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刺营放血派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68KB
约45页
文档ID:586609301
刺营放血派学术研究及临床应用_第1页
1/45

刺营放血流派学术研究与临床应用 • 刺营出血流派是指善用刺营出血 疗法来治疗疾病的医学家所形成 的学术派别•一、定义•刺营出血疗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毫针或其他工具刺破人体某些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小静脉,放出适量液体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针灸传统的方法之一 二、学术发展过程l起源与萌芽阶段(春秋以前)l理论奠基阶段(内经时代)l经验积累阶段(隋唐时期)l理论创新及特色形成阶段(宋金元时期)l成熟阶段(明清时期)l空前发展阶段(近现代时期) 1、起源与萌芽阶段(春秋以前)•砭石的出现,用来排血放脓来治疗外科疮疡痈疖,是刺营出血疗法的最早形式•最早文字记载:先秦时代马王堆帛书中有“以碧启脉”,意思是以砭石刺破络脉出血•《五十二病方》“[疒颓],先上卵,引下其皮,以砭穿其脽旁即用砭石将阴囊后部的外皮刺破 2、理论奠基阶段•《素问》“脏气法时论”“刺腰痛”“刺疟”•《灵枢》“热病”“癫狂”“厥病”“杂病”“官针”•《灵枢小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内经》对刺营出血法的论述不仅较其它治疗方法多,而且对其刺营出血理论、针具、针法、取穴、主治范围、刺营出血原则、禁忌证和治病机制等内容的论述,也很具体周详。

•《素问·血气形成篇》:“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灵枢·官针篇》则有“络刺”“大泻刺”“毛刺”“赞刺”“豹文刺”等方法 •《灵枢·厥病》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血实宜决之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与弟子过虢国,令其弟子子阳“砺针砥石”刺虢太子百会穴出血,治愈太子尸厥症,可谓迄今所见最早之刺营出血医案•另外为齐桓公治病时又提到“病在血脉,针、砭石所及也”•名医华佗曾在头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收效神速 3、经验积累阶段•西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专列“奇邪血络”一篇,论述了奇邪留滞络脉的病变、刺血络为主的治法、刺血络的诊断标准、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反应等内容,扩大了刺营出血主治范围如其治疗妊娠恶阻指出:“……女子如阻,身体腰背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晋代医家葛洪所撰《肘后备急方》,治疗急性黄疸,“看其舌下两边,有血脉弥弥处,芦刀割破之,紫血出数升”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痈疽初发并宜灸,脓成宜针,出脓之后,人必生之该书记载的出血量也很大,如:“发背:急破出青血三五升。

该书还采用火针刺脓法及水角或水银角血法●南北朝《龙门石刻药方》则记载了治疗喉痹的刺血法:“以绳缠手大指令淤黑,以针刺蚕纹•晋隋朝医家陈延之所著《小品方》载有:“若有聚血在折(折伤处)上,以刀破之即在外伤折断处放出瘀血•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刺舌下出血以治疗“噤者”,即惊风之症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治舌卒肿满口,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治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出血” ●唐朝王焘 《外台秘要》:治疗喉部肿胀,“以绵缠长针,留刃处如粟米许大,以刺决之,令气泄,去青黄血汁也” •“患殗殜等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治虫螫伤,“先以针刺螫处出血,然后角之” 4、理论创新及特色形成阶段•北宋早期的《太平圣惠方》刺耳后青络脉治疗小儿惊风;治疗急性牙疳“唇颊边或者有黑脉,即须针出恶血”;治疗舌头突然肿胀时“用手指或铍刀把舌下两边的皮弄破使之出血又刺舌下两边络脉,出血数升,并烧针筷烙数遍止血•《琼瑶神书》传为宋代琼瑶真人所著,含治病歌诀284首,其中40首具刺血的内容,治疗“肾虚腰疼”即采用刺血疗法该书所刺穴位以腕踝以下五输穴为多,其次为腘部委中以及头部穴。

