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日本的产业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日本的产业政策(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日本的产业政策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二、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三、日本的产业政策体系四、日本产业政策的评价 一、日本传统与市场体制 (一)日本概说 日本国,古称“大和”。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 7世纪后半期起以“日本”为国号,19世纪末叶起称“大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用现称。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弧形列岛,由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四大岛及数以千计的小岛组成。东和西南濒太平洋,西和北临中国东海、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苏联仅一水之隔。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12055万,基本居民为大和族。盛行佛教和民族宗教神道。通用日语,首都东京。 (二)古代日本
2、民族与武士道精神 1、古代日本社会。645年日本发生“大化改新”,仿照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世袭氏姓贵族制度(“重祭祀,贵血统,以族制立国” )被废除,高度中央集权的奴隶主王权统治即古代天皇制得以确立。12世纪末迄16世纪末约400年间,日本社会处于封建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其特点是幕府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天皇的朝廷和武家政权并存以及朝廷势力不断削弱。丰臣秀吉在完成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在全国实行“检地” ;颁布“刀狩令” (1588),收缴农民手中的武器;固定武士和农民的身份,实行“兵农分离”;为防止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查禁基督教。通过“检地”,丰臣秀吉集中掌握全国土地,彻底废除了
3、庄园领主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封建武士领主所有制。 2、武士和武士道 武士是日本以武艺为专业的社会阶层,日本封建社会平安时代中期以后统治阶级的忠实仆从。曾先后建立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等武家政权。武士道是武士的道德规范的行动准则。以主从关系为纽带的武士团为加强战斗力,以忠节、武勇、孝行、廉耻、无欲等要求武士,使之养成绝对服从主君、重言诺、轻生命、勇于战斗的性格,对武士的这些要求称作“弓马之道”或“生死之道”。 自镰仓幕府起,这些要求以法规形式成为封建武士必须遵守的封建伦理。 江户幕府成立后,武士受儒学影响,对五伦、五常非常信仰。山鹿素行将这一时期的武士言行与信仰理论化、系统化,定名为“武士道
4、”,武士阶级的思想体系全面形成。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效忠天皇的形式体现武士道精神,在军内外大力宣扬武士道,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伦理观念。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军国主义者又将武士道与法西斯相结合,形成现代的法西斯武士道精神。 3、近代日本社会。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了德川幕府,成立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明治政府在“戊辰战争”(18681869)中取胜后,在 “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三大口号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图彻底废除幕藩封建割据体制,建立中央集权
5、的统一国家。同时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半殖民地危机,以把国家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近代资产阶级国家。19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明治政权向君主立宪政体演变。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实行内阁制。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实施)。1890 年开设国会。日本式的君主立宪体制近代天皇制从此确立。近代天皇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属资产阶级政权范畴。 (三)日本文化与企业精神 日本之所以能在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
6、1、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容 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其团队合作精神所凝聚则是日本的民族的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就是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企业精神。其创新精神也源自于民族精神: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以创新求求生存,从而建立了日本的“多元合金文化”。 这样的创新体现在管理上,将企业主的利益与雇佣者的利益统一起来,调动生产者(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7、性,“劳资”双方,共存共荣,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劳资矛盾,即被马克思看作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尽管“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国人最先提出,但却在日本获得巨大的成功。 2、支持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心理 有三大民族心理:a 、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而这里的强者、能者往往是指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功的团体、民族),崇拜强者、能者,而鄙视弱者和无能者。b、务实心理。亦基于传统生存的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幻梦式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即物主义”性格。c、“忠”、“和”心理。“忠”:现代的日本
8、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 3、日本企业组织的特点 (1) 实行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即年功序列制);(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职能人才;(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5)采取集体研究的决策过程;(6)对一件工作集体负责;(7)人们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做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 它以市
9、场为基础,资源配置的决策是由各个企业作出的,政府通过制定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又到企业行为,从而对资源配置发挥主导型的作用。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比较强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经济及计划。战后历届政府都要制定中长期经济计划。有经济企划厅制定,一般为5-7年,政府根据计划,通过行业组织各种经济奖惩手段有力地指导企业行为。 2、产业政策。卓有成效的产业政策是其重要特点。它主要包括,一是协调不同产业间的关系的产业结构政策,二是协调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关系的产业组织政策。 3、财政和货币政策。大藏省负责制定财政政策,并编制国家预算,统一领导、监督国家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负责
