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荟萃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特定穴之上下肢部穴位荟萃材料(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拿手法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推拿教研室主讲:卢国清1 1专业内容专业内容三、上肢部穴位2 2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脾经n n位置位置:脾经亦称脾土,:脾经亦称脾土, 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n n操作操作: 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 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 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 称清补脾经。称清补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称推脾经。n n作用作用:健脾胃
2、,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积滞,化痰涎。化痰涎。3 3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 4专业内容专业内容n n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n n次数:100-500次。n n应用: 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 清脾经用于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呕吐等症,常与分腹阴阳结合使用。5 5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肝经n n位置位置:肝经亦称肝木,:肝经亦称肝木, 食指末节螺纹面。食指末节螺纹面。n n操作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
3、;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n n作用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气生血。n n主治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惊风,目赤,烦躁不安,头痛头晕。n n次数次数:100-5001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肝经穴宜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肝经穴宜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胃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之,为滋胃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6 6专业内容专业内容3.心经n n
4、位置位置:心经亦称心火,:心经亦称心火, 中指末节螺纹面。中指末节螺纹面。n n操作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推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推心经。n n作用作用:平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平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n n主治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惊惕不安,高:五心烦热,口舌生疮,惊惕不安,高热神昏。热神昏。n n次数次数:100-5001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
5、动心火,临床常用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临床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常与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常与清小肠、退六腑结合使用。清小肠、退六腑结合使用。7 7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肺经n n位置位置:肺经亦称肺金,:肺经亦称肺金,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无名指末节螺纹面。n n操作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自无名指掌面末节 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推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推肺经。n n作用作用: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补益肺气,清肺泄热,止咳化痰。n n主治主治
6、:感冒,咳嗽,气喘,胸闷。:感冒,咳嗽,气喘,胸闷。n n次数次数:100-5001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清肺经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鸣等症,常与清天河水、清肺经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鸣等症,常与清天河水、推揉膻中合用。推揉膻中合用。 补肺经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畏寒等补肺经用于治疗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畏寒等症,多与推脾经合用。症,多与推脾经合用。8 8专业内容专业内容5.肾经n n位置位置:肾经亦称肾水,:肾经亦称肾水, 小指末节螺纹面。小指末节螺纹面。n n操作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为补,:自掌根推至小指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
7、清肾经;清肾经和补肾经统称推肾经。清肾经和补肾经统称推肾经。n n作用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n n主治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泻,遗尿,小便赤: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泻,遗尿,小便赤涩不利。涩不利。n n应用应用: 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强筋健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补肾经能补肾益脑,强筋健骨,用于治疗先天不足、肾虚久泻等症,常与补脾经合用。肾虚久泻等症,常与补脾经合用。 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温热,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温热,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多与清小肠合用。涩等症,多与清小肠合用。n n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
8、、统称推五经,专治推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根据脏腑虚实或清或补,灵活运用。五脏病变,根据脏腑虚实或清或补,灵活运用。9 9专业内容专业内容6.大肠n n位置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n n操作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与清大肠、清补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补大肠与清大肠、清补大肠统称为推大肠。大肠统称为推大肠。n n作用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固涩止
9、泻,清利大肠湿热。n n主治主治:泄泻,痢疾,腹痛,便秘。:泄泻,痢疾,腹痛,便秘。n n次数次数:100-5001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补大肠能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常与补脾补大肠能调理肠道,止寒热泻痢,常与补脾经、摩腹、揉脐、推七节骨合用。经、摩腹、揉脐、推七节骨合用。 清大肠能清热,除湿,导滞,用于湿热滞留清大肠能清热,除湿,导滞,用于湿热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等症。肠道,身热腹痛等症。1010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111专业内容专业内容7.小肠 n n位置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n n操作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自小
10、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与清小肠、清补大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与清小肠、清补大肠统称为推小肠。肠统称为推小肠。n n作用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清热利尿,分别清浊。n n主治主治:小便赤涩,尿闭,口舌糜烂。:小便赤涩,尿闭,口舌糜烂。n n次数次数:100-5001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清小肠可利下焦湿热,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清小肠可利下焦湿热,用于治疗小便不利,尿闭,泄泻等症。闭,泄泻等症。 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常配合清心经、清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常配合清心经、清天河水等法。天河水等法。 若下焦虚寒,则用补法。若下焦虚寒,则用补
