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导游词(35篇)广西导游词(精选35篇) 广西导游词 篇1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任何所谓现代化建筑,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痕迹,没有任何一点都市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实为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 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遇龙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赏心悦目天平绿洲、情侣相拥、平湖倒影、夏棠胜境、双流古渡、梦幻河谷等等,让人仿佛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诗意境界,返朴归真的自由天地 广西最著名的三座古桥――遇龙桥、仙桂桥、富里桥都在遇龙河景区;而被誉为“将军府第”、“进士楼阁”的旧县村就在遇龙河畔;唐代归义县遗址、潘庄遗址、徐悲鸿画室、明清时期留下的古宅民居,使人顿生怀古忆旧之情不过,最刺激、浪漫、潇洒的还是漂游遇龙河,竹排过坝,惊险刺激;荡舟平湖,轻松愉悦,被人们视为挡不住的诱惑,酷煞人的时尚。
人们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漫游遇龙河的感觉:那就是:“爽”!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阳朔县的金宝、葡萄、白沙、阳朔、高田等5个乡镇、20多个村庄,人称“小漓江” 整个遇龙河景区是桂林地区最大的纯自然山水园地从遇龙桥到工农桥15.36公里水程,有28道堰坝,景点百余处,各景点没有人工雕琢痕迹、都市喧嚣,保持着原始、自然、古朴与纯净国内外专家一致确认,“遇龙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 广西导游词 篇2 寻觅圣帝足迹追踪千载文明 饱览山水神韵游憩虞山公园 虞山公园位于桂林市城北,因其园美庙灵、山奇洞幽,是桂林山水游览的开山地和桂林历史的渊源地园内虞山、皇泽潭、韶音洞素有仙山、仙河、仙洞之名四千多年前,华夏文明始祖之一的虞帝南巡曾到这里,秦人立庙纪念,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古往今来,祭祀帝者络绎不绝,使虞山和虞帝庙附丽着浓郁的儒宗文化色彩,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虞山公园的造园手法新颖,风格独树一帜,古今结合,东西兼容,精巧雅致,主要景点虞帝庙、怡沁园、三绝碑、五福塔、闻韶楼、韶音洞、九重天、美泉宫景景生辉,处处诱人。
虞山 在虞山公园内,叠彩区北极路东,漓江西岸,是桂林城北一座孤峰,海妃殉之根据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唐时在山下建虞帝庙,庙东宋人建南薰亭,把山叫做虞山或舜山虞山西麓有南北对穿的南薰洞,又名韶音洞曾是古老的地下河道山崖上有唐韩云卿文,韩秀实书、李冰阳篆额的《舜庙碑》和宋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洞内有张式的《韶音洞记》,方信儒的《古相思曲》等 韶音洞 在虞山西麓,为一南北对穿的古地下河道,高2~3米,宽5.5米,深105米,面积约720平方米北洞前淙淙流水、阵阵松涛,交汇成韵,有如舜帝所制“韶乐”,因有韶音洞之名张式《韶音洞记》云:“洞之深凡十有三丈,广二丈有奇牖之外少西,有地隆然而高为台,可钓明年秋,又于洞之左得小丘,平广爽垲,江出于旁,凡桂之山,瑰奇杰出者悉献其状明周进隆题“韶音洞”洞名,清俞徵题“薰弦”二字,都表达了洞的特色 南薰亭 在虞山南山腰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为张式创建,历代均有修葺亭东可望漓江,南有松林,亭北山水交织,一派灵秀景象抗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遗址昔日是谒舜庙从容游息、宴集之地清人查淳《南薰亭诗》,“留题字满苔痕绿,古庙烟浮松影寒此日登临无限恨,追思往事一凭栏”,诗人对今昔抒发无限感慨。
