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课件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2MB
约89页
文档ID:586500738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课件_第1页
1/89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 12024/9/42024/9/4第八章第八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历史时期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 22024/9/42024/9/4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控制1、九州说、九州说2、畿服说、畿服说3、分封制、分封制4、郡县的起源、郡县的起源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 32024/9/42024/9/41、九州说、九州说                        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不是真正的行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不是真正的行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不是真正的行是假定的夏商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划,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政区划,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政区划,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政区划,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地理区域观念                          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凉州、徐州。

州、雍州、凉州、徐州州、雍州、凉州、徐州州、雍州、凉州、徐州                                    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冀州:今山西、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                                    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兖州: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北部;                                    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青州:今山东中部及东部;                                    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                                    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扬州:今江苏和安徽南部、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                                    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荆州:今湖南、湖北两省大部分和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豫州:今河南大部及湖北北部;                                    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梁州:今四川、重庆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南;                                    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其以西。

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其以西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其以西雍州:今陕西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古南部、甘肃及其以西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 42024/9/42024/9/42、畿服说、畿服说                        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时期也是不存在的时期也是不存在的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国语《国语《国语《国语· ·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周语》作甸、侯、宾、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                          《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禹贡》作甸、侯、绥、要、荒五服,以五百里为差;                          《逸周书《逸周书《逸周书《逸周书· ·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职方》称方千里内为王圻(q qí í),侯、甸、男、采、卫、),侯、甸、男、采、卫、),侯、甸、男、采、卫、),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蛮、夷、镇、藩九服蛮、夷、镇、藩九服蛮、夷、镇、藩九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 52024/9/42024/9/43、分封制、分封制                          ((((1 1)夏、商的封国)夏、商的封国)夏、商的封国)夏、商的封国((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 62024/9/42024/9/4 ((1)夏、商的封国)夏、商的封国                        夏、商王朝都城周围为王畿区,周围地区分布夏、商王朝都城周围为王畿区,周围地区分布夏、商王朝都城周围为王畿区,周围地区分布夏、商王朝都城周围为王畿区,周围地区分布着众多的方国。

方国对夏、商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着众多的方国方国对夏、商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着众多的方国方国对夏、商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着众多的方国方国对夏、商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但各方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各方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各方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各方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 72024/9/42024/9/4 夏的方国夏的方国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 82024/9/42024/9/4商的方国商的方国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9 92024/9/42024/9/4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西周形成比较完备的等级分封制                        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区以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区以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区以宗周、成周为王畿区,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诸侯在封国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诸侯在封国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诸侯在封国外的广大地区分封给诸侯周王在王畿内、诸侯在封国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内,又按宗法制度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大夫又对士进行分封,这样天子、诸侯、卿大夫均有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形成多层次有不同隶属关系的政权和政区系统政权和政区系统政权和政区系统政权和政区系统。

2)西周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0102024/9/42024/9/4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1112024/9/42024/9/44、郡县的起源、郡县的起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宗法血缘宗法血缘宗法血缘宗法血缘关系淡化关系淡化关系淡化关系淡化,诸侯势力强大后,诸侯势力强大后,诸侯势力强大后,诸侯势力强大后不尊王室不尊王室不尊王室不尊王室,,,,互相争霸互相争霸互相争霸互相争霸,各国,各国,各国,各国内部斗争内部斗争内部斗争内部斗争也很激烈。

也很激烈也很激烈也很激烈                            楚王问鼎、春秋五霸、三家分晋楚王问鼎、春秋五霸、三家分晋楚王问鼎、春秋五霸、三家分晋楚王问鼎、春秋五霸、三家分晋                        争斗使大批争斗使大批争斗使大批争斗使大批诸侯国诸侯国诸侯国诸侯国被消灭,大量被消灭,大量被消灭,大量被消灭,大量强宗贵族强宗贵族强宗贵族强宗贵族被消灭                                春秋诸侯国林立-战国七雄春秋诸侯国林立-战国七雄春秋诸侯国林立-战国七雄春秋诸侯国林立-战国七雄                        对新取得的土地和人民,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设对新取得的土地和人民,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设对新取得的土地和人民,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设对新取得的土地和人民,诸侯国不再进行分封,设置县或郡,由置县或郡,由置县或郡,由置县或郡,由国君派官吏直接管辖国君派官吏直接管辖国君派官吏直接管辖国君派官吏直接管辖,郡、县开始出现郡、县开始出现郡、县开始出现郡、县开始出现郡县出现的背景郡县出现的背景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2122024/9/42024/9/4                           最先出现的是县最先出现的是县最先出现的是县最先出现的是县。

楚国最先设县楚国最先设县楚国最先设县楚国最先设县,楚武王,楚武王,楚武王,楚武王(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740740----689689年)年)年)年)灭权国后设县灭权国后设县灭权国后设县灭权国后设县(《左传(《左传(《左传(《左传· ·庄公十八年》)庄公十八年》)庄公十八年》)庄公十八年》)以后秦、晋、以后秦、晋、以后秦、晋、以后秦、晋、齐、吴等国陆续设县齐、吴等国陆续设县齐、吴等国陆续设县齐、吴等国陆续设县                          郡较县晚郡较县晚郡较县晚郡较县晚晋国最先设郡晋国最先设郡晋国最先设郡晋国最先设郡,晋惠公元年,晋惠公元年,晋惠公元年,晋惠公元年(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650650年)年)年)年)晋国已有郡存在晋国已有郡存在晋国已有郡存在晋国已有郡存在(《国语(《国语(《国语(《国语· ·晋语》)晋语》)晋语》)晋语》)郡最早设置于边远地区,郡最早设置于边远地区,郡最早设置于边远地区,郡最早设置于边远地区,经济不如县富庶郡、县大小没有定规,郡、县间也不经济不如县富庶郡、县大小没有定规,郡、县间也不经济不如县富庶郡、县大小没有定规,郡、县间也不经济不如县富庶。

郡、县大小没有定规,郡、县间也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到到到到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形成,各诸侯国普遍设置,各诸侯国普遍设置,各诸侯国普遍设置,各诸侯国普遍设置了县,郡的设置也逐渐增多各郡县的大小逐渐一致,了县,郡的设置也逐渐增多各郡县的大小逐渐一致,了县,郡的设置也逐渐增多各郡县的大小逐渐一致,了县,郡的设置也逐渐增多各郡县的大小逐渐一致,战国中期形成了由郡辖县的关系战国中期形成了由郡辖县的关系战国中期形成了由郡辖县的关系战国中期形成了由郡辖县的关系郡县的出现郡县的出现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3132024/9/42024/9/4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二、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期1 1、、、、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2 2、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3 3、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4 4、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4142024/9/42024/9/41、、秦代郡县制的确立秦代郡县制的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                          秦初设郡秦初设郡秦初设郡秦初设郡3636个个个个,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末郡增,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末郡增,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末郡增,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到秦末郡增加到加到加到加到4040多个多个多个多个秦郡秦郡秦郡秦郡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经济比较发经济比较发经济比较发经济比较发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达、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淮河、秦岭以南只有淮河、秦岭以南只有淮河、秦岭以南只有淮河、秦岭以南只有1212郡,仅郡,仅郡,仅郡,仅占占占占1/41/4                        县的数目估计在县的数目估计在县的数目估计在县的数目估计在10001000个左右,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个左右,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个左右,少数民族地区的县个左右,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称称称称道道道道                        平均平均平均平均1 1个郡统辖县个郡统辖县个郡统辖县个郡统辖县2020来个。

来个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5152024/9/42024/9/42、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后经不断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后经不断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后经不断西汉初年设郡县制,同时分封子弟为王、侯后经不断削藩削藩削藩削藩,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和郡县相当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和郡县相当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和郡县相当到汉武帝时王国、侯国地位大致和郡县相当                          西汉西汉西汉西汉末元始末元始末元始末元始2 2年(年(年(年(2 2)全国有郡()全国有郡()全国有郡()全国有郡(8383)、国()、国()、国()、国(2020))))103103个,辖县、邑、道、侯国等县级政区个,辖县、邑、道、侯国等县级政区个,辖县、邑、道、侯国等县级政区个,辖县、邑、道、侯国等县级政区15871587个,平均每郡个,平均每郡个,平均每郡个,平均每郡(国)统(国)统(国)统(国)统1515县。

县                          东汉东汉东汉东汉永和永和永和永和5 5年(年(年(年(140140)有)有)有)有105105个郡国、个郡国、个郡国、个郡国、11801180个县、邑、个县、邑、个县、邑、个县、邑、道、侯国道、侯国道、侯国道、侯国汉代郡国的设置汉代郡国的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6162024/9/42024/9/4                                                           郡郡郡郡                              县县县县(道、邑、侯国)(道、邑、侯国)(道、邑、侯国)(道、邑、侯国)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王国王国王国王国                      县县县县   汉代行政区结构图汉代行政区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7172024/9/42024/9/4                           西汉西汉西汉西汉时期时期时期时期103103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郡国中,秦岭淮河以南只有2929个,个,个,个,而而而而关东关东关东关东地区达地区达地区达地区达5050郡,说明西汉时郡,说明西汉时郡,说明西汉时郡,说明西汉时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仍是非仍是非仍是非仍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

