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87210832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8.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A):ch5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线性系统的频域线性系统的频域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与校正分析与校正分析与校正分析与校正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5.7 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5.8 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利用闭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频域分析法特点频域分

2、析法特点频域法是基于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对系统进行频域法是基于频率特性或频率响应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一种图解方法,故又称为频率响分析和设计的一种图解方法,故又称为频率响应法。应法。 特点:特点: 研究稳态正弦响应的幅值和相角随频率的变化研究稳态正弦响应的幅值和相角随频率的变化规律规律 由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稳定性及性能由开环频率特性研究闭环稳定性及性能 图解分析法图解分析法 有一定的近似性有一定的近似性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5.1.1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线性系统在输入线性系统在输入正弦信号正弦信号时,时,其稳态输出随频率变化的规其稳态输出随频率变化的规律,称为该系统的频域响

3、应。律,称为该系统的频域响应。5.1.1 频率响应频率响应用留数法计算参数用留数法计算参数1、稳态输出是与输、稳态输出是与输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入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号;2、输出正弦信号与、输出正弦信号与输入正弦信号的复输入正弦信号的复制幅值之比为制幅值之比为G(jw)的幅值;的幅值;3、相位差为、相位差为G(jw)相角。相角。5.1.2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G(jw) 的定义的定义定义一:定义一:定义二:定义二:系统的幅频特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系统的相频特性系统的相频特性在正弦信号作用下,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稳定正弦响应与在正弦信号作用下,零初始条件下系统稳定正弦响应与输入正弦信号的复数比,

4、用输入正弦信号的复数比,用G(jw)表示。表示。例例5.5.1 1 RC 电路如图所示,电路如图所示,ur(t)=Asinw wt, 求求uc(t)=?5.1.2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系统的幅频特性系统的相频特性系统的相频特性5.1.3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方法方法常用频率特性曲线及其坐标常用频率特性曲线及其坐标序号序号名名 称称图形常用名图形常用名坐坐 标标 系系1幅频特性曲线幅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相频特性曲线频率特性图频率特性图直角坐标直角坐标2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极坐标图极坐标图(奈奎斯特奈奎斯特图图)极坐标极坐标3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5、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对数坐标图对数坐标图(伯德图伯德图)半对数坐标半对数坐标4对数幅相频率特性对数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曲线对数幅相图对数幅相图(尼柯尔尼柯尔斯图斯图)对数幅相坐对数幅相坐标标以以为例。为例。幅频幅频相频相频 . 频率特性频率特性. 幅相幅相特性特性( (Nyquist) ) . 对数频率对数频率特性特性( (Bode) ) . 对数幅相对数幅相特性特性( (Nichols) )对数幅频对数幅频对数相频对数相频5.1.3 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频率特性的图形表示方法方法系统模型间的关系系统模型间的关系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

6、奈奎斯特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奈奎斯特(Nyquist)曲线,在复平面上以极坐曲线,在复平面上以极坐标的形式表示。设系统的频率特性为标的形式表示。设系统的频率特性为 向量的长度为向量的长度为,相角为,相角为当当变化时,向量变化时,向量的端点在复平面的端点在复平面上描绘出来的轨迹就上描绘出来的轨迹就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作为参变量标在曲线相应点的旁边,并用箭头表示作为参变量标在曲线相应点的旁边,并用箭头表示增大时特性曲线的走向。增大时特性曲线的走向。通常把通常把5.2.1 5.2.1 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 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积分环节积分环

7、节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5.2.1 5.2.1 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证明:惯性环节证明:惯性环节 的幅相特性为半圆的幅相特性为半圆(下半圆)(下半圆)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幅相特性幅相特性例例3 3 系统的幅相曲线如图所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系统的幅相曲线如图所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由曲线形状有由曲线形状有由起点:由起点:由由j j0 0: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 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不稳定惯性环节不稳定惯性环节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