•刘完素,擅长治疗火热病证,常用刺血方法以泻热提出了“八关大刺”的刺血方法;对于外感热病中的麻黄汤证,采用“针太阳至阴出血”的方法;对于“金丝疮”,采用“于疮头截经而刺之,以出血”的方法 •李东垣,将刺血疗法应用于某些虚证,取“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治疗“汗大泄者,津脱也”•朱震亨,在临症中善于用三棱针对热证、急症给予刺络放血,如用三棱针刺委中出血治疠风、瘀血腰痛用三棱针刺气冲出血治吐血,刺少商放血治喉痹等 •元代医家王国瑞在其《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也载有不少刺血资料如针刺太阳出血可以治疗“眼目暴赤肿痛,眼窠红”;针刺委中出血可以治疗“浑身发黄”、“风毒瘾疹,遍身瘙痒,抓破成疮”、“青盲雀目”、“视物不明”等疾病 •《世医得效方》取“耳后红筋”,用挑刺的方法治疗“赤眼”,既是挑刺疗法的早期记载,又是刺耳后穴出血治疗“赤眼”的最早文献 5、成熟阶段•汪机《外科理例》:刺血刺脓疗法的内容多达一百数十条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宜及时针之” 痈如椒眼十数头,或如蜂窠连房,脓血不出者,用针横直裂之 “一郑氏举家生疔,多在四肢,皆食死牛肉所致,刺去恶血•出血出脓量须大,以求排毒务尽, 如卷五载:“脓出四五碗许。

为了增加出血量,还采用手勒的方法, 如卷六言:“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出黑血 •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介绍了许多适宜刺血的疾病,如“吐血多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出血)、肾俞、昆仑均灸”;治疗“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差”等等 •杨继洲则在其《针灸大成》中,专门论述了刺络泄血的急救作用,杨氏认为“一切暴死恶喉,不省人事”须急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并称其法“乃起死回生妙诀” •《奇效良方》载有刺经外奇穴出血的内容,包括金津玉液、海泉、内迎香、鼻准、聚泉、十宣、太阳、四缝等穴王肯堂所撰《外科准绳》中指出:“凡疔疮必有红丝络,急用针于红丝所至之处出血,凡刺疔头四畔出血•《医学入门》中的“杂病穴法歌”道:“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舌下两边紫筋)•《医学纲目》治疗偏枯:“以长针刺委中,至深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 •《寿世保元》治疗儿科疾病采用刺血疗法,如治疗“小儿发痧……宜用热水蘸搭臂膊,将苎麻频频刮之,候红色出为度,甚者宜以针刺十指背,近其爪处一分许,可先将儿两手自臂捋下,血聚指头方刺”•《针方六集》载有囟会、十宣30余穴采用刺血疗法。

《类经图翼》载有十多个穴位的刺血疗法《循经考穴编》载有20多个穴位的刺血方法 •郭志邃撰《痧胀玉衡》,其中绝大多数为放血或配合药治而愈,其常用放血部位有百会、太阳、舌下两旁、手十指头、足十趾头、印堂、喉中两旁、双乳、两臂弯、两腿弯等10处•晚清《痧症要诀》在44种痧症中,有20余种采用“放痧”之法,即刺血法•赵学敏在《串雅外编·起死门》对“急痧将死”之候,中主张急刺出血,泄毒外出 •在喉科方面,清代郑梅涧所撰《重楼玉钥》为喉科专著,书中 “开风路针”说、“破风针”说、“气针”说是郑氏三大学说,其中“破风针”说即是典型的关于刺营出血治疗的学说•《疫喉浅论》为治疗喉疾的又一专著,由清代医家夏云所撰,成书于光绪年间书中阐述了少商放血治疗咽喉疾患的机理,认为刺少商之后,还可刺患部放血,对于喉疾的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著名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载:“瘟毒流行……用针刺其胳膊肘里弯处血管,流紫黑血,毒随时血出而愈 ●温病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载:“崇正16年有‘疙瘩瘟、羊毛瘟’等疫,呼病即亡,不留片刻……看膝弯有筋突起,紫者无救,红则速刺出血可活•《针灸逢源》以砭刺出血治疗瘟疫:“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