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区汉代郡国分布汉代郡国分布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问题:关东的地域范围?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8182024/9/42024/9/43、州制的产生、州制的产生                        汉代汉代汉代汉代100100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多个郡(国)相对秦朝的4040多个郡,多个郡,多个郡,多个郡,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数量上有很大的增加,为了加强对郡的管理而设置监察区置监察区置监察区置监察区州产生的缘由州产生的缘由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19192024/9/42024/9/4                           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幽、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幽、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幽、汉武帝时先后设置有冀、豫、徐、青、兖、幽、并、荆、扬、益、凉并、荆、扬、益、凉并、荆、扬、益、凉并、荆、扬、益、凉1111州和朔方、交趾州和朔方、交趾州和朔方、交趾州和朔方、交趾2 2部,共计部,共计部,共计部,共计1313州、州、州、州、部部部部,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后又在京畿及附近七郡设置司隶校尉,全国分为1414州、部。

州、部                          东汉初省朔方入并、凉东汉初省朔方入并、凉东汉初省朔方入并、凉东汉初省朔方入并、凉2 2州,改交趾为交州,东汉州,改交趾为交州,东汉州,改交趾为交州,东汉州,改交趾为交州,东汉末又增置雍州,为末又增置雍州,为末又增置雍州,为末又增置雍州,为1414州汉代州的设置情况汉代州的设置情况问题:对照地图指出问题:对照地图指出1313州部的地域范围?州部的地域范围?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0202024/9/42024/9/4                             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隶属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隶属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隶属最初州只是朝廷的派出机构,与郡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所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所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所。

关系,刺史不是常设官员,没有固定的治所                          西汉末刺史西汉末刺史西汉末刺史西汉末刺史(或称州牧)(或称州牧)(或称州牧)(或称州牧)权势有所增大权势有所增大权势有所增大权势有所增大                             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大部分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大部分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大部分东汉初刺史常驻地方,有了治所,但东汉大部分时间里,州是时间里,州是时间里,州是时间里,州是监察区监察区监察区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刺史仍然不直接而不是行政区,刺史仍然不直接而不是行政区,刺史仍然不直接而不是行政区,刺史仍然不直接干预地方行政干预地方行政干预地方行政干预地方行政汉代州的职能汉代州的职能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1212024/9/42024/9/4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刺史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刺史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刺史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朝廷给州牧、刺史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郡、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郡、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郡、以兵权、行政权,州成为郡的上一级行政区划,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县二级制转化为州、郡(王国、属国)(王国、属国)(王国、属国)(王国、属国)、县、县、县、县(邑、道、侯国)(邑、道、侯国)(邑、道、侯国)(邑、道、侯国)三级制。

三级制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东汉末年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2222024/9/42024/9/4                1414州、部的辖区:州、部的辖区:州、部的辖区:州、部的辖区:                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司隶校尉部: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开封以西及登封、内乡以北;                      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豫州刺史部:今河南东部、南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                      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冀州刺史部:今河北西南部,山东西北及河南东北部;                      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幽州刺史部: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东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吉林西南部以及朝鲜北部;以及朝鲜北部;以及朝鲜北部;以及朝鲜北部;                      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一部;                      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凉州刺史部:今甘肃大部,宁夏中南部,青海东部;                      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徐州刺史部:今江苏长江以北,山东东南部及安徽东部;                      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兖州刺史部: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青州刺史部:今山东北部和东部;                      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荆州刺史部:今湖北湖南两省,河南南部,贵州东部,广东西北部,广西东北部,江西西端一小部分;部,江西西端一小部分;部,江西西端一小部分;部,江西西端一小部分;                      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三省;                      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益州刺史部:今四川、重庆、云南三省市大部,贵州中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东南部,广西西北部及越南西北部;                      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交州刺史部: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中北部,福建东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一小部分;东南一小部分;东南一小部分;东南一小部分;                      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朔方刺史部:今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甘肃东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河套至阴山南麓。

阴山南麓阴山南麓阴山南麓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3232024/9/42024/9/44、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三国时曹魏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并、幽并、幽并、幽并、幽1010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州全境和荆、扬二州江北一部                        吴占有荆、扬、交吴占有荆、扬、交吴占有荆、扬、交吴占有荆、扬、交3 3州州州州(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与魏荆、扬二州隔江相对)                        蜀仅占有益州蜀仅占有益州蜀仅占有益州蜀仅占有益州1 1州。

州                        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魏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吴分交州置广州                        三国末年有州三国末年有州三国末年有州三国末年有州1818,领郡国,领郡国,领郡国,领郡国158158,县,县,县,县11901190三国时期的州郡县的设置三国时期的州郡县的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4242024/9/42024/9/4                           州郡县的设置州郡县的设置州郡县的设置州郡县的设置: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秦州,分益州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州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州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州置宁州,分幽州置平州,灭吴后将南北荆、扬州分别合一,全国共一,全国共一,全国共一,全国共1919州,州,州,州,162162郡国,郡国,郡国,郡国,12321232县。

平均每州领县平均每州领县平均每州领县平均每州领8-98-9郡,郡,郡,郡,每郡领每郡领每郡领每郡领7-87-8县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州郡数量比汉代有所增加                          州郡的分布州郡的分布州郡的分布州郡的分布:南方州增加到:南方州增加到:南方州增加到:南方州增加到9 9个,约占全国的个,约占全国的个,约占全国的个,约占全国的1/21/2;全;全;全;全国国国国162162郡中,秦岭淮河以北郡中,秦岭淮河以北郡中,秦岭淮河以北郡中,秦岭淮河以北8686郡,以南郡,以南郡,以南郡,以南7676郡郡郡郡(汉代(汉代(汉代(汉代2929个)个)个)个),南,南,南,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的郡数量有较大的增加,南方州、郡数量的增加,与南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方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                        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西晋末年州郡的激增: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永嘉之乱后,南北分裂,南、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北各朝大量增置州郡,东晋南朝为了安置北方流民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

大量侨州郡县大量侨州郡县大量侨州郡县西晋的州郡设置西晋的州郡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5252024/9/42024/9/4                          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到南北朝末年,南、北方共有州253253个、郡个、郡个、郡个、郡617617个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与西晋相比,州增加了1010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几倍,郡增加了6-76-7倍                        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大量设州郡使州郡县各级之间的管理极不合理,平均1 1州领州领州领州领2-32-3郡、郡、郡、郡、1 1郡领郡领郡领郡领2-32-3县,还有县,还有县,还有县,还有1 1州领州领州领州领1 1郡、郡、郡、郡、1 1郡领郡领郡领郡领1 1县或县或县或县或2 2州合管州合管州合管州合管1 1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郡、两郡合管1 1县县县县(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双头州郡)(双头州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或者州不领郡、郡不领县。

不领县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6262024/9/42024/9/4 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州郡的区划分割频繁,造成行政管理的混乱,如梁朝有朝有朝有朝有2020多州的多州的多州的多州的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长官不清楚自己所管辖的地区范围有的甚至是甚至是甚至是甚至是“ “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散居无实土,官长无廨舍,寄止民村” ”(《南齐(《南齐(《南齐(《南齐书书书书· ·州郡志》)州郡志》)州郡志》)州郡志》)                          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随着州的数量增多,有的直接管县,南北朝后期郡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

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州、郡、县三级制逐渐失去意义   州郡县三级制的瓦解州郡县三级制的瓦解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7272024/9/42024/9/4                                                                                                郡郡郡郡                    县县县县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州州州州                                                                                  国国国国                      县县县县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8282024/9/42024/9/4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三、隋唐五代两宋时期-道路时期(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二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29292024/9/42024/9/4(一)隋、唐前期州(郡)、县二级制(一)隋、唐前期州(郡)、县二级制1 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2 2、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0302024/9/42024/9/41、隋代州(郡)县二级制、隋代州(郡)县二级制                        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隋文帝时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侨州郡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县,实行以州领县的二级行政制度,隋炀帝时改州为郡。

郡                      隋代隋代隋代隋代有有有有190190郡、郡、郡、郡、12551255个县                      郡县的分布郡县的分布郡县的分布郡县的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和江淮地区,江淮地区郡的设置明显增多郡的设置明显增多郡的设置明显增多郡的设置明显增多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1312024/9/42024/9/42、唐前期的政区、唐前期的政区                          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前期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唐初因安置归附的将帅和疆域扩大新设置了不少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州县,州县的数量比隋代多,贞观年间全国有358358个府个府个府个府州、州、州、州、15571557个县。

