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hydrate metabolism康英姿康英姿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Section IIntroduction概述概述®糖的生理功能糖的生理功能®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糖还是机体重要的碳源糖还是机体重要的碳源®糖也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糖也是组织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糖的消化吸收糖的消化吸收®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糖的消化吸收糖的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包括:植物淀粉、动物糖原、少食物中的糖类包括:植物淀粉、动物糖原、少量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单糖(葡萄量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糖、果糖、半乳糖)®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唾液唾液αα- -淀粉酶淀粉酶®胰胰αα- -淀粉酶淀粉酶®α α - -临界糊精酶、异麦芽糖酶、糖苷酶、双糖酶临界糊精酶、异麦芽糖酶、糖苷酶、双糖酶®以葡萄糖的吸收率为以葡萄糖的吸收率为100100,单糖吸收率顺序为:,单糖吸收率顺序为:D-D-半乳糖(半乳糖(110110)、)、D-D-葡萄糖(葡萄糖(100100)、)、D-D-果糖果糖((4343)、)、D-D-甘露糖(甘露糖(1919)、)、L-L-木酮糖(木酮糖(1515)、)、L-L-阿拉伯糖(阿拉伯糖(6 6)。
®肠道内单糖的吸收以主动吸收方式为主,辅以肠道内单糖的吸收以主动吸收方式为主,辅以简单扩散吸收简单扩散吸收小肠中葡萄糖主动吸收方式小肠中葡萄糖主动吸收方式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来源与去路®来源:来源:®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是主要来源;食物中糖的消化吸收是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肌糖原酵解为乳糖后经糖异生转变为糖;肌糖原酵解为乳糖后经糖异生转变为糖;®非糖物质糖异生;非糖物质糖异生;®其他己糖转变而来其他己糖转变而来®去路:去路:®经无糖酵解、有氧氧化途径分解供能使主要经无糖酵解、有氧氧化途径分解供能使主要去路;去路;®合成肝、肌、肾糖原;合成肝、肌、肾糖原;®转变为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等;转变为脂肪和非必需氨基酸等;®超过肾糖阈时出现糖尿超过肾糖阈时出现糖尿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的来源与去路Section IICatabolism of carbohydrate 主要分解代谢途径主要分解代谢途径®糖酵解(糖酵解(glycolysis))®有氧氧化(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糖醛酸途径糖醛酸途径糖的无氧酵解糖的无氧酵解®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分解生成乳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和酸和ATPATP的过程与酵母中糖生醇发酵过程相似,的过程与酵母中糖生醇发酵过程相似,故称为故称为糖酵解(糖酵解(glycolysisglycolysis))。
®糖酵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葡萄糖或糖原糖酵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葡萄糖或糖原开始,到生成开始,到生成2 2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由磷分子磷酸丙糖;第二阶段由磷酸丙糖转变为乳酸酸丙糖转变为乳酸®第一阶段有两次活化反应,消耗第一阶段有两次活化反应,消耗2 2分子分子ATPATP,,故故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耗能和碳链断裂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耗能和碳链断裂®第二阶段每分子磷酸丙糖有两次第二阶段每分子磷酸丙糖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底物水平磷酸化化,相当于产生,相当于产生4 4分子分子ATPATP,,3-3-磷酸甘油醛脱下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加在丙酮酸上,还原为乳酸,虽然有氧化的氢加在丙酮酸上,还原为乳酸,虽然有氧化还原反应,但不需要氧还原反应,但不需要氧第一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磷酸化生成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glucose-6-glucose-6-phosphate, G-6-Pphosphate, G-6-P),),催化此反应的是己糖激催化此反应的是己糖激酶(酶(hexokinasehexokinase, HK, HK),),己糖激酶需要己糖激酶需要MgMg++++作作为激活剂,消耗为激活剂,消耗1 1分子分子ATPATP。
