搏出量前负荷前负荷后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余血量余血量静脉回静脉回心血量心血量心室充盈时间心室充盈时间静脉回流速度静脉回流速度心包腔内压力心包腔内压力心室顺应性心室顺应性体体 温温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儿茶酚胺、儿茶酚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心室舒张功能心室舒张功能 第二节第二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和生理特性心脏的电生理学和生理特性E

20、lectrophysiology andPhysiological Property of Heart 心肌细胞的类型心肌细胞的类型uu工作细胞工作细胞: 工作细胞工作细胞 (+ +) (+ +) (+ +) (- -)自律细胞自律细胞 (- -) (+ +) (+ +) (+ +)uu自律细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房肌、 心室肌心室肌窦房结、窦房结、浦肯野、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房室结、房室束收缩性收缩性 兴奋性兴奋性 传导性传导性 自律性自律性 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P):):-80 -80 -90-90mV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同神经细胞:同神经细胞 工作细胞静息电位主要由工作细胞静

21、息电位主要由内向整流钾通道内向整流钾通道 开放开放引起引起Ik1 ,数值上,数值上接近接近K K+ +平衡电位平衡电位(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静息电位的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2.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1 1) (0 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过过程程 刺激刺激阈电位阈电位(-70mV-70mV)激活快激活快NaNa+ +通道通道NaNa+ +再生式内流再生式内流NaNa+ +平衡电位平衡电位快快Na+通道通道:-70

22、mV激活,激活,0mV开始失活,持续开始失活,持续1ms (1 1)()(0 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过程过程Na+内流(内流(INa)l 特点特点: :l 形成形成机制机制: :-90mV+30mV,历时历时12ms电压门控电压门控Na+通道通道开放开放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repolarization)l 特点特点: 30mV0mV, 历时历时10ms 1 1期(快速复极初期):期(快速复极初期): 1 1期(快速复极初期)形成机制期(快速复极初期)形成机制 0期去极化到期去极化到-30mV 时时 Ito通道激活通道激活 , 在在Na+内流

23、停止后,内流停止后,K+外流形成的外流形成的瞬瞬 时外向时外向K+电流电流(Ito)使膜电位迅速复使膜电位迅速复极极 化到化到0电位附近电位附近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 2期(平台期)期(平台期) 特点:特点:停留在停留在0电位附近,历时电位附近,历时100150ms 平台期存在是快反应心肌细胞平台期存在是快反应心肌细胞AP时程长主要原因,时程长主要原因,是区别于神经、骨骼肌细胞是区别于神经、骨骼肌细胞AP的主要特征的主要特征 2 期(平台期)产生机制期(平台期)产生机制 内向电流内向电流L型钙电流(型钙电流(I Ca-L)为主,慢)为主,慢Ca2+通道通道激活激活Ca2+内流内流 外向

24、电流外向电流 内向整流钾电流(内向整流钾电流(I K1)K+外流减少外流减少 延迟整流钾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I K)K+外流外流 Ca2+内流(内流(ICa-L)K+外流(外流(IK)Ca2+内流内流(ICa-L)逐渐逐渐K+外流外流(IK)逐渐逐渐 2 期(平台期)产生机制期(平台期)产生机制缓慢复极化缓慢复极化平衡平衡 平台期早期平台期早期 平台期晚期平台期晚期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 3期(快速复极末期)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历时,历时100150ms 特点特点: : 慢慢Ca2+通道失活通道失活IK、IK1通道通透性通道通透性Ca2+内流逐渐消失内流逐渐消失 3

25、3期(快速复极末期)期(快速复极末期)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K+外流外流 从从0期到期到3期结束为期结束为动作电位的时程动作电位的时程,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为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为200300ms 心室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心室肌细胞膜上的钾通道1.内向整流钾通道内向整流钾通道 IK1 通道通道 K+外流:外流: 静息状态下膜主要开放的钾通道,膜去极静息状态下膜主要开放的钾通道,膜去极 化将降低膜对化将降低膜对K+ 的通透性的通透性 内向整流内向整流2. 瞬时外向瞬时外向K+电流电流 Ito 通道通道 K+外流:外流: 1期复极化的主要外向电流,膜去极化到期复极化的主要外向电流,膜去极化到 -

26、30mv激活,开放时间激活,开放时间5-10ms3. 延迟整流钾通道延迟整流钾通道 IK通道通道 K+外流:外流: 膜去极化到膜去极化到-40mv激活,激活缓慢,激活,激活缓慢,2、3期期 复极化的主要外向电流复极化的主要外向电流 (3)静息期()静息期(4期)期) 恢复恢复膜两侧的离子分布:膜两侧的离子分布: Na+-K+泵:分解泵:分解1分子分子ATP,泵出,泵出3个个 Na+,同时泵入,同时泵入2个个K+膜超极化膜超极化 Na+-Ca2+交换:每进入交换:每进入3个个Na+,移出,移出1个个 Ca2+膜去极化膜去极化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示意图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示意图IK1ItoICa-LI

27、KIK1INa 3. 心房肌动作电位心房肌动作电位心房肌心房肌心室肌心室肌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不稳定静息电位不稳定 自律细胞特点:自律细胞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 自律细胞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窦房结细胞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 1. 窦房结窦房结 P 细胞动作电位细胞动作电位窦房结窦房结P细胞跨膜电位细胞跨膜电位(1 1)去极化过程()去极化过程(0 0期)期)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4期自动去极化达期自动去极化达 阈电位(阈电位(-40mV)激活激活L-型钙通道型钙通道Ca2+内流内流特点:特点: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低,超射不明显

28、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低,超射不明显 动作电位产生时由动作电位产生时由 慢慢Ca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引引 起缓慢起缓慢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的的 细胞为细胞为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由快由快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引起快速引起快速0 0期去极期去极 化的心肌细胞为化的心肌细胞为 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1. 窦房结窦房结 P 细胞动作电位细胞动作电位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细胞: 心室(房)肌细胞心室(房)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窦房结 房室结细胞房室结细胞 快、慢反应细胞快、慢反应细胞 快、慢反

29、应心肌细胞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AP的特征比较的特征比较快反应快反应AP慢反应慢反应AP波形波形0、1、2、3、4期期0、3、4期期电位幅度电位幅度高高低低0期去极速度期去极速度快快慢慢0期机制期机制Na+内流内流Ca2+内流内流通道阻断剂通道阻断剂河豚毒河豚毒Mn2+、异搏定异搏定 (2 2)复极化过程()复极化过程(3 3期)期)延迟整流钾通道(延迟整流钾通道(IK通道通道)激活)激活 K+外流外流复极化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复极化达到最大复极电位 窦房结缺乏窦房结缺乏Ito通道通道 ,无,无1、2期期 (3 3)4 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机制机制: 外向电流外向电流Ik逐渐逐渐: K+外流

