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6594349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岩针灸教学腧穴总论概述(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腧穴的分类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类: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腧穴的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l(一)远治作用(一)远治作用l(二)近治作用(二)近治作用l(三)特殊作用(三)特殊作用(一)分经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 分经主治规律: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分经主治规律: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手三阴经 经名经名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主治二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肺、喉病肺、喉病胸部病胸部病手厥阴经手厥阴

2、经心、胃病心、胃病神志病神志病手少阴经手少阴经心心 病病 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二经相同二经相同主治主治三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前头、鼻、口、齿病咽喉病,热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侧头、胁肋病目病、耳目病、耳病病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病,神志病后头、肩胛病,神志病 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 眼病、神志病、热病眼病、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胁病侧头、耳病,胁胁病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

3、并治脏腑病)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手三阳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足三阳经 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二经相同主治二经相同主治 任脉任脉 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神志病、脏腑病、妇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科病 督脉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经名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经足太阴经 脾胃病脾胃病 前阴病、妇科病前阴病、妇科病 足厥阴经足厥阴经 肝病肝病 足少阴经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肾病、肺病、咽喉病 足三阴经足三阴经 任督二脉任督二脉 (二)分部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 分部主治规律:是指

4、身体某一部位的腧分部主治规律:是指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位于头面、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位于头面、颈项部的腧穴可治疗五官、头面病、后头区颈项部的腧穴可治疗五官、头面病、后头区及项区可治疗神志病。及项区可治疗神志病。第三节第三节特特 定定 穴穴概述概述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定穴。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

5、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作用。特定穴是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经穴,掌握特定穴的有关知识,对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灸临床选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特定穴不同的分布特点、含根据特定穴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1010类:类:“五输穴五输穴”、“原穴原穴”、“络穴络穴”、 “背俞穴背俞穴”、“募穴募穴”、 “ “八会穴八会穴”、 “郄穴郄穴” ” 、 “ “下合穴下合穴”、 “ “八脉交会八脉交会穴穴”和和“交会穴交会穴”等等 一、五输穴一、五输穴 概念:概念: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

6、 5个特定腧个特定腧穴,即穴,即“井、荥、输、经、合井、荥、输、经、合”穴,称穴,称“五输穴五输穴”,简称简称“五输五输”。 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古人把经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指九针十二原指出: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 附:阴经五输穴表、阳经五输穴表附:阴经五输穴

7、表、阳经五输穴表l .“.“井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源头;井 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l .“.“荥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动l .“.“输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气渐盛。l .“.“经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

8、、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行。l .“.“合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合于阴经五输穴表经脉名称脉名称井(木)井(木)荥(火)(火)输(土)(土)经(金)(金)合(水)合(水)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经少商少商鱼际太渊太渊经渠渠尺尺泽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经中冲中冲劳宫大陵大陵间使使曲曲泽手少阴心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冲少府少府神神门灵道灵道少海少海足太阴脾足太阴脾经隐白白大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商丘阴陵泉阴陵泉足少阴足少阴肾经涌泉涌泉然

9、谷然谷太溪太溪复溜复溜阴谷阴谷足厥阴肝足厥阴肝经大敦大敦行行间太冲太冲中封中封曲泉曲泉阳经五输穴表经脉名称脉名称井(金)井(金)荥(水)(水)输(木)(木)经(火)(火)合(土)合(土)手阳明大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商阳二二间三三间阳溪阳溪曲池曲池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关冲关冲液液门中渚中渚支沟支沟天井天井手太阳小手太阳小肠经少少泽前谷前谷后溪后溪阳谷阳谷小海小海足阳明胃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内庭陷谷陷谷解溪解溪足三里足三里足少阳胆足少阳胆经足足窍阴阴侠溪侠溪足足临泣泣阳阳辅阳陵泉阳陵泉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至阴足通谷足通谷束骨束骨昆昆仑委中委中五输穴歌l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l商阳二三间

10、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l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l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l少冲少海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l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l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l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l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l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l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l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二、原穴、络穴二、原穴、络穴 1.1.原穴的含义:原穴的含义: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十二原”。“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

11、生命活动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2.2.络穴的含义:络穴的含义: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 1个腧穴,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称之为络穴,又

12、称“十五络穴十五络穴”。“络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附:十二经脉的原穴、络穴表附:十二经脉的原穴、络穴表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表十二经脉原穴、络穴表 经脉脉原穴原穴络穴穴经脉脉原穴原穴络穴穴手太阴肺手太阴肺经太渊太渊列缺列缺手阳明大手阳明大肠经合谷合谷偏偏历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心包经大陵大陵内

13、关内关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三焦经阳池阳池外关外关手少阴心手少阴心经神神门通里通里手太阳小手太阳小肠经腕骨腕骨支正支正足太阴脾足太阴脾经太白太白公公孙足阳明胃足阳明胃经冲阳冲阳丰隆丰隆足少阴足少阴肾经太冲太冲蠡沟蠡沟足少阳胆足少阳胆经丘墟丘墟光明光明足厥阴肝足厥阴肝经太溪太溪大大钟足太阳膀胱足太阳膀胱经京骨京骨飞扬十二原穴歌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原穴穴歌原穴穴歌l胆出丘墟肝太冲 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 戍胃冲阳气可通,l脾出太白肠合谷 肺原本出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 肾出太溪包大陵 络穴穴歌络穴穴歌l肺经列

14、缺胃丰隆 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 内关包肝蠡沟逢,l飞扬膀胱三焦外 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鸩尾 公孙脾络大包同。l十五络穴:十五络穴:l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l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l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l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l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l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l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l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l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记。三、郄穴三、郄穴 1.1.含义:含义: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阴维、