10、制定和贯彻货币政策。 二、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 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快。50年代末日本经济就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从5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并推行非军事化政策。通过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日本接受了美国几十亿美元的“特殊订货”,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三是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进先进科技,促使日本经济腾飞
11、的翅膀。 (一)在经济复兴时期(19451960年) 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促进自主产业的形成。相应的产业政策是倾斜生产方式、产业合理化、产业扶持与振兴。 倾斜生产方式是指社会再生产链,特别是工业再生产链的纵向连续关系中,从最初投入的上游产业向最终产出的下游产业逐步推移、顺序发展的方式。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当时一些直接控制手段实施的,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所谓产业合理化政策实质就是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进来促进基础工业成本降低的政策。其政策手段以间接控制为主,主要有租税特别措施、财政投资贷款、海运利息补贴、外汇配额
12、等。 (二)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60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产业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赶超。1963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展望,把发展重化学工业、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作为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这一时期日本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一是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二是调整设备投资政策。三是在机械产业中,调整生产领域、确立专业市场体制和实行共同化市场。四是继续推行产业扶持政策。最终成功地实现了目标,超越英、法、德等国家,跃居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
13、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06-意大利-1077亿美元 07-加拿大-851亿美元 08-澳大利亚-429亿美元 09-墨西哥-396亿美元 10-西班牙-390亿美元 11-瑞典-357亿美元 12-荷兰-351亿美元 13-中国-272亿美元 (三)稳定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 19731985年是日本稳定增长时期时期。由于重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公害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日本政府提出要把产业结构由当前重化学工业转换为知识密集型的工业结构,提出了“
14、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一是以据此实行的行政措施为基本的政策支柱;二是调整长期萧条产业;三是调整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四是提出综合能源对策,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节能对策以及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五是资助尖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并扶植有关产业;六是限制公害和中小企业对策。 (四)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产业政策 19851990年是日本经济结构调整时期。1985年下半年开始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日本政府于1986年5月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具体措施: 一是刺激国内需求,推进“内需扩大主导型”战略; 二是鼓
15、励对外投资;三是充实社会公共投资,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五)90年代以来产业政策 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1998年通产省推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
16、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三、日本的产业政策体系 日本是战后产业结构调整最为迅速和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能够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与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分不开的。 1、产业结构政策。 追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日本经济政策始终坚持的一个着力点。60年代的目标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70年代指向知识集约化,80年代探索高度技术集约化,90年代则追求知识创造型结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包括四个方面: (1)提出产业结构设想。通产省每隔10年要提出一个通商产业展望,经济企划厅也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表经济计划。除了经济及产业整体的长期展望外,还有主要产业的长期展望(
17、如50年的钢铁合理化计划、纤维工业结构改善计划等)、区域开发计划(如日本列岛改造计划、技术开发区构想)等。(2)培育成长产业。战后初期,曾对钢铁、煤炭、肥料、纤维等产业的振兴采取了积极的对策。进入高速增长期后,日本通过制定法律(例如机械工业合理化临时措施法等),并配合日本开发银行的低息贷款,先后花大力气对机械工业、石化工业、电子工业等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之后是振兴软件开发等信息产业。 (3)停滞产业的收缩。从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对煤炭、铝、合成纤维、船舶、化肥、石化等衰退产业,采取了规模收缩和合理化对策,通过课税特例、特定产业信用基金的债务保证以及开发银行的融资等措施促进相关企业的
18、设备处理、事业转移。 (4)就业政策。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为配合结构调整,日本政府同时也在劳动者再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就职指导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产业组织政策。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基本上分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大企业的规模化,二是中小企业的组织化。(1)以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的,在资本密集等产业领域,为实现规模效益,通过合并等推进企业重组。在60年代和70年代,为了强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产业组织政策的重点是,推进钢铁、石油化学行业的设备大型化,促进汽车、纸浆行业的企业集约化。最近,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持股公司的解禁、合并手续的简化等,日本大企业为了赢得国际竞争,出现
