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节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1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u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第四单元修齐治平u大学大学节选节选一、单元简介一、单元简介w修修: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修身,即加强自身修养w齐齐: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齐家,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族。w治治:治国,即治理国家:治国,即治理国家w平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二、单元目标二、单元目标w1大学大学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w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当对其中的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
2、现代意义。想的现代意义。w2大学大学的主体是的主体是“三纲三纲”“八目八目”。w三纲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w八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w学生要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学生要明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w3中庸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以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w中庸中庸中的中的学习过程论学习过程论,对于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当领会这
3、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1.文化背景文化背景w大学大学原是原是礼记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代以前,大学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它看做与孟子孟子易经易经同样重要
4、的同样重要的“经书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章句,大学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的篇章。w朱熹为朱熹为大学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己意,并将它与中庸中庸论语论语孟子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四书集注。w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四书集注书集注取士,从此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四书集注奠定了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w原属于原属于礼记礼记中的中的大学大学,也从此
5、获,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的影响。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第一段第一段1:大学之大学之道
6、道,在,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在,在亲民亲民,在,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自自己己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自自己己他他人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自自己己他他人人共共同同大学之道大学之道译文: 第一段第一段2 2: 知止知止而后有而后有定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物
7、有。物有本末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近道矣。道矣。w知止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至善”。w定定:目标、志向。:目标、志向。w得得:收获,指达到至善的境界。:收获,指达到至善的境界。w本末本末: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指枝末、枝节。译文:止止止止定定止止定定静静止止定定静静安安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止止定定静
8、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本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本末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本末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本末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
9、虑收获收获止止定定静静安安虑虑得得道道本末最最高高境境界界目目标标,志志向向静静心心安安处处思思虑虑收获收获第一段第一段3 3: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欲齐其;欲齐其家者,先家者,先修其身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欲修其身者,先正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诚其意;欲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其意者,先致其知致其知。致知在。致知在格物格物。【注释注释】w齐其家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w修其身修其身:修养自
10、身的品性。:修养自身的品性。w正正:端正。:端正。w诚诚:使:使真诚。真诚。w致其知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w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平平天天下下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而后
11、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壹是壹是皆以修身为皆以修身为本本。其。其本乱而本乱而末末治者,否矣。其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所厚者薄,而,而其其所薄者厚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w壹是壹是w本本w末末w厚厚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w本本w末末w厚厚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w本本w末末w厚厚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
12、: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w本:本:根本。根本。w末末w厚厚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w本:本:根本。根本。w末: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w厚厚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w本:本:根本。根本。w末: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w厚:厚:重视。重视。w薄薄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
13、。w本:本:根本。根本。w末: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w厚:厚:重视。重视。w薄:薄:轻视。轻视。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w【注释注释】w庶人:庶人:指平民百姓。指平民百姓。w壹是:壹是:都是。都是。w本:本:根本。根本。w末: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w厚:厚:重视。重视。w薄:薄:轻视。轻视。w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事情、做法等)。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
14、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译文:格格物物致致知知格格物物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齐齐家家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治治国国齐齐家家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
15、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 亲民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明明德 亲民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明明德 亲民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修修身身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八目:明明
16、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内修内修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内修内修外治外治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内修内修外治外治穷则独善其身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正正心心诚诚意意致致知知格格物物修修身身平平天天下下治治国国齐齐家家内修内修外治外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第二段分析:第二段分析:所谓所谓诚其意诚其意者,者,毋毋自欺也。如自欺也
17、。如恶恶恶恶臭臭,如,如好好色好好色,此之谓自,此之谓自谦谦。故君子必。故君子必慎其独慎其独也。小人也。小人闲居闲居为不善,无所不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掩掩其不善,而其不善,而著著其善。人之视己,其善。人之视己,如如见其肺肝见其肺肝然然,则何,则何益矣?此谓诚于益矣?此谓诚于中中,形于外。故君子必,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其独也。w【注释注释】w诚其意诚其意:使意念真诚。:使意念真诚。w毋毋:不要。:不要。w恶(恶(w)恶()恶()臭()臭(xi):):厌恶腐臭的气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u)味的)味的含义宽泛。
18、含义宽泛。w好(好(ho)好()好(ho)色:)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喜爱美丽的女子。好(好(ho)色,美女。)色,美女。w谦(谦(qi):):通通“慊慊”,满足。,满足。w慎其独: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w闲居闲居:即独处。:即独处。w厌然厌然:掩盖的样子。:掩盖的样子。w掩掩:遮掩,掩盖。:遮掩,掩盖。w著著:显示。:显示。w中:中:指内心。下面的指内心。下面的“外外”指外表。指外表。w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能欺骗自己,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能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19、,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闪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一样,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
20、待独处的情况。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译文:【读解读解】 大学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意诚意”,通过,通过“慎独慎独”而谈而谈“诚意诚意”,选本章,选本章,意在意在强调强调“慎独慎独”,而且是从内,而且是从内自我反省的角度谈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独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慎独慎独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内心诚恳,言行
21、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慎独慎独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慎独慎独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正面论述
22、)(正面论述)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反面论述)(反面论述)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慎独慎独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第三段分析:第三段分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其正。心不在焉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w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