个县                          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唐中期由于疆域的扩大和南方开发,增设新县至开元、天宝年间有至开元、天宝年间有至开元、天宝年间有至开元、天宝年间有328328个府州、个府州、个府州、个府州、15731573个县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2322024/9/42024/9/4                           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唐朝初年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安东安东安东安东、、、、安北安北安北安北、、、、单于单于单于单于、、、、安西安西安西安西、、、、北庭北庭北庭北庭、、、、安南安南安南安南6 6个,都护府下管辖若个,都护府下管辖若个,都护府下管辖若个,都护府下管辖若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干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都督或刺史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

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领担任,内部行政事务自主,朝廷很少直接干预中央中央           州(郡)州(郡)          县县  隋、唐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隋、唐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唐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区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3332024/9/42024/9/4(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二)唐后期、五代道、州、县三级制                          唐初贞观元年(公元唐初贞观元年(公元唐初贞观元年(公元唐初贞观元年(公元627627年)依年)依年)依年)依“ “山河形便山河形便山河形便山河形便” ”(《通典(《通典(《通典(《通典· ·州郡二》)州郡二》)州郡二》)州郡二》)分全国为分全国为分全国为分全国为10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北道、陇右道、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道                          开元开元开元开元2121年(年(年(年(733733)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分山南道为山南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另将关内道首都长安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附近诸州划为京畿道,将河南道东都洛阳附近诸州划为都畿道,总计畿道,总计畿道,总计畿道,总计1515道道道道,南方,南方,南方,南方8 8,北方,北方,北方,北方7 7唐代道的设置唐代道的设置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唐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唐1515道的大致位置?道的大致位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4342024/9/42024/9/4                             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道最初只是地理区域,中央派出的监察官员也不以以以以1010道为依据,天授道为依据,天授道为依据,天授道为依据,天授2 2年(年(年(年(691691)以后)以后)以后)以后1010道才成为监察道才成为监察道才成为监察道才成为监察区。

区                            开元开元开元开元2121年增至年增至年增至年增至1515道后,道后,道后,道后,“ “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每道置采访使监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如汉刺史之职如汉刺史之职如汉刺史之职” ”(《旧唐书(《旧唐书(《旧唐书(《旧唐书· ·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道有了固定的治,道有了固定的治,道有了固定的治,道有了固定的治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所此后道有了固定辖区和治所,监察涉及政事处理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和官员任免,道逐渐向州的上一级政区转化唐代道的职能唐代道的职能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5352024/9/42024/9/4                          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唐初在沿边和内地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可兼驻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

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地的刺史,但不干预其他州的行政事务                          永徽(永徽(永徽(永徽(650650----655655)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以后都督称节度使,其辖区称镇(道)                          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天宝年间节度使几乎掌握了边州所有军、民、财、监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察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普遍设置节度使,都督制逐渐废弃                          乾元元年(乾元元年(乾元元年(乾元元年(758758)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肃宗改采访使为观察使,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任节度使,使军区道和监察区道合一,节度使观察使掌握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一道(镇)军、民大权,道(方镇)成为府州的上一级政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区,州、县二级制转变为道(方镇)、州(府)、县三级制。

制道一级政区的确立道一级政区的确立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6362024/9/42024/9/4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唐后期的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度,分道(镇)、州(府)、县三级                        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中间一级除府、州外,有军、监的建置,军在唐时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设于矿冶、铸钱、制盐、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设于矿冶、铸钱、制盐、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设于矿冶、铸钱、制盐、为军镇,五代时兼管民政;监设于矿冶、铸钱、制盐、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

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牧马地区,五代时兼有政区性质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设置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区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7372024/9/42024/9/4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道(镇)道(镇)道(镇)道(镇)                  州(府)州(府)州(府)州(府)                  县县县县唐后期、五代时行政区划结构图唐后期、五代时行政区划结构图唐后期、五代时行政区划结构图唐后期、五代时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8382024/9/42024/9/4(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三)宋代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1、宋代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行政区划2、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39392024/9/42024/9/41、宋代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行政区划((((1 1)路的设置)路的设置)路的设置)路的设置((((2 2)路的政区的变化)路的政区的变化)路的政区的变化)路的政区的变化((((3 3)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4 4)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5 5)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0402024/9/42024/9/4((1)路的设置)路的设置                          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北宋初年继承唐代的道制同时设置路,路属于半监察区半行政区。

区半行政区区半行政区区半行政区                        乾德年间乾德年间乾德年间乾德年间(公元(公元(公元(公元963-968963-968年)年)年)年)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转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转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转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征收和转运各地的财赋运各地的财赋运各地的财赋运各地的财赋                        太平兴国太平兴国太平兴国太平兴国2 2年年年年(公元(公元(公元(公元977977年)年)年)年)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将地方边防、治安、司法、财赋、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财赋、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财赋、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财赋、监察等权力交给转运使,转运使成为府州的上级行政长官                          淳化淳化淳化淳化5 5年年年年(公元(公元(公元(公元994994年)年)年)年)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正式改道为路,路成为州的上一级行政区划。

级行政区划级行政区划级行政区划路一级政区的确立路一级政区的确立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1412024/9/42024/9/4                           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点刑狱使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点刑狱使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点刑狱使宋代除转运使司路(漕司)外,还有提点刑狱使司(宪司)路司(宪司)路司(宪司)路司(宪司)路(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掌管一路的司法),安抚使司(帅司)路,安抚使司(帅司)路,安抚使司(帅司)路,安抚使司(帅司)路(总管一路的军事)(总管一路的军事)(总管一路的军事)(总管一路的军事)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北宋路制下以转运使司路为主                          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路管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

三司路管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路管三司间的关系是互相监督、互不统属三司路管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辖的区域不完全一致,如漕司2323路时,宪司为路时,宪司为路时,宪司为路时,宪司为1818路宋代路制下的三司及其关系宋代路制下的三司及其关系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2422024/9/42024/9/4((2)路的政区变化)路的政区变化                            太祖时全国分为太祖时全国分为太祖时全国分为太祖时全国分为1313道道道道: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河南、关西、河北、河东、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

东、江南西、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东、剑南西、岭南                            至道至道至道至道3 3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997997年)全国分年)全国分年)全国分年)全国分1515路路路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京东、京西、河北、河东、:京东、京西、河北、河东、: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陕西、淮南、江南、湖南、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广东、广西                            咸平咸平咸平咸平4 4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10011001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年)分西川为益州、利州2 2路,分峡西路为路,分峡西路为路,分峡西路为路,分峡西路为梓州、夔州梓州、夔州梓州、夔州梓州、夔州2 2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1717路路路路                            天禧天禧天禧天禧4 4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10201020年)分江南为东、西年)分江南为东、西年)分江南为东、西年)分江南为东、西2 2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1818路路路路。

北宋北宋以以以以1818路维持时间最久路维持时间最久路维持时间最久路维持时间最久                            熙宁熙宁熙宁熙宁5 5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10721072年)京西分为南、北年)京西分为南、北年)京西分为南、北年)京西分为南、北2 2路,淮南分为东、西路,淮南分为东、西路,淮南分为东、西路,淮南分为东、西2 2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路,陕西分为永兴军、秦凤2 2路,路,路,路,6 6年河北分东、西年河北分东、西年河北分东、西年河北分东、西2 2路,路,路,路,7 7年京东年京东年京东年京东分为东、西分为东、西分为东、西分为东、西2 2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路,总计2323路路路路                            崇宁崇宁崇宁崇宁4 4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年(公元11051105年)增设京畿路,总计年)增设京畿路,总计年)增设京畿路,总计年)增设京畿路,总计2424路路路路                        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宋徽宗年间曾增加至2626路路路路。

                            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南宋偏安江南,路级政区先后有1616路和路和路和路和1717路的变化路的变化路的变化路的变化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3432024/9/42024/9/4((3)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路的幅员及其分布概况                              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宋代路一级行政区幅员比唐代前期的道小                              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问题:幅员变小的原因?                                                  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

如北宋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如北宋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如北宋宋代南方路一级政区的数量比北方多如北宋2 24 4路中南方占路中南方占路中南方占路中南方占1414路,北方只有路,北方只有路,北方只有路,北方只有1010路                          问题: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问题: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问题: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问题:南北一级政区数量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4442024/9/42024/9/4((4)路的下一级政区)路的下一级政区                        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宋朝路下设州、县两级政区                        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