该反应单向进行,该反应单向进行,不可逆®在己糖异构酶(在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isomerasephosphohexoisomerase))的催的催化下,化下,6-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 F-6-Pfructose-6-phosphate, F-6-P),),己糖异己糖异构酶也需要构酶也需要MgMg++++作为激活剂,醛糖与酮糖的异作为激活剂,醛糖与酮糖的异构反应是可逆的,构反应是可逆的,®6-6-磷酸果糖磷酸化为磷酸果糖磷酸化为1,6-1,6-二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1,6-1,6-fructose-bisphosphate, F-1,6-Pfructose-bisphosphate, F-1,6-P),),磷酸果磷酸果糖激酶糖激酶-1-1((phosphofructokinase-1phosphofructokinase-1))催化此催化此反应,反应, MgMg++++作为激活剂,消耗作为激活剂,消耗1 1分子分子ATPATP,,该反该反应不可逆应不可逆1,6-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二磷酸果糖裂解为2 2分子磷酸丙糖,醛缩酶分子磷酸丙糖,醛缩酶催化此反应。
两个丙糖分子分别是催化此反应两个丙糖分子分别是3-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和磷酸二羟丙酮三糖互变三糖互变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 1))®3-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1,3-二磷酸甘油酸:由二磷酸甘油酸:由3-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以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以NADNAD+ +为辅酶接受氢为辅酶接受氢和电子;和电子;®1,3-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3-磷酸甘油酸:由磷酸甘油酸:由3-3-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在磷酸甘油酸激酶催化,在MgMg++++存在时,将混合存在时,将混合酸酐上的磷酸基转移至酸酐上的磷酸基转移至ADPADP生成生成ATPATP和和3-3-磷酸甘磷酸甘油酸;油酸;®3-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2-磷酸甘油酸:由磷酸甘磷酸甘油酸: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油酸变位酶催化, MgMg++++为激活剂,使甘油酸在为激活剂,使甘油酸在C2C2和和C3C3之间转移之间转移第二阶段(第二阶段(2 2))®2-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hosphoenolpyruvate, PEP, PEP):):烯醇化酶催烯醇化酶催化化2-2-磷酸甘油酸脱水,引起分子内部的电子重磷酸甘油酸脱水,引起分子内部的电子重新排列和能量重新分布,形成含有一个高能磷新排列和能量重新分布,形成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磷酸键的转移: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高能磷酸键的转移:丙酮酸激酶(激酶(pyruvatepyruvate kinasekinase, PK, PK))将磷酸烯醇式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高能磷酸建转移到丙酮酸的高能磷酸建转移到ADPADP上,生成烯醇上,生成烯醇式丙酮酸和式丙酮酸和ATP,ATP,烯醇式丙酮酸迅速转变为酮式烯醇式丙酮酸迅速转变为酮式丙酮酸;生理条件下此反应是不可逆的丙酮酸;生理条件下此反应是不可逆的®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由乳酸脱氢酶催化,供氢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由乳酸脱氢酶催化,供氢体体NADHNADH来自来自3-3-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
磷酸甘油醛脱下的氢糖酵解过程缩略图糖酵解过程缩略图糖酵解的进行糖酵解的进行®因为细胞中因为细胞中NADNAD+ +含量甚微,在糖酵解途径中产含量甚微,在糖酵解途径中产生的还原当量(生的还原当量(NADH+HNADH+H+ +))要重新氧化为要重新氧化为NADNAD+ +,,酵解方可继续进行;在缺氧状态下,丙酮酸可酵解方可继续进行;在缺氧状态下,丙酮酸可作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转变为乳酸从而再生作为受氢体,接受氢后转变为乳酸从而再生NADNAD+ + ®在酵解过程中,在酵解过程中,1 1分子葡萄糖产生分子葡萄糖产生2 2分子分子3 3磷酸磷酸甘油醛,后者脱氢使甘油醛,后者脱氢使2 2分子分子NADNAD+ +还原为还原为NADHNADH;而;而1 1分子葡萄糖产生分子葡萄糖产生2 2分子丙酮酸,正好可使分子丙酮酸,正好可使2 2分分子子NADHNADH再生为再生为NADNAD+ + 整个过程,整个过程,1 1分子葡萄糖分子葡萄糖产生产生2 2分子乳酸和分子乳酸和2 2分子分子ATPATP,而,而NADNAD+ +和和NADHNADH不断不断相互转变,总量不增加也不减少相互转变,总量不增加也不减少。