8、quist图)图)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5.2.1 5.2.1 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典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谐振频率谐振频率w wr 和谐振峰值和谐振峰值Mr 例例4:4:当当 ,时,时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幅相特性幅相特性例例5.3 5.3 由实验得到某环节的幅相曲线如图所由实验得到某环节的幅相曲线如图所试,试确定环节的传递函数。试,试确定环节的传递函数。由曲线形状有由曲线形状有由起点由起点:由由j(wj(w0 0) ):由由| |G(w(w0 0)| )|: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

9、图)图)不稳定振荡环节不稳定振荡环节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 二阶复合微分二阶复合微分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8) (8) 延时环节延时环节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5.2.2 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设开环系统由设开环系统由l个环节串联组成,系统频率特性为个环节串联组成,系统频率特性为 开环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为各开环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为各个环节幅频特性之积;个环节幅频特性之积;开环传递函数的相频特性为各开环传递函数的相频特

10、性为各个环节相频特性之和;个环节相频特性之和;5.2.2 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特性概略绘制的开环幅相曲线应反映开环频率特性的三个重要因素:概略绘制的开环幅相曲线应反映开环频率特性的三个重要因素: 1 1)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 )和终点()和终点( )2 2)开环幅相曲线与实轴的交点)开环幅相曲线与实轴的交点3 3)开环幅相曲线的变化范围(象限、单调性)。)开环幅相曲线的变化范围(象限、单调性)。 时,时,设当设当的虚部为的虚部为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与实轴交点的坐标值为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与实轴交点的坐标值为 例例5.4 起点起点 终点终点 5.2.2 开环系统

11、的幅相频率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特性5.2.2 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开环系统的幅相频率特性特性当系统在当系统在右半右半s s平面不存在零、极点时平面不存在零、极点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一般可写为一般可写为 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开环幅相曲线的终点开环幅相曲线的终点5.2 幅相频率特性幅相频率特性(Nyquist图)图)例例5.5 5.5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概略绘出系统开环幅相曲线。试概略绘出系统开环幅相曲线。解解(2 2)终点)终点 (3 3)与坐标轴的交点)与坐标轴的交点(1 1)起点)起点Bode图介绍图介绍5.3

12、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Bode图介绍图介绍 幅值相乘幅值相乘 = = 对数相加,便于叠加作图;对数相加,便于叠加作图;纵轴纵轴横轴横轴坐标特点坐标特点特点特点按按 lgw w 刻度,刻度,dec “十十倍频程倍频程”按按 w w 标定,等距等比标定,等距等比“分贝分贝” 可在大范围内表示频率特性;可在大范围内表示频率特性; 利用实验数据容易确定利用实验数据容易确定 L(w w), ,进而确定进而确定G(s)。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5.3.1 典型环节的典型环节的Bode图图 比例环节比例环节 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5.3 对数

13、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5.3.1 典型环节的典型环节的Bode图图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当时当时当时当时转折频率转折频率惯性环节对数相频特性惯性环节对数相频特性j(w) j(w) 关于关于(w=(w=1/T, j=-45, j=-45 ) ) 点对称点对称证明:证明:设设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 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转折频率转折频率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转折频率转折频率 二阶复合微分二阶复合微分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

14、 延迟环节延迟环节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5.3.2 5.3.2 开环系统的开环系统的BodeBode图的绘制图的绘制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绘制开环系统绘制开环系统BodeBode图的步骤图的步骤 化化G(jw w)为尾为尾1标准型标准型 顺序列出转折频率顺序列出转折频率 确定基准线确定基准线 叠加作图叠加作图例例1 10.2 0.2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0.5 0.5 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1 1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基准点基准点斜率斜率一阶一阶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0dB/d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20dB/dec二阶二阶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40dB/d

15、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40dB/decw=0.2w=0.2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0-20w=0.5w=0.5 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 +20+20w=1w=1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40-40最小转折频率之左最小转折频率之左的特性及其延长线的特性及其延长线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 修正修正 检查检查 两惯性环节转折频率很接近时两惯性环节转折频率很接近时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x x (0.38, 0.8) 时时 L(w w) 最右端曲线斜率最右端曲线斜率=-20(n-m) dB/dec 转折点数转折点数=(=(惯性惯性)+()+(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振荡振荡