30、渐外流渐(主主) 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超极化激活的内向电流If 渐渐: Na+内流内流 内向电流内向电流ICa-T: Ca2+经经T-型型Ca2+通道内流通道内流机制:机制:ICa-T在在4 4期后段起作用期后段起作用 Ik 在在3 3期末开始起作用(主要)期末开始起作用(主要)If 在在4 4期初起作用期初起作用窦房结窦房结P细胞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和动作电位发生原理期自动去极化和动作电位发生原理 2.2.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4 4期自动去极化期自动去极化(慢)(慢) 特点特点: : 4 4期自动除极形成机制期自动除极形成机制: :快反应自律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0 0、1 1、2 2、3 3期同

31、心室肌细胞期同心室肌细胞外向电流外向电流Ik 逐渐逐渐:K+外流渐外流渐( (次次) )内向电流内向电流If 逐渐逐渐: Na+内流渐内流渐(主)(主)If 电流电流Ik电流电流 l 传导性传导性( (conductivity) )l 兴奋性兴奋性( (excitability) )l 自律性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 )l 收缩性收缩性( (contractility)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四个基本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四个基本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机械特性电电生生理理特特性性 (一)(一)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 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在受到刺

32、激后发生反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发生反 应能力或特性应能力或特性, ,其高低用刺激其高低用刺激阈值阈值表示表示1.1.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周期性变化性变化 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超常期 (1)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ARP):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对任何刺激不起反应 0 期开始期开始3 期复极化到期复极化到-55mv,Na+通通 道完全道完全失活失活,兴奋性为零,兴奋性为零 局部反应期局部反应期(LRP):强刺激起局部反应:强刺激起局部反应 3期复极到期

33、复极到-55mv-60mv,少量少量Na+通道复活通道复活 此期内受多强的刺激都此期内受多强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1.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电压门控钠通道功能状态示意图电压门控钠通道功能状态示意图 复复 活活 1. 1.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 复极化复极化-60mv-80mv,相当数量,相当数量Na+通通 道复活,道复活,给予阈上刺激,可产生新给予阈上刺激,可产生新AP (3)超常期()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SNP) 复极化

34、复极化-80mv-90mv, 大部分大部分Na+通道通道 复活,复活, 阈下刺激,即可产生新阈下刺激,即可产生新AP心室肌细胞复极电位与不应期、兴奋性的关系示意图心室肌细胞复极电位与不应期、兴奋性的关系示意图 RRP RRP、SNPSNP内产生的内产生的APAP:幅度低,时程短,传导速度慢:幅度低,时程短,传导速度慢 2.2.影响兴奋性的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因素(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静息电位水平增大,与阈电位静息电位水平增大,与阈电位差距增大差距增大, 兴奋兴奋所需刺激强度增大,所需刺激强度增大,兴奋性兴奋性降低降低(2 2)阈电位阈电位水平:内在特性

35、决定水平:内在特性决定 细胞外细胞外K+ 细胞膜对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的通透性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示意图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示意图 (3)引起)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通道性状性状电压门控钠通道功能状态示意图电压门控钠通道功能状态示意图 心室肌心室肌细胞兴细胞兴奋性的奋性的周期性周期性变化主变化主要决定要决定于于NaNa+ +通通道功能道功能状态状态复复 活活 3.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心肌不会发生完心肌不会发生完 全强直收缩,全强直收缩,总总 是收缩与舒张是收缩与舒张交交 替出现替出现, ,以保证以保证心心 脏的泵血功能脏的泵血功

36、能 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收缩期舒张早期收缩期舒张早期 期前兴奋期前兴奋(premature excitation) 期前收缩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代偿性间歇(代偿性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二)传导性(二)传导性(conductivity)1. 1.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 浦氏纤维浦氏纤维(4m/s) 束支束支(2m/s) 心室肌心室肌(1m/s) 心房肌心房肌(0.4m/s) 结区结区(0.02m/s)传导速度传导速度 (2 2)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和意义)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和意义 局部电流可迅速

37、通过闰盘局部电流可迅速通过闰盘同步收缩同步收缩 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速度慢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速度慢, 兴奋经过此处兴奋经过此处 出现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出现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室延搁 意义:意义:保证心房收缩结束之后心室才收缩保证心房收缩结束之后心室才收缩 心室内传导快,保证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心室内传导快,保证左、右心室同步收缩 优势传导通路快优势传导通路快(1.01.2m/s), 保证兴奋保证兴奋 能较快的传到房室交界区能较快的传到房室交界区 2. 2.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直径粗大直径粗大胞内电阻小胞内电阻小传导速度快传导速度快直径细小直径细小胞内电阻大胞内电阻大传导速度

38、慢传导速度慢(1 1)结构因素结构因素数量多,传导速度快数量多,传导速度快l 细胞的直径细胞的直径l 细胞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状态细胞缝隙连接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2)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0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传导传导传导传导 0 0期除极化速度期除极化速度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产生的速率产生的速率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 0 0期除极化幅度期除极化幅度 局部电流强度局部电流强度传播距离传播距离 (2)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 膜电位水平膜电位水平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与静息电位水平有关: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与静息电位水平有关: RP在正常极化状态,在正常极化状态

39、,Na+通道通道开放效率高开放效率高 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传导快传导快 RP处于去极化状态,处于去极化状态,Na+通道开放效率低通道开放效率低 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低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低传导慢传导慢 邻近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邻近未兴奋区心肌膜的兴奋性兴奋性高,则传导快;低,则传导慢兴奋性高,则传导快;低,则传导慢 (三)自动节律性(三)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心肌细胞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自律性自律性 窦房结窦房结 房室结房室结 房室束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 100100次次/ /分分 5050次次/

40、 /分分 4040次次/ /分分 2525次次/ /分分1.1.心脏的起搏点(心脏的起搏点(pacemaker)定义:定义: 指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产生指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1. 1. 心脏的起搏点(心脏的起搏点(pacemaker) 异位起搏点异位起搏点 ( ectopic pacemaker ) 正常起搏点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 窦房结窦房结-窦性节律(窦性节律(sinus rhythm) 潜在起搏点潜在起搏点 ( latent pacemaker ) 异位节律异位节律 ( ectopic ryhth