®葡萄糖以外的己糖(如果糖等)经转变为磷酸葡萄糖以外的己糖(如果糖等)经转变为磷酸化衍生物也可进入糖酵解途径化衍生物也可进入糖酵解途径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的调节®酵解的起始物是葡萄糖或糖原,终产物是乳酸酵解的起始物是葡萄糖或糖原,终产物是乳酸和和2 2摩尔摩尔ATPATP((如从糖原开始,净生成如从糖原开始,净生成3 3摩尔摩尔ATPATP););反应在胞液中进行;反应在胞液中进行;®除了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除了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1和丙酮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外,其它反应均可逆,这三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外,其它反应均可逆,这三个酶是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个酶是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1-1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使酵解的限速酶;这三催化的反应速度最慢,使酵解的限速酶;这三个调节点在细胞内起着控制代谢通路的阀门作个调节点在细胞内起着控制代谢通路的阀门作用®三个不可逆反应可通过其它的酶催化,而使整三个不可逆反应可通过其它的酶催化,而使整个酵解过程可逆向进行个酵解过程可逆向进行®酶活性主要受变构剂和激素的调节,根据生理酶活性主要受变构剂和激素的调节,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而随时改变,影响整个代谢途径进功能的需要而随时改变,影响整个代谢途径进行的速度与方向。
行的速度与方向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的调节—己糖激酶己糖激酶®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在脂肪、脑和肌肉己糖激酶:有四种同功酶,在脂肪、脑和肌肉组织中的己糖激酶与底物亲和力较高,其活性组织中的己糖激酶与底物亲和力较高,其活性受受6-6-磷酸葡萄糖的负反馈调节;磷酸葡萄糖的负反馈调节;®肝内为葡萄糖激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低,且不肝内为葡萄糖激酶,对底物的亲和力低,且不受受6-6-磷酸葡萄糖的反馈调节,从而保证葡萄糖磷酸葡萄糖的反馈调节,从而保证葡萄糖在肝内将在肝内将6-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糖原贮存或合成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糖原贮存或合成其它非糖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其它非糖物质,以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可诱导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转录,促进酶胰岛素可诱导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转录,促进酶合成,故在肝细胞损伤或糖尿病时此酶活性降合成,故在肝细胞损伤或糖尿病时此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进而影响糖的氧化分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进而影响糖的氧化分解与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升高解与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升高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的调节—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1®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1:是一个四聚体,活性受多种:是一个四聚体,活性受多种变构剂调节。
变构抑制剂:变构剂调节变构抑制剂:ATPATP、、异柠檬酸、异柠檬酸、柠檬酸;变构激活剂:柠檬酸;变构激活剂:AMPAMP、、ADPADP、、1,6-1,6-二磷酸二磷酸果糖和果糖和2,6-2,6-二磷酸果糖二磷酸果糖®1,6-1,6-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1-1的变构激活的变构激活剂,也是其催化反应的产物,是典型的正反馈剂,也是其催化反应的产物,是典型的正反馈调节,有利于糖的分解调节,有利于糖的分解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的调节—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2®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2催化催化6-6-磷酸果糖转变为磷酸果糖转变为2,6-2,6-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二磷酸果糖,是磷酸果糖激酶-1-1最强的变构激最强的变构激活剂其合成与分解对糖代谢的调节起非常重活剂其合成与分解对糖代谢的调节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6-6-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2是双功能酶,激酶活性和对是双功能酶,激酶活性和对应的磷酸酶活性应的磷酸酶活性®在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该酶通过在胰高血糖素作用下,该酶通过cAMPcAMP- -蛋白蛋白激酶激酶A A系统磷酸化,磷酸化后的系统磷酸化,磷酸化后的6-6-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激酶-2-2活性降低,而对应的磷酸酶或性生高;活性降低,而对应的磷酸酶或性生高;®在磷蛋白磷酸酶作用下,该酶脱磷酸化,酶在磷蛋白磷酸酶作用下,该酶脱磷酸化,酶活性变化相反。