州一级政区除州外还有府、军、监,都受路管辖                        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府主要设置于京都、路治、地区经济重心、军事要地,地位与州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州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州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州相同军设于军事要地,有州级军和县级军两种监主要设置于工商业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工商业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工商业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工商业重地,也有州级监和县级监两种军和监在五代时为半政区性质,宋代完全成为新的政区性质,宋代完全成为新的政区性质,宋代完全成为新的政区性质,宋代完全成为新的政区                        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

府州之下县级政区包括县、城、镇、堡、砦等                        到元丰年间(到元丰年间(到元丰年间(到元丰年间(1078-10851078-1085)全国有)全国有)全国有)全国有2323路、路、路、路、1414府、府、府、府、242242州、州、州、州、3737军、军、军、军、4 4监、监、监、监、11351135县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5452024/9/42024/9/4((5)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宋代行政区划结构图中央中央          路路          州州(府、军、监)(府、军、监)(府、军、监)(府、军、监)         县县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6462024/9/42024/9/42、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辽、金、西夏、大理的行政区划((((1 1)辽的行政区划)辽的行政区划)辽的行政区划)辽的行政区划((((2 2)金的政区)金的政区)金的政区)金的政区((((3 3)西夏的行政区划)西夏的行政区划)西夏的行政区划)西夏的行政区划((((4 4)大理政区)大理政区)大理政区)大理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7472024/9/42024/9/4                          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同时还保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同时还保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同时还保辽实行道、府(州、军、城)、县三级制,同时还保留了部族制和头下军州等制度。

留了部族制和头下军州等制度留了部族制和头下军州等制度留了部族制和头下军州等制度                          金将全境分为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金将全境分为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金将全境分为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金将全境分为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南京道、西京道京道京道京道5 5道,管理模式大致与宋朝相同道,管理模式大致与宋朝相同道,管理模式大致与宋朝相同道,管理模式大致与宋朝相同                          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己的领地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己的领地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己的领地头下军州是契丹贵族以俘虏或受赐人口在自己的领地上设置的行政机构上设置的行政机构上设置的行政机构上设置的行政机构1)辽的)辽的政区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8482024/9/42024/9/4                               金的行政区划混杂辽、宋制度,实行路、府金的行政区划混杂辽、宋制度,实行路、府金的行政区划混杂辽、宋制度,实行路、府金的行政区划混杂辽、宋制度,实行路、府(州、(州、(州、(州、军)、军)、军)、军)、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安、谋克三级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安、谋克三级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安、谋克三级县三级制,在女真族人中实行路、猛安、谋克三级制。

制                            金采用辽五京制,后来引入宋朝的路制,前后有金采用辽五京制,后来引入宋朝的路制,前后有金采用辽五京制,后来引入宋朝的路制,前后有金采用辽五京制,后来引入宋朝的路制,前后有1717、、、、2020、、、、1919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路的变化,管理模式与宋代大致相同                          猛安谋克制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为军猛安谋克制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为军猛安谋克制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为军猛安谋克制是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制度,原来为军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事行政单位,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州,谋克相当于县州,谋克相当于县州,谋克相当于县2)金的)金的政区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49492024/9/42024/9/4                           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实行州县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实行州县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实行州县西夏行政区划也是混杂唐宋制度,基本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在边地设置有郡、城在边地设置有郡、城在边地设置有郡、城在边地设置有郡、城                          西夏实行左右厢西夏实行左右厢西夏实行左右厢西夏实行左右厢1212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和行政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和行政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和行政监军司,兼管地方防务和行政3)西夏的)西夏的政区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0502024/9/42024/9/4                             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前期与南诏((((   shshà ào o   ))))大大大大致相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致相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致相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致相同,后期除首都大理外,有9 9府、府、府、府、4 4郡和景昽郡和景昽郡和景昽郡和景昽                        府、郡下辖州、赕府、郡下辖州、赕府、郡下辖州、赕府、郡下辖州、赕( (d dă ăn)n)、、、、部及府属郡,实部及府属郡,实部及府属郡,实部及府属郡,实行二级制。

行二级制行二级制行二级制4)大理)大理政区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1512024/9/42024/9/4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四、元明清民国时期-行省时期((((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2522024/9/42024/9/4((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一)元朝行省制下的政区1 、行省制的创立、行省制的创立2、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3、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3532024/9/42024/9/41、行省制的创立、行省制的创立                          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没有稳定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没有稳定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没有稳定元朝初期,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没有稳定的辖区和治所。

的辖区和治所的辖区和治所的辖区和治所                          到元成宗(到元成宗(到元成宗(到元成宗(1295-13071295-1307)、武宗()、武宗()、武宗()、武宗(1308-13111308-1311)时)时)时)时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期,行省才变成常驻地方的行政机构行省一级政区的确立行省一级政区的确立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4542024/9/42024/9/4                           除汗国除汗国除汗国除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西域地区,察合台汗国)和宣政院辖区和宣政院辖区和宣政院辖区和宣政院辖区(吐(吐(吐(吐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蕃地区,包括今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外,全国分属外,全国分属外,全国分属外,全国分属1 1个个个个中书省和中书省和中书省和中书省和1111个行中书省。

个行中书省个行中书省个行中书省                              行省辖区比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大行省辖区比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大行省辖区比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大行省辖区比汉代州、唐代道、宋代路大行省级行省级政区政区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各行省的位置?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各行省的位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5552024/9/42024/9/4                           元代行省的区划,放弃了过去依据元代行省的区划,放弃了过去依据元代行省的区划,放弃了过去依据元代行省的区划,放弃了过去依据“ “山川形便山川形便山川形便山川形便” ”划分政区的原则,将地势优越的地区分割隶属不同的划分政区的原则,将地势优越的地区分割隶属不同的划分政区的原则,将地势优越的地区分割隶属不同的划分政区的原则,将地势优越的地区分割隶属不同的行省,各省辖区行省,各省辖区行省,各省辖区行省,各省辖区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从而消除了形成割据的地,从而消除了形成割据的地,从而消除了形成割据的地,从而消除了形成割据的地理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

理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理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理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元代政区划分原则元代政区划分原则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6562024/9/42024/9/42、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n n多层次的多层次的多层次的多层次的政区政区政区政区            区划层次最多可达区划层次最多可达区划层次最多可达区划层次最多可达5 5级:省、路、府、州、县;最少级:省、路、府、州、县;最少级:省、路、府、州、县;最少级:省、路、府、州、县;最少为为为为2 2级:省、路级:省、路级:省、路级:省、路(府、州);(府、州);(府、州);(府、州);普遍实三级或四级:省、路普遍实三级或四级:省、路普遍实三级或四级:省、路普遍实三级或四级:省、路(府)、(府)、(府)、(府)、州、县,省、府州、县,省、府州、县,省、府州、县,省、府(州)、(州)、(州)、(州)、县n n政区统辖关系复杂政区统辖关系复杂政区统辖关系复杂政区统辖关系复杂            府或隶于路、或隶于行省,大多数领州县,个别不府或隶于路、或隶于行省,大多数领州县,个别不府或隶于路、或隶于行省,大多数领州县,个别不府或隶于路、或隶于行省,大多数领州县,个别不领县;州或隶于府、或隶于路、或直属于行省,或领领县;州或隶于府、或隶于路、或直属于行省,或领领县;州或隶于府、或隶于路、或直属于行省,或领领县;州或隶于府、或隶于路、或直属于行省,或领县或不领县;县或隶于州、或隶于府、或直隶于路。

县或不领县;县或隶于州、或隶于府、或直隶于路县或不领县;县或隶于州、或隶于府、或直隶于路县或不领县;县或隶于州、或隶于府、或直隶于路行省以下政区的特点行省以下政区的特点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7572024/9/42024/9/4                           元王朝还在一些行省和宣政院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元王朝还在一些行省和宣政院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元王朝还在一些行省和宣政院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元王朝还在一些行省和宣政院管辖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管辖路府州县或宣抚司、安抚司、招区设置宣慰司,管辖路府州县或宣抚司、安抚司、招区设置宣慰司,管辖路府州县或宣抚司、安抚司、招区设置宣慰司,管辖路府州县或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任用土官,形成讨司、长官司等,任用土官,形成讨司、长官司等,任用土官,形成讨司、长官司等,任用土官,形成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                  元代设立了元代设立了元代设立了元代设立了1111个行省、个行省、个行省、个行省、185185个路、个路、个路、个路、3333个府、个府、个府、个府、359359个个个个州、州、州、州、4 4个军、个军、个军、个军、1515个安抚司、个安抚司、个安抚司、个安抚司、11271127个县个县个县个县。

   《元史《元史《元史《元史· ·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元代政区设置总貌元代政区设置总貌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8582024/9/42024/9/4 3、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元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路路路路                府府府府              州州州州            县县县县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行省行省行省行省                              府府府府                州州州州              县县县县                                                                                 州州州州                县县县县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59592024/9/42024/9/4(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二)明清省制下的政区1、明代的行政区划、明代的行政区划2、清代的行政区划、清代的行政区划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0602024/9/42024/9/41、明代的行政区划、明代的行政区划((((1 1)省级政区)省级政区)省级政区)省级政区((((2 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3 3)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1612024/9/42024/9/4((1)省级政区)省级政区                        明代初年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