16、)+()+(二阶复合微分二阶复合微分) ) j(w)j(w) -90(n-m)基准点基准点斜率斜率w=0.2w=0.2 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0-20w=0.5w=0.5 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 +20+20w=1w=1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40-40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0.20.50.5基点基点 例例 ,绘制,绘制BodeBode图。图。 解解 标准型标准型 转折频率转折频率 基准线基准线 作图作图斜率斜率 检查检查 L(w w) 最右端斜率最右端斜率=-20(n-m)=0 转折点数转折点数 = 3 j(w) j(w) 最终趋于最终趋于-90-90(n-m)=0 5

17、.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例例3 3 绘制对数频率特性和幅相特性曲线。绘制对数频率特性和幅相特性曲线。解解 基准线基准线: 点斜率检查:检查: L(L(w w) )最右端斜率 = 20(n-m)=-80dB/decL(L(w w) )转折点数 = 3 个 j(w)j(w) -90o( (n-m) )=-360o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例例1 1 根据根据Bode图确定系统传递函数。图确定系统传递函数。解解. . 依图有依图有 Bode图图与与Nyquist图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转折频率转折频率 截止频率截止频率w wc:5.3.3 由由Bode图

18、曲线确定开图曲线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环传递函数解解5.3.3 由由Bode图曲线确定开图曲线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环传递函数281006.3dB例例5.7 已知已知 Bode 图,图,确定确定 G(s)。例例5.7 已知已知 Bode 图,图,确定确定 G(s)。解解解法解法解法解法解法解法证明证明:5.3.3 由由Bode图曲线确定开图曲线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环传递函数28100例例5 5 已知已知 L(w w),写出写出G(s),绘制绘制 j(w), j(w), G(jw w)。解解 III 叠加作图如右叠加作图如右5.3.3 由由Bode图曲线确定开图曲线确定开环传递函数环传递函数例例5.8 开环系统

19、开环系统Bode图如图所示,求图如图所示,求 G(s)。解解 依题有依题有求求K:5.3.4 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小相角系统小相角系统5.3.4 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小相角系统小相角系统非最小相角系统非最小相角系统 在右半在右半s s平面存在开环零点或开环极点的系统平面存在开环零点或开环极点的系统 非最小相角系统未必不稳定非最小相角系统未必不稳定 非最小相角系统未必一定要画非最小相角系统未必一定要画0根轨迹根轨迹非最小相角系统由非最小相角系统由L(w w)不能惟一确定不能惟一确定G(s) 最小相角系统由最小相角系统由L(w w)可以惟一确定可以惟一确定G(s)

20、非最小相角系统相角变化的绝对值一般非最小相角系统相角变化的绝对值一般 比最小相角系统的大比最小相角系统的大5.3.4 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最小相角系统和非最小相角系统小相角系统绘制开环系统绘制开环系统BodeBode图的步骤图的步骤 化化G(jw w)为尾为尾1标准型标准型 顺序列出转折频率顺序列出转折频率 确定基准线确定基准线 叠加作图叠加作图基准点基准点斜率斜率一阶一阶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0dB/d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20dB/dec二阶二阶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40dB/d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40dB/dec第一转折频率之左第一转折频率之左的特性及其延长线的特性及其延长线 修正修正

21、 检查检查 两惯性环节转折频率很接近时两惯性环节转折频率很接近时 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x x (0.38, 0.8) 时时 L(w w) 最右端曲线斜率最右端曲线斜率=-20(n-m) dB/dec 转折点数转折点数=(=(惯性惯性)+()+(一阶复合微分一阶复合微分)+()+(振荡振荡)+()+(二阶复合微分二阶复合微分) ) j(w)j(w) -90(n-m)5.3 对数频率特性对数频率特性Bode图图课程回顾课程回顾奈氏图奈氏图Bode图图确定起点的幅值和相位确定起点的幅值和相位确定终点的幅值和相位确定终点的幅值和相位确定与实轴的交点确定与实轴的交点 顺序列出转折频率顺序列出转折频率 确定