活性变化相反糖酵解的调节糖酵解的调节—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变构激活剂是变构激活剂是1,6-1,6-二磷酸果糖;抑制剂是二磷酸果糖;抑制剂是ATPATP、、肝丙氨酸、乙酰肝丙氨酸、乙酰CoACoA和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胰高血糖素可通过胰高血糖素可通过cAMPcAMP抑制此酶的活性抑制此酶的活性糖酵解的生理意义糖酵解的生理意义®迅速提供一部分急需的能量:在剧烈运动时,迅速提供一部分急需的能量:在剧烈运动时,肌肉供氧不足,酵解作用是重要的产能手段,肌肉供氧不足,酵解作用是重要的产能手段,而积累在肌肉中的乳酸可由血液运至肝中转变而积累在肌肉中的乳酸可由血液运至肝中转变成葡萄糖无氧酵解虽然仅利用葡萄糖所贮能成葡萄糖无氧酵解虽然仅利用葡萄糖所贮能量的一小部分,但这种释能方式很迅速,对肌量的一小部分,但这种释能方式很迅速,对肌肉收缩非常重要肉收缩非常重要®某些组织生理情况下的功能途径:视网膜、红某些组织生理情况下的功能途径:视网膜、红细胞和脑细胞,即使在有氧情况下也要产生一细胞和脑细胞,即使在有氧情况下也要产生一些乳酸,尤其是红细胞因为没有线粒体,只能些乳酸,尤其是红细胞因为没有线粒体,只能依赖于酵解供能。
依赖于酵解供能®糖酵解逆行相似途径是糖异生途径糖酵解逆行相似途径是糖异生途径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的条件下,彻底氧化成二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的条件下,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并产生氧化碳、水并产生ATPATP的过程成为有氧氧化的过程成为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aerobic oxidation)®有氧氧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有氧氧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丙酮酸,此阶第一阶段葡萄糖或糖原分解成丙酮酸,此阶段反应过程与糖酵解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段反应过程与糖酵解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是是3-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NADH+ ++H+H+ +在有氧在有氧条件下,不再交给丙酮酸使其还原为乳酸,条件下,不再交给丙酮酸使其还原为乳酸,而是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并放出能量;而是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并放出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A;;®第三阶段乙酰辅酶第三阶段乙酰辅酶A 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
乙酰乙酰CoA的合成的合成---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pyruvate dehydrogenasedehydrogenase complex complex))催化完成丙酮酸氧催化完成丙酮酸氧化脱羧在真核细胞该复合体是由丙酮酸脱化脱羧在真核细胞该复合体是由丙酮酸脱氢酶(氢酶(pyruvatepyruvate dehydrogenasedehydrogenase, PDH, PDH)、)、二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dihydrolipoamidedihydrolipoamide transacetylasetransacetylase, DLT, DLT))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酶(dihydrolipoamide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dehydrogenase, , DLDHDLDH))三种酶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三种酶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I I 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II II 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III III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三种酶在复合体中的含量随生物体不同而异。