明代初年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代初年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代初年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                        明洪武明洪武明洪武明洪武9 9年年年年(公元(公元(公元(公元13761376年)年)年)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1313年年年年撤销中书省,京师各府州直隶六部,京师地区有了直隶的撤销中书省,京师各府州直隶六部,京师地区有了直隶的撤销中书省,京师各府州直隶六部,京师地区有了直隶的撤销中书省,京师各府州直隶六部,京师地区有了直隶的名称明成祖迁都顺天府名称明成祖迁都顺天府名称明成祖迁都顺天府名称明成祖迁都顺天府(今北京)(今北京)(今北京)(今北京),,,,有了南、北直隶有了南、北直隶有了南、北直隶有了南、北直隶                        自宣德自宣德自宣德自宣德3 3年年年年(公元(公元(公元(公元14281428年)年)年)年)以后,全国分为以后,全国分为以后,全国分为以后,全国分为2 2直隶和直隶和直隶和直隶和1313布政布政布政布政使司使司使司使司布政司的辖区范围和名称与元代行省制基本相同,。

布政司的辖区范围和名称与元代行省制基本相同,布政司的辖区范围和名称与元代行省制基本相同,布政司的辖区范围和名称与元代行省制基本相同,一般布政司也简称省一般布政司也简称省一般布政司也简称省一般布政司也简称省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各行省的位置?问题:在地图上指出各行省的位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2622024/9/42024/9/4                          明朝在设置承宣布政使司(藩司)的同时,也设置明朝在设置承宣布政使司(藩司)的同时,也设置明朝在设置承宣布政使司(藩司)的同时,也设置明朝在设置承宣布政使司(藩司)的同时,也设置了都指挥使司了都指挥使司了都指挥使司了都指挥使司(都司,管军事)(都司,管军事)(都司,管军事)(都司,管军事)和提刑按察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臬司,管司法(臬司,管司法(臬司,管司法(臬司,管司法监察),监察),监察),监察),三司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自独立对中央部、三司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自独立对中央部、三司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自独立对中央部、三司互不统属,彼此监督,各自独立对中央部、院负责院负责院负责院负责(情况和宋代的漕司、宪司、帅司有点相同)(情况和宋代的漕司、宪司、帅司有点相同)(情况和宋代的漕司、宪司、帅司有点相同)(情况和宋代的漕司、宪司、帅司有点相同)。

当时全国有当时全国有当时全国有当时全国有1616都司、都司、都司、都司、5 5行都司、行都司、行都司、行都司、2 2留守司                        藩司与都司、臬司的辖区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差异藩司与都司、臬司的辖区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差异藩司与都司、臬司的辖区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差异藩司与都司、臬司的辖区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差异                        如夔州府如夔州府如夔州府如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今重庆市奉节县)(今重庆市奉节县)(今重庆市奉节县)属四川省,而瞿塘卫属四川省,而瞿塘卫属四川省,而瞿塘卫属四川省,而瞿塘卫(治奉节县)(治奉节县)(治奉节县)(治奉节县)则属于湖广则属于湖广则属于湖广则属于湖广都司;山东臬司不仅管辖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司的辖区,还包括辽东都都司;山东臬司不仅管辖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司的辖区,还包括辽东都都司;山东臬司不仅管辖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司的辖区,还包括辽东都都司;山东臬司不仅管辖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司的辖区,还包括辽东都司的辖区;陕西省包括陕西布政使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辖区司的辖区;陕西省包括陕西布政使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辖区。

司的辖区;陕西省包括陕西布政使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辖区司的辖区;陕西省包括陕西布政使司、陕西都司和陕西行都司的辖区藩司都司臬司及其关系藩司都司臬司及其关系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3632024/9/42024/9/4                明代与明代与明代与明代与1515个行省平级的一级政区还有陕西省以西个行省平级的一级政区还有陕西省以西个行省平级的一级政区还有陕西省以西个行省平级的一级政区还有陕西省以西嘉峪关至哈密一带的嘉峪关至哈密一带的嘉峪关至哈密一带的嘉峪关至哈密一带的哈密哈密哈密哈密8 8卫卫卫卫,统辖黑龙江、松花江,统辖黑龙江、松花江,统辖黑龙江、松花江,统辖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及库页岛的流域以及库页岛的流域以及库页岛的流域以及库页岛的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统辖青海、西藏的,统辖青海、西藏的,统辖青海、西藏的,统辖青海、西藏的乌乌乌乌斯藏斯藏斯藏斯藏、、、、朵干朵干朵干朵干2 2都司都司都司都司。

与行省平级的其他政区与行省平级的其他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4642024/9/42024/9/4哈密八卫哈密八卫:哈密卫、罕东左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罕东:哈密卫、罕东左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罕东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5652024/9/42024/9/4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政区政区朵甘都司、乌司藏都司朵甘都司、乌司藏都司政区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6662024/9/42024/9/4                      省以下设置有府、州、县等政区单位。

省以下设置有府、州、县等政区单位省以下设置有府、州、县等政区单位省以下设置有府、州、县等政区单位                          明代的行政区划大致有省、府、州、县明代的行政区划大致有省、府、州、县明代的行政区划大致有省、府、州、县明代的行政区划大致有省、府、州、县4 4级和省、级和省、级和省、级和省、府、县,省、直隶州、县府、县,省、直隶州、县府、县,省、直隶州、县府、县,省、直隶州、县3 3级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问题:省以下政区与元代有何不同?问题:省以下政区与元代有何不同?省以下的政区单位省以下的政区单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7672024/9/42024/9/4                           明代在都司下设置卫所,一般几个府设置明代在都司下设置卫所,一般几个府设置明代在都司下设置卫所,一般几个府设置明代在都司下设置卫所,一般几个府设置1 1卫,卫,卫,卫,1 1府设府设府设府设1 1所。

所1 1卫统兵卫统兵卫统兵卫统兵56005600人,人,人,人,1 1千户所统兵千户所统兵千户所统兵千户所统兵11201120人,人,人,人,1 1百百百百户所统兵户所统兵户所统兵户所统兵112112人   (《明史(《明史(《明史(《明史· ·兵志》)兵志》)兵志》)兵志》)卫所卫所                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元代土司制度,设置与府同级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元代土司制度,设置与府同级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元代土司制度,设置与府同级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元代土司制度,设置与府同级的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与县同级的安抚司、长官的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与县同级的安抚司、长官的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与县同级的安抚司、长官的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与县同级的安抚司、长官司、蛮夷长官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等,由所在省的司、蛮夷长官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等,由所在省的司、蛮夷长官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等,由所在省的司、蛮夷长官司以及土府、土州、土县等,由所在省的布政司、都司管辖土官世袭,除承担贡赋和征伐义务布政司、都司管辖土官世袭,除承担贡赋和征伐义务布政司、都司管辖土官世袭,除承担贡赋和征伐义务布政司、都司管辖。

土官世袭,除承担贡赋和征伐义务外,土司辖区内政务自主管理外,土司辖区内政务自主管理外,土司辖区内政务自主管理外,土司辖区内政务自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8682024/9/42024/9/4                           明代有府明代有府明代有府明代有府140140个、州个、州个、州个、州193193个、县个、县个、县个、县11381138个,羁縻府个,羁縻府个,羁縻府个,羁縻府1919个、羁縻州个、羁縻州个、羁縻州个、羁縻州4747个、羁縻县个、羁縻县个、羁縻县个、羁縻县6 6个;卫个;卫个;卫个;卫493493个、所个、所个、所个、所25932593个个个个   《明史《明史《明史《明史· ·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   ))))明代政区设置总貌明代政区设置总貌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69692024/9/42024/9/4                                                                                                              县县县县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布政使司                府府府府                  州州州州              县县县县                                                                        直隶州直隶州直隶州直隶州          县县县县((3)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明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0702024/9/42024/9/42、清代的行政区划、清代的行政区划((((1 1)清代的省级政区)清代的省级政区)清代的省级政区)清代的省级政区((((2 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3 3))))   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1712024/9/42024/9/4((1)清代的省级政区)清代的省级政区                        清初沿用明代的布政司制度,顺治初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清初沿用明代的布政司制度,顺治初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清初沿用明代的布政司制度,顺治初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清初沿用明代的布政司制度,顺治初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布政使司,共有南布政使司,共有南布政使司,共有南布政使司,共有1 1直隶直隶直隶直隶1414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布政使司布政使司。