•《针灸集成》治疗瘟疫,“以绸系其肩下臑上,即针刺左右尺泽大小血络及委中血络,并弃血如粪” 空前发展阶段•病种扩大,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等各科,特别是在防治传染病的领域内,刺营出血疗法对于麻风、回归热、猩红热、乙脑、麻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结膜炎等有良好的效果 •专著:王秀珍与人合著的《刺血疗法》外,《中国刺血疗法大全》、《刺血医镜》、《放血疗法》、《中国民间刺血术》、《实用中华刺络疗法》、《中国实用刺血疗法》、《中国耳穴刺血疗法》等等•21世纪初成立了全国性的刺络疗法专业委员会, 三、代表人物及主要学术成就•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张氏出身医学之家,从小就苦读经史,又从父学医,并得刘从益传授,后随姜仲安学针灸之术,深受刘完素学术思想的影响先后从医50多年,医术高超,“起疾救死多取效”,因而于兴定(公元1217~1221年)年间,被召补为太医但其不肯卑躬屈膝,故很快辞职时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切磋医理,后集素日临床治验及医论,辑成《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该书关于刺血内容广泛,论述精辟,见解独特 1、理论学说 (1)重视经络理论•其一是用十二经气血的多少来指导刺络放血法。

他认为:“血多之经刺之,能祛邪而不伤血;血少之经刺之,则使血受损而正不足,有助于邪气之虞 在其《儒门事亲》卷一治目疾案曰:“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 •其二是辨经刺血,如“一省掾,背项常有痤疖,愈而复生,戴人曰:‘太阳血有余也’,先令涌泄之,次于委中以针出紫血,病更不复作也项背乃太阳经循经所过之处,太阳经有热,故疮痈痤疖在背项,张氏刺太阳经之合穴委中 (2)刺血养血说:《儒门事亲卷一·目疾头风出血最急说》中谓:“出血者,乃所以养血也 针刺放血,祛除瘀血,瘀血去而新血生,此出血养血之一义•刺血泻血之壅实有余,除血中之火热诸邪,使血液发挥正常的运载和濡养功能,如血“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对此当用刺血除目之血液壅塞,令目受血而能视,此出血养血之二义 (3) 刺血泻热•张氏主张“火盛之人,最宜出血”,重视用刺血疗法治疗热证,如治疗目疾与疮疡中,云:“目不因火则不痛诸痛疮痒皆属于火,乃心火热盛之致然”可见张氏认为刺血治疗有泻火作用4)刺血务尽论刺血出后,一般不用止血法,而让血尽量外流,尤其是黑紫色血,一定要让它流尽或血色变赤为止,如《儒门事亲·卷六·舌肿案》“以砭之目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渐血少痛减肿消”。

2、刺血部位 (1)重视头顶部穴 张氏刺血的总穴次为65穴次,其中头面部达48穴次,占总穴次的74%,可见其刺血多取头面部穴而在头面诸穴中,头顶部占26穴次,尤为集中,常用者为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5穴2)重用井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以刺大敦”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刺少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刺隐白”诸气贲郁,皆属于肺……可刺少商”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刺涌泉”选用五脏经脉之井穴放血,以疏肝理气,通经泻热,渗泄水湿,宣肺利水 薛己•(约公元1448~1558年),字新甫,号立斋,江苏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医家•出身于医学世家,自幼勤奋好学,继承家传,对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针灸诸科均有较高造诣尤以外科见长•著述甚多,计有《内科摘要》二卷、《外科发挥》四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病疡节要分三卷、《外科经验方》一卷、《女科撮要》二卷、《正体类要》二卷、《口齿类要》一卷等九种 学术思想 (1)疮脓宜放血•薛氏刺营出血以治外科疾病为主,包括疮疡、痈疽、丹毒、疔疮、流注、疠疡等因为外科疾病多由于邪毒蕴结于体表,化而成脓,若脓不外出,则可导致久治不愈,甚至邪毒内陷,损害脏腑气血,引起严重后果。

(2)攻补兼施,灸药同用对于因体质虚弱而脓不成者,薛氏先予温补之法,或艾灸,或温补药物,促使脓熟,然后再予砭刺如《外科精要》卷中载:“疮疡毒气已结而不发者,法当补其血气,使脓速成而针之 •其二,对于寒凉闭邪者,薛氏也采用温补之法,促使脓熟,再予砭刺之术如《外科心法》卷三述:“石武选谦伯患发背,内服防风通圣散,外敷凉药,汗出不止,饮食不进,且不寐,疮盈尺,色黯而坚硬,按之不痛,气息奄奄,此阳气已脱,脉息如无……服香砂六君子汤一剂,翌日复灸一次,痛处死血得解,令砭去3)远近结合•在病变远端放血,薛氏尤为重视一男子咽喉肿闭,牙关紧急,针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口即开;更针患处,饮清咽利膈散,一剂而愈 王秀珍•女,原籍山东,继承自己家传绝技刺血疗法,并终生致力于此疗法,行医40余年,创建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刺血专科,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编著出版了《中国刺血疗法大全》一书 放血止痛、泻热•对于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跌打损伤疼痛等均有良效 •王氏认为刺血还有泻热作用,可促使体内热邪外泄,对于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尤为适宜,如流行性感冒、急性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的发热,刺血均有佳效。

