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背景(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三章第三章 文文 化化 背背 景景 与与 旅旅 游游 文文 化化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自然看做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关爱,把自然与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为:宗教观上神与人的统一,人对神敬畏和顺从; 宇宙观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比如老庄思想主张顺从自然、贬抑人为; 伦理观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比如儒家思想的天命观赋予 “天”以道德的属性 ,强调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 2 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忠孝为本的
2、道德观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个人的言行要受到严格的道德制约。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忠” “孝”是整个伦理的核心,形成以“五伦”与“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价值体系。 “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思考:思考: 现代社会的忠孝观现代社会的忠孝观“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孝经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 -忠经忠经3 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3、义是道德规范,利是个人利益;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人的行为要与道义、道德相符,而不计较功利和物质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孔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荀子) “成其利、致其义成其利、致其义” “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叶适)(叶适) 4 4、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 中国传统认知观具有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 中国人习惯于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整体中加以认知,倾向于认为个体只有在整体中的等级次序中才
4、具有审美的价值,整个宇宙乃是由具有相似性的互相联系,尊卑有序的各种事物构成的和谐的整体。 中国人对客观的认识往往有模糊性。 与西方的重逻辑思维不同,中国人对整体世界的感知更多是从自身、从内心、从直觉来感知,有一种以主观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倾向。 5 5、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 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使物质财富增加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人的物质需求,为调节因财富不足生成的社会矛盾,重储蓄、重节俭的观念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勤俭节约被看成是高尚的行为,受到尊敬和赞美;大手大脚地花钱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中国人消费行为特点: 1、储蓄型消费理
5、财行为 2、积累型商品购买行为 3、自给型家务劳动行为 4、节约型产品使用行为 讨论:讨论: 说说你的消费观说说你的消费观 “克勤于邦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克俭于家”。-尚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6 6、美善统一的审美观、美善统一的审美观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中国传统观念尤其重视善。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闻天籁夫。” 庄子齐物论
6、(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尚近轻远的旅游距离观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二、西方传统文化观念:二、西方传统文化观念:(一)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1 1、天人相分、天人相分 西方文化认为 人与自然界是对立的,人只有征服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人可以统治自然界,人们追求知识、认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在行动上支配自然。西方重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空前繁荣 。2 2、个人本位、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价值。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以
7、人为本,它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高度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以及不拘泥于传统而大胆创新的个人奋斗精神。 3 3、法制文化、法制文化西方文化强调平等意识和法治精神。 建立法制秩序是资本主义发展本身的要求。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力来源于自由竞争,自由竞争难免带来混乱无序,那么为避免无序竞争,就需要加以法制加以约束和规范。 西方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社会,法制精神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西方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求真求知的旅游审美观。个人为中心的旅游
8、组织观。5享受性旅游消费观。三、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三、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中西方物质生产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1、西方外向、扩张型的海洋性文化和中国内向、稳重守成、西方外向、扩张型的海洋性文化和中国内向、稳重守成的大陆性文化。的大陆性文化。 西方文化是外向型的,扩张型的动态的海洋性文化。工商业是他们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是内向型的,稳重守成的静态大陆性文化。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和手工业直接结合的小农经济。 2、中国的故土情结和西方的冒险扩张。、中国的故土情结和西方的冒险扩张。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封闭性、人员的稳定性造成中国文化安土重迁。区域性的亚
9、文化以方言、服饰、饮食、习俗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稳固发展,因此造成个体对故乡严重依赖的心理情结。 西方工商业所要求的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西方人不象中国人那样有严重的故土情结。对于资本和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对于市场的渴望,再加上国土的狭小和自然资源的匮乏,使得西方国家不断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造成了西方文化的扩张性本质。 3、中国的道德至上和西方的法制至上。、中国的道德至上和西方的法制至上。 中国文化强调等级观念和德治精神,极力通过倡导“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通过道德约束建立一个等级森严而稳定的社会结构。企图通过提高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以道德上的自律取得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西方文化强调平等意识和法治精神。文艺复兴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西方文化认为处理国家事务的最高准则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律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强调“他律”。四、西方主要国家民族文化心理: 英国人:大国意识 、绅士风度、保守 ;法国人:浪漫热情、乐观自尊 ;德国人:严谨理性 、顽强坚韧;美国人:开朗进取、实干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