23、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译文:译文:【读解读解】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
24、失去控制。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所以,在“诚其意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之后,还必须要“正正其心其心”,也就是要,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正心心是是修修身身的的前前提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恭肃,是修身之大忌。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正心心是是修修身身的的前前提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
25、本心严正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味。不闻,食而不味。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正心心是是修修身身的的前前提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味。不闻,食而不味。反面论述反面论述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正心心是是修修身身的的前前提提第四段分析:第四段分析: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之其
26、所其所亲爱而亲爱而辟辟焉,之其所焉,之其所贱恶贱恶而辟焉,之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哀矜而辟焉,之而辟焉,之其所其所敖惰敖惰而辟焉。故而辟焉。故好好而知其恶,恶而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注释】w之之:对于。:对于。w辟辟:偏颇,偏向。:偏颇,偏向。w贱恶:贱恶:轻视、讨厌轻视、讨厌w哀矜哀矜:同情,怜悯。:同情,怜悯。w敖敖,骄傲。,骄傲。惰惰:怠慢。:怠慢。w硕硕:大,茂盛。:大,茂盛。译文:第
27、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
28、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反面论述反面论述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
29、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反面论述反面论述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正面论述正面论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硕”。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修身身是是齐齐家家的的前前提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不能齐家。反面论述反面论述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引用论证引用论证【读解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由内向
30、外展开,这里是中间展开,这里是中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推: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家是永恒的话题。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
31、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第五段分析:第五段分析: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所以事君也;弟弟者,所以事长也;者,所以事长也;慈慈者,所
32、以使者,所以使众也。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机如此。此谓一言如此。此谓一言偾偾事,一人定国。尧、舜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帅天下以仁,而民从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诸己而后求诸人,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恕,而能,而能喻喻诸人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w【注释】 弟弟(悌)(悌)ti:
33、顺从和敬受兄长。:顺从和敬受兄长。慈慈:指父母爱子女。:指父母爱子女。机机:作用。:作用。偾(偾(fn):败坏。):败坏。帅帅:同:同“率率”,率领,统帅。,率领,统帅。诸诸:”之于之于”的合音。的合音。恕恕:即恕道。孔子说: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儒学所倡导的恕道。喻喻:使别人明白。:使别人明白。w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是因为不能教
34、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是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谦让相敬,整个国家都会谦让相敬。(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一人
35、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它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事业,一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个人可以安定整个国家。译文:w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就跟着凶暴。统治者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令的。因此,君子自己身上具备了某种美德,然后才能要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然后才能要
36、求别人拥有某种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家庭。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
37、使民治国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
38、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恶则可责人之恶。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
39、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恶则可责人之恶。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恶则可责人之恶。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
40、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正反事例正反事例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恶则可责人之恶。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齐家家是是治治国国的的前前提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正面论述正面论述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演绎推理演绎
41、推理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正反事例正反事例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恶则可责人之恶。正反结合论述正反结合论述【读解读解】 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国
42、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齐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不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
43、、悌观念也日渐衰微,丧失了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的基本条件。而且,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的现象也不是的现象也不是“无之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很是令人深思。很是令人深思。 从另一方面来看,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大学的这一章反复强的这一章反复强调调以身作则以身作则,要求,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
44、诸人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指出“其所令反其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欲治其国者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恕道”原则的阐发,原则的阐发,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第六段分析:第六段分析: 所谓
45、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上老老而民而民兴孝,兴孝,上长长上长长而民兴弟,上而民兴弟,上恤孤恤孤而民不而民不倍倍,是以君子有,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也。也。道得众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德。有德此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w【注释注释】w(1)老老老老:尊敬老人。前一:尊敬老人。前一“老老”字作动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w(2)长长长长:尊重长辈。:尊重长辈。w(3
46、)恤恤:体恤,周济。:体恤,周济。孤孤,孤儿,古时候,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w(4)倍倍:通:通“背背”,违背。,违背。w(5)絜(絜(xie)矩之道)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则。(6)此此:乃,才。:乃,才。译文: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
47、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
48、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
49、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为什么要慎德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
50、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为什么要慎德 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治国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慎乎德,即在道德上
51、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为什么要慎德 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治治国国是是平平天天下下的的前前提提道道理理论论证证层层层层递递进进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读解读解】 这是这是大学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全章在阐释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一、君子有絜絜矩之道。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
52、为能爱人,能恶人。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五、利与义的问题: :国不以利为利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的“恕道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恕道道”重点强调的是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絜矩之道道”则是重在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方面。 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
53、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正心在诚其意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
54、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无论达到哪一层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正心修身。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无论达到哪一层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正心修身。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后五段归结: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正其心诚其意即不自欺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君子慎独无论达到哪一层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正心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