22、基准线确定基准线 叠加作图叠加作图基准点基准点斜率斜率一阶一阶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20dB/d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20dB/dec二阶二阶振荡环节振荡环节 -40dB/dec复合微分复合微分 -40dB/dec第一转折频率之左第一转折频率之左的特性及其延长线的特性及其延长线 化化G(jw)为尾为尾1标准型标准型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全部闭环极点均具有负的实部全部闭环极点均具有负的实部由由闭环特征多项式系数(不解根)判定系统稳定性闭环特征多项式系数(不解根)判定系统稳定性不能用于研究如何调整系统结构参数来改善系统稳定性不能用于研究如何调整系统结构参数来改善系统稳定性及性能的问

23、题及性能的问题代数稳定判据代数稳定判据 Ruoth判据判据 由开环频率特性直接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由开环频率特性直接判定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可研究如何调整系统结构参数改善系统稳定性及性能问题可研究如何调整系统结构参数改善系统稳定性及性能问题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 Nyquist 判判据据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 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解释解释说明说明5.4.1 5.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设设不稳定不稳定不稳定不稳定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设设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F(s)的特点的特点构造辅助函数构造辅助函数 F(s) F(s)的的极点极点

24、pi : : 开环极点开环极点零点零点 l li : : 闭环极点闭环极点个数相同个数相同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设设F(s)在右半在右半s平面有平面有R: s 绕奈氏路径一周时,绕奈氏路径一周时,F(jw w)包围包围F平面平面(0, j0)点的圈数点的圈数P个极点个极点 (开环极点开环极点) )Z个零点个零点 ( (闭环极点闭环极点) )Z=2P=1s 绕奈氏路径转过一周,绕奈氏路径转过一周,N: 开环幅相曲线开环幅相曲线GH(jw w)包围包围G平面平面(-1, j0)点的圈数点的圈数F(j )绕绕F平面原点转过的角度平面原点转过的角度j jF(w(w) )增量增量为为5.4 频

25、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例例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解解 依题有依题有( (稳定稳定) )( (不稳定不稳定) )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结论:结论:P=0,奈氏曲线不包围(奈氏曲线不包围(-1,j0)点,则闭环系统稳定;反之则不稳定。点,则闭环系统稳定;反之则不稳定。例例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解解 依题有依题有( (不稳定不稳定) )( (稳定稳定) )5.4 Nyquist稳定判据稳定判据结论:结论:P0,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

26、(-1,j0)点点P圈,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圈,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不稳定。5.4 .2 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稳定判据的应用用如果如果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在虚轴上有极点在虚轴上有极点 对奈氏路径略作修改。对奈氏路径略作修改。 使其沿着半径为无穷小使其沿着半径为无穷小( )的右半圆绕过虚轴上的极点。)的右半圆绕过虚轴上的极点。 s取值需要先从取值需要先从 绕半径无限小的圆弧逆时针转绕半径无限小的圆弧逆时针转到到然后再沿虚轴到然后再沿虚轴到 。这样需要补充这样需要补充小圆弧所对应的小圆弧所对应的特性曲线。特性曲线。 例例3 3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

27、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解解 依题有依题有( (稳定稳定) )( (不稳定不稳定) )5.4.2 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稳定判据的应用用例例4 4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解解 依题有依题有( (稳定稳定) )( (不稳定不稳定) )5.4.2 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稳定判据的应用用注意问题注意问题闭环系统不稳定闭环系统不稳定闭环系统稳定闭环系统稳定有有误!误!2. N 的最小单位为二分之一的最小单位为二分之一1.当当s平面虚轴上有开环极点时,奈氏路径要从其右边平面虚轴上有开环极点时,奈氏路径要从其右边