11、法。1212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313专业内容专业内容8.四横纹n n位置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一指尖节横纹: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一指尖节横纹处。处。n n操作操作: 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 以拇指桡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以拇指桡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n n作用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n n主治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咳喘。: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咳喘。n n次数次数:掐:掐3 35 5次;推次;推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
12、应用: 用于治疗胸闷、咳嗽,多与推肺经、揉膻中合用。用于治疗胸闷、咳嗽,多与推肺经、揉膻中合用。 用于治疗伤食、消化不良,多与捏脊、推脾经合用。用于治疗伤食、消化不良,多与捏脊、推脾经合用。n n 本穴在上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本穴在上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414专业内容专业内容9.小横纹 n n位置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掌指尖节横纹处。:掌面食、中、环、小指掌指尖节横纹处。n n操作操作: 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 称掐小横纹。称掐小横纹。
13、 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n n作用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清热除烦,消肿散结。n n主治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n n次数次数:掐:掐3 35 5次;推次;推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及口疮唇裂。:本穴主要用于治疗腹胀及口疮唇裂。 固脾虚作胀者,兼补脾经。固脾虚作胀者,兼补脾经。 固伤食者兼揉脐,清脾经。固伤食者兼揉脐,清脾经。 口唇破裂,口舌生疮者兼清脾经。口唇破裂,口舌生疮者兼清脾经。 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
14、一定疗效。1515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0.胃纹n n位置: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n n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胃纹。n n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n n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n n次数:100500次。n n应用:本穴主要用于目赤肿痛、高热等症。1616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1.内劳宫n n位置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n n操作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n n作用作用:清热除烦,熄风凉血。:清热除烦,熄风凉血。n n主治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
15、热。内热。n n次数次数:1001003003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本穴乃清热除烦之要穴,用于治疗五心烦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心烦热、口舌生疮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等法合用。等法合用。1717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2.小天心n n位置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掐处。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 以食指或中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二指间关以食指或中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二指间关突起处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突起处处捣之,称捣小天心。 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
16、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n n作用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清热、镇惊、利尿、明目。n n主治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惊: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惊风,夜喘。风,夜喘。n n次数次数:掐揉:掐揉5 53030次;捣次;捣30-5030-50次;揉次;揉100-100-3003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为清心安神之要穴,用于心经有:本穴为清心安神之要穴,用于心经有热、惊风、夜寐不安等症。热、惊风、夜寐不安等症。1818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3.八卦n n位置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
17、三分之二处为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三分之二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为乾、坎、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小天心穴者为坎,艮、震、巽、离、坤、兑(对小天心穴者为坎,对中指指根者为离,在拇指侧半圆中点为震,在对中指指根者为离,在拇指侧半圆中点为震,在小指侧半圆中点者为兑。)小指侧半圆中点者为兑。)n n操作操作: 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但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但在运至离时要轻轻而过。在运至离时要轻轻而过。 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在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在运到离时,也要轻轻
18、而过。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 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1919专业内容专业内容n n作用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气平喘。n n主治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食: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食欲不振。欲不振。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顺运八卦性平和,善开胸膈,除气闷,消胀满,顺运八卦性平和,善开胸膈,除气闷,消胀满,胸膈不利,伤化食,胸闷,腹胀等症均可用之,胸膈不利,伤化食
19、,胸闷,腹胀等症均可用之,常与推脾经、掐四横纹合用;用于痰鸣、咳嗽等常与推脾经、掐四横纹合用;用于痰鸣、咳嗽等症多与揉膻中、推肺经合用。症多与揉膻中、推肺经合用。 逆运八卦能降气平喘,用于痰喘、呕吐等症。逆运八卦能降气平喘,用于痰喘、呕吐等症。2020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4.板门 n n位置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手掌大鱼际之平面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或称揉板门。 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反之则
20、称为横纹推向板门。n n作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n n主治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暧: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暧气。气。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用于乳食停滞,食欲不振、腹胀、暧气、呕吐等症,常用于乳食停滞,食欲不振、腹胀、暧气、呕吐等症,常与推脾经,分腹阴阳合用。与推脾经,分腹阴阳合用。 板门推向横纹,功专止泻,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积所板门推向横纹,功专止泻,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积所的泄泻。的泄泻。2121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222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5.胃经n n位