                            康熙初分江南为安徽、江苏二布政司,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布政康熙初分江南为安徽、江苏二布政司,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布政康熙初分江南为安徽、江苏二布政司,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布政康熙初分江南为安徽、江苏二布政司,分湖广为湖南、湖北二布政司,分陕西置甘肃布政司,至康熙司,分陕西置甘肃布政司,至康熙司,分陕西置甘肃布政司,至康熙司,分陕西置甘肃布政司,至康熙6 6年全国有年全国有年全国有年全国有1818个布政司个布政司个布政司个布政司                            在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在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在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在边疆地区,东北地区分为盛京、吉林、黑龙江3 3个将军辖区;外蒙个将军辖区;外蒙个将军辖区;外蒙个将军辖区;外蒙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管辖各部各旗;青海境内设置西宁办事大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管辖各部各旗;青海境内设置西宁办事大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管辖各部各旗;青海境内设置西宁办事大古地区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管辖各部各旗;青海境内设置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管辖蒙古各部旗、藏族各土司;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辖区;内蒙臣辖区管辖蒙古各部旗、藏族各土司;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辖区;内蒙臣辖区管辖蒙古各部旗、藏族各土司;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辖区;内蒙臣辖区管辖蒙古各部旗、藏族各土司;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辖区;内蒙古地区分古地区分古地区分古地区分6 6盟盟盟盟4949旗,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

旗,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旗,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旗,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8 8个边区加上内地个边区加上内地个边区加上内地个边区加上内地1818省,全国省,全国省,全国省,全国共有共有共有共有2626个省级行政区个省级行政区个省级行政区个省级行政区                            乾隆年间又增设伊犁将军辖区管理今新疆地区,计乾隆年间又增设伊犁将军辖区管理今新疆地区,计乾隆年间又增设伊犁将军辖区管理今新疆地区,计乾隆年间又增设伊犁将军辖区管理今新疆地区,计2727个省级政区个省级政区个省级政区个省级政区                            清末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光绪清末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光绪清末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光绪清末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光绪1010年(年(年(年(18841884)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伊犁将军辖区改为新疆省,省,省,省,1111年分福建省置台湾省,年分福建省置台湾省,年分福建省置台湾省,年分福建省置台湾省,3333年(年(年(年(19071907)东北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东北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东北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东北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黑龙江3 3省,至此全国有省,至此全国有省,至此全国有省,至此全国有2323省省省省4 4个地区个地区个地区个地区(内蒙古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藏、(内蒙古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藏、(内蒙古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藏、(内蒙古地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西藏、西宁两办事大臣辖区西宁两办事大臣辖区西宁两办事大臣辖区西宁两办事大臣辖区)。

省级政区的设置省级政区的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2722024/9/42024/9/4                         清代在省级行政官员中,还设置有清代在省级行政官员中,还设置有清代在省级行政官员中,还设置有清代在省级行政官员中,还设置有总督总督总督总督、、、、巡抚巡抚巡抚巡抚,掌,掌,掌,掌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布政司、按察司成为督抚的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布政司、按察司成为督抚的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布政司、按察司成为督抚的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布政司、按察司成为督抚的下属省级行政区的行政机构又被分成了下属省级行政区的行政机构又被分成了下属省级行政区的行政机构又被分成了下属省级行政区的行政机构又被分成了2 2级                        乾隆中叶全国设置乾隆中叶全国设置乾隆中叶全国设置乾隆中叶全国设置8 8总督、总督、总督、总督、1515巡抚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3732024/9/42024/9/4                           清代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实行府清代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实行府清代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实行府清代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实行府(直隶州、直隶厅)、(直隶州、直隶厅)、(直隶州、直隶厅)、(直隶州、直隶厅)、县县县县(散州、散厅)(散州、散厅)(散州、散厅)(散州、散厅)制。

制                          在边疆地区则实行特别的行政制度在边疆地区则实行特别的行政制度在边疆地区则实行特别的行政制度在边疆地区则实行特别的行政制度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实行盟、实行盟、实行盟、实行盟、旗两级制,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府和县;旗两级制,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府和县;旗两级制,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府和县;旗两级制,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府和县;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除实行府县除实行府县除实行府县除实行府县制外,还设立副都统、协领、城守尉等官员管理地方政务;制外,还设立副都统、协领、城守尉等官员管理地方政务;制外,还设立副都统、协领、城守尉等官员管理地方政务;制外,还设立副都统、协领、城守尉等官员管理地方政务;新疆地区新疆地区新疆地区新疆地区设有统领、参赞、办事、领队等官吏;设有统领、参赞、办事、领队等官吏;设有统领、参赞、办事、领队等官吏;设有统领、参赞、办事、领队等官吏;青海青海青海青海设立旗设立旗设立旗设立旗和土司;和土司;和土司;和土司;西藏地区西藏地区西藏地区西藏地区通过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进行管理,通过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进行管理,通过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进行管理,通过驻藏大臣、达赖、班禅共同进行管理,达赖管理格木、前藏,班禅管理后藏、阿里。

达赖管理格木、前藏,班禅管理后藏、阿里达赖管理格木、前藏,班禅管理后藏、阿里达赖管理格木、前藏,班禅管理后藏、阿里                          在少数民地区实行在少数民地区实行在少数民地区实行在少数民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制度雍正、乾隆年间曾实行改雍正、乾隆年间曾实行改雍正、乾隆年间曾实行改雍正、乾隆年间曾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朝廷派官吏进行管理,但仍有不少土司土归流,废除土司,朝廷派官吏进行管理,但仍有不少土司土归流,废除土司,朝廷派官吏进行管理,但仍有不少土司土归流,废除土司,朝廷派官吏进行管理,但仍有不少土司被保留下来主要分布于云、贵、川、桂、甘、青、藏等省被保留下来主要分布于云、贵、川、桂、甘、青、藏等省被保留下来主要分布于云、贵、川、桂、甘、青、藏等省被保留下来主要分布于云、贵、川、桂、甘、青、藏等省区                          清代有府、厅、州、县清代有府、厅、州、县清代有府、厅、州、县清代有府、厅、州、县17001700多个多个多个多个   《清史稿《清史稿《清史稿《清史稿· ·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地理志》   ))))((((2 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4742024/9/42024/9/4                                                    直隶厅直隶厅直隶厅直隶厅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省省省省                              府府府府                                    县(州、厅)县(州、厅)县(州、厅)县(州、厅)                                                    直隶州直隶州直隶州直隶州((3)) 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清代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5752024/9/42024/9/4(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三)民国时期的行政区1 1、省级政区、省级政区、省级政区、省级政区2 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3 3、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6762024/9/42024/9/4 1、省级政区、省级政区                        1 1地方地方地方地方:京兆地方;:京兆地方;:京兆地方;:京兆地方;                        2222省省省省(不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省):(不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省):(不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省):(不包括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省):直隶、奉天、吉林、黑直隶、奉天、吉林、黑直隶、奉天、吉林、黑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云南、贵州;云南、贵州;云南、贵州;                        4 4个特别区个特别区个特别区个特别区:绥远、察哈尔、热河、川边;:绥远、察哈尔、热河、川边;:绥远、察哈尔、热河、川边;:绥远、察哈尔、热河、川边;                        4 4个辖区个辖区个辖区个辖区: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外蒙古办事长官辖区,西藏办事长官辖区。

外蒙古办事长官辖区,西藏办事长官辖区外蒙古办事长官辖区,西藏办事长官辖区外蒙古办事长官辖区,西藏办事长官辖区民国初年的省级政区的设置民国初年的省级政区的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7772024/9/42024/9/4               1928              1928年将年将年将年将4 4个特别区改为热河、绥远、察哈尔、西康个特别区改为热河、绥远、察哈尔、西康个特别区改为热河、绥远、察哈尔、西康个特别区改为热河、绥远、察哈尔、西康((((19381938年正式建省)年正式建省)年正式建省)年正式建省)4 4省                          将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改为宁夏省将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改为宁夏省将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改为宁夏省将甘边宁夏护军使辖区改为宁夏省                          将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改为青海省将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改为青海省。

将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改为青海省将甘边宁海镇守使辖区改为青海省                          将京兆地方与直隶省合并为河北省将京兆地方与直隶省合并为河北省将京兆地方与直隶省合并为河北省将京兆地方与直隶省合并为河北省                          奉天为辽宁省奉天为辽宁省奉天为辽宁省奉天为辽宁省                          外蒙古、西藏仍实行原来的制度,外蒙古、西藏仍实行原来的制度,外蒙古、西藏仍实行原来的制度,外蒙古、西藏仍实行原来的制度,19281928年后改称地方年后改称地方年后改称地方年后改称地方                          至此共有至此共有至此共有至此共有2828省(不包括台湾省),省(不包括台湾省),省(不包括台湾省),省(不包括台湾省),2 2个地方个地方个地方个地方1928年省级政区的调整年省级政区的调整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8782024/9/42024/9/4              1945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收复台湾省,在东北地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收复台湾省,在东北地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收复台湾省,在东北地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收复台湾省,在东北地区新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省,共区新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省,共区新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省,共区新设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等省,共计计计计3535省。

