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6754224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茶文化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茶文化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茶文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茶文化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平民阶层 饮茶似已成为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 在西晋时,茶水成为商品性饮料的记载已经见诸文献。 全晋文卷52载傅咸司隶校尉教说“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打破其器物,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姥,独何哉?” 西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年) 时值西晋中晚期 都城在洛阳 太平广记卷867引广陵耆老传记“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擎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买,自旦至暮,其器不减。茗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于狱,夜擎所卖茗器自牖飞去。” 东晋元帝时期(317322) 时广陵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西北, 三国两晋 皇室 官僚贵族 平民百姓 一条材料背景地 北方 洛阳 其馀材料 均在江南

2、 秦汉时 巴蜀长江中游的荆楚 三国时 长江下游,今南京一带 主要还是在南方地区传播流行 西晋灭蜀汉和东吴,蜀汉和东吴的部分降臣北迁,饮茶的习惯由此北传,北堂书钞卷144引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无菜的肉羹),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从玉函山房辑本) 秦子一书的作者是三国末至晋初时的秦菁。书中所谓顾彦先即顾荣。 左思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其妹左芬以才华入宫,左思随行移家京师,官秘书郎。 全晋诗卷7娇女诗:“心为荼荈苦,吹嘘对鼎 ”。 强调:西晋的洛阳,饮茶还只是融入到了部分达官名流的生活之中。 世说新语纰漏第三十四谓“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自过江,便失志。王丞

3、相请先度时贤共至石头迎之,犹作畴日相待,一见便觉有异。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 任育长即任瞻,育长为其字,其父任琨为西晋少府卿 。 南北朝时期 由南向北推广普及 北魏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记太和十八年(494年)南齐秘书丞王肃逃往北魏都城洛阳,初到之时,仍保持了在南方的生活习惯,“不食牛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元勰)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苍头水厄。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学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自是朝贵讌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

4、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同卷又记:“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 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彭城王重谓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洛阳伽蓝记卷3城南还记载了元乂设茗接待萧正德的情况:“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时元乂(时北魏侍中)欲为设茗,先问卿水厄多少。正德不晓乂意,答曰:下官虽生于水乡,而立身以来,未遇阳侯之难。元乂与举坐之客皆笑焉。” “水厄”这一贬称并非最早出现在北朝,

5、而是出现在江南的东晋,太平御览卷867饮食部二五茗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可见“水厄”一词是指饮茶,乃至被迫大量到难以接受的程度的饮茶。 第一条途径是入山采摘野生茶树。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茶经七之事引神异记) “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忽遇一人,身长丈馀,遍体皆毛,从山北来。精见之,大怖,自谓必死。毛人径牵其臂,将至山曲,入大丛茗处,放之便去。精因采茗。

6、须臾复来,乃探怀中二十枚桔与精,甘美异常。精甚怪,负茗而归。”(陶潜续搜神记卷7) 第二条途径是人工栽培。就全国的情况来看,巴蜀仍是茶树种植的中心和茶叶的生产中心。 张载,其父张收为蜀郡太守,晋武帝“太康初(太康元年为280年),至蜀省父”,写下登成都白菟楼诗,其中有句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逯钦立辑全晋诗卷7) 孙楚,卒于元康三年(293年),其出歌 有句谓:“姜桂茶荈出巴蜀”。(逯钦立辑全晋诗卷2页600) 华阳国志中的巴志、蜀志也都记载了今酉阳、黔江、彭水、什邡、彭山等地产茶的情况。 南齐书卷28刘善明传记刘宋泰始初年(泰始元年为465年)刘善明“出为海陵(今江苏泰州市)太守。

7、郡境边海,无树木,善明课民种榆、檟、杂果,遂获其利。” 西晋杜育,卒于永嘉五年(311年),在其荈赋中有句云:“灵山惟嶽,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冈。” 南朝宋人山谦之写有吴兴记,是我国一本较早的地方志,原书早佚,而在茶经七之事与太平御览卷867中都有引用,皆谓“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乌程县在今浙江吴兴县南下菰城。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讲,乌程的“御荈”应该是最早的贡茶。 陆羽茶经七之事引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广雅的作者张揖正是三国时期魏国人。 社会阶层

8、 地域 人工种植区域 茶礼仪 茶文学 西晋杜育的荈赋,是现存最早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另有南朝宋鲍令晖的香茗赋。(鲍令晖是著名文学家鲍照的妹妹,才华远过其兄,惜香茗赋已失传)三、隋唐时期 北方饮茶之兴开始于唐代的鼎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 杨晔膳夫经:“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针对北方 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北方饮茶又开始兴起 肃宗的至德到代宗的大历年间(756779),逐渐多了起来 德宗建中以后(建中元年为780年),就达到了极盛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

9、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师,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开元以前,南人好饮,北人不多饮 南方人自产自饮 此后,北方开始盛行饮茶 周边民族政权 茶马贸易 封演:“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

10、,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封氏闻见记卷6) 西南 藏王 唐国史补卷下记:“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 湖者。” 至此,饮茶才普及于全国。至此,饮茶才普及于全国。 陆羽茶经八之出专讲茶叶的出产地,他在原文和注文中,将肃宗、代宗时,也就是至德到大历年间唐代全国主要产茶地分为八大茶区,涉及43个产茶州郡,这八大茶区是: 1. 山南、2. 淮南、 3. 浙西、 4. 浙东、5. 剑南、6.黔中、 7. 江南、8. 岭南

11、。 唐代产茶区涉及今湖北、湖南、陕西、四川、重庆、河南、安徽、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广西等14个省市的部分地区。 太平广记卷37引仙传拾遗:“九陇(今四川彭州市)人张守珪,仙君山有茶园。每岁召采茶人力百馀人,男女傭工者杂处园中。” 膳夫经记:“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 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见全唐文卷802):“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 陆羽的茶经刊行于780年,即建中元年。八之出评各产茶区所产茶的高下, 但没有具体的茶名,而以产地的州名笼统标明,如“剑南,以彭州(今彭州一带)上,绵州(今江油、绵阳一带)、蜀州(今崇州、都江堰一带)次,邛州(今邛崃、大邑、蒲江一带)次,雅州(今雅安、名山、荥经、天全、芦山、小金一带)、泸州(今泸州、泸县、纳溪一带)下。眉州(今眉山、彭山、丹棱、洪雅、青神一带)、汉州(今广汉、绵竹一带)又下。” 粗放式饮茶向品饮过渡的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