41、m ) 抢先占领抢先占领( (capture) )2.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 超速驱动压抑超速驱动压抑( (overdrive suppression) )2.2.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主要机制 人工起搏器的中断不应突然中断人工起搏器的中断不应突然中断 4期自动去期自动去 极化速率极化速率最大复极最大复极 电位水平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3. 3. 影响影响自律性自律性的的因素因素 (四)收缩性(四)收缩性(contractility)l不会发生强直收缩不会发生强直收缩l对细胞外对细胞外Ca2+有明显的有明显的依赖性

42、依赖性l同步收缩同步收缩 或或 “全或无全或无”式收缩式收缩1.1.心肌收缩的特点心肌收缩的特点2.2.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影响心肌收缩的因素3.3.心肌收缩与心力衰竭心肌收缩与心力衰竭 横纹肌肌质网横纹肌肌质网CaCa2+2+释放的机制释放的机制 三、体表心电图三、体表心电图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一)(一)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 录出来的心脏兴奋过程所发生的电变化录出来的心脏兴奋过程所发生的电变化 (一)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一)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 人体是个导体,心脏电活动可通过机体人体是个导体,心脏电活动可通

43、过机体 组织和体液传导体表并记录下来组织和体液传导体表并记录下来(二)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二)心电图导联方式与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 期的意义期的意义典型体表典型体表心电图心电图模式图模式图 正常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3. T波:波:1. P波:波:2. QRS波群:波群:代表两心房去极化的电变化代表两心房去极化的电变化代表两心室去极化的电变化代表两心室去极化的电变化代表两心室复极化的电变化代表两心室复极化的电变化 代表两心室全部去极化,尚未复极化代表两心室全部去极化,尚未复极化(处平台期)(处平台期),心脏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心脏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 代表兴

44、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用的时间代表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用的时间 4. PR(或或PQ)间期间期:5. QT间期:间期:代表两心室从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代表两心室从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化所经历的时间6. ST段段:正常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第三节第三节 血血 管管 生生 理理Vascular Physiology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 内膜(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内膜(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2. 中膜(血管平滑肌、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中膜(血管平滑肌、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3.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外膜(疏松结缔组织) 动脉和静脉组织结

45、构:动脉和静脉组织结构: (一)血管的功能性分类(一)血管的功能性分类1. 弹性储器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分支2. 分配血管:中动脉分配血管:中动脉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5.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7. 容量血管:静脉容量血管:静脉8. 短路血管:动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支静脉吻合支 (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1. 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舒血管

46、物质:舒血管物质:NO、H2S、前列环素、前列环素 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缩血管物质:内皮素、血栓素A22.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3. 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血管其他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 二、血流动力学二、血流动力学l 血流量血流量( (blood flow)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l 血流速度血流速度( (velocity of blood flow) )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单位时间流过某一血

47、管截面的血量单位时间流过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血中某一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血中某一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 1泊肃叶泊肃叶( Poiseuille )定律定律P r48LQ(流量)(流量) (P1-P2)r4 Q(流量)(流量)= K L 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血管半径成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血管半径成 正比,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反比正比,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粘滞度成反比 2 2层流和湍流层流和湍流l 层流层流:各质点流动的方向一致:各质点流动的方向一致 Re数数2000时,则发生湍流时,则发生湍流l 湍流:各质点流动的方向不一致湍流:各质点流动的方向不一致Re=DV/ 生理情况下,只有心

48、室腔和主动脉血流是湍流生理情况下,只有心室腔和主动脉血流是湍流 (二)血流阻力(二)血流阻力(resistance of blood flow ) 8L R = r4 影响血液粘滞度(影响血液粘滞度()的因素:)的因素: 红细胞比容:最重要因素红细胞比容:最重要因素 血流切率血流切率 血管口径血管口径: :d0.20.3微动脉,口径小黏度低微动脉,口径小黏度低 温度温度 (三)血压(三)血压(blood pressure,BP) 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血管侧壁的压强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血管侧壁的压强 概念:概念:单位:单位:Pa、kPa、mmHg1mmHg = 0.133kPa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

49、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 三、动脉血压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 (arterial blood pressure)1. 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形成形成 循环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循环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 = = = 7mmHg7mmHg7mmHg7mmHg 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容量 是动脉血压形成的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1. 动脉血压的动脉

50、血压的形成形成 心脏射血心脏射血心脏射血心脏射血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势能:血管壁扩张势能:血管壁扩张是动脉血压形成的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缓冲心动周期过程中动脉压波动幅度缓冲心动周期过程中动脉压波动幅度 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使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 血流血流1. 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形成形成2. 动脉血压的测量与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测量与正常值 2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收缩缩压压(systolic pressure):指指心心室

51、室收收缩缩中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舒舒张张压压(diastolic pressure):指指心心室室舒舒张张末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脉脉搏搏压压(pulse pressure):收收缩缩压压与与舒舒张张压压的的差值,简称脉压差值,简称脉压 平平均均动动脉脉压压:一一个个心心动动周周期期中中动动脉脉血血压压的的平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与均值,约等于舒张压与1/3脉搏压之和脉搏压之和 2.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正常值正常值正常值正常值( mmHgmmHg)收缩压(收缩压(收缩压(收缩压( SP

52、SP) 100100120120舒张压舒张压舒张压舒张压 (DPDP) 6060 8080脉压(脉压(脉压(脉压(PPPP) 3030 4040 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 100 100 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 DP + 1/3 (PP)= DP + 1/3 (PP) 动脉血压具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以及明显动脉血压具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以及明显动脉血压具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以及明显动脉血压具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以及明显 的昼夜波动周期的昼夜波动周期的昼夜波动周期的昼夜波动周期 血压分类血压分类血压分类血压分类 收缩压收缩压收缩压收缩压 舒张压舒张压舒张压舒张

53、压 (mmHg) (mmHg)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120 和和和和 80高血压前期高血压前期高血压前期高血压前期 120 139 或或或或 80 891 1 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 140 159 或或或或 90 992 2 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 160 179 或或 100 109 3 3 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期高血压 180 或或或或 110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 影响影响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因素因素 l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l 心脏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搏输出量l 心率心率l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l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

54、的匹配情况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1 1)心脏搏出)心脏搏出量量 搏出量增加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收缩压升高更明显收缩压升高更明显脉搏压增大脉搏压增大 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3. 影响影响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因素因素 (2 2)心)心率率: 心率加快心率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 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脉搏压缩小脉搏压缩小 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 影响影响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因素因素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舒张压的高低反映了外周阻力的

55、大小(3 3)外周阻)外周阻力力: 外周阻力增加外周阻力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 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但舒张压升高更明显脉搏压缩小脉搏压缩小(4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弹性储器作用: 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降低主动脉、大动脉的弹性降低收缩压升收缩压升 高,舒张压降低高,舒张压降低脉搏压明显增大脉搏压明显增大 (5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血量血量减少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减少或血管系统容量增大搏出量搏出量 减少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动脉血压降低 血量增加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血量增加或血管系统容量减小搏出量搏出量