19、了大型合并、联合以及向优势领域集中的企业重组浪潮。 (2)促进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工业、矿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批发业从业人员100人以下或资本金3000万日元以下,零售、服务业从业人员50人以下或资本金1000万日元以下的企业定为中小企业。鉴于中小企业一般都有规模小,资金筹措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交涉能力弱,技术开发力量和信用实力薄弱,且容易陷入相互间的过度竞争的特点,日本政府设计了各种各 样的组合制度,鼓励同业者或立场相同者中小企业者结成组合,相互协作,通过提高组织化的程度来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有许多扶持措施:一是金融上的扶持。如中小企业事
20、业团的高度化资金、商工组合中央金库贷款等。二是税制上的扶持。对组合采取减免所得税等优惠措施的同时,在印花税、事业税、不动产取得税、固定资产税等方面也有减免措施。三是来自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的扶持。在接受国家以及都道府县补助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团体中央会对组合实施一系列的补助事业,如小企业连携组织调查开发支援事业、组合信息网络化事业等。 3、产业金融政策。有效利用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是日本产业政策的一大特色。日本政府金融机构有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等两家银行,还有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公营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环境卫生金融公库、医疗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
21、库、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等10个公库。通过这些政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低利率资金的政策诱导效果,保障了对新产业培育、产业体制完善、生产部门现代化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的战略性资金供应。 4、产业技术政策。在日本,开发研究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而对基础研究和一部分应用研究,由于风险大,单靠民间力量难以取得进展,所以多由政府实施或政府补助。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有: (1)设立工业技术中心等机构,夯实科技振兴基础。日本通产省在全国设立7个全国性的工业研究开发机构,各都道府县则从解决本地区共性技术难题、振兴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的角度,设立了各自的工业技术中心。
22、其主要业务有:研究开发、技术指导、委托试验、设备对外开放、培育技术人才、提供技术信息等。 (2)推进研究开发。每年拨出预算资金,用于支持工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补助、区域产业技术改善补助、产学官共同研究开发事业补助等。(3)推进技术交流。通过推进产学官、跨行业的技术交流、建设完善区域间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设立技术市场交流广场等,促进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技术进步乘数效应。(4)培养技术人员,实施技术指导。(5)对所开发的新产品拓展市场提供支援。(6)振兴设计。设立了设计中心,谋求通过提高企业设计能力,来振兴区域产业。 5、产业基础政策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展,人口结构向少子、高龄
23、社会的转变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成熟经济社会的转换,日本政府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对策的视野,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建设。当前主要抓以下几项工作:(1)放宽管制,提高竞争性。日本以规则繁多而著称,这越来越成为提高产业活力的阻碍。据1990年统计,管制对象领域,占到了日本产业活动的约41.8%。其中矿业、建筑业、金融保险证券业、电力煤气水道供热事业占100%,运输、通信业占97.3%,农林水产业占87.1%,服务业占55.6%。过多的管制限制了竞争,并导致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高成本结构。因此,日本政府正努力放宽管制,通过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能。 (2)构筑小政府、竞争型社会
24、。目前日本正在展开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25%为目标的行政改革。希望通过改革,重组中央省厅,收缩对经济的政府干预。同时着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为主的财政改革,进一步收缩并削减低效支出,重点充实社会资本,提高公共事业的效率。改革社会保险体制,建立有利于劳动力流动的养老金制度,并通过有效发挥民间活力,重新划分官民负担比例,切实减轻企业、政府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修正对收费职业介绍事业、劳工派遣事业等的规制,促进职业能力开发,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3)改革企业制度。首先是企业税制改革。日本法人所得税明显偏高。日本政府在1998年发布的综合经济对策中提出,在三年内,将法人实际税负下降到40%左右。同
25、时,企业法制方面的改革,正在取得进展,持股公司已经解禁,并试图通过商法等法律的修正,进一步简化合并手续,鼓励企业进行事业重组等。另外还努力促进商业惯例的改善、标准化制度的改革、劳动雇用制度的完善、企业会计制度的国际化。(4)改善硬基础设施。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投资预算的分配上,向光纤网络的建设、研究机构的充实、教育设施的完善倾斜。同时,通过国际标准规格的制定,下一代携带电话等信息通信的标准化、影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面向国际化,完善软的基础设施体系。四、对日本产业政策的评价 像日本那样有如此完整的政策体系,并有如此有效的政策工具搭配,在战后西方发达国家中实属少见。也许正是由于日本的产业发展过度依
26、赖政府的经济政策,结果导致市场机制的逐渐僵化,并成为目前产业结构难以迅速调整的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对日本产业政策加以评价: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1、通过支持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是根据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有关产业的地位及其作用来确定各个时期的重点产业,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扶持,以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依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实质上把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纳入一个系统中,随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经济结构得到适时的调整,从而使经济得到发展。为了选择和确立主
27、导产业,60年代初成立 了“产业结构调查会”,专门研究日本产业结构发展的长期方向,并于1963年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的长期构想。该构想建议用“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作为选择理想产业结构的标准。所谓“需求的收入弹性标准”,即以需求的收入弹性大小作为标准,重点开发那些因收入的提高而需求人幅度增长的产品及产业,以促进出口及经济的增长。所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标准”,即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的原理,着重培育那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高的产品及产业,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使之成为出口的支柱。按照这两个标准,日本把机械、石油化学、钢铁及有色金属、合成纤维、汽车和电子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部
