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6521047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和展望2009(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背景l中医治未病的内涵l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l针灸治未病的现状和特点l针灸治未病的优势l针灸治未病展望l健康概念l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了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就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背景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提出了第三状态的新概念,又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疾病状态、次健康态等。表现为无器质性病变,

2、显现出活力下降,反映能力减退,适应能力下降。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调查结果,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据“21世纪中国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有15%的人是健康人;15%是第二状态人; 70%的人是第三状态人。处于亚健康的人群如果不及时检查调养,90%的人会转变为有各种疾病的人,其中70%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10%的人患糖尿病,10%的人会处于过劳状态而意外猝死,仅10%的人有希望安享晚年 。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人类健康长寿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现代医

3、疗的影响只占8,生活方式却占了60 背景医疗卫生支出状况激增美国自1980年以来,医疗费用逐年大幅上升,到2000年医疗卫生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人均4650美元,占GDP的13,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的43。美国只有2.8亿人口,在这样的财政支出下还有约4000万人享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当前,癌症、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病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并构成了疾病社会负担的主要部分(687),且以18的年增长率上升。 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国家,仅2001年花在卫生资源上的消耗就达到2140多亿元人民币,可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却年年攀升。 国家“九五”攻关完成的研究表明:在健康

4、和疾病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背景医学发展趋势的转变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非传染性慢性病是身心整体失调的局部体现。从整体功能失调到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变到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渐变、量变阶段,身心整体状态可因正确、及时的干预而好转,从而避免疾病。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上个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是: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

5、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这一重大转变,至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文关怀。 随着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背景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启动和实施中医治未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运用广泛。为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于2008年1月25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北京),并于2009年8月21日印发了“

6、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经过3年努力,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治未病”工作运行机制,探索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提供、服务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的示范体系,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l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确定了两批、共46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涉及17个省(区、市)和局直属直管医院。既有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也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保健服务专门机构;既有政府举办的,也有非政府举办的。同时

7、,确定了上海、广东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市,开展区域性试点工作。l广东省物价局、卫生局年月日下发了“关于中医治未病试点试行医疗服务收费的通知”l治未病健康工程专题网satcm.gov/zhuanti/zyyzwb/、“治未病”高峰论坛 l2008年1月25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开幕式暨“治治未病未病”健康工程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北京)以“治未病健康的基石”为主题。l2009年1月14第二届“治未病”高峰论坛(北京)以“治未病把握健康”为主题l2008年10月25日-26日“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的第一期(上海)“体质肝/胆易发疾病防治”l2008年11月

8、29日,“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第二期(杭州)“体质肺/大肠易发疾病防治”l2008年12月27-28日“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第三期(广州、上海)“体质肾/膀胱易发疾病防治”l2009年5月10日“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第四期(福州)“体质心/脑/小肠易发疾病防治”l“治未病”高峰论坛系列专题讲坛第三期(广州、上海)本期讲坛根据中医“肾脏”在“生、长、病、老、已”中的重要作用,围绕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脏病、更年期综合症、咳喘、颈椎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女性不孕症、骨质疏松、膝骨关节病等10个疾病进行健康状态风险管理的讲座及相关展演活动。思想基础 管子牧民:“惟

9、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老子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上述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哲学思想,构成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基础。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形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

10、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发展 汉 金匮要略:“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唐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 元丹溪心法“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养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清

11、温热论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学观点,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的重要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内涵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今之学者虽因各自视角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在以下四个方面基本趋同。 第一:未病养生、防病于未然。治者,此处可理解为“治理、调摄”。指在身体尚未发生疾病之前就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养生保健调理,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治理和调摄,也就是重视预防保健的思想。 第二: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疾病虽未发生,却已出现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经处于萌芽状态时,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微杜渐,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起始和萌芽状态。中医“

12、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第三,已病早治防其传变。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及时防止或阻止疾病的发生、蔓延、恶化或传变。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故早期治疗可达到易治的目的。 第四,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疾病初愈,或处于疾病尚未发作的间歇期,虽然症状消失,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气血未定,阴阳未平,必待调理方能渐趋康复。所以应慎起居、节饮食、勿作劳,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治疗与调理,方能巩固疗效,防止疾病复作,以收全功。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健体强身防疾病 晋范汪所著的范东阳杂病方:灸法防霍乱可使人“终无死忧” ,并把

13、这种防病的灸法称为“逆灸逆灸” 诸病源候论(隋(隋巢元)巢元):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逆灸以防之以防之 。 肘后方 断瘟病令不相染,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 备急千金要方:凡人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凡人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 针灸资生经:“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