省 1946 1946年外蒙古独立后,只剩年外蒙古独立后,只剩年外蒙古独立后,只剩年外蒙古独立后,只剩1 1个地方共计个地方共计个地方共计个地方共计3535省省省省1 1个地方1945年以后的省级政区年以后的省级政区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79792024/9/42024/9/4                         民国时期设立的直辖市,受行政院管辖民国时期设立的直辖市,受行政院管辖民国时期设立的直辖市,受行政院管辖民国时期设立的直辖市,受行政院管辖            1930            1930年直辖市有北平、天津、上海年直辖市有北平、天津、上海年直辖市有北平、天津、上海年直辖市有北平、天津、上海3 3个            1939            1939年增设重庆市年增设重庆市年增设重庆市年增设重庆市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增设沈阳、哈尔滨、大连、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增设沈阳、哈尔滨、大连、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增设沈阳、哈尔滨、大连、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增设沈阳、哈尔滨、大连、青岛、南京、汉口、广州、西安等为直辖市。

青岛、南京、汉口、广州、西安等为直辖市青岛、南京、汉口、广州、西安等为直辖市青岛、南京、汉口、广州、西安等为直辖市省级政区直辖市的设置省级政区直辖市的设置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0802024/9/42024/9/4             1913             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制度,取消府州厅,将年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制度,取消府州厅,将年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制度,取消府州厅,将年北洋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制度,取消府州厅,将道变成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省、道、县三级制,与道变成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省、道、县三级制,与道变成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省、道、县三级制,与道变成正式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省、道、县三级制,与县相当的有设治局、旗、宗县相当的有设治局、旗、宗县相当的有设治局、旗、宗县相当的有设治局、旗、宗             1921             1921年城市型政区制正式确立,特别市属于省,普通年城市型政区制正式确立,特别市属于省,普通年城市型政区制正式确立,特别市属于省,普通年城市型政区制正式确立,特别市属于省,普通市属于县。

市属于县市属于县市属于县             192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废除道制,实行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废除道制,实行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废除道制,实行年南京国民政府改革行政区划,废除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特别市划归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普通市由省省县二级制,特别市划归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普通市由省省县二级制,特别市划归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普通市由省省县二级制,特别市划归国民政府直接管辖,普通市由省级政府管辖级政府管辖级政府管辖级政府管辖             1931             1931年实行省、区、县三级制年实行省、区、县三级制年实行省、区、县三级制年实行省、区、县三级制19471947年又将市分为直年又将市分为直年又将市分为直年又将市分为直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种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种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种辖市、省辖市、县辖市三种                          至至至至19471947年,全国有年,全国有年,全国有年,全国有3535省、省、省、省、1212院辖市,院辖市,院辖市,院辖市,1 1西藏地方,辖西藏地方,辖西藏地方,辖西藏地方,辖20162016县、县、县、县、5757省辖市、省辖市、省辖市、省辖市、4040设治局、设治局、设治局、设治局、2 2管理局、管理局、管理局、管理局、9393旗、旗、旗、旗、175175宗。

宗   2、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省级以下的行政区划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1812024/9/42024/9/4                    民国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前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省省省省                        道道道道                    县(设治局、旗、宗)县(设治局、旗、宗)县(设治局、旗、宗)县(设治局、旗、宗)                                                                                  特别市特别市特别市特别市                                      普通市普通市普通市普通市                      民国后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后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后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后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省省省省                        中央中央中央中央                      院辖市院辖市院辖市院辖市                  县县县县(省辖市)、(省辖市)、(省辖市)、(省辖市)、管理局、管理局、管理局、管理局、                                                                                                        设治局、旗、宗设治局、旗、宗设治局、旗、宗设治局、旗、宗                                                              地方地方地方地方   3、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结构图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2822024/9/42024/9/4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五、历史时期我国政区变迁的规律                          历史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州时代、道路时代历史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州时代、道路时代历史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州时代、道路时代历史时期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郡州时代、道路时代和行省时代三个阶段。

和行省时代三个阶段和行省时代三个阶段和行省时代三个阶段                          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郡,郡下辖县、邑、侯国等,三国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郡,郡下辖县、邑、侯国等,三国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郡,郡下辖县、邑、侯国等,三国秦汉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郡,郡下辖县、邑、侯国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州,州下辖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最至南北朝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州,州下辖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最至南北朝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州,州下辖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最至南北朝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州,州下辖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道和路,道、路下辖州(府)、县元明清民国乃至现在高一级政区为道和路,道、路下辖州(府)、县元明清民国乃至现在高一级政区为道和路,道、路下辖州(府)、县元明清民国乃至现在高一级政区为道和路,道、路下辖州(府)、县元明清民国乃至现在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省,省下辖路(府、州、军、厅)、县等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省,省下辖路(府、州、军、厅)、县等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省,省下辖路(府、州、军、厅)、县等地方最高一级政区为省,省下辖路(府、州、军、厅)、县等。

1 1、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发展、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发展、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发展、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呈阶段性发展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3832024/9/42024/9/4                        由高降低由高降低由高降低由高降低指的是历史时期高层级的政区幅员逐渐减指的是历史时期高层级的政区幅员逐渐减指的是历史时期高层级的政区幅员逐渐减指的是历史时期高层级的政区幅员逐渐减小,数目逐渐增多,级别逐渐下降,最后归于消亡小,数目逐渐增多,级别逐渐下降,最后归于消亡小,数目逐渐增多,级别逐渐下降,最后归于消亡小,数目逐渐增多,级别逐渐下降,最后归于消亡                            以州为例,西汉为以州为例,西汉为以州为例,西汉为以州为例,西汉为1313州,东汉为州,东汉为州,东汉为州,东汉为1414州,西晋为州,西晋为州,西晋为州,西晋为1919州,南北朝州,南北朝州,南北朝州,南北朝末年末年末年末年253253州,唐贞观年间州州,唐贞观年间州州,唐贞观年间州州,唐贞观年间州358358,至唐代后期,道逐渐取代州成为地,至唐代后期,道逐渐取代州成为地,至唐代后期,道逐渐取代州成为地,至唐代后期,道逐渐取代州成为地方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下降,州成为道的下一级政区;在州的数方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下降,州成为道的下一级政区;在州的数方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下降,州成为道的下一级政区;在州的数方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下降,州成为道的下一级政区;在州的数量增多的同时,州管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

道、路的演变也有相似量增多的同时,州管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道、路的演变也有相似量增多的同时,州管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道、路的演变也有相似量增多的同时,州管辖的范围是逐渐缩小道、路的演变也有相似的情况                        由虚入实由虚入实由虚入实由虚入实主要指历史上的一级政区州、道、路、行主要指历史上的一级政区州、道、路、行主要指历史上的一级政区州、道、路、行主要指历史上的一级政区州、道、路、行省,原本为监察、转运等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都逐渐省,原本为监察、转运等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都逐渐省,原本为监察、转运等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都逐渐省,原本为监察、转运等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都逐渐演变为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演变为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演变为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演变为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 2、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历史时期行政区划的层级变化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变化和由虚入实的变化和由虚入实的变化和由虚入实的变化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4842024/9/42024/9/4                        如秦代如秦代如秦代如秦代4040多郡,南方才多郡,南方才多郡,南方才多郡,南方才1212郡;西汉郡;西汉郡;西汉郡;西汉103103郡(国)中,郡(国)中,郡(国)中,郡(国)中,南方只有南方只有南方只有南方只有2929个;唐代个;唐代个;唐代个;唐代1515道中,南方道中,南方道中,南方道中,南方7 7道;北宋道;北宋道;北宋道;北宋2323路中南方路中南方路中南方路中南方1414路,此后南方的一级政区均比北方为多。

南方政区的路,此后南方的一级政区均比北方为多南方政区的路,此后南方的一级政区均比北方为多南方政区的路,此后南方的一级政区均比北方为多南方政区的数量与北方相比呈后来居上的趋势数量与北方相比呈后来居上的趋势数量与北方相比呈后来居上的趋势数量与北方相比呈后来居上的趋势3 3、政区的设置在空间分布上,早期主要集中在、政区的设置在空间分布上,早期主要集中在、政区的设置在空间分布上,早期主要集中在、政区的设置在空间分布上,早期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政区设置较少,后来随着南方人口北方,南方政区设置较少,后来随着南方人口北方,南方政区设置较少,后来随着南方人口北方,南方政区设置较少,后来随着南方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开发,南方的政区数量逐渐增的增多、经济的开发,南方的政区数量逐渐增的增多、经济的开发,南方的政区数量逐渐增的增多、经济的开发,南方的政区数量逐渐增多,北方则相对减少多,北方则相对减少多,北方则相对减少多,北方则相对减少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5852024/9/42024/9/4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六、历史时期政区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是行政区划的原则之一。