三种酶在复合体中的含量随生物体不同而异在哺乳动物,复合体由在哺乳动物,复合体由6060个个DLTDLT((二氢硫辛酰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组成核心,胺转乙酰酶)组成核心,1212个个PDHPDH((丙酮酸脱丙酮酸脱氢酶,各由氢酶,各由2 2个相同亚基组成)和个相同亚基组成)和6 6个个DLDHDLDH((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也各由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也各由2 2个相同亚基组成)个相同亚基组成)结合在核心上结合在核心上®硫辛酸(硫辛酸(lipoiclipoic acid acid))共价结合在共价结合在DLTDLT的赖氨的赖氨酸残基的酸残基的εε氨基,形成柔性长臂,可将乙酰基氨基,形成柔性长臂,可将乙酰基从酶复合体的一个活性部位转到另一个部位从酶复合体的一个活性部位转到另一个部位®PDHPDH含结合的焦磷酸硫胺素(含结合的焦磷酸硫胺素(TPPTPP),),DLDHDLDH含黄含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FAD)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tricarboxylic acid acid cyclecycle))®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开始于乙酰辅酶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开始于乙酰辅酶A A与草酰乙酸结合形成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反与草酰乙酸结合形成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后,再生出草酰乙酸,又可与另一分子乙酰应后,再生出草酰乙酸,又可与另一分子乙酰辅酶辅酶A A结合,开始新一轮循环。
结合,开始新一轮循环®每一次循环投入每一次循环投入1 1个乙酰基,产出个乙酰基,产出2 2个个COCO2 2循环循环的的8 8步反应中有步反应中有4 4步是氧化作用,产生还原当量步是氧化作用,产生还原当量((NADHNADH或或FADHFADH2 2),),它们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氧,它们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氧,并合成并合成ATPATP®三羧酸循环的酶以及电子传递链均存在于线粒三羧酸循环的酶以及电子传递链均存在于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乙酰辅酶乙酰辅酶A 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由柠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由柠檬酸合酶催化,柠檬酸辅酶檬酸合酶催化,柠檬酸辅酶A A为中间产物;为中间产物;®顺乌头酸水合酶催化柠檬酸与异柠檬酸的可逆顺乌头酸水合酶催化柠檬酸与异柠檬酸的可逆互变,存在顺乌头酸中间体;互变,存在顺乌头酸中间体;®异柠檬酸氧化脱羧成为异柠檬酸氧化脱羧成为αα- -酮戊二酸,异柠檬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催化此反应;酸脱氢酶催化此反应;®在在α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下,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作用下, αα- -酮酮戊二酸脱氢、脱羧转变为琥珀酰辅酶戊二酸脱氢、脱羧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 A;;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三羧酸循环的基本过程®琥珀酰辅酶琥珀酰辅酶A A的硫酯键断开生成琥珀酸,释出的硫酯键断开生成琥珀酸,释出的能量用以合成的能量用以合成GTPGTP的磷酸苷键,由琥珀酰辅的磷酸苷键,由琥珀酰辅酶酶A A合成酶催化;是又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合成酶催化;是又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氧化成为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催化琥珀酸氧化成为延胡索酸;®延胡索酸水合酶可逆催化延胡索酸水合形成苹延胡索酸水合酶可逆催化延胡索酸水合形成苹果酸;果酸;®苹果酸氧化为草酰乙酸,由苹果酸氧化为草酰乙酸,由L L苹果酸脱氢酶催苹果酸脱氢酶催化再生出草酰乙酸化再生出草酰乙酸®酶分子中存在着一些可以与其他分子发生某种程度的结合的部位,从而引起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变化,对酶起激活或抑制作用调控部位调控部位 Regulatory siteRegulatory siteChapter 3有氧氧化的调节有氧氧化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脱氢酶和αα-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有氧氧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有氧氧化的调节酶化的调节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受别位调控,也受化学修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受别位调控,也受化学修饰调控®该酶复合体受它的催化产物该酶复合体受它的催化产物ATPATP、、乙酰辅酶乙酰辅酶A A和和NADHNADH的抑制,可被长链脂肪酸所增强;当进入三羧酸循的抑制,可被长链脂肪酸所增强;当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乙酰辅酶环的乙酰辅酶A A减少,而减少,而AMPAMP、、辅酶辅酶A A和和NADNAD堆积时,堆积时,酶复合体被别位激活。