如今,新建虞山大桥飞架漓江东西岸,车队如龙,古庙苍松将长青万古 舜庙遗址 在市区虞山(又名舜山)南麓虞山为桂林开发较早的名山之一,相传虞帝南巡曾到此山,故名虞山并立庙纪念庙建于何时无考唐建中元年(780),朝议郎守尚书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朝议郎守梁州都督府长史武阳县开国男翰林待诏韩秀实,京兆尹人李阳冰,曾合璧《舜庙碑并序》于虞山,此为记述舜庙最早的一方石刻,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作,《舜帝庙碑》云:“虞帝祠在城东北五里,而近虞山之下,皇泽之湾,盖莫详其始所自立,而有唐石刻辞在焉南宋淳熙二年(1175)春2月,今直秘阁张侯式始行府事,奉奠进谒,仰视栋宇倾垫弗支,图像错陈造已淫厉于是“命撤而新之”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修葺此后,修葺之事历代均有今殿堂,僧舍已废,遗址尚存 虞山大桥 位于叠彩区虞山以东约400米的东环路和北环路与漓江相交处1986年1月兴建,1988年2月建成,同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虞山桥是桂林市“七五”重点工程项目,为7墩2台等截面T型预应力简支连续公路桥,总长309.86米,宽20.5米,其中车行道15.5米,人行道2.52米;荷载汽--20级,拖--100级;最高通航水位按10年一遇洪水计,设计6级航道,通航净高4.5米。
虞山桥是目前桂林市区横跨漓江4座公路桥中最大的一座桥梁,它的建成,沟通内外环线,实行人货车分流,不仅对缓减市区交通紧张、改善城市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桥型通透明快,结构简单实用,与四周景色相互补充,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景观桥 广西导游词 篇3 各位游客: 在到涠洲岛之前我和大家讲解一下涠洲岛,涠洲岛是北海市南方北部湾海域的海岛,是中国最大、地质年龄最年轻的火山岛岛上植被茂密,风光秀美,尤以奇特的海蚀、海积地貌,火山熔岩及绚丽多姿的活珊瑚为最,素有南海“蓬莱岛”之称涠洲岛风光壮美,比较著名的景点有“滴水丹屏”,“龟豕拱碧”,“芝麻滩”,“法国传教士人头像”,“火山弹荟萃”及三婆庙,圣丹庙,天主教堂和汤显祖观海处等 而我们的涠洲岛一日游将去的.地方也有在其中,我们今天会先去参观天主堂,与圣母堂不同,天主堂对外开放,不妨在这里感受下浓浓的.宗教气氛然后去往古火山口,观赏千姿百态的火山岩石接着到猪仔岭游览,随后是地质博物馆,这里以火山岛地质景观、海岸线火山岩景观为主体,用实物、图片或者以假乱真模型等多种形式,呈现各种景观及海岛独特的地质地貌给游客那里的海鲜一级棒,午餐休息后去石螺口海滩,浪花温柔地抚摸着海滩,海风懒洋洋地吹着,会让人一下子觉得慵懒了,平时学习的劳累在这里让海风吹吹也会身体也会变得格外轻松。
我们还会在岛上停留到傍晚时分,到滴水丹屏观赏涠洲岛美丽的日落景色 涠洲岛的海滩以宽阔平坦的沙质海滩为主,一般宽150~300米,沙砾层厚4~8米,平铺于玄武岩之上层部岸断间或有玄武岩出露潮间带一般比较宽阔,最宽者可达150米潮下带宽约60米,有珊瑚分布珊瑚的下面就是礁坪被波浪打碎的珊瑚残体很容易与壳沙砾等堆积胶结成海滩岩涠洲岛北港一带的海滩岩从古泻湖一直延伸到潮下带上部,覆盖于玄武岩之上 原来的火山口已变成了南湾的深水良港,火山形态十分明显,火山口为高达50~80余米的弧形陡壁 涠洲岛北部潮上带有新老两道沙堤,南部海蚀崖上有三层海蚀洞,崖脚有两极海蚀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涠洲岛一直在间歇地抬升,其幅度可超过20多米 广西导游词 篇4 各位游客: 你们好!我是导游员,你们可以叫我,今天我带领大家畅游象鼻山,在此,我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希望我的服务能给大家带来一段美好的享受 象山公园地处广西桂林市中心的漓江与桃花江汇流处,占地面积1188公顷,山因酷似一只站在江边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们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山、水、洞、岛、亭、台、坪、径、文物、古迹相映成画,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