28、2. 绕出半径为无穷小的圆弧;绕出半径为无穷小的圆弧;G平面对应要补充大圆弧平面对应要补充大圆弧3. 5.4.2 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稳定判据的应用用Nyquist图与图与Bode图的对应关系图的对应关系 5.4.35.4.3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例例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 (稳定稳定) )( (不稳定不稳定)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5.4.3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例例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分析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 (不稳定不稳定) )( (稳定稳定)

29、)( (不稳定不稳定) )5.4.3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5.5.15.5.1 稳定裕度的定稳定裕度的定义义的的几何意义几何意义截止频率截止频率相角裕度相角裕度相角交界频率相角交界频率幅值裕度幅值裕度的的物理意义物理意义系统在系统在 方面的稳定储备量方面的稳定储备量幅值幅值相角相角一般要求一般要求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5.5.25.5.2 稳定裕度的计算稳定裕度的计算解法解法I:由幅相曲线求由幅相曲线求例例,求,求(1)(1)令令试根得试根得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2.1)令令可得可得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2.2)将将G(jw)分解为实部、虚部形式分解为实部、虚部形式令令得得代入实

30、部代入实部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由由L(w w):得得解法解法II:由:由BodeBode图求图求5.5 稳定裕度稳定裕度稳定裕度的稳定裕度的概念概念( (开环频率指标开环频率指标) )稳定裕度的稳定裕度的定义定义稳定裕度稳定裕度计算方法计算方法的的几何意义几何意义截止频率截止频率相角裕度相角裕度相角交界频率相角交界频率幅值裕度幅值裕度的的物理意义物理意义稳定裕度的稳定裕度的意义意义课程小结课程小结 5.6.1 L(w)低频渐近线与系统稳态误差的关系低频渐近线与系统稳态误差的关系 5.6.2 L(w)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 5.6.2 L(w)高频段对系

31、统性能的影响高频段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6 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利用开环频率特性 分析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的性能分析系统的性能三频段理论三频段理论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析系统的性能低频段:主要指第一个转折频率以左的频段低频段:主要指第一个转折频率以左的频段中频段:截止频率附件的频段中频段:截止频率附件的频段高频段:频率远大于截止频率的频段高频段:频率远大于截止频率的频段三频段理论三频段理论1. L(w)低频段低频段 系统稳态误差系统稳态误差ess5.6.1 低频段特性与系统稳低频段特性与系统稳态误差的关系态误差的

32、关系1、低频段对数副频特性曲线延长线交于、低频段对数副频特性曲线延长线交于0dB线线2、根据低频段可以确定系统的型别、根据低频段可以确定系统的型别v和开环增益和开环增益K。v和和K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有关?L( )中频段中频段最小相角系统最小相角系统 L(w w) 曲线斜率与曲线斜率与j(w)j(w)的对应关系的对应关系希望希望 L(w w) 以以-20dB/dec斜率穿越斜率穿越 0dB线,并保持较宽的频段线,并保持较宽的频段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 系统动态性能系统动态性能( , ts) (1) (1) 二阶系二阶系统统 5.6.2 中频段特性

33、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例例 已知系统结构图,求已知系统结构图,求w wc,并确定并确定s s, , ts。解解. . 绘制绘制L(w w)曲线曲线查查 P171 图图5-52按时域方法:按时域方法: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 (2) (2) 高阶系高阶系统统 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用频域法估算高阶系统动态性能用频域法估算高阶系统动态性能图图5-56P173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

34、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例例2 2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已知单位反馈系统G(s),求,求w wc, g g;确定确定s s, , ts。解解. . 绘制绘制L(w w)曲线曲线查查 P171 图图5-565.6.2 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中频段特性与系统动态性能的关系态性能的关系例例3 3 已知最小相角系统已知最小相角系统 L(w w) 如图所示,试确定如图所示,试确定 (1) (1) 开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G(s); ; (2) (2) 由由 g g 确定系统的稳定性;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3) (3) 将将 L(w w) 右移右移10倍频,讨论对系统的影响。倍频,讨论对系统的影响。解解. .(