酶复合体被别位激活®酶蛋白的化学修饰,磷酸化酶蛋白的化学修饰,磷酸化- -脱磷酸化作用是由特脱磷酸化作用是由特异的激酶和磷蛋白磷酸酶分别催化的,激酶受异的激酶和磷蛋白磷酸酶分别催化的,激酶受ATPATP别位激活,复合体磷酸化后,活性受抑制别位激活,复合体磷酸化后,活性受抑制®调节三羧酸调节三羧酸循环通量的循环通量的因素有多种:因素有多种:如作用物获如作用物获得的可能性、得的可能性、产物堆积引产物堆积引起的抑制作起的抑制作用和循环中用和循环中后续反应中后续反应中间产物别位间产物别位反馈抑制催反馈抑制催化前面反应化前面反应的酶三羧酸循环的意义三羧酸循环的意义®有氧氧化是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有氧氧化是体内供能的主要途径:1mol1mol葡萄糖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生成经有氧氧化可生成3838或或36mol36mol的的ATPATP®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彻底氧化的共同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彻底氧化的共同途径:途径:®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中均可转变为乙酰辅酶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中均可转变为乙酰辅酶A A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草酰乙酸、或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草酰乙酸、αα- -酮戊二酸等。
酮戊二酸等®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提供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提供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的前体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的前体®三羧酸循环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血红素、嘌三羧酸循环提供生物合成的前体:血红素、嘌呤等物质的前体呤等物质的前体Catabolism Catabolism AnabolismAnabolism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转运过的转运过的转运过的转运过程程程程活活活活细细细细胞胞胞胞Plasma proteinsPlasma proteins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磷酸戊糖途径或称磷酸葡萄糖酸旁路是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或称磷酸葡萄糖酸旁路是糖代谢的另一重要途径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的磷酸的另一重要途径葡萄糖经此途径生成的磷酸核糖和核糖和NADPHNADPH有重要的意义有重要的意义®磷酸戊糖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磷酸戊糖途径在胞浆中进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阶段是6-6-磷酸葡萄糖脱氢氧化生成磷酸戊磷酸葡萄糖脱氢氧化生成磷酸戊糖;第二阶段是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
糖;第二阶段是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提供提供NADPH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参与胆固醇、脂肪酸、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参与胆固醇、脂肪酸、皮质激素和性激素等的生物合成的生物合成®是加单氧酶系的供氢体是加单氧酶系的供氢体®作为谷光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作为谷光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保护含巯基蛋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保护含巯基蛋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的损害起重要作用白质或酶免受氧化剂的损害起重要作用®供能供能Section IIISection IIIGlycogen degradation and synthesis糖原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分解代谢®在肌肉,对在肌肉,对ATPATP的需求引发糖原转变为的需求引发糖原转变为6-6-磷酸磷酸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在肝脏,降低的血葡萄糖,进入糖酵解途径,在肝脏,降低的血糖浓度触发糖原也转变为糖浓度触发糖原也转变为6-6-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在6 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释放磷酸葡萄糖磷酸酶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到血液中®糖原的水解需经过糖原的水解需经过4 4步反应:步反应:®糖原磷酸解为糖原磷酸解为1 1磷酸葡萄糖(糖原磷酸化酶)磷酸葡萄糖(糖原磷酸化酶)®1 