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86524658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经济史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 第二章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章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一节外国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第一节外国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破坏破坏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与基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与基本特点本特点 二、两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破坏二、两次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经济主权的破坏 1、形成过程w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w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w 年甲午战争爆发和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w 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和年辛

2、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2、基本特点 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长期处于社会动乱和贫困落后状态的总根源;w第二,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w第三,封建自然经济虽开始逐步解体,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以及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仍旧存在;w第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现代工交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w第五,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为世界所罕见。 3、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

3、主要的矛盾。 4、基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具有许多特点:第一,帝国主义凭借各种政治经济特权,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市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矿业和一切经济命脉。第二,本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自然经济开始初步解体。(第一步是五口通商地区;第二步是东南沿海地区;第三步是广大内陆地区;第四步是西南、西北边疆地区)第四,国内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极为落后。第五,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其贫困程度举世罕见。二、两次鸦片

4、战争对中国经济主二、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主权的破坏权的破坏 第一,领土主权的破坏(沿海、内地、边疆)领土主权是一个国家最起码的主权,最主要的主权。领土不完整,领土被侵占,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征。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领土基本上是完整的,基本上是拥有全部领土主权的。但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领土开始被大块地分割。首先是香港被英国强行割占,并写进了中英南京条约。接着是19世纪50-60年代,沙俄乘火打劫,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中国东北地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差不多等于现在中国领土的十分之一,约等于十个江苏省。随后不久,沙俄又割占了我国西部边疆五十

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第二,司法主权的破坏。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即外国侨民在中国境内发生一切诉讼或经济纠纷,均由当地领事处理。1843年签订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中英两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交给管事官照办”。这就是说,英国人在中国犯了罪,中国政府无权根据中国法律来判罪,而应由英国领事根据英国制定的法律来裁判。这就是所谓领事裁判权。后来,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也都做了这样的规定。这就使得领事裁判权推而广之,成为一切外国人在中国的共同特权。有了这种特权,外国人就可以在中国为非作歹,任意胡来,而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第三,关税自主权的破坏海关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

6、收入之一,是不容侵犯的国家主权。每个独立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制定各种关税税率,无需和外国商议,更不容外国横加干涉。但是年南京条约关于中外协定关税和1858年天津条约进一步降低税率等规定,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以上条约规定的进出口税率、进口税、出口税、内地关税(又称子口税)复进口税(又称进口半税);鸦片税厘、船钞)等内容,就是鸦片战争后外国破坏中国经济主权的具体表现。第四,海关行政权的破坏海关是随着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监督进出口货物合法进出国境和征收关税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政权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前,尽管随着封建政权的日益腐朽,海关机构也日益腐败,但海关主权

7、还是被清政府掌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逐步夺取了中国海关行政权。如年南京条约规定外国领事代管外商及税务、年英法美三国夺取上海海关、年天津条约规定中国海关聘请英人帮办,年任命英人李泰国为中国总税务司、年改任英人赫德为中国总税务司、年中国总税务司署迁往北京。赫德把持中国海关48年之久,建立了一整套殖民地海关制度。他长期把持中国海关,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做了大量工作。1908年,总税务司的管理范围逐渐扩展到沿海沿江30多个海关。各关税务司及重要官吏,几乎全都是外国人。海关规定,在海关工作的中国人不许讲中国话;海关的内外公文也不准用中文。海关行政管理权完全被控制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海关俨然

8、是一个外国机构。第五,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行权和内地通商权的丧失任何独立国家的领海之内,外国商船只能在一定通商口岸进行贸易,而不能在沿海各口岸之间任意贸易。至于内河,外国船只更是不能随便航行。外国人也不能到一个国家的内地去随便居住和做买卖。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这些主权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沿海贸易权始于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允许英商在五口之间“贸易通商无阻”;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又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重复课税。内河航行权和内地通商权始于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十口通商,如长江腹地的九江、汉口等。由于这些条约的规定,外国就得以在中国肆无忌惮地到处乱窜,借通商、传