35、1)(3) 将将 L(w w) 右移右移10倍频后有倍频后有(2)L(w w) 右移后右移后w wc 增大增大不变不变 s s 不变不变 ts 减小减小稳定稳定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析系统的性能L(w w)高频段高频段 系统抗高频噪声能力系统抗高频噪声能力5.6.3 高频段特性与系统抗高频段特性与系统抗高频干扰能力的关系高频干扰能力的关系中中频段频段三三频段理论频段理论高高频段频段低频段低频段对应性能对应性能希望形状希望形状L(w w)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开环增益开环增益 K系统型别系统型别 v稳态误差稳态误差 ess截止频率截止频率 w

36、wc相角裕度相角裕度 g g动态性能动态性能陡,高陡,高缓,宽缓,宽低,陡低,陡频段频段三频段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系统的具体步骤,三频段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系统的具体步骤,但它给出了调整系统结构改善系统性能的原则和方向但它给出了调整系统结构改善系统性能的原则和方向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析系统的性能关于三频段理论的说明:关于三频段理论的说明: 各频段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各频段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与与无无线线电电学学科科中中的的“低低”、“中中”、“高高”频概频概 念不同;念不同; 不能用是否以不能用是否以-20dB/dec过过0dB线作为判定线作为判定

37、 闭环系统是否稳定的标准;闭环系统是否稳定的标准; 只适用于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只适用于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5.6 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利用开环频率特性分析系统的性能析系统的性能5.9.1 5.9.1 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校正 5.9.2 5.9.2 串联迟后校正串联迟后校正 5.9.3 5.9.3 串联迟后超前校正串联迟后超前校正 5.9.4 5.9.4 串联串联PID校正校正 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 频率法串联校正的设计过程频率法串联校正的设计过程合理确定性能指标合理确定性能指标有重点地照顾各项指标要求;有重点地照顾各项指标要求;不要

38、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5.9.1 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校正(1) (1) 超前网络特性超前网络特性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1)(1)超前网络特性超前网络特性可可解出解出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心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心(1)(1)超前网络特性超前网络特性 超前网络特点:相角超前,幅值增加超前网络特点:相角超前,幅值增加 一级超前网络最大超前角为一级超前网络最大超前角为60 最有效的最有效的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2)(2) 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

39、校正 实质实质 利用超前网络相角超前特性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利用超前网络相角超前特性提高系统的相角裕度超前校正步骤超前校正步骤 ( (设给定指标设给定指标 ) ) 由由 由由 确定确定 作图设计作图设计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满足要求验算验算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例例5-15 5-15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校正装置试设计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时,稳态误差时,稳态误差(2) (2)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开环系统截止频率(3) (3) 相角裕度相角裕度(4) (4) 幅值裕度幅值裕度(1) (1) 当当

40、取取 例例5-15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校正装置试设计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2) 计算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位裕度计算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位裕度截止频率为频率截止频率为频率1和和10的几何中心的几何中心例例5-15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校正装置试设计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 求求C点和点和D点的频率点的频率为为C点和点和 的几何中心的几何中心为为C点和点和D点的几何中心点的几何中心超前校正步骤超前校正步骤 ( (设

41、给定指标设给定指标 ) ) 由由 由由 确定确定 作图设计作图设计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满足要求验算验算5.9 5.9 频率法串联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5.9.1 5.9.1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1) (1) 滞后网络特性滞后网络特性5.9.2 5.9.2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5.9.2 5.9.2 串联迟后校串联迟后校正正5.9.1 5.9.1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1) (1) 滞后网络特性滞后网络特性 滞后网络对校正后滞后网络对校正后系统相系统相角裕度造成的影响不会超角裕度造成的影响不会超过过-6-6o o (2)(2)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 实质实质 利用迟后利用迟后网络幅值衰