14、此穴,盖防百会,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日惊风也。日惊风也。” 扁鹊心书(宋代窦材)(宋代窦材)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渐

15、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 扁鹊心书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健体强身防疾病 金元马丹阳十二穴歌“三里膝眼下三里膝眼下年过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三旬后,针灸眼便宽 ” 明 针灸聚英“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至而迎之也”,提出,提出“逆针灸逆针灸”一词。一词。 明.医学入门之之“炼脐炼脐”法,法,“凡一年四季,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各薰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凡用此灸,则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

16、延年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清神灸经纶 预防中风预防中风 “风池、百会、曲池风池、百会、曲池.合谷、肩髃合谷、肩髃 、风市、足三里、绝骨、环跳。、风市、足三里、绝骨、环跳。 养生一言草:“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无病。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健体强身防疾病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金匾要略:“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17、 备急千金要方:“惟风宜防尔,针耳前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动脉及风府神良” 防微杜渐治未病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 宋 太平圣惠方:“但未中风时,一两月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洗灸疮,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内出也。 如春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 宋医说中言中言“若要安,三里莫要干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18、“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患风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通,即无风疾,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常欲宣通,即无风疾,三里者五脏六腑之沟渠也,常欲宣即无风疾也,常欲宣即无风疾” 类经图翼:“风门,风门,此穴能泻一身热此穴能泻一身热气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并且言道并且言道“小小儿忌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儿忌灸足三里,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时机治未病 素问刺疟论:“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治,过之则失时也.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先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

19、刺,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不传则愈” 宋针灸资生经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灸绝骨、三里等穴,凡遇春春秋秋,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常灸以泄气,素有风人可保无虞” 清:张璐张氏医通:“夏月三伏夏月三伏用药贴敷肺俞、用药贴敷肺俞、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膏肓俞、百劳等穴,可预防哮喘冬季发病”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古代针灸治未病特点古代针灸治未病特点依据理论指导依据理论指导强调固护正气强调固

20、护正气善用强壮要穴善用强壮要穴突出灸治作用突出灸治作用注重施治时机注重施治时机适时针对预防适时针对预防古代针灸治未病概况应用范围扩大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规律的认识和检测方法针灸方法多样化机制认识加深不足:连续性、系统性。针灸治未病现代应用和特点针灸治未病的优势实践积累和机制研究获得社会认可程度较高。适应面广、简便安全、较为经济适用场所广泛,包括家庭、社区、医院针灸方法的多样化选择针灸治未病应用和研究的展望机遇和挑战发掘、继承、创新(脏腑经络生理病理及其规律)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状态诊察方法和技术穴位特异性的研究和处方的优化注重体质制定个体化方案选择适宜针灸方法研究不同个体针灸方法的适宜刺激量及其规律

21、针灸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拓展针灸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应用与研究氧化应激1956年英国学者Harmna首次提出自由基衰老学说,该学说认为自由基攻击生命大分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是引起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也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直到1990年美国衰老研究权威Sohal教授指出了自由基衰老学说的种种缺陷,并首先提出了氧化应激的概念。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体内高活性分子如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程度超出抗氧化物的清除能力,使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导致组织损伤。氧化应激被认为是造成多种重大疾病和一些常见病,如糖尿病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肺纤维化、癫痫、高血压、

22、感冒、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癌症、肾病变和帕金森病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治未病与“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理论”氧化应激窗口期理论2003年,美籍华人科学家朱作霖博士提出了“氧化应激窗口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利用氧化应激来清理老化的细胞、清理和/或控制变异的细胞(如肿瘤细胞),使机体内部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如果因某种原因打破了机体内的这种平衡,高活性粒子强化对DNA、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攻击,造成这些基础物质的变异,并随量变造成机体内进一步的无序,从而诱导人体代谢、循环异常。在氧化应激窗口期内,机体内的这种变化还处于量变阶段,即亚健康状态,若超过氧化应激窗口期则会出现器质

23、性病变。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法 “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法”认为不能在氧化应激水平刚刚高于正常时就进行,因为需要保证身体内的免疫和修复功能的正常运行;也不能在氧化应激接近临界致病水平时进行,因为这样很容易由于干扰效果来得太慢,使高活性粒子的浓度上升到临界致病水平,造成免疫和修复功能的信号因子核因子-B被关闭;“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法”的使用时间应是氧化应激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和临界致病水平之间的中心点附近。 筛选出了总抗高活性粒子能力(TARS)、总高活性粒子(TRS)、蛋白质衍生物(PD)、脂质衍生物(LD)、DNA衍生物(DD)、糖类衍生物(SD)等10项氧化应激标示物定量分析指标,评判氧化应激水平。

