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项现观差别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87186053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一项现观差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项现观差别(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項、現觀差別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550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n現觀般若智慧見真如理,此通於大小乘,但二者有差別。菩薩以大乘摩訶般若真如法界等

2、甚深大法為所緣,聲聞但以四諦十二緣起等聲聞法為所緣。n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三十七:復次,於甚深十二因緣河能盡其底者,是名為佛。聲聞、辟支佛不爾。如三獸度河。謂兔、馬、象。兔騰躑乃度,馬或盡其底,或不盡底而度,香象於一切時足蹈其底而度;如兔度河,聲聞度因緣河亦復如是,如馬度河,辟支佛度因緣河亦復如是,如香象度河,佛度因緣河亦復如是。n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八: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551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n菩薩行六度四攝等無量極難行為資持而得證現觀n聲聞,但以少小善根福智為資持而入現觀552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n通達

3、就是現觀所證n菩薩現觀俱證人法二無我性即分別所起的我執及法執n聲聞但證人無我性分別所起的我執553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n涅槃是現觀所得的境界。n菩薩攝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功德無盡大般涅槃。n聲聞現觀,唯自解脫入無餘涅槃。 554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n菩薩現觀依於十地,經歷無量那庾多劫而成滿,離煩惱障、所知障,究竟成佛n聲聞依預流等四向四果,經歷少劫,便得出離煩惱障n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三十一:復次,大加行得,故名大悲。謂必經三無數大劫修習百千難行苦行,方得如是無限大悲。非如聲聞極利根者,經六十劫修諸加行便得(聲聞)菩提;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劫修諸加行便得(獨覺)菩提。

4、555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n斷煩惱習差別:菩薩現觀俱能斷除一切煩惱及煩惱習氣,聲聞現觀但能斷除煩惱,餘習猶存。云習氣者,雖無煩惱,然其所作似有煩惱n淨佛國土差別:菩薩現觀能淨佛土,無量福德、無量智慧莊嚴佛土攝益有情。聲聞現觀唯能厭棄斷染世間,全不能轉清淨身土556淨佛國土十地經論卷三:淨佛國土相有七種:n同體淨:一切佛土即一佛土,一佛土即一切佛土n自在淨:一切國土平等清淨大乘義章卷19:猶如淨珠,美惡斯現,所現無礙,故曰自在。由土體淨故,能如是無礙自在。n莊嚴淨:一切佛土具足神通莊嚴、光明莊嚴、眾寶莊嚴n受用淨: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n住處眾生淨:有無量智慧眾生悉滿其中n因淨:入

5、佛上妙平等境界n果淨: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示現557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n無性釋:菩薩現觀證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無絕n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二,菩薩作三種觀而發勇猛心: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生死已來,皆我所親或為朋友,現受苦惱未得免離,如何退還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給我衣食,憐愍我深,今受輪迴苦難非一,云何未報乃生退心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皆我眷屬,策役驅使,轉相呵責,未曾少分酬報彼恩。以是因緣不應退屈558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n菩薩俱證二空法界,生如來家,成佛體性,為佛真子。聲聞但得一分解脫諦理,不能紹繼諸佛事業n這是指菩薩得佛種姓,決定成佛。二乘人唯能成就阿羅漢果、

6、辟支佛果559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n菩薩現觀常於諸佛無漏受用身土會中隨意往生,受彼果利n聲聞但由諸佛變化身土之所攝受,未得涅槃唯生世間,已得涅槃永盡生死n受生謂於佛眾會攝受異熟果、增上果異熟果:果報,異時而熟、異類而熟、變異而熟;主要指第八識增上果:能受用果報的六根、六塵560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n菩薩現觀能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佛法等無量功德果成滿故,非如聲聞五分法身既成滿已唯趨涅槃都無勝用n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561入所知相分第四分兩大科n長行n偈頌562第二節、偈頌1.本論自頌2.引分別瑜伽論頌3.引大乘莊嚴經論頌56

7、3第一項、本論自頌此中有二頌: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564名事互為客,其性應尋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火二:名、事唯量:識上的虛妄分別觀待名而有事,觀待事而有名,名、義、自性、差別都是假立565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即入三性。n實智:如實遍智。修四種尋思為因,成就四種如實遍智時,通達一切唯是心的分別,沒有所執著的實境n而心上唯有三種虛妄分別: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n認識到無有真實義,唯有名、自性、差別的執著,義無,分別也無n這時就悟入遍計所執無所有、依他起有而如幻、圓成實性真實不虛566第二節、偈

8、頌1.本論自頌2.引分別瑜伽論頌3.引大乘莊嚴經論頌567第二項、引分別瑜伽論頌復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568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n菩薩依定位n觀影唯是心n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還有相、見兩分,似法似義之相唯是自心火569第三項、引大乘莊嚴經論頌復有別五現觀伽陀,如大乘莊嚴經論說: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

9、界。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眾毒。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570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n資糧位:善積集福、智二種資糧。n加行位的煖位、頂位:修四尋思,觀察所取相唯獨是意言:是我們的心在名、義、自性、差別上的虛妄分別,沒有真實的外境n加行位中的下品忍位:於法思量善決已:已善決定一切所取義唯是意言。此時四如實智生571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n諸義唯是言:了知所取的境界唯是意言,心就安住在似義唯心的正理n似義唯心,所取相不可得;能取的見也不可得

10、;永離所取能取二相,現證真如n蠲:讀如捐,免除義n此時還在加行位572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n所取的相是心上的意言境,無有實義;即會能緣心的心亦非有(若執是有,就是意言相,也是遍計)n菩薩了達遍計所執實無,依他起如幻不可執著,名為智者了達二皆無n就能平等安住於真實法界n這時入於見道位。573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消眾毒。n慧者:具有根本、後得二智的人。此為修道位。n根本智、後得智遍於一切時、一切處、於一切法都能隨順真如而行n因為以二無分別智來隨順觀察一切法,所以把阿賴耶識中的一切雜染分像是叢林荊棘的榛梗滅除出去。想出(超越)世,直達菩提,必須滅除雜染種子,不然,牽流三界,永無自在分n無分別智能滅除阿賴耶的榛梗雜染種子,就好像人服用阿伽陀藥,消除眾毒一樣n阿伽陀:不死藥、無病藥574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n五、究竟道:這裡並不開顯究竟位的果德,而說由此可以迅速的趣入究竟果海。n佛說的大乘妙法是以不共世間的無分別後得智善巧成立的,菩薩依此聞、思、修,得無分別智時,就能安住自己的無分別智(慧心所)、並根(即出世心王)於如如法界中。n念是意念,趣是種種的義相,菩薩通達意念上所現起的相實無所有。證得無分別智的菩薩就能精勤勇猛的修行,速疾到達圓滿究竟的佛果境界 。5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