1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 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酶)®6 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6 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磷酸葡萄糖磷酸酶)®脱支酶催化的反应(脱支酶)脱支酶催化的反应(脱支酶)糖原分解过程糖原分解过程®1 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6<===>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6 6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H+H2 2O===>O===>葡萄糖葡萄糖+ +磷酸磷酸®糖原磷酸化酶只作用于糖原上的糖原磷酸化酶只作用于糖原上的αα1,41,4糖苷键,糖苷键,并且在距并且在距αα1,61,6糖苷键糖苷键4 4个葡萄糖残基时就不能再个葡萄糖残基时就不能再起作用了起作用了®脱支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催化两个反应:脱支酶是一种双功能酶,催化两个反应:®4 4αα葡萄糖基转移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和1,61,6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苷酶脱支酶的作用脱支酶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每当水解脱下一般情况下,每当水解脱下1 1个游离的葡萄糖个游离的葡萄糖约可磷酸解产生约可磷酸解产生1212个个1 1磷酸葡萄糖。
磷酸葡萄糖糖原合成代谢糖原合成代谢®糖原合成并非糖原分解的逆行,除磷酸葡萄糖糖原合成并非糖原分解的逆行,除磷酸葡萄糖变位酶相同外,其余均为另外的酶变位酶相同外,其余均为另外的酶®反应包括反应包括5步步®葡萄糖磷酸化(己糖激酶,与酵解途径相同)葡萄糖磷酸化(己糖激酶,与酵解途径相同)®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磷酸葡萄糖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磷酸葡萄糖(磷酸葡萄糖变位酶)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此反应产物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酸化酶):此反应产物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c),),是活泼的葡萄糖;此反应可逆,但是另一是活泼的葡萄糖;此反应可逆,但是另一产物焦磷酸可在焦磷酸酶作用下迅速水解,所以实产物焦磷酸可在焦磷酸酶作用下迅速水解,所以实际上合成鸟苷二磷酸葡萄糖的反应是单向的际上合成鸟苷二磷酸葡萄糖的反应是单向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与糖原结合(糖原合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与糖原结合(糖原合酶)®分支链形成(分支酶)分支链形成(分支酶)葡萄糖活化葡萄糖活化分支酶的作用分支酶的作用糖原分解与合成的主要步骤及限速酶糖原分解与合成的主要步骤及限速酶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糖原磷酸化酶调节®受别位效应物和共价修饰调节。
受别位效应物和共价修饰调节AMPAMP别位激活,别位激活,而葡萄糖和而葡萄糖和ATPATP别位抑制,这些别位调控和化别位抑制,这些别位调控和化学修饰密切协同成为十分精巧的调节机制学修饰密切协同成为十分精巧的调节机制®磷酸化酶经磷酸化酶激酶催化修饰带上磷酸根,磷酸化酶经磷酸化酶激酶催化修饰带上磷酸根,成为有活性的成为有活性的a a型,而经磷蛋白磷酸酶脱去磷型,而经磷蛋白磷酸酶脱去磷酸就成为无活性的酸就成为无活性的b b型®磷酸化酶激酶本身也受磷酸化磷酸化酶激酶本身也受磷酸化- -脱磷酸化调节脱磷酸化调节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糖原磷酸化酶调节糖原合成调节糖原合成调节®受别位效应物和化学修饰的协同调控受别位效应物和化学修饰的协同调控®糖原合酶是由同一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有糖原合酶是由同一种亚基组成的四聚体,有9 9个个SerSer残基可被磷酸化磷酸化的糖原合酶是残基可被磷酸化磷酸化的糖原合酶是无活性的无活性的b b型,而脱磷酸的是有活性的型,而脱磷酸的是有活性的a a型,正型,正好与糖原磷酸化酶相反好与糖原磷酸化酶相反糖原合成调节糖原合成调节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Section IVGluconneogenesis糖异生(糖异生(gluconeogenesisgluconeogenesis))®从非糖物质形成葡萄糖成为糖异生作用。