24、 2008年12月1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氧化应激窗口期理论、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法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中医药专家傅世垣、龙致贤、陈士奎、姚高升、葛文津等参加了研讨。 专家认为,氧化应激窗口期理论和氧化应激窗口期干扰法,这一观点与中医药“治未病”理论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与中医治未病的理法方药进行有机结合,可能会使今后疾病预防更为直观和安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国内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据明治19年“卫生局年报”载,当年死亡人数为18万,传染病肺结核死亡首屈一指。通过政府推广,全民灸足三里的运动预防传染病。日本保健灸法日本保健灸

25、法 (1)17-18岁:灸风门可预防感冒、肺结核岁:灸风门可预防感冒、肺结核 (2)24-25岁:灸三阴交促使生殖系统健康发育岁:灸三阴交促使生殖系统健康发育 (3)30-40岁:灸足三里防止衰老和预防疾病岁:灸足三里防止衰老和预防疾病 (4)老年:加灸曲池使牙齿坚实、眼睛明亮血压平稳老年:加灸曲池使牙齿坚实、眼睛明亮血压平稳当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除传统保健外,防治病种已涉及临床各科流感、流脑、菌痢等中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经,肿瘤化疗毒副作用支气管哮喘,体虚易感紧张综合征、戒断综合症近视。应用最广泛的三伏灸,历史最悠久的保健灸,应用和研究较深入的防治中风。针灸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针灸调节神

26、经内分泌作用针灸调节免疫功能作用针灸调节心血管作用针灸调节代谢作用(胰岛素抵抗)针灸调节体液和微量元素的作用针灸调节基因表达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印象,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国外体质分类 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其对人的气质气质类型的划

27、分以及它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依据神经过敏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把人分为兴奋型、灵活型、安定型、抑制型。 此外还有德国的“体型说” 及日本的“血型说”等。体质分类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内经,书中对体质的形成、体质的特征与分型,以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及治疗的关系等均有论述。内经体质分类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按体型分类膏型人、脂型人、肉型人按性格分类刚柔、勇怯分型。按针刺感应分类:重阳、多阴少阳按地域和饮食:灵枢天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十为节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以七、八为节律,分别描述了体质随年龄而有所变化的规律。中医体质分类六经体质:太阳体质六

28、经体质:太阳体质 为表实热体质为表实热体质 厥阴体质厥阴体质 为表虚寒体质为表虚寒体质 阳明体质阳明体质 为里实热体质为里实热体质 太阴体质太阴体质 为里虚寒体质为里虚寒体质 少阳体质少阳体质 为半表半里实热体质为半表半里实热体质 少阴体质少阴体质 为半表半里虚寒体质为半表半里虚寒体质 阴阳平和体质阴阳平和体质 阴阳平和阴阳平和 阴阳平衡、偏阴质、偏阳质阴阳平衡、偏阴质、偏阳质虚性体质、实性体质、寒性体质和热性体质虚性体质、实性体质、寒性体质和热性体质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晄质;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晄质;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

29、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型、瘀迟型。当代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年月正式启动年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标准共分为范围、术语和定义、范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种基本分类和特中医体质种基本分类和特征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和判定表)个部分。)个部分。20092009年年4 4月月9 9日由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对外发布。正式对外发布。该标准的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该标准的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

30、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体质研究课题组在我国东、西、南、北、中5个地域(江苏、安徽、甘肃、青海、福建、北京、吉林、江西、河南9省26市)进行了21948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人的体质主要有9种,其中比较健康的平和体质仅占32.75%,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到了67.25%。 平和体质:32.75% 气虚体质:12.71% 气郁体质:8.73% 阳虚体质:7.9% 阴虚体质:8.89% 血瘀体质:7.95% 痰湿体质:6.29% 湿热体质:9

31、.88% 特禀体质:4.91% 调查发现,气虚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亚健康,其次为气郁体质。 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灵枢行针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32、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异法方宜论篇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

33、,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 ,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灵枢 天年 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疸汁和黑胆汁。由肝制造血液,肺制造粘液,胆囊制造黄胆汁和脾制造黑胆汁。疾病正是由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治病就是要让体液恢复平衡,其主要手段则是呕吐、发汗、泻下和放血,其中放血疗法最被推崇。中世纪的欧洲盛行,18世纪末、19世纪初达到了顶峰。

34、 “放血疗法的复兴是医学领域里疾病治疗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美国1983年出版90年代科学技术23项突破(查尔斯.帕纳蒂著) 希波克拉底 (约前460前377)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 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天人相应理论四时阴阳变化规律脏腑阴阳盛衰规律疾病传变认识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三焦传变脏腑经络传变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 应激(stress)是指在内外环境剧变的刺激下,机体出现的非特异性综合应答状态,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心血管等方面的反应。 基本特征:非持异性,即任何躯体的或心理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可以引起一组与刺激因素的性质无直接关系