56、增加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动脉血压升高3. 影响影响动脉血压的动脉血压的因素因素 (二)动脉脉搏(二)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动脉血压周期性波动动脉血压周期性波动动脉血管发生搏动动脉血管发生搏动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一)静脉血压(一)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 )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正常值:412cmH20 外周静脉压(外周静脉压( 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1520mmHg 心脏射血能力:

57、强,则心脏射血能力:强,则CVP;弱,则;弱,则CVP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VP) CVP在临床中的意义在临床中的意义 决定决定CVP高低的因素高低的因素静脉回流速度:快,则静脉回流速度:快,则CVP;慢,则;慢,则CVPCVP :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 :输液量不足:输液量不足(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重力对动脉压及静脉压的影响重力对动脉压及静脉压的影响静水压:静水压: 重力影响,静脉管重力影响,静脉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壁薄、可扩张性大跨壁压跨壁压 跨壁压大跨壁压大血管充盈血管充盈 跨壁压小跨壁压小血管塌陷血管塌陷 (二)重力对

58、静脉压的影响 静脉有较大的可扩张性。人站立时,心脏静脉有较大的可扩张性。人站立时,心脏 以下静脉扩张,多容纳以下静脉扩张,多容纳400400600ml600ml血量血量 回心血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搏出量减少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动脉血压降 低,称为低,称为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p 机体通过收缩阻力血管和加快心率,可使机体通过收缩阻力血管和加快心率,可使 动脉血压很快回升到正常水平动脉血压很快回升到正常水平 (三)静脉回心血量(三)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正常人平卧位

59、时不同血管血压的示意图 微静脉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影响毛微静脉为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影响毛 细血管血压及组织液生成细血管血压及组织液生成 2.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血量血量或容量血管收缩或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盈压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1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取决于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值取决于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值血量血量或容量血管舒张或容量血管舒张体循环平均充体循环平均充盈压盈压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2 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右心衰时,体循环淤血右心衰时,体循环淤血心脏收缩力强心脏收缩力强

60、 心舒期室内压较低心舒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及腔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大对心房及腔静脉内血液的抽吸力量大左心衰时,肺淤血左心衰时,肺淤血 (3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对静脉回流的影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对静脉回流的影响肌肉的舒缩肌肉的舒缩+ +静脉瓣静脉瓣 形成形成“肌肉泵肌肉泵”,降低直立时下肢静降低直立时下肢静脉压,促进静脉回脉压,促进静脉回流流 吸气时胸膜腔内吸气时胸膜腔内压降低压降低中心静中心静脉压降低脉压降低静脉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加;呼气时则静脉回呼气时则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血量减少 呼吸泵呼吸泵 (4 4)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人从平卧位变为直立时,心脏

61、以下的静脉人从平卧位变为直立时,心脏以下的静脉 扩张,多容纳扩张,多容纳400600ml血液血液静脉回心静脉回心 血量血量搏出量搏出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直立性直立性 低血压低血压) 在高温环境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更明显在高温环境或长期卧床的病人更明显(5 5)体位改变)体位改变(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迅速恢复)(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迅速恢复) 五、微循环(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场所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场所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毛细血管壁的结构特点单层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膜外包基膜内皮细胞相互连内皮细胞相互连接处存在细微裂接

62、处存在细微裂隙隙通透性有差异通透性有差异 五、微循环(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一)微循环的组成(一)微循环的组成微动脉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真毛细血管网通血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动- -静吻合支静吻合支微静脉微静脉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前括约肌 (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 迂回迂回通路:交替开放,安静时约通路:交替开放,安静时约25%的真的真 毛细血管网开放毛细血管网开放 功能:功能:血液和组织液间物质交换血液和组织液间物质交换 2. 直捷直捷通路: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快通路: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快 功能:使部分血液尽快回心

63、功能:使部分血液尽快回心 3. 动动-静脉静脉短路短路:环境温度升高时开放增加:环境温度升高时开放增加 功能:参与体温调节功能:参与体温调节 1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 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 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血压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比值,比值为与后阻力的比值,比值为5 : 1时,毛细血管时,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为的平均血压为20mmHg(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 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血流毛细血管血流(灌

64、不好灌不好)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收缩 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血流淤积在血流淤积在CAP(流不顺)(流不顺)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休克时休克时 2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毛细血管床的开放与关闭受局部代谢产物毛细血管床的开放与关闭受局部代谢产物 的调节的调节,呈,呈交替、间歇开交替、间歇开放状态。安静状放状态。安静状 态时,态时,2035真毛细血管网开放真毛细血管网开放 意义:意义: 使微循环的血流量与局部的代谢水平相适使微循环的血流量与局部的代谢水平相适应。局部组织代谢加强时,真毛细血管网应。局部组织代谢加强时,真毛细血管

65、网开放频率加快,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开放频率加快,使局部血流量增加 局部代谢产物局部代谢产物组织胺组织胺,Po2 后微后微A A和和Cap.Cap.前括约肌舒张前括约肌舒张真真Cap.Cap.开放血开放血流量及流速流量及流速 后微后微A A和和Cap.Cap.前括约肌收缩前括约肌收缩局部代谢产物局部代谢产物 组织胺组织胺,PoPo2 2 真真Cap.Cap.关闭血关闭血流量及流速流量及流速 2.2.微循环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血流量的调节 (四)(四)微循环的物质交换的方式微循环的物质交换的方式1扩散:最主要的方式扩散:最主要的方式 CO2、O2、Na+、Cl-、葡萄糖等、葡萄糖等2胞饮:血浆蛋白胞饮

66、:血浆蛋白3滤过和重吸收:滤过和重吸收:H2O 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由于管壁两侧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的 差异而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差异而引起的液体由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 外的移动,称为滤过外的移动,称为滤过(filtration),而液体,而液体向向 相反方向移动则称为重吸收相反方向移动则称为重吸收(reabsorption) 六、组织液的生成六、组织液的生成(一)组织液(一)组织液的生成的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到组织间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到组织间 隙形成的隙形成的 组织液绝大部分呈凝胶状组织液绝大部分呈凝胶状, ,不能自由流动不能自由流动 组织液中离子成

67、分与血浆相同,蛋白不同组织液中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蛋白不同 (一)组织液(一)组织液的生成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水肿(水肿(edema):): 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肿胀现象身性肿胀现象 (二)影响组织