9、教、游历为名,行侵略之实;外国的船只和军舰也得以在中国的沿海和内河横行霸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第六,租界和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所谓租界,就是资本主义各国在中国通商口岸所强行租占的特定地区。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开放了16个城市或地区作为对外商埠。根据条约,所有这些商埠,外国人不仅可以自由往来,而且可以“租地、盖屋、设立栈房、礼拜堂、医院、坟墓”等等。外国人租地建筑,集中居住,就形成了所谓租界。在租界内,外国排斥中国政府行使领土主权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当局无权过问租界内的一切。租界,实际上成了中国政令和法律涉及不到的国中之国。例如英租界始于年南京条约有关条款、年中英两国签订了上海租地章

10、程,划定了第一块外国租界,即英租界,黄浦江以西,苏州河南多亩土地,年扩大到多亩。第七,其他权益的丧失。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在中国不仅取得大量的经济权益,而且还拥有传教、派驻兵船等权益。如; 年月中美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可在通商口岸派兵船巡查。 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自由传教。以上诸多权益都是近代中国的重要权益。随着近代中国诸多权益的丧失,特别是诸多经济主权的丧失,标志着近代中国社会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第二节第二节 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和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市场的逐步控制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二、外国

11、对华早期资本输出二、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三、外国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三、外国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 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一、外国对华商品输出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特点()贸易地区: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仅开放广州一口对外通商。()贸易国家:中外贸易主要是中英贸易。在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占出超地位,英国占入超地位。后来由于英美鸦片贩子向中国大量进行鸦片走私,中英贸易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英国由入超转为出超。()贸易规模:据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前夕在广州一口,清政府常年关税收入在万两之间。2、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的特点。年年中外贸易有了较大增长。这是因为:(1)

12、通商口岸增多。由一口通商变为五口通商。(2)西方商人盲目运来大量工业品。但在年以后,中外贸易逐渐萧条。其主要表现是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大量积压,卖不出去。究其主要原因是:(1)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2)中国市场购买力太低。(3)当时外国商人在华还没有建立起与贸易有关的销售体系。3、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其主要表现在:(1)外国机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工业品进口数量和种类增多;(2)外国进口鸦片增多,由4万多箱增长到5.5万多箱。(3)60-70年代,中国土特产品的出口,如茶叶、棉花、丝织品等出口,有了较快增长。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

13、是:()外国商人从条约中获取大批贸易特权,如减税、免税等;()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如海关行政权的丧失;()东西方交通运输条件有了较大变化。如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距离,年代东西方海底电缆开通,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商业信息条件。(4)西方国家在华建立了一系列与贸易相关的金融机构。二、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 w外国对华早期资本输出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如在五口通商口岸设立商业货栈、船舶码头等。但此时,外国对华投资数量并不多。w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对华投资有了较大变化。w1、开办轮船航运和修筑码头。1861年美商旗昌洋行创立旗昌轮船公司。1867年,英商太古洋行创

14、办太古轮船公司。1877年,英商怡和洋行创设怡和轮船公司。这三家外资轮船公司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曾长期垄断中国沿海身段河的航运。到了八十年代,英国就有四家轮船公司开辟了直达上海的定期航线。法国、美国、日本、德国也有轮船定期往来于上海。w2、设立贸易货栈。十九世纪中后期,英、法、美等国商人纷纷在华设立商行货栈,从事进出口贸易。w3、开办各种加工企业。如直接服务于轮船航运业的船舶修造业,直接服务于掠夺原料的加工工业,直接服务于商品倾销的轻工业企业等。w4、开设银行。1845年英商丽如银行、1848年英商麦加利银行在香港设立,并在各通商口岸开设了分行;1864年英国汇丰银行在香港设立,随后又将总部迁往

15、香港,极大地增强了英国对华贸易的有利地位。三、外国对中国市场的逐步控制 w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对中国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其主要表现在:w(1)高价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工业品。w(2)低价收购中国的农副产品;w(3)夺取海关行政权;w(4)降低关税;w(5)控制中国交通运输;w(6)建立强大的金融系统和商业网。w外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和早期资本输出,开始把中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逐步控制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这就是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w这一步,使得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逐渐染上了浓厚的半殖民地经济色彩。第三节买办阶级的形成第三节买办阶级的形成一、什么叫买