35、的全身性非特异反应;防御性,即旨在维持和恢复内环境的稳定;具有一定的反应模式,即各种因素引起的应激,其反应特点大同小异,都是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反应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所引起靶器官的功能、代谢改变。 应激的概念和特征应激与针灸治未病l应激包含3个要素,即应激原应激原(stressor)、应激应激和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反应(adaptiveresponse)。l任何躯体的或情绪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都可以成为应激原,例如创伤、烧伤、冻伤、感染、中毒、发热、出血、缺氧、环境过冷过热、手术、疼痛、体力消耗、饥饿、疲劳、体力消耗、饥饿、疲劳、情绪紧张、忧虑、恐惧、激动情绪

36、紧张、忧虑、恐惧、激动等等。l构成应激刺激的内外环境因素可分为以躯体性为主的、以心理性为主的及混合型三类。l适度的应激对机体有利,但应激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对机体有害。应激与针灸治未病社会心理应激社会心理应激社会心理应激社会心理应激CRHCRHACTHACTHGCGC脑桥蓝斑脑桥蓝斑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儿茶酚胺儿茶酚胺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蓝斑蓝斑蓝斑- - - -去甲去甲去甲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能神经元能神经元能神经元轴(轴(轴(轴(LC-LC-LC-LC-NENENENE)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 - -垂体垂体垂体垂体肾上腺皮肾上腺皮肾上腺皮肾上腺皮质轴质

37、轴质轴质轴 (HPAHPAHPAHPA)躯体应激躯体应激躯体应激躯体应激应激与针灸治未病应激与针灸治未病下丘脑下丘脑- -垂体垂体- -肾上腺轴(肾上腺轴(HPAHPA轴)轴)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枢纽对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激反应中,HPA轴激活及由此引起的糖皮质激素(GC)分泌增加,是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特征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特征。GC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增加糖原和血糖。促进蛋白质分解和糖原异生作用,从而可以补充肝糖原的储备。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提高血糖水平。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稳定溶酶体膜。防止或减少溶酶体外漏作用,从而可避免或减轻水解酶对细胞的损害

38、。抑制炎症化学介质的生成、释放和激活,避免过强的炎症反应或变态反应等 GC的消极影响:抑制免疫功能。影响糖脂蛋白代谢。抑制组织再生。抑制性腺轴、甲状腺轴等、抑制生长发育。轴的主要调节机制海马作为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马既是中枢神经系统学习与记忆功能的重要脑区,参与情绪、记忆、行为的调节,又是HPA轴负反馈调节的高位中枢。海马对HPA轴调节是通过其高密度皮质类固醇激素受体完成的。MR受体:主要位于海马。参与基础水平HPA轴的负反馈调节。 GR受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但其在海马中的密度远远高于其它脑区,除参与HPA昼夜节律调节外,参与了HPA轴应激反应的负反馈调节。 海马通过GABA神经

39、元介导途径,抑制下丘脑室旁核(PVN)的CRH神经元,抑制HPA轴过度应激反应或使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恢复到基础水平。应激与针灸治未病过度应激损伤海马的主要机制高水平的GC与海马中GR 受体结合,抑制葡萄糖转运、干扰能量代谢、降低供能,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海马损伤。GC释放增加可部分介导应激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减少,BDNF下调一方面可使钙诱导蛋白表达减少,导致兴奋性氨基酸(EAAS)的毒性作用增强; 另一方面也可通过降低神经元可塑性而促进神经元死亡,同时,还使得海马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高水平的GC还可促进脑中EAAS释放,抑制胶质细胞对突触间隙谷氨酸(Glu)的摄

40、取,使细胞外Glu堆积,激活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NDMAR),导致细胞外大量Ca2+内流、超载,自由基产生增多等(NMDAR-Ca2+-NO途径 ),造成海马乃至全脑性毒性,促进大脑衰老。NMDAR通道的开放还可降低了海马GRmRNA的表达。GCGC与与EAASEAAS协同作用进一步减低了海马对应激时HPA轴亢进的抑制作用,使GC水平升高,加重海马和相关脑组织的损伤,并引发或加重应激相关疾病。应激与针灸治未病海马和相关脑组织损伤过度应激HPA轴亢进GC水平持续升高应激相关疾病(周围)应激相关疾病(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心血管消化功能代谢改变应激与针灸治未病HPA轴激素紊乱与相关疾病