68、液生成的因素(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 = =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胶体渗透压:有效胶体渗透压: =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心衰、肿瘤压迫心衰、肿瘤压迫V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蛋白减少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过敏、炎症过敏、炎症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人在罹患丝虫病时人在罹患丝虫病时虫体有时可以堵塞虫体有时可以堵塞身体的部分淋巴管身体的部分淋巴管道。淋巴回流障碍道。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组织液积导致局部组织液积聚而形成膨胀隆起。聚而形成膨胀隆起。

69、 七、淋巴的生成和回流七、淋巴的生成和回流 (一)淋巴的生成与回流(一)淋巴的生成与回流 淋巴液的生成: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淋巴液的生成: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 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组成,毛细淋巴管由单层内皮组成,无基膜,无基膜, 通透性高,单向活瓣通透性高,单向活瓣毛细淋巴管盲端结构示意图毛细淋巴管盲端结构示意图 (一)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回流:淋巴回流: 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干淋巴导管淋巴导管 (右淋巴导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胸导管)静脉静脉 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生成正常成年人每天大约生成24L的淋巴液,的淋巴液, 相当于全身血

70、浆总量相当于全身血浆总量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运输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 调节体液平衡调节体液平衡 清除组织液中红细胞、细菌、异物(防御)清除组织液中红细胞、细菌、异物(防御)(一)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一)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内淋巴液之间的压力差淋巴管壁平滑肌和单向瓣膜构成的淋巴管壁平滑肌和单向瓣膜构成的“淋巴管泵淋巴管泵”骨骼肌节律性收缩骨骼肌节律性收缩肿瘤、淋巴管炎、丝虫虫体等引起淋巴管阻塞肿瘤、淋巴管炎、丝虫虫体等引起淋巴管阻塞(二)影响淋巴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二)影响淋

71、巴液生成和回流的因素 第四节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ctivity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 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 1.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 (1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2 2)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 2. 2. 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 (1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 (2 2)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 1. 心脏

72、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力作用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负性负性变力作用变力作用自律性自律性传导性传导性收缩性收缩性 心交感神经分布: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心交感神经分布: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 心房肌、心室肌心房肌、心室肌 两侧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不同:两侧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不同: 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兴奋时主右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兴奋时主 要引起心率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要引起心率加快;左侧心交感神经主要支配 房室结和

73、心室肌,兴奋时主要引起心肌收缩房室结和心室肌,兴奋时主要引起心肌收缩 力增强力增强(1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作用机制:心交感神经作用机制: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 心肌心肌1受体受体AC cAMP PKA心心肌细胞内的功能蛋白磷酸化,产生正性变时、肌细胞内的功能蛋白磷酸化,产生正性变时、正性变力和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和正性变传导作用(1 1)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心交感神经作用心交感神经作用 心率加快(正性变时)心率加快(正性变时) Ca2+内流(内流(T型钙通道)和型钙通道)和If 电流增强电流增强窦窦 房结房结P细胞细胞4

74、期自动除极的速度加快期自动除极的速度加快自律自律 性性心率加快心率加快 房室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房室传导加快(正性变传导) 心肌慢反应细胞心肌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内流(L型钙通道型钙通道)增强增强 0期去极化速度及幅度期去极化速度及幅度房室传导加快房室传导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力(正性变力)(正性变力) 心肌细胞膜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被激活型钙通道被激活 平台期平台期Ca2+内流内流 肌质网膜肌质网膜ryanodine受体被激活受体被激活 肌质网释放肌质网释放Ca2+肌质网钙泵活性加强,肌质网钙泵活性加强,Ca2+回收加快回收加快 心交感神经作用心交感神经作用收缩加快

75、收缩加快舒张加快舒张加快 心交感神经兴奋后心交感神经兴奋后总的效应总的效应是:是: 心率加快,博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博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加 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可被心交感神经的兴奋效应可被受体阻断受体阻断 剂剂普萘洛尔普萘洛尔等阻断等阻断心交感神经作用心交感神经作用 (2 2)心迷走)心迷走神经神经 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ACh 心肌心肌M受受 体体AC cAMP PKA活性活性心肌细心肌细 胞功能蛋白磷酸化减少,产生负性变时、胞功能蛋白磷酸化减少,产生负性变时、 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作用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作用

76、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 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分支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分支 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 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心率减慢(负性变时) 窦房结窦房结P细胞细胞AP的的4期期Ca2+内流和内流和If电流减电流减 少少4期自动除极速度期自动除极速度自律性自律性 ACh作用于作用于M受体后,通过受体后,通过G蛋白激活蛋白激活P细细 胞膜胞膜IK-ACh通道通道K+外流外流最大复极电最大复极电 位增大位增大自律性自律性 房室传导减慢房室传导减慢 (负性变传导)(负性变传导)

77、 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0期期Ca2+内流内流0期去极化期去极化 速度速度、幅度、幅度房室传导速度房室传导速度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 心肌细胞心肌细胞L型型Ca2+通道被抑制通道被抑制Ca2+内流内流 激活激活IK-ACh通道通道K+外流外流复极化加快复极化加快 AP时程缩短时程缩短Ca2+内流内流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 两侧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的差异:两侧迷走神经对心脏支配的差异: 右侧心迷走神经以支配窦房结为主,兴奋右侧心迷走神经以支配窦房结为主,兴奋 时主要引起心率减慢时主要引起心率减慢; 左侧心迷走神经以左侧心迷走神经以 支配房

78、室结为主,兴奋时主要引起房室传支配房室结为主,兴奋时主要引起房室传 导减慢导减慢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心迷走神经作用及作用机制 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心迷走神经平时即有一定程度的心交感、心迷走神经平时即有一定程度的 冲动发放冲动发放, ,分别称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分别称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3 3)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 神经或肌肉等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神经或肌肉等组织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 活动,称为紧张(活动,称为紧张(tonus)窦窦房结房结100次次/min心交感紧张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心迷走紧张75次次/min两者交互拮抗

79、、心迷走占优势两者交互拮抗、心迷走占优势 2. 2. 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 血管运动神经: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血管运动神经: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 血管运动神经分为:血管运动神经分为: 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舒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 大部分血管平滑肌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大部分血管平滑肌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 纤维支配,只有部分血管还同时受舒血纤维支配,只有部分血管还同时受舒血 管神经纤维支配管神经纤维支配 (1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收缩收缩 节后纤维节后纤维NEN

80、E 受体受体收缩收缩( (强强) )2 2受体受体舒张舒张( (弱弱) ) 几乎所有的血管都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几乎所有的血管都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 支配,且体内大多数血管仅接受交感缩支配,且体内大多数血管仅接受交感缩 血管纤维的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单一神经支配支配 平时有紧张性活动平时有紧张性活动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分布广泛,平分布广泛,平时有紧张性活动时有紧张性活动, ,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 ,使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 紧张性加强,则收缩加强紧张性加强,则收缩加强 紧张性减弱,则收缩减弱紧张性减弱,则收缩减弱( (即舒张