28、门。 2、注重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实用性。日本产业政策的重要支持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日本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以产业政策为核心,从财政和货币金融领域对国家确定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关系在战后日本高速增长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扶持重点产业方面的主要作用: 一是直接实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分配,二是对民间经济活动和市场主导下的资源分配过程产生影响和间接调控。这种系统性、实用性很强的政策能够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面转换,并保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活力。 3、体现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经历了从战略性产业政策向补
29、充性产业政策的转移过程,而在政策手段上又经历了从直接管制向诱导型、指导性政策手段的转变过程。随着对产业的保护政策与强制性政策手段逐步废除,以提供信息、预测为宗旨的产业政策的比重上升,各种审议会、研究会、新闻媒体互相交换信息,交换意见,对产业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产业政策总的来说体现了依靠市场竞争机制与企业自身活力来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 4、产业组织政策把握适度。既注意培育大型企业,又对中小企业采取扶植政策,以保证市场竞争能力。以“防止过度竞争”为指导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方面为振兴特定产业而采取保护政策使国内企业避免经受同外国企业激烈竞争的压力。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
30、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60年代后,日本产业组织政策以追求规模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石油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日本政府在推行大公司战略的同时,为防止垄断,保持竞争活力,特别注意保护中小企业,并从财政、金融和政府订货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现代化,增强其竞争力。 (一)产业政策成功的经验 1、坚持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日本自世纪年代以来,依据其确立的标准大力支持主导产业,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 “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作为此计
31、划的延续,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实施重化工业化的具体计划。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5%、第二产业33.8%、第三产业61.2% )。 2、坚持“技术立国”战略。日本始终把技术创新看作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它的技术创新目标是工程性的技术创新,以迅速应用于实践、提高生产率为价值标准,使日本在短短20年内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得以高效率地赶超欧美发达国家。这种特点也决定了它的技术创新只能是追加性、改良性的,缺乏独创性的技术开发。然而能够采取这种
32、创新方式是以日本所占有的资源为前提的:掌握世界领先的技术,当然主要是国外技术;拥有丰富的设备投资资金,这由日本的高国民储蓄率长期支持;有一批善于将新技术迅速转为生产力、肯于投资新设备的企业家,这正是日本高科技产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的重要因素;国民具有均衡、良好的文化素质,成为产业升级丰富的人力资源,这是日本坚持重视教育的结果。 3、产业政策随国际规则变化而变化。世纪年代日本产业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慎重地分阶段推进贸易与资本自由化。日本先后加入了、和,因此必须承担起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的义务。于是日本开始废除进口数量的限制,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废除大量外汇限制和外国资本对国内投资的管制,重
33、视市场功能的发挥。由此产业政策逐渐缩小,并由直接性产业政策转向技术开发政策。但是,日本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能够适应自由化的产业机制,保护尚处于幼稚阶段的各种产业不受到根本性损害,还通过优先融资、优惠折旧等政策措施加速重化工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产业政策的缺陷及教训 世纪末,日本产业政策的弊端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首先,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完成追赶发达国家的使命后,社会意识发生很大变化,政府与市场的矛盾逐渐尖锐。在经济追赶阶段,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实施产业政策,以发展产业和振兴经济,是整个社会至高无上的目标。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发展产业和振兴经济的目
34、标与增进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具体表现在产业政策过度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资本的完善,过度注重产业及企业的扩张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由于日本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的经济政策,使企业习惯于在政府的产业政策框架下谋求发展,当经济出现不景气,或竞争条件发生变化后,仍寄希望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增加禁止条款,以限制市场竞争。这种在日本产业政策体系下形成的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至于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随着国家环境的不断变化,再加上政府错误的汇率政策导致产业及企业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第三
35、,缺乏独创性的技术创新成为日本维持经济增长的瓶颈。在科学技术上,日本已结束了所谓的赶超时代,由于过去一向依赖国外技术的引进,一旦没有先行样板便会显得无法适应。近十年来,日本不仅在汽车和半导体工业上的霸主地位相继被美国所夺走,而且,她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上与美国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没有独创性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创出新产业,这是日本目前难以找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长期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使日本人力资源的积累缺乏多样性,基础科学研究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增长减速,企业极力控制雇用新员工,加速了企业内部职员的老龄化,导致企业管理系统僵化,进而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革新、信息化和消费多样化迅速发展的要求。此外,日本技术优势的降低使其在东亚传统雁行分工体系中的领头雁地位开始动摇,东盟国家和中国正在加速经济赶超。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东亚其他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正在逐步摆脱逐级跟进的传统模式的障碍,开始跳跃式的进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在未来也有望形成一个与日本并行的产业与经济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