16、办一、什么叫买办 二、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二、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买办阶级的构成三、买办阶级的构成 四、买办的地位和作用四、买办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买办一、什么是买办w1、买办的由来“买办”一词始见于明代。当时,有一批商人专门负责为明朝宫廷采买一些五花八门的用品,这批商人就称为买办。买办作为一种职业和身份的名称,始于鸦片战争以前的广州行商制度时期,它是从广州行商制度时期沿袭下来的一个专用名称。那时候,清政府在广州城外专门设立了一个招待外国人居住的商馆。在广州商馆中,有一批中国人员专门替外国人包办驳运,包括伙食,经管银钱出入,以及帮助处理其他杂物等。这些替外国人办事的人员,当时被称为买办。

17、但这时候的买办,从性质上说,是当地政府派给外国商人做临时服务的人员,其管辖权仍属于中方。w2、买办性质的变化w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行商制度被撤销。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外国商人要扩大在华势力,不仅需要买办,而且更少不了买办。这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的不断扩大,当买办的中国人也就越来越多,因此,买办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w 鸦片战争以前有买办,鸦片战争以后也有买办。但是,这两种买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w从联系方面来说,两种买办都受雇于外国资本家,都从外国资本家手中领取薪水和佣金。且鸦片战争以前的买办,在鸦片战争以后一般仍然当买办。w 从区别方面来看

18、,主要有两点:w一是身份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的买办,实际上是广州行商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外国商人不能随意招雇中国人当买办,中国人也不能私自投充去当买办。中国人当买办,事先必须向广州地方政府和清政府海关监督请领执照,还要由公行行商出面作担保。鸦片战争以后,行商制度被撤销,外国资本家可以随意招雇中国人当买办,中国人也可以私自投充去当买办,再也不必到中国的地方政府和海关去领执照了。这是鸦片战争前后两种买办的一点重要区别。二是地位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买办实际上不过是行商推荐给外国人服务的事务总管和奴仆头目,在中外贸易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要。而鸦片战争以后,行商制度被撤销,买办在中外贸易中的地

19、位和作用是战前买办远远比不上的。 以上两点区别说明,买办的性质在鸦片战争前后发生的重大变化,即由战前的行商买办转化为战后外资买办。 二、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二、买办制度的主要内容 w所谓买办制度,就是外国商人和中国买办之间的雇佣关系。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中国买办为外国商人、外国资本家的服务方式。w 买办制度形成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的五十多年时间内。它的主要 内容大体上有五点: w 第一,买办必须事先提供保证才能被雇佣。保证有两种:一是物质保证,也就是用现金、证券、地契等做保证;另一个信用保证,也就是由地方上的名流巨商出面作担保。w 第二,雇佣条件。雇佣买办的条件,要由双方签订契约或者合同规定。契约

20、或合同,只要在外国在华领事馆备案,就在法律上生效,中国政府无权过问。w 第三,外国商人雇佣中国人做买办,要给予一定报酬。w 第四,买办主要负责经办外资企业和中国商人之间的业务往来。如垫付流通资金,担保钱庄票据和中国商人的信用,并负责检验银两的成色。w 第五,买办同时在外资企业中负责对中国籍职工的雇主和头目。如招聘、罢免中国籍职工,付给中国籍职工薪水,并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w 以上这样一套买办制度,完全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和商人根据自己的侵略需要和利益而规定的。三、买办阶级的构成三、买办阶级的构成 w1、构成买办阶级的内部构成极为复杂,主要有买办、买办商人、买办官僚三类人员组成。买办主指在外国在华