81、即舒张) )(1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1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动脉高于静脉,以微动脉密度最高动脉高于静脉,以微动脉密度最高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密度最低,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密度最低,毛细血管无分布无分布 不同部位血管中分布密度不同:不同部位血管中分布密度不同: 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皮肤骨骼肌和内脏冠脉和脑血管 同一器官中各类血管分布密度不同:同一器官中各类血管分布密度不同: 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交感缩血管纤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交感缩血管纤 维兴奋时,该器官:维兴奋时,该器官: 1)血流阻力)血流阻力,血流量,血流量 2)微动脉收缩微静脉收

82、缩)微动脉收缩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毛细血管前阻 力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组织液生成,重吸收,重吸收血容量血容量 3)容量血管收缩)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促进静脉回流(1 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总外周阻力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总外周阻力,血压,血压 (2 2)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末梢释放ACh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兴奋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骨骼肌骨骼肌 血管平滑肌膜血管平滑肌膜M受体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 骨骼肌血流量骨骼肌血流量平

83、时无紧张性活动,激动或防御反应时平时无紧张性活动,激动或防御反应时 才兴奋,使骨骼肌的血流量才兴奋,使骨骼肌的血流量 (3 3)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只分布在少数器官只分布在少数器官(消化腺、脑膜、外生殖器),末梢释放(消化腺、脑膜、外生殖器),末梢释放 ACh,与,与M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舒张 生理意义:生理意义:调配局部血流,对总外周阻力调配局部血流,对总外周阻力 影响不大影响不大 (二)心血管中枢(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与控制心血管

84、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 位称为心血管中枢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从脊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从脊 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髓到大脑皮层的各个水平1.1.脊髓:脊髓:2.2. 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及副交感神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经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是中枢调控心血是中枢调控心血管活动的最后通路管活动的最后通路 (二)心血管中枢(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l 交感缩血管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2. 2. 延髓延髓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 功能上,神经

85、元分三类:功能上,神经元分三类:l 心迷走神经元心迷走神经元心迷走紧张心迷走紧张l 心交感神经元心交感神经元心交感紧张心交感紧张 2. 2. 延延 髓髓从结构上分区:从结构上分区:(1)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维持心交):维持心交 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兴奋时交感神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兴奋时交感神 经活动加强和血压升高经活动加强和血压升高(2)延髓尾端腹外侧区:抑制)延髓尾端腹外侧区:抑制RVLM活动活动(3)孤束核:压力、化学、心肺感受器传入纤)孤束核:压力、化学、心肺感受器传入纤 维的接替站,兴奋时迷走神经活动加强,维的接替站,兴奋时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交感

86、神经活动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抑制 3. 3. 下下 丘丘 脑脑(1)室旁核:心血管活动的整合中起重要作用)室旁核:心血管活动的整合中起重要作用(2)下丘脑前部: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和水盐)下丘脑前部: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和水盐 平衡等平衡等(3)下丘脑后部和外侧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下丘脑后部和外侧部:增强交感神经活动 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主要表现主要表现 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 的复杂整合的复杂整合4 4其他心血管中枢其他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反射(三)心血管反射 (cardiovascular reflex)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

87、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降压反射)(降压反射)(1 1)动脉压力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主动脉弓感受血管壁的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机械牵张程度(2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颈动脉颈动脉窦窦窦神经窦神经舌咽神经舌咽神经孤束核孤束核主动脉弓主动脉弓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CVLMCVLM、RVLMRVLM、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2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交感神经紧张性交感神经紧张性 迷走神经紧张性迷走神经紧张性 (3 3)反射效应)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回降动脉血压回降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传入

88、冲动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心迷走紧张心迷走紧张, ,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心率心率,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外周血管阻力外周血管阻力 压力感受性反射属于负反馈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属于负反馈调节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动脉压力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主动脉弓感受血管壁的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机械牵张程度 (4)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 (4 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

89、的生理意义 血压骤变时,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血压骤变时,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 动脉血压的稳定。动脉血压的稳定。 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关键作用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不起关键作用 2.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感受器: 颈动脉体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主动脉体感受血感受血Po2Pco2、H+ 2.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PO2 2 、 HH+ + 、PCOPCO2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

90、受器(+ +)窦、迷走窦、迷走N孤孤 束束 核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心率心率、冠脉舒、冠脉舒张、心输出量张、心输出量内脏、骨骼内脏、骨骼肌血管收缩肌血管收缩 心率、心率、CO、外周阻力、外周阻力CO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血 压压呼吸加深加快呼吸加深加快间接间接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不参与平时安静时的动脉血压调节不参与平时安静时的动脉血压调节 低低O O2 2、窒息、失血、酸中毒、动脉血压过、窒息、失血、酸中毒、动脉血压过 低低( (60mmHg60mmHg) )时,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时,骨骼肌和内脏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冠

91、脉和脑血管舒张,保证心、血压升高,冠脉和脑血管舒张,保证心、 脑血液供应脑血液供应2.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心肺感受器:存在于心房壁、心室壁和肺心肺感受器:存在于心房壁、心室壁和肺 循环大血管管壁内循环大血管管壁内心肺感受器的心肺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宜刺激: 压力压力或血容量或血容量对对管壁的机械牵张管壁的机械牵张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前列腺素、腺苷、缓激肽:前列腺素、腺苷、缓激肽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传入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传入神经:走行于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过

92、程及效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过程及效应应心肺感受器的兴奋通过心肺感受器的兴奋通过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传入中枢, ,引起引起 交感紧张性交感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 心率心率、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肾交感紧张性肾交感紧张性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排水、肾排水、 排钠排钠血容量血容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 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也称心房壁的牵张感受器也称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或低或低 压感受器,心房压增加时,容量感受器兴压感受器,心房压增加时,容量感受器兴 奋,引起奋,引起容量感受性反射容量感受性反射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过程及效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

93、反射过程及效应应容量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容量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容量感受器的兴奋通过容量感受器的兴奋通过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传入中枢, ,引起引起 交感紧张性交感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心迷走紧张性 心率心率、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动脉血压肾交感紧张性肾交感紧张性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排水、排钠肾排水、排钠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 水重吸收水重吸收肾排水、排钠肾排水、排钠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容量感受性反射主要容量感受性反射主要调节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调节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 summary高压力高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94、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减压减压反射反射 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对急骤变化的血压起缓冲作用低压力低压力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对感受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反射对机体血量以及体液量的调节机体血量以及体液量的调节化学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加压加压反射反射在失血、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优先在失血、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优先保证心脑血液供应保证心脑血液供应 (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模式(四)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模式 在不同的环境刺激或功能状态下,中枢神经在不同的环境刺激或功能状态下,中枢神经 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的活动进行整合,使机体系统对全身各器官的