从非糖物质形成葡萄糖成为糖异生作用®糖异生所利用的非糖物质包括氨基酸、乳酸、糖异生所利用的非糖物质包括氨基酸、乳酸、丙酮酸、丙酸和甘油丙酮酸、丙酸和甘油®糖异生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是至关重要的,因糖异生作用对于人类和动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些首先以葡萄糖为代谢功能的的细胞和组为那些首先以葡萄糖为代谢功能的的细胞和组织(脑、红细胞、肾髓质、晶状体等),血糖织(脑、红细胞、肾髓质、晶状体等),血糖浓度的维持是生命攸关的;在空腹期间,葡萄浓度的维持是生命攸关的;在空腹期间,葡萄糖就要倚重糖异生作用糖就要倚重糖异生作用®肝脏是糖异生的最重要器官,担当维持血糖浓肝脏是糖异生的最重要器官,担当维持血糖浓度的重任度的重任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大部分反应是共用酵解途径上的逆糖异生途径大部分反应是共用酵解途径上的逆反应,也是用相同的酶反应,也是用相同的酶®但是在酵解途径中有但是在酵解途径中有3 3步反应是不可逆的,所步反应是不可逆的,所以糖异生途径采用不同的酶绕过酵解的不可逆以糖异生途径采用不同的酶绕过酵解的不可逆反应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糖酵解途径回顾糖酵解途径回顾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糖异生的调节糖异生的调节®主要是参与不可逆反应的主要是参与不可逆反应的4 4个酶:丙酮酸羧化个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果糖二磷酸酶、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磷酸酶。
葡萄糖磷酸酶®肝糖异生的调节与肝糖酵解密切协同对糖酵肝糖异生的调节与肝糖酵解密切协同对糖酵解主要调节酶的抑制无疑起了促进糖异生的效解主要调节酶的抑制无疑起了促进糖异生的效力®一般对异生途径调节酶起激活作用的别位效应一般对异生途径调节酶起激活作用的别位效应物,对酵解途径的调节酶就是抑制性的效应物物,对酵解途径的调节酶就是抑制性的效应物®激素调节糖异生作用对维持机体的恒稳状态十激素调节糖异生作用对维持机体的恒稳状态十分重要激素对糖异生的调节实质是调节糖异分重要激素对糖异生的调节实质是调节糖异生和糖酵解这两个途径的调节酶以及控制供应生和糖酵解这两个途径的调节酶以及控制供应肝的脂肪酸肝的脂肪酸糖异生的调节糖异生的调节Section VDisorder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血糖的的调节血糖的的调节®血糖及其依赖血糖的代谢器官血糖及其依赖血糖的代谢器官®胰岛素胰岛素: : 来源胰岛来源胰岛 细胞细胞®1. 1. 促进葡萄糖的转运促进葡萄糖的转运( (肌肌/ /脂胞膜脂胞膜) )®2. 2. 抑制蛋白激酶抑制蛋白激酶A----A----糖原糖原-P-P化酶降低化酶降低----激激活糖原合成酶脱磷酸酶活糖原合成酶脱磷酸酶----糖原合成酶糖原合成酶------糖糖原合成原合成®3. 3. 间接激活丙酮酸脱氢酶间接激活丙酮酸脱氢酶--------促丙酮酸为促丙酮酸为乙酰辅酶乙酰辅酶A. A. ®4. 4. 抑制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抑制磷酸稀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促进氨基促进氨基酸合成蛋白酸合成蛋白, , 减少异生减少异生, , 减低血糖减低血糖血糖的的调节血糖的的调节®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 细胞分泌细胞分泌2929肽,作用肽,作用: : 结合肝结合肝细胞受体细胞受体 → → cAMPcAMP → → 激活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A → A → 磷磷酸化酶激酶酸化酶激酶/ /抑制抑制磷酸化酶磷酸化酶®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 肝肝/ /肌受体结合肌受体结合 → → 激活磷酸化酶激活磷酸化酶 → →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皮质醇皮质醇: : 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蛋白质分解 → → 至肝糖异生至肝糖异生, , 抑抑制糖摄取制糖摄取. .血糖浓度调节血糖浓度调节糖代谢与临床糖代谢与临床®耐糖现象耐糖现象®正常人食糖后血糖浓度仅暂时升高,经体内正常人食糖后血糖浓度仅暂时升高,经体内调节血糖机制的作用,约两小时内即可恢复调节血糖机制的作用,约两小时内即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现象称为耐糖现象。
到正常水平,此现象称为耐糖现象®机体处理摄入葡萄糖的能力称为葡萄糖耐量机体处理摄入葡萄糖的能力称为葡萄糖耐量®低血糖低血糖®空腹血糖低于空腹血糖低于3.3mmol/L3.3mmol/L称为低血糖脑组称为低血糖脑组织对低血糖极为敏感,可出现头晕、心悸、织对低血糖极为敏感,可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等虚脱症状出冷汗等虚脱症状高血糖及糖尿病高血糖及糖尿病®空腹血糖浓度持续超过空腹血糖浓度持续超过7.22mmol/L7.22mmol/L时称为高血时称为高血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即超过了肾小管的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即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葡萄糖即从尿中排出,则可出现重吸收能力,葡萄糖即从尿中排出,则可出现尿糖®病理性高血糖及糖尿多见于两种情况:肾性糖病理性高血糖及糖尿多见于两种情况:肾性糖尿;糖尿病尿;糖尿病糖尿病糖尿病®I I型:免疫性疾病,胰岛素绝对不足型:免疫性疾病,胰岛素绝对不足®IIII型: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相对不足型:对胰岛素的反应性下降,相对不足®糖尿病病人约占整个人群的糖尿病病人约占整个人群的20%20%,,4040岁以上岁以上人群的人群的30%-40%30%-40%®并发症:冠心病、白内障、血管硬化、微循环并发症:冠心病、白内障、血管硬化、微循环障碍障碍…… …… 蛋白质糖基化问题蛋白质糖基化问题®妊娠糖尿病:急需广泛干预妊娠糖尿病:急需广泛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