41、应激(特别是心理应激)主要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A)为中心的神经内分泌免疫(NIM)网络来影响大脑某些脑区如:海马、蓝斑核等的功能,引起这些脑区的功能紊乱甚或器质性损伤,从而导致各类精神性疾病的发生。 海马与学习和记忆及情感反应密切相关,是介导应激反应的主要脑区。应激可引起的海马萎缩、神经可塑性改变及神经再生受抑制。它的损害与复发性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Alzheimer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癫痫等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睡眠障碍:CRH和皮质醇可以引起人和动物的失眠和易醒; CRH升高可致睡眠障碍,如失眠增多、减少睡眠的慢波。皮质醇升高与失眠严重程度相关,皮质醇的不足快速眼动睡眠

42、的起动,过多则抑制快速眼动睡眠。应激与针灸治未病 焦虑障碍:近年来研究表明,患者存在HPA轴的活性过度,包括部分患者出现血浆皮质醇的增高,而血浆皮质醇增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受到损害,从而产生负性情感。 抑郁症: 糖皮质激素高水平能引起5HT及其受体的变化。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和5HT功能的下降是抑郁症共同存在的问题。糖皮质激素高水平持续可能是抑郁症以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根本原因。抑郁症HPA轴激素紊乱包括皮质醇分泌的日夜节律变化应激与针灸治未病 抑郁和糖尿病:两者均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的5-HT和NA的相对不足或者绝对的缺乏,也存在着HPA轴的活性过度。这

43、些改变既和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又和糖代谢紊乱有关。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和抑郁障碍存在着共病的生物同源性的问题,即患者之所以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疾病是因为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同时促进了两种疾病发生。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 IR的病因很复杂,体内的激素变化与IR关系密切,其中最重要者为糖皮质激素。其中最重要者为糖皮质激素。应激等因素可使HPAHPA轴功能紊乱轴功能紊乱, ,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引起糖脂代谢紊乱. .导致胰岛导致胰岛素抵抗素抵抗, ,进一步发展为进一步发展为2 2型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型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应激与针灸治未病 心血管疾病:在心理应激状态下,HPA轴被激活,促进交感神经张力亢进。另

44、一方面,糖皮质激素使血管平滑肌对CAs敏感性。 近年来,HPA轴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问题共通途径问题引起了注意。 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疾病 内分泌疾病:性功能低下,月经不调、闭经、生长发育迟缓 慢性疲劳综合症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应激与针灸治未病针灸对慢性应激HPA轴功能的干预作用 针灸可调整慢性抑郁模型大鼠的HPA轴功能和5-HT系统 ,对慢性应激大鼠的海马等部位的BDNF有良性调整作用。针灸调节衰老模型大鼠HPA轴功能,减轻慢性应激所致的海马和脑组织损伤。 针灸调节慢性应激HPA轴、阿片肽系统,减轻调节应激所致免疫功能抑制。 针

45、灸可防止运动应激大鼠HPG轴功能紊乱,针灸可以减轻慢性心理应激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作用,从而调节生殖内分泌。 针刺对应激性高血压良性调节作用。 针灸对胰岛素抵抗的调节作用应激与针灸治未病针灸在防治应激相关疾病的应用前景广阔针灸具有无毒副作用和机体综合调整的优势。针灸对于应激相关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加深对应激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在未病欲病阶段及早介入、在已病阶段及时识别是防治的关键。也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与时俱进发展针灸事业应激与针灸治未病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 许多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耐量减退、2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腹型肥胖、高血

46、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均会出现以胰岛素受体或受体后缺陷为主要特征的、异常的病理生理状态胰岛素抵抗(IR)。上述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均表现以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为核心,故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以HPA轴为靶点开发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药已成为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应激与针灸治未病 西医界已有人开始利用应激进行预防疾病的研究。研究表明:1)预先短暂的脑缺血可激发机体出现适应性的反应,增加机体对随后的脑缺血的耐受性,减轻缺血对机体的损害。2)预先将大鼠放在较高温条件下,可诱导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并能减轻随后外伤或出血对心脏和肝脏的损伤。 由于预处理方法本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使上述预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如何把握适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应用针灸预处理防治疾病。认为针灸适宜的刺激具有良性应激原的特点,既调动机体的潜能,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机体自身内在的抗病与应变能力。适宜针灸方法的选择l毫针刺法:刺激量调节灵活、互动性强。各种体质均可。阴虚体质、湿热体质,气郁质l灸法:流行病预防、养生。适合阳虚质、气虚质l耳压法:作用缓和,各种体质均可。单独或配合使用l三棱针法:瘀血质、湿热体质l穴位埋线:特禀质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