15、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郄穴穴”。“郄郄”有空隙之意。有空隙之意。 2. 2.分布:分布: 郄穴共有郄穴共有16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内容内容十六郄穴表十六郄穴表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金门 阴维脉 筑宾筑宾 阳维脉 阳交阳交 阴蹻脉 交信

16、交信 阳蹻脉 跗阳跗阳 郄穴穴歌郄穴穴歌l郄义即孔隙,本是气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心包郗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四、背俞穴、募穴四、背俞穴、募穴 l 1.1.背俞穴的含义:背俞穴的含义:l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又称为,又称为“俞穴俞穴”。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12个。个。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 1侧线上,大体依侧线

17、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l 2. 2.募穴的含义募穴的含义l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募穴”,又称为又称为“腹募穴腹募穴”。“募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内容l十二背俞穴表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肺俞 大肠大肠 大肠俞大肠俞 肾 肾俞肾俞 膀胱膀胱

18、 膀胱俞膀胱俞 肝 肝俞肝俞 胆胆 胆俞胆俞 心 心俞心俞 小肠小肠 小肠俞小肠俞 脾 脾俞脾俞 胃胃 胃俞胃俞 心包 厥阴俞厥阴俞 三焦三焦 三焦俞三焦俞 十二募穴表十二募穴表 两 侧 正 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肺 中府中府 膻中膻中 心包 肝 期门期门 巨阙巨阙 心 胆 日月日月 中脘中脘 胃 脾 章门章门 石门石门 三焦 肾 京门京门 关元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天枢 中极中极 膀胱 募穴穴歌l天枢大肠肺中府,l关元小肠巨阙心,l中极膀胱京门肾,l胆日月肝期门寻,l脾募章门胃中脘,l气化三焦石门针,l心包募穴何处取?l胸前膻中觅浅深。背俞穴歌背俞穴歌l第一大杼二风门 三椎肺俞四厥阴,

19、心五督六膈俞七 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十五大肠六 七八关元小肠存,十九膀胱廿中膂 廿一椎下白环生十二背俞穴歌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六、下合穴 1.1.含义:含义: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的腧穴,称为“下合穴下合穴”,又称,又称“六腑下合穴六腑下合穴”。 2. 2.分布:分布: 下合穴共有下合穴共有6 6个,其中胃、胆、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

20、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合穴位于膀胱经。 内容 下合穴表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阳 六 腑 下合穴 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委阳 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阳陵泉 下合穴歌l胃经下合三里乡,l上下巨虚大小肠,l膀胱当合委中穴,l三焦下合属委阳,l胆之下合阳陵泉,l腑病用之效必彰。六、八会穴 1.1.含义:含义: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气聚会的8 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2. 2.分布:分

21、布: 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八会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3. 3.名称:名称: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八会穴歌l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l血会膈俞骨大杼,脉气太渊膻中存。七、八脉交会穴七、八脉交会穴 1.1.含义:含义: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8个腧穴,称为个

22、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又称,又称“交经八穴交经八穴”。 2. 2.分布:分布: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3. 3.名称:名称: 这八个腧穴是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这八个腧穴是公孙、内关、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后溪、申脉。内容八脉交会穴表八脉交会穴表 经 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公孙 冲脉冲脉 心、胸 、胃足厥阴 内关内关 阴维阴维 手少阳 外关外关 阳维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 足临泣足临泣 带脉带脉 手太阳 后溪后溪 督脉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 申脉申脉 阳跷阳跷

23、手太阴 列缺列缺 任脉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照海 阴跷阴跷 八脉交会穴歌八脉交会穴歌l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l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l后溪督脉目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l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l 八、交会穴八、交会穴 1.1.含义:含义: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称为“交会穴交会穴”。 2. 2.分布:分布: 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交会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躯干部 。第四节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定位方法 l腧穴的定位方法:l骨度分寸定位法l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l手指同身寸定位法l简便定位法第四节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

24、定位方法一、骨度分寸定位法一、骨度分寸定位法部位部位 起止点起止点 折量寸折量寸 度量法度量法 说明说明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12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3 直寸直寸 第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 3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 发际正中发际正中 经穴的纵向距离经穴的纵向距离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 18 直寸直寸 第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前两额发角(头

25、维)之间 9 横寸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9 横寸横寸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头头 面面 部部 部位部位 起止点起止点 折量寸折量寸 度量法度量法 说明说明 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 9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 合中点(歧骨)合中点(歧骨) 的纵向距离的纵向距离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 的纵向距离的纵向距离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脐中至耻骨

26、联合上缘(曲骨) 5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 的纵向距离的纵向距离 两乳头之间两乳头之间 8 横寸横寸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 的横向距离的横向距离 腋窝顶点至第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肋游离端(章门) 12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肋胁部经穴的用于确定肋胁部经穴的 纵向距离纵向距离胸胸 腹腹 胁胁 部部部位部位 起止点起止点 折量寸折量寸 度量法度量法 说明说明 肩胛内缘(近脊柱侧点)至肩胛内缘(近脊柱侧点)至 3 横寸横寸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后正中线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至后正中线肩峰缘至至后正中线 8 横寸横寸

27、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9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 12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侧横纹侧横纹上上 肢肢 部部 背背 腰腰 部部部位部位 起止点起止点 折量寸折量寸 度量法度量法 说明说明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 经穴的纵向距离经穴的纵向距离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

28、踝尖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13 直寸直寸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直寸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 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臀沟 至腘横纹相当于至腘横纹相当于14寸寸 ) 腘横纹至外踝尖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横寸横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 阳经穴的纵向距离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下 肢肢 部部1.中指同身寸 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寸。2.拇指同身寸 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的宽度作为1寸。寸。3.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寸,又名又名“一夫法一夫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