21、置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n n操作操作: 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徐清胃经,反之胃补,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徐清胃经,反之胃补,称补胃经。称补胃经。 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n n作用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n n主治主治:呕恶、暧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呕恶、暧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 *血。血。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清胃经能清脾胃湿热,和胃降逆,可单穴使用:清胃经能清脾胃
22、湿热,和胃降逆,可单穴使用 若用于胃失和降引起的恶心、呕吐、呃逆、暧气等症,若用于胃失和降引起的恶心、呕吐、呃逆、暧气等症,多与清补脾经合用。多与清补脾经合用。 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多与补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多与补脾经、摩腹等合用。脾经、摩腹等合用。2323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6.总筋n n位置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手腕掌侧横纹中点。n n操作操作: 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 以拇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以拇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n n作用作用:清热,通调气机。:清热,通调气机。n n主治主治:
23、惊风,潮热,牙痛,夜喘,口舌生疮。:惊风,潮热,牙痛,夜喘,口舌生疮。n n次数次数:揉:揉100100300300次;拿次;拿3 35 5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能清心经热,故可用于惊风,夜:本穴能清心经热,故可用于惊风,夜啼,口舌生疮,常配清心经,清天河水等法合用。啼,口舌生疮,常配清心经,清天河水等法合用。2424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7.端正n n位置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 1分许,赤白肉际处,桡侧分许,赤白肉际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 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用拇
24、指端揉之,称揉端正。n n作用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n n主治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衄,惊风。:泄泻,痢疾,呕吐,鼻衄,惊风。n n次数次数:掐端正:掐端正3 35 5次;揉端正次;揉端正5050100100次。次。n n应用应用: 揉左端正功在升提中气,止泻痢,用于水泻,痢疾等症,揉左端正功在升提中气,止泻痢,用于水泻,痢疾等症,常与推脾经、推大肠等合用。常与推脾经、推大肠等合用。 揉右端正功能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而致的恶心,呕揉右端正功能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而致的恶心,呕吐等症,多与运八卦、推脾经合用。吐等症,多与运八卦、推脾经合用。n n
25、本穴对鼻衄有奇效,方法为用细绳自中指第二节指本穴对鼻衄有奇效,方法为用细绳自中指第二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2525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8.老龙n n位置: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n n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徐掐老龙。n n作用:醒神开窍。n n主治:高热抽搐, 昏迷不醒。n n次数:35次或 醒后即止。n n应用:本穴主要 用于急救。2626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9.两扇门n n位置位置:手背中指本节两旁凹陷中。:手背中指本节两旁凹陷中。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
26、二扇门。 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门。n n作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发汗解表,退热平喘。n n主治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n n次数次数:揉:揉100100500500次;掐次;掐3 35 5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为发汗效穴,故常用于感冒,身:本穴为发汗效穴,故常用于感冒,身热无汗等症,但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热无汗等症,但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须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气,故对体虚者,须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胃经,然后再用本穴。脾经,补胃经,然后
27、再用本穴。 2727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0.外劳宫 n n位置位置:手背中央,在:手背中央,在3 3、4 4掌骨间,与内劳宫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穴相对。n n操作操作: 用食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食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 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n n作用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n n主治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遗尿、脱肛、疝气。遗尿、脱肛、疝气。n n次数次数:揉:揉100100500500次;掐揉次;掐揉3 35 5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性温
28、,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本穴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兼能发汗解表,可用于一切寒症。要穴,兼能发汗解表,可用于一切寒症。2828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929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1.威灵n n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逢间。n n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后揉之,称掐威灵。n n作用:开窍、醒神、镇惊。n n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n n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n n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3030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2.精宁n n位置位置:外劳宫旁,为:外劳宫旁,为4 4、5 5掌骨岐逢间。掌骨岐逢间。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
29、。 用食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清宁。用食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清宁。n n作用作用:行气、破结、散结。:行气、破结、散结。n n主治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疳积、痰喘、干呕。n n次数次数:掐:掐3 35 5次;揉次;揉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 本穴善消坚破结、化痰,故虚者慎用,如必须本穴善消坚破结、化痰,故虚者慎用,如必须应用时,应与补脾经、补胃经合用。应用时,应与补脾经、补胃经合用。 掐精宁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掐精宁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疗效果。3131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3.二人上马n n位置位置:手背,第:手背,第4 4、5 5掌指
30、关节后掐中。掌指关节后掐中。n n操作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亦称揉二马。n n作用作用:滋补肾阴,理气散结,利水通淋。:滋补肾阴,理气散结,利水通淋。n n主治主治:小便赤涩、喘咳、体虚、淋症,消化:小便赤涩、喘咳、体虚、淋症,消化不良等。不良等。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为补肾滋阴的要穴,用于阴虚阳:本穴为补肾滋阴的要穴,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久病体虚,消化不良,小便赤涩,亢,潮热烦躁,久病体虚,消化不良,小便赤涩,遗尿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合用;遗尿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