四、临床应用•1、内科•耳背静脉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点刺太阳、鱼腰、四白、攒竹、丝竹空、迎香、翳风、合谷、后溪、丘墟治疗面肌痉挛•取头胸背部的穴位及曲泽、委中、 十宣、十二井穴刺络拔罐,配合 头针治疗中风偏瘫•耳尖放血配合络活喜治疗高血压•内迎香放血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2、骨科•点刺关节附近络脉或附近相关穴位,治疗急性痛风•委中放血加温针治疗膝关节骨质增生•腰部痛点点刺拔罐,点刺至阴、窍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温针及刺络放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3、急症•耳尖穴刺络放血治疗高热•点刺大椎、双侧少商、关冲放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4、妇儿科•至阳穴刺络放血,配合针刺乳根、曲池、肩井、内庭、行间,治疗急性乳腺炎•中脘、下脘、脐周上下左右各0.5寸、足三里、 四缝、关冲、少冲、少泽刺络放血治疗小儿积滞、夜啼证•双侧少商刺络放血配合推拿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5、皮肤科•大椎、肺俞、膈俞、脾俞放血治疗痤疮•疼痛部位二三点刺络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用大号三棱针在水泡间隙刺3-5处并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大椎、肺俞刺络拔罐,配合针曲池、血海、三阴交,治疗荨麻疹 6、五官科•双足食趾尖部、耳穴目1、目2放血治疗麦粒肿•耳穴扁桃体、耳尖放血,加大椎、肺俞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在局部疼痛部位青紫色怒张静脉,三棱针点放血,治疗舌痛•上星、通天点刺放血,配合针刺 治疗慢性鼻窦炎 五、作用机理1、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刺营出血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后脑组织NO含量、NOS活性的升高,减轻自由基对脑组织损伤;可降低脑组织中MDA(丙二醛)含量,提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 可明显上调缺血区皮层脑组织 HSP70(脑内应激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 水平,进一步增强脑组织对抗缺血性 损伤的应激能力,抵抗缺血性脑损害 的进一步发展,增强脑修复能力。

2、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1)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刺营出血疗法可使抑郁大鼠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降低,行为学能力改善,从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 刺营出血疗法能很好地降低颈椎病患者血液中的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l)的表达,对改善微循环瘀滞,组织供血不足与缺氧状态有较好作用 刺营出血疗法可以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同时在放血局部形成负压吸引,促使新鲜血液流动,稀释致痛物质降低其浓度,从而达到祛瘀生新的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刺营出血能通过影响血流剪切力(即血流对血管的摩擦力)而产生调节内皮细胞的作用刺营出血破坏了局部血管的完整性,而这一变化是活化内皮细胞的首要因素,活化的内皮细胞可引起复杂的生理病理效应,产生和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既具有循环激素的作用,又发挥其局部激素的效应,调节体液、血管床张力和血压等 (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刺营出血疗法对血液流变学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都有改善作用,可以使中风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明显下降,可以改善脑组织的供血状况,通过浅静脉的出血,调整脑内血液的流速、流量、组分、压力等,还可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凝血 和抗凝血功能,使微小脑血栓 解聚,使微循环再通,以保证 脑神经细胞的正常调控活动。

五、总结•刺络工具•古有砭石、锋针,后马衔铁针、磁锋、火针,到现在常用的三棱针、梅花针•适用病证越来越扩大•刺营和刺血的关系:刺营出血疗法 刺入血分和营分放出的是液体, 而于刺血疗法刺入血分 放出的是血液 六、刺营出血注意事项•辨证清晰,孕妇、产妇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使用;•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解除患者的紧张、畏惧心理,若患者有面色发白、唇青、出汗等现象时, 慎用刺营出血•放血量一般不宜过多,以血变 为止;刺血拔罐疗法以刺络为主, 一般不易刺伤深部动脉 六、刺营出血注意事项•针刺不可过浅或过深,过浅则出血量过少影响疗效,过深则易导致刺偏,刺穿或损伤过度•不可在同一部位连续针刺,以免形成硬结 •谢谢!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