象鼻山又名象山,是公园的主要景点,其山形酷似一头驻足漓江边临流饮水的大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被人们美誉为桂林市的城徽山体前部的水月洞,弯如满月,穿透山体,清碧的江水从洞中穿鼻而过,洞影倒映江面,构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观,“象山水月”因之成为桂林山水一绝水月洞的幽奇迷纪令古往今来的墨客骚人文思泉涌,洞内外石壁上留下了历代石刻文物50多件,多为宋代镌刻象山南麓,有始建于唐代的云峰寺,象山的东、西麓,艾有石级曲折百上山顶平展,树木成荫,小径通幽;明代建筑普贤塔耸立于此,塔高10余米,因塔身的正北面嵌有青石平雕的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形似剑柄,又似宝瓶,古朴凝重;游人立于山顶,神清气爽,极目远眺,桂林山城美景尽收眼底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得古老而年轻的象山魅力独具象山公园常举办各类花展,游人徜徉其中,但见山之奇峭、水之碧透、洞之清幽、花之娇媚,几疑身处仙境,流连忘返桂林之旅,从象山公园开始 从滨江路步行下江岸,能一览象山全景,“象汲长波,洞生明月”,象山公园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2万年左右,地壳抬升,漓江水面由2千米宽度不断缩小,江水在山体东麓冲刷溶蚀出一个长17米,宽9。
5米,高12米,位于象鼻与象之间通透圆洞,即“水月洞”,又名朝阳洞江水穿洞而过,山洞如明月浮水有诗赞曰:“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葱,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将其列为桂林八大胜景之一此时的巨象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烟雨中惟妙惟肖象山水月被视为桂林的象征,是中外游客最为神往的风景点 水月洞 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距今约12万年前,地壳抬升,漓江缩小,加速了水月洞的发育,形成一个东西通透的圆洞长17米,宽95,高12米,面积约150平方米《象山记》载,“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圆而长,其半入于漓水中,水时高时下,故其穴亦时有大小” 水月洞洞口朝阳,亦名朝阳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学士属文赋句,莫不叹为观止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有“水底有明月,象鼻山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之句,细致刻画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辉映的奇迹象山的水月与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对,一悬于天,一浮于水,形成“漓江双月”的奇特景观。
宋代在洞中建朝阳亭,清代改称得月楼,已废洞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朝阳亭 在像鼻山水月洞内,始建于宋,亭已早废,但远在800多年前,围绕水月洞的命名,两位桂州前后任的地方长官之间展开的一场背靠背的笔墨官司,一直成为到此游览的人们永恒的话题原来,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游水月洞留连至晚不归,不久再度重游,一高兴题诗作序,因洞口东向,把亭名、洞名、岩名统统已为“朝阳”,并把记述其事的《朝阳亭诗序》该在水月洞北壁其后,范成大主桂,持不同意见,恢复了原名,写下《复水月洞铭》,并镌在洞的南壁 象眼岩 象眼岩位于象鼻山山腰南北两侧,互相贯通,高约2米,宽5~10米,长528米,呈扁长形,面积约274平方米象眼岩原是一段不长的古地下河道,形成年代比水月洞早,因部位恰巧在象眼处而得名从象山南麓南极洞口,沿石级可登上南眼出象眼岩,盘山道可达山顶北眼悬崖峭壁,无磴可通象眼岩南北两洞,是一对眺望风景的绝妙窗口从左眼张望,高耸的漓江饭店近在咫尺,城区楼宇街市鳞次栉比,半城山芭历历在目;从右眼远眺,江波帆影,闪烁隐现于訾洲、塔山、穿山之间。
云崖轩宋代园林建筑明张鸣凤《桂故》载:“故宋提刑方公信孺即南壁下建精舍以居,曰云崖轩轩废已久根据方信孺《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