31、补肺经合用;揉二马对小便闭塞,疗效明显。揉二马对小便闭塞,疗效明显。3232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4.外八卦 n n位置:手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n n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n n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n n主治:胸闷、腹胀、便秘。n n次数:100300次。n n应用:常与摩腹、揉脐合用,用于胸闷、腹胀、便秘等症。3333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5.一窝风n n位置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n n操作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n n作用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发散风寒,温中
32、行气,通经络,利关节。节。n n主治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n n次数次数:1001003003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本穴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导致的腹痛,其效甚佳;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导致的腹痛,其效甚佳;此外,本穴还能通经络而散寒以治疗痹痛。此外,本穴还能通经络而散寒以治疗痹痛。3434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6.三关n n位置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n n操作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
33、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称推上三关。n n作用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n n主治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等症。虚弱等症。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性温,能补养气血,温补下元,:本穴性温,能补养气血,温补下元,用于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用于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一切虚寒症,常与补脾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一切虚寒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
34、丹田等法合用。经,补肾经,揉丹田等法合用。3535专业内容专业内容3636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7.天河水n n位置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n n操作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 如自劳宫推至肘横纹,称大推天河水如自劳宫推至肘横纹,称大推天河水 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
35、透之,称引水上天河。水上天河。n n作用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痰。: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痰。n n主治主治:外感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惊风,异舌等症。:外感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惊风,异舌等症。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性微凉,能清热解表。:本穴性微凉,能清热解表。 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出、咽痛等症。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出、咽痛等症。 善于清心经热,故也可用于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异善于清心经热,故也可用于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异舌等症。舌等症。n n清热作用:打马过天河引水上天河大推天河水推天清热作用:打马过天河引
36、水上天河大推天河水推天河水。河水。3737专业内容专业内容3838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8.六腑n n位置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n n操作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或推六腑。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或推六腑。n n作用作用:清热、凉血、解毒。:清热、凉血、解毒。n n主治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凉,惊风,鹅口疮,痄腮,:高热,烦躁,口渴饮凉,惊风,鹅口疮,痄腮,便秘。便秘。n n应用应用: 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本穴性
37、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症均可积滞,壮热,苔黄,口渴,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症均可用之。用之。 本穴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脾虚腹泻者慎用。本穴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脾虚腹泻者慎用。n n退六腑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要穴,可常用,亦可两穴合用。退六腑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要穴,可常用,亦可两穴合用。3939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040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141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242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343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444专业内容专业内容四、下肢部穴位4545专业内容专业内容1.箕门n n位置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自腹股沟成
38、一直线。: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自腹股沟成一直线。n n操作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大腿根部,称推箕门。n n作用作用:利尿。:利尿。n n主治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n n次数次数:1001005005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本穴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 用于尿闭对与揉丹田合用。用于尿闭对与揉丹田合用。 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合用,
39、“ “取其利小取其利小便实大便便实大便” ”之意。之意。4646专业内容专业内容2百虫n n位置:膝上内侧,血海穴上2寸。n n操作:用拇、中二指先按后拿之,称按拿百虫。n n作用:通经络,止抽搐。n n主治: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n n次数:35次。n n应用:本穴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揉膝眼等法合用,用于下肢瘫痪,痹痛等症。4747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848专业内容专业内容3.前承山n n位置:胫骨旁,与承山穴相对处。n n操作:用拇指端与余四指拿之,继而揉之,称拿揉前承山。n n作用:镇惊止抽搐。n n主治:惊风,抽搐,昏迷,角弓反张。n n次数:拿35次;揉3050次。n n应用:
40、本穴主要功效为止抽搐,常与拿委中,拔百虫。掐解溪等法合用。4949专业内容专业内容4.涌泉n n位置位置屈趾,足掌心前凹陷中。屈趾,足掌心前凹陷中。n n操作操作 用拇指自足跟向趾前推,称推涌泉。用拇指自足跟向趾前推,称推涌泉。 用拇指面揉之,称揉涌泉。用拇指面揉之,称揉涌泉。n n作用作用引火归无,退虚热,止泻。引火归无,退虚热,止泻。n n主治主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泄泻。发热,五心烦热,呕吐,泄泻。n n次数次数推推2424100100次;揉次;揉5050100100次。次。n n应用应用本穴属胃经,推,揉,能引或归无,退本穴属胃经,推,揉,能引或归无,退虚热,用于治疗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发热等,虚热,用于治疗五心烦热,夜寐不安,发热等,多与其他清热滋阴法合用。多与其他清热滋阴法合用。5050专业内容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