95、活动进行整合,使机体 作为整体做出反应,以适应机体的需要作为整体做出反应,以适应机体的需要 如防御、肌肉活动、睡眠、进食等如防御、肌肉活动、睡眠、进食等 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1 1血管紧张素生成过程:血管紧张素生成过程: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1010肽)肽)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8 8肽)肽)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7 7肽)肽)肾素肾素( ( ( (转换酶转换酶转换酶转换酶, , , ,主要在肺血管主要在肺血管主要在肺血管主要在肺血管

96、) ) ) )氨基肽酶氨基肽酶氨基肽酶氨基肽酶 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刺激肾素分泌的因素 肾血流灌注减少肾血流灌注减少 血浆血浆Na+浓度降低浓度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 2.2.血管紧张素的生物学作用血管紧张素的生物学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血管紧张素受体:AT1、AT2、AT3、AT4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Ang )的生物效应:)的生物效应: 缩血管作用:微动脉收缩,升高血压;缩血管作用:微动脉收缩,升高血压; 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 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交感缩血管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交感缩血管紧 张加强;促进张加

97、强;促进ADH释放、增强释放、增强ARH作用作用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的生物学作用的生物学作用 促进醛固酮合成和释放:促进醛固酮合成和释放: 促进促进Na+、H2O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量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量 产生及增强渴觉,引起饮水产生及增强渴觉,引起饮水 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 促进促进H2O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量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量 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细胞外液量 Ang :收缩血管;:收缩血管;促进醛固酮分泌促进醛固酮分泌 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系统(RAAS) 主要作用是对动脉血压的长效调节主要作用是对

98、动脉血压的长效调节 Ang :与:与Ang的作用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不同甚至相反 Ang 1-9(Ang水解产物水解产物 ): Ang抑制剂抑制剂 Ang 1-7(Ang水解产物水解产物 ): 扩张血管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扩张血管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2. 血管紧张素家族主要成员的生物学作用血管紧张素家族主要成员的生物学作用 局部局部RAS的生物学作用的生物学作用 心脏内局部心脏内局部RAS对心脏的作用:对心脏的作用: 正性变力作用、致心脏重构、调节正性变力作用、致心脏重构、调节 冠状动脉阻力、抑制心肌细胞增长冠状动脉阻力、抑制心肌细胞增长 血管内局部血管内局部RAS对血管的作用:对血管的

99、作用: 调节血管张力和内皮功能,参与血调节血管张力和内皮功能,参与血 管重塑和促进血栓形成管重塑和促进血栓形成 (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占占80 (adrenaline, Adr 或或 epinephrine, E)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20 (noradrenaline, NA 或或 norepinephrine, NE ) 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也可释放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也可释放NE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E、NE分泌增加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 或或 Adr)的作用)的作用

100、(1)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 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肌细胞的1受体,受体,引起心率引起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的作用(2)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肾上腺素对血管的作用 E作用于血管作用于血管受体受体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皮肤、肾脏、胃肠血管皮肤、肾脏、胃肠血管(占优势占优势)收缩收缩 E作用于血管的作用于血管的2受体受体血管舒张:血管舒张: 骨骼肌、肝脏和冠脉血管骨骼肌、肝脏和冠脉血管(2占优势占优势)舒张舒张 生理量生理量E2为主为主血管舒张血管舒张总外周阻力总外周阻

101、力 大剂量大剂量E 1为主为主血管收缩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总外周阻力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临床被用作临床被用作强心药强心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1)NE作用于心肌细胞作用于心肌细胞1受体受体(结合力弱结合力弱) 心率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输出量(2)NE作用于血管作用于血管1受体受体(结合力强结合力强) 血管收缩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压血压减压减压 反射反射心脏活动心脏活动(心率心率)(3) NE与血管与血管2受体结合力很弱受体结合力很弱 NE血管血管1受体受体(结合力强结合力强)血管收缩血管收

102、缩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压血压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被用作临床上被用作升压药升压药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肾上肾上肾上腺素腺素腺素腺素去甲肾去甲肾去甲肾去甲肾上腺素上腺素上腺素上腺素受体受体作用作用1心率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2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舒张骨骼肌和肝脏的血管舒张1皮肤、肾脏、胃肠的血管收缩皮肤、肾脏、胃肠的血管收缩1 (弱弱)1 1( (强强) )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血压、血压2结合力很弱结合力很弱心率心率、心肌收缩力、心

103、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三)血管升压素(三)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VP)又称为又称为抗利尿抗利尿激素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下丘脑,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 1血管升压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生理量:作用生理量:作用V2受体受体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对H2O通透性通透性H2O重吸收重吸收 高浓度:作用高浓度:作用V1受体受体血管收缩血管收缩血压血压 2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分泌和释放的分泌和释放的调节调节 (1)血浆晶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渗透压升高 (2)血容量降低)血容量降低

104、 3血管升压素作用的意义血管升压素作用的意义 生理情况下生理情况下, ADH作用主要是作用主要是维持细胞维持细胞 外液量和渗透压外液量和渗透压, 仅在禁水、失水、失血血仅在禁水、失水、失血血 容量减少时,容量减少时,ADH分泌明显增加,调节细胞分泌明显增加,调节细胞 外液量,调节动脉血压外液量,调节动脉血压(三)血管升压素(三)血管升压素ADH合成、释放合成、释放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1)一氧化氮)一氧化氮 (NO) L-精氨酸在精氨酸在NOS作用下生成作用下生成NO ,NO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激

105、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sGC, 平滑肌细胞内平滑肌细胞内cGMP,游离,游离Ca2+,血管舒张,血管舒张 引起引起一氧化氮释放的因素一氧化氮释放的因素 血流对血管内皮产生的切应力血流对血管内皮产生的切应力 缓激肽、缓激肽、5-HT、ATP、ACh、NE、内皮素、内皮素 (2)前列环素(前列环素(PGI2) 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可使内血流对内皮的切应力可使内 皮释放皮释放PGI2,引起血管舒张和抑,引起血管舒张和抑 制血小板聚集制血小板聚集(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2.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内皮缩血管因子内皮素内皮素( (ETET) )作用:作