42、减特性网络幅值衰减特性挖掘系统自身的相角储备挖掘系统自身的相角储备滞后校正步骤滞后校正步骤 ( (设给定指标设给定指标 ) ) 由由 由由 作图设计作图设计 绘制曲线绘制曲线5.9.2 5.9.2 串联迟后校正串联迟后校正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满足要求验算验算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试设计校正装置试设计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使校正后系统满足如下指标:(2)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开环系统截止频率(3) 相角裕度相角裕度(4) 幅值裕度幅值裕度。(1) 速度误差系数速度误差系数=?5.9.3 5.9.3 串联滞后串联滞后- -超前校正超前校正(1) (1)

43、 滞后滞后- -超前网络特性超前网络特性5.9.3 5.9.3 串联滞后串联滞后 - - 超前超前校正校正(1)(1)滞后滞后- -超前网络特性超前网络特性超前部分超前部分滞后部分滞后部分滞后滞后- -超前网络特点:超前网络特点: 幅值衰减,相角超前幅值衰减,相角超前5.9.3 5.9.3 串联滞后串联滞后 - - 超前超前校正校正(2)(2) 滞后滞后- -超前校正超前校正 实质实质 综合利用迟后网络幅值衰减、超前网络相角超前综合利用迟后网络幅值衰减、超前网络相角超前 的特性,改造开环频率特性,提高系统性能的特性,改造开环频率特性,提高系统性能迟后迟后- -超前校正步骤超前校正步骤 ( (设

44、给定标设给定标 ) ) 由由 确定确定 作图设计作图设计是否满足要求是否满足要求验算验算 由由均无效时均无效时用用超前校正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校正5.9.3 5.9.3 串联滞后串联滞后 - - 超前超前校正校正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1) (1) 频率法串联校正适用的范围频率法串联校正适用的范围 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单位反馈系统单位反馈系统最小相角系统最小相角系统非单位反馈系统:非单位反馈系统:非最小相角系统:非最小相角系统:需将需将L(w w)曲线和曲线和j j(w w)曲线同时绘出,曲线同时绘出,在考虑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校正在考虑稳定性的基础上进行校

45、正频率法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串联校正小结(2 2)串联校正方法的比较)串联校正方法的比较 超前超前校正校正校正网络特点校正网络特点 迟后迟后校正校正 迟后超前迟后超前校正方法校正方法应用场合应用场合效果效果幅值增加幅值增加相角超前相角超前幅值衰减幅值衰减相角迟后相角迟后幅值衰减幅值衰减相角超前相角超前迟后超前迟后超前均不奏效均不奏效频率法频率法串联校正小结串联校正小结习题习题5.43(204页)页)L/dBK0Kc-20-2020-40-601/T11/T21/T31/T4 1 2 3 Lc( )L0( )5.4 频域稳定判据频域稳定判据N的确定方法的确定方法是正穿越次数,是正穿越次数,是负穿越

46、次数。是负穿越次数。 正穿越一次 正穿越半次负穿越半次负穿越一次逆时针穿越实轴区间(逆时针穿越实轴区间( ,-1)为)为1次正穿越,次正穿越,顺时针穿越实轴区间(顺时针穿越实轴区间( ,-1)为)为1次负穿越,次负穿越,起始于实轴区间起始于实轴区间( ,-1)上为上为1/2次正穿越,次正穿越,起始于实轴区间(起始于实轴区间( ,-1)上上为为1/2次正穿越,次正穿越,5.4.2 Nyquist稳定判据的应稳定判据的应用用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当沿着无穷小半圆逆时针方向移动时,有当沿着无穷小半圆逆时针方向移动时,有映射到映射到G平面的曲线可以按下式求得平面的曲线可以按下式求得应用奈氏判据时应用奈氏判据时 逆时针旋转的逆时针旋转的 大圆弧增补线大圆弧增补线例例 对数稳定判据附加题对数稳定判据附加题5.4.35.4.3 对数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例例5-11 5-11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当当时,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时,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