21、企业中直接受雇佣的,领取额定薪金和业务佣金的人员;买办商人主要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和收购原料的人员;买办官僚主指在外资企业担任重要职务,并经常往来于中国各级政府的一些高级职员。 w2、买办阶级的形成 买办阶级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买办性质的变化,即行商买办转化为外资买办;人数较少。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侵华势力的不断扩大,买办、买办商人、买办官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人数可达数千至一万人。 (3)甲午战后,买办组织社团相继增多。有人估计,甲午战争,中国买办人数可达数万人。 在清末随着买办、买办商人、买办官僚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买办组织社团的陆续出现,中国

22、政治舞台上正式形成了一个买办阶级。 四、买办的地位和作用四、买办的地位和作用 买办阶级的主要活动,既不是投资生产,又不完全是经营商业,而是在流通领域里牵线搭桥,当中间人。它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它是一个集寄生性、腐朽性和反动性一体的阶级。 寄生性:直接依附于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外贸易中以剥削为生。 腐朽性:买办发财比较容易,唾手之间,千金可得。它获得的主要收入,并没有用来投资生产,而是用于公债、外汇、股票、房地产以及其他投机活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投资于舞厅、酒楼等奢侈性消费。他们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是一个堕落的阶级。这就是买办阶级腐朽性的突出表现。 反动性:主

23、要指这个阶级直接为外国经济侵略服务,具有明显的反动性。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买办阶级的产生、形成、发展,是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分不开的。中国买办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社会支柱和社会基础。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帮凶,是阻碍和破坏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反动阶级。因此,买办阶级从一产生起,就是中国民主革命打击的对象。第四节外国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与第四节外国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与特点特点一、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夺取在华经济特权二、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三、帝国主义对华投

24、资的特点三、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特点 一、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进一步夺取在华经济特权w1、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如在华投资设厂;w2、强租海湾,划分势力范围;w3、修筑铁路;w4、开采矿山。二、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基本概况w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内容是指西方国家及商人在中国开办工厂、矿业、企业,兴建的铁路,以及货款给中国政府的借款等。w1、投资数额急剧增长。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不久,帝国主义各国开始了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铁路修筑权的斗争,对华投资数额急剧增长。w2、投资国家主要是英、法、美、俄、德和日本六国。w3、投资地区主要集中于在东南沿海和铁路交通等方面。除了以上六

25、国外,还有一些较小国家也在中国进行投资,例如:荷兰、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瑞典、挪威等。从总体情况来看,以上国家当时对华投资数额并不大。三、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特点三、帝国主义对华投资的特点w、在投资来源上,其原始资本大部分来自于对中国本土的掠夺。如()鸦片利润;()战争赔款;()开办银行吸收中国人的资金;()发行债券股票;()直接侵吞和兼并中国企业,等等。w、在投资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投机性。()直接投资多,间接投资少;()资金流动性大;()进行长期的土地投资。w、在投资地区上具有集中垄断性。()国别集中;()地域集中;()企业集团集中。w、投资带有超经济掠夺性。()借款附加各种特权;()贷款附加

26、各种条件,如利息高、折扣大、担保多等;()割让、强租土地或划分势力范围。第五节外国对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第五节外国对中国国民经济命脉的全面控制全面控制一、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命脉二、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三、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 四、控制中国的工矿业一、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命脉 w年甲午战前,清政府对外借款、贷款和赔款均需抵押海关税。战后,清政府对外进行各种经贸、金融活动,不仅要抵押海关税,而且要抵押一定数量的盐税和常关税、厘金等。外国通过控制清政府的海关税,部分盐税、常关税、厘金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大权。w建立银行。甲午战前,外国在华开设银行只有家和个分理处,如英国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德

27、国德华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w甲午战后到年,外国在华银行增加到家和个分理处。如年成立的华俄道胜银行。二、控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w甲午战前,外国在华贸易机构、行数和进出口贸易总量有限。w甲午战后,外国在华贸易机构、行数、进出口贸易总量有较大增长。三、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 w、铁路w、轮船w、邮政w、电报四、控制中国的工矿业 w、对中国矿业的控制(如煤矿、铁矿等)w、对中国工业的控制(如棉纺、烟草、船舶、面粉、公用等) 总之,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夕,外国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对华投资等手段,逐步控制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各个要害部门,进一步加深了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