106、用: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效应,可能参与强烈而持久的缩血管效应,可能参与 血压的长期调节血压的长期调节释放:释放:生理情况下,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生理情况下,血流对内皮产生的切应 力可促使内皮素释放力可促使内皮素释放 低分子激肽原低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高分子激肽原缓激肽缓激肽赖氨酰缓激肽赖氨酰缓激肽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失活失活激肽酶激肽酶I激肽酶激肽酶II (五)激肽释放酶(五)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激肽系统氨基肽酶氨基肽酶(血浆)(血浆)(组织)(组织) 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缓激肽和血管舒张素(赖氨酰缓激肽)赖氨酰缓激肽) 具有较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具有较强烈的舒张血管作用 1. 心房钠尿肽(

107、心房钠尿肽(ANP) 来源:来源: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作用:作用:使细胞外液量使细胞外液量、血压、血压 利尿和利钠作用:细胞外液量利尿和利钠作用:细胞外液量 心血管作用:血压心血管作用:血压 l舒张血管;对抗舒张血管;对抗RAS、NE、ET缩血管物质缩血管物质l使心率使心率、搏出量、搏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调节细胞增殖:负调控心血管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增殖:负调控心血管细胞增殖(六)心血管活性多肽(六)心血管活性多肽 2. 肾上腺髓质素(肾上腺髓质素(ADM) 来源:来源:血管内皮细胞是合成和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是合成和释放ADM的的 主要部位主要部位作用:作用:舒张血管,强而

108、持久地降压作用舒张血管,强而持久地降压作用(六)心血管活性多肽(六)心血管活性多肽3. 阿片肽(阿片肽(ADM) -内啡肽的作用:降压作用内啡肽的作用:降压作用 中枢性降压;中枢性降压;舒张血管舒张血管 1. 一氧化碳(一氧化碳(CO) 来源:来源:血红素代谢产生内源性血红素代谢产生内源性CO作用:作用:舒张血管作用舒张血管作用(七)气体信号分子(七)气体信号分子2. 硫化氢(硫化氢(H2S) 来源:来源:L-半胱氨酸经酶催化产生半胱氨酸经酶催化产生作用:作用:舒张血管、负性肌力作用舒张血管、负性肌力作用 来源:来源: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 作用:作用: PGE2、PGI

109、2均具有舒血管作用均具有舒血管作用 PGF2能使静脉收缩能使静脉收缩(八)前列腺素(八)前列腺素 三、自三、自 身身 调调 节节 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包括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包括l l 心脏泵血功能的自身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自身调节l l 组织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组织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组织器官血流量组织器官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分为:的自身调节分为: 代谢性自身调节代谢性自身调节 肌源性自身调节肌源性自身调节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组织代谢活动组织代谢活动组织代谢活动组织代谢活动 器官血流量器官血流量器官血流量器官血流量组织代谢产物(组织代谢产物(腺苷、腺苷、CO2、H、

110、K等)积聚等)积聚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局部血流量局部血流量局部血流量局部血流量 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代谢产物 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血流恢复血流恢复血流恢复血流恢复 (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二)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血压血压牵张血管牵张血管平滑肌收缩平滑肌收缩微动脉阻力微动脉阻力血压血压牵张血管牵张血管平滑肌舒张平滑肌舒张微动脉阻力微动脉阻力血流量保持稳定血流量保持稳定 特点:特点:调节幅度、范围小,作用局限调节

111、幅度、范围小,作用局限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短期调节:神经调节为主短期调节:神经调节为主 通过心血管反射调节心肌收缩力、外周阻通过心血管反射调节心肌收缩力、外周阻 力,使血压恢复正常、保持稳定力,使血压恢复正常、保持稳定 长期调节:体液调节为主长期调节:体液调节为主 通过通过肾肾- -体液体液控制系统调节细胞外液量控制系统调节细胞外液量 而实现动脉血压稳定而实现动脉血压稳定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一)体液平衡与血压稳态的相互制约(一)体液平衡与血压稳态的相互制约 血压维持稳态的基础是液体的摄入血压维持稳态的基础是液体的摄入 量和排出量之间的平衡,使体液和循环量和排出

112、量之间的平衡,使体液和循环 血量维持在正常水平血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肾血流量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肾脏对肾脏对Na+和和H2O排出排出 量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动脉血压回升动脉血压回升 (二)影响肾(二)影响肾-体液控制系统活动的主要因素体液控制系统活动的主要因素 当循环血量当循环血量、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时时 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VP)释放)释放 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ANP)分泌)分泌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Ang )生成)生成 醛固酮分泌醛固酮分泌:保:保Na+、保、保H2O 、排、排K+ 通过肾脏对通过肾脏对Na+、H2O的调节、使得的调

113、节、使得 循环血量恢复、动脉血压恢复循环血量恢复、动脉血压恢复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第五节第五节 器器 官官 循循 环环Organ Circulation 一、冠脉循环(一、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小分支垂直心表面小分支垂直心表面,心肌收缩易受到压迫心肌收缩易受到压迫 侧支细小,不易快速建立侧支循环侧支细小,不易快速建立侧支循环 心肌的毛细血管网非常丰富心肌的毛细血管网非常丰富(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二)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二)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1. 灌注压高,血流

114、量大灌注压高,血流量大3. 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显著l 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 :甚少或无甚少或无l 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 :少但渐少但渐l 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渐渐 l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期: :血流血流2. 摄氧率高,耗氧量大摄氧率高,耗氧量大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1 1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 调节冠脉血流量调节冠脉血流量最主要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 心脏活动心脏活动(代谢水平(代谢水平)代谢产物代谢产物 (腺苷腺苷、CO2、H+、乳酸等)、乳酸等)冠脉舒张冠脉舒张 心肌局部心肌局部POO2 ATPADP + AMP

115、 5 5 核苷酸酶核苷酸酶核苷酸酶核苷酸酶 冠脉强烈舒张冠脉强烈舒张腺苷腺苷 2. 2. 神神 经经 调调 节节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冠脉冠脉受体受体冠脉收缩冠脉收缩心活动心活动冠脉舒张冠脉舒张( (主主) )舒张舒张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冠脉冠脉M受体受体冠脉舒张冠脉舒张心活动心活动冠脉收缩冠脉收缩收缩收缩 3. 3. 激激 素素 调调 节节 E冠脉冠脉2受体受体舒张舒张 E、NE心脏活动心脏活动冠脉冠脉舒张舒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大剂量、大剂量VP冠脉收缩冠脉收缩 NE冠脉冠脉受体受体收缩收缩 NO、CGRP、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冠脉舒张冠脉舒张冠脉冠脉舒张舒张 二、肺循环(二、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三、脑循环(三、脑循环(cerebral circulation) 心室功能曲线心室功能曲线( (Ventricular function curve)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