在我国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是行政区划的原则之一在我国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是行政区划的原则之一在我国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是行政区划的原则之一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的例子历史上有不少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的例子                                  先秦时九州就是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唐划分全国为先秦时九州就是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唐划分全国为先秦时九州就是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唐划分全国为先秦时九州就是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唐划分全国为1010道,主要依据道,主要依据道,主要依据道,主要依据是是是是“ “山川形便山川形便山川形便山川形便” ”;元明清以来一些政区也以山脉、河流为界,如河北在黄河;元明清以来一些政区也以山脉、河流为界,如河北在黄河;元明清以来一些政区也以山脉、河流为界,如河北在黄河;元明清以来一些政区也以山脉、河流为界,如河北在黄河以北,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以洞庭湖为南北分界,云南与四川交以北,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以洞庭湖为南北分界,云南与四川交以北,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以洞庭湖为南北分界,云南与四川交以北,山西在太行山以西,湖南与湖北以洞庭湖为南北分界,云南与四川交界处多以金沙江为界。

另外许多县与县之间的分界线也是以山脉和河流为界界处多以金沙江为界另外许多县与县之间的分界线也是以山脉和河流为界界处多以金沙江为界另外许多县与县之间的分界线也是以山脉和河流为界界处多以金沙江为界另外许多县与县之间的分界线也是以山脉和河流为界总的来说,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吻合度,大致秦汉时期重合,魏晋时背离,隋总的来说,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吻合度,大致秦汉时期重合,魏晋时背离,隋总的来说,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吻合度,大致秦汉时期重合,魏晋时背离,隋总的来说,自然区与行政区的吻合度,大致秦汉时期重合,魏晋时背离,隋唐重合,宋元背离,明清渐趋重合唐重合,宋元背离,明清渐趋重合唐重合,宋元背离,明清渐趋重合唐重合,宋元背离,明清渐趋重合                        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区域单元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区域单元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区域单元自然区与行政区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区域单元的自然、人为要素,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的自然、人为要素,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的自然、人为要素,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的自然、人为要素,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区域内的交通的发展、经济交流、环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区域内的交通的发展、经济交流、环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区域内的交通的发展、经济交流、环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区域内的交通的发展、经济交流、环境保护、文化的发展。

境保护、文化的发展境保护、文化的发展境保护、文化的发展1 1、自然环境对政区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政区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政区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政区的影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6862024/9/42024/9/4                          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通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通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通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通过划分政区管辖地方,中央所实行的管理制度对政区的变化过划分政区管辖地方,中央所实行的管理制度对政区的变化过划分政区管辖地方,中央所实行的管理制度对政区的变化过划分政区管辖地方,中央所实行的管理制度对政区的变化影响较大影响较大影响较大影响较大                        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在地方第一级政区之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在地方第一级政区之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在地方第一级政区之中央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在地方第一级政区之上设置一些监察机构,实行上设置一些监察机构,实行上设置一些监察机构,实行上设置一些监察机构,实行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如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如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如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如汉末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但这些监察机构后来逐渐发展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但这些监察机构后来逐渐发展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但这些监察机构后来逐渐发展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等,但这些监察机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的第一级政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成为地方的第一级政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成为地方的第一级政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成为地方的第一级政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                          中央为了防止以自然地理单元分割、文化认同感强烈的中央为了防止以自然地理单元分割、文化认同感强烈的中央为了防止以自然地理单元分割、文化认同感强烈的中央为了防止以自然地理单元分割、文化认同感强烈的标准划分的政区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自元代开始实标准划分的政区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自元代开始实标准划分的政区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自元代开始实标准划分的政区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自元代开始实行行行行“ “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 ”的的的的政区划分原则政区划分原则政区划分原则政区划分原则,将自然环境、文化认同差,将自然环境、文化认同差,将自然环境、文化认同差,将自然环境、文化认同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政区,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这是历史时期行政区与自然区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感这是历史时期行政区与自然区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历史时期行政区与自然区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历史时期行政区与自然区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2 2、政治制度对政区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政区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政区的影响、政治制度对政区的影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7872024/9/42024/9/4                        在进行政区划分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在进行政区划分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在进行政区划分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在进行政区划分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政区具有两大经济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主要是因为政区具有两大经济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主要是因为政区具有两大经济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主要是因为政区具有两大经济职能:替中央或上级行政单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完成国家在行政区内的赋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完成国家在行政区内的赋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完成国家在行政区内的赋位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完成国家在行政区内的赋税征收任务。

税征收任务税征收任务税征收任务                        政区划分与政区划分与政区划分与政区划分与经济区经济区经济区经济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以前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以前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以前地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元代以前地方第一级行政区大致与经济区吻合,元代以后政区与经济区第一级行政区大致与经济区吻合,元代以后政区与经济区第一级行政区大致与经济区吻合,元代以后政区与经济区第一级行政区大致与经济区吻合,元代以后政区与经济区不完全吻合;县级政区往往与经济区吻合不完全吻合;县级政区往往与经济区吻合不完全吻合;县级政区往往与经济区吻合不完全吻合;县级政区往往与经济区吻合                      南北方南北方南北方南北方政区数目和幅员政区数目和幅员政区数目和幅员政区数目和幅员的变化与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一的变化与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一的变化与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一的变化与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唐宋以前北方政区数目多、幅员小,南方定的对应关系唐宋以前北方政区数目多、幅员小,南方定的对应关系唐宋以前北方政区数目多、幅员小,南方定的对应关系唐宋以前北方政区数目多、幅员小,南方数目少,幅员大;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数目少,幅员大;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数目少,幅员大;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数目少,幅员大;唐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政区数目增多,幅员也相应减小。

政区数目增多,幅员也相应减小政区数目增多,幅员也相应减小政区数目增多,幅员也相应减小3 3、经济对政区的影响、经济对政区的影响、经济对政区的影响、经济对政区的影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8882024/9/42024/9/4                          文化区文化区文化区文化区对政区的影响同一文化区域有文化的认同感,对政区的影响同一文化区域有文化的认同感,对政区的影响同一文化区域有文化的认同感,对政区的影响同一文化区域有文化的认同感,历史时期在进行行政区划时,也兼顾了文化区的差异历史时期在进行行政区划时,也兼顾了文化区的差异历史时期在进行行政区划时,也兼顾了文化区的差异历史时期在进行行政区划时,也兼顾了文化区的差异 “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汉书(《汉书(《汉书(《汉书· ·王莽王莽王莽王莽传》)传》)传》)传》),文化的区域差异是划分政区的重要指标。

我国历史,文化的区域差异是划分政区的重要指标我国历史,文化的区域差异是划分政区的重要指标我国历史,文化的区域差异是划分政区的重要指标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也都多少反应了民俗文化区的差异到元明上的行政区划也都多少反应了民俗文化区的差异到元明上的行政区划也都多少反应了民俗文化区的差异到元明上的行政区划也都多少反应了民俗文化区的差异到元明清时期行政区划采用清时期行政区划采用清时期行政区划采用清时期行政区划采用“ “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犬牙交错” ”的原则,但许多的省区的原则,但许多的省区的原则,但许多的省区的原则,但许多的省区仍是相对统一的文化区仍是相对统一的文化区仍是相对统一的文化区仍是相对统一的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崇尚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崇尚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崇尚对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崇尚“ “十十十十” ”、、、、“ “九九九九” ”,所以有,所以有,所以有,所以有“ “九州九州九州九州” ”、、、、“ “十道十道十道十道” ”,秦始皇尚,秦始皇尚,秦始皇尚,秦始皇尚6 6和和和和6 6的倍数,故设置了的倍数,故设置了的倍数,故设置了的倍数,故设置了3636郡;王莽尚郡;王莽尚郡;王莽尚郡;王莽尚5 5,故分天下为,故分天下为,故分天下为,故分天下为125125郡郡郡郡等等。

等等4 4、文化对政区的影响、文化对政区的影响、文化对政区的影响、文化对政区的影响 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Copyright by MaiYong Management School of YEU第第8 8章章 89892024/9/42024/9/4                        历史上主要政区的改变,大多发生在政权交替、社会历史上主要政区的改变,大多发生在政权交替、社会历史上主要政区的改变,大多发生在政权交替、社会历史上主要政区的改变,大多发生在政权交替、社会动荡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时候,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力,动荡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时候,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力,动荡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时候,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力,动荡的混乱时期在这种时候,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力,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如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州由监察区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如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州由监察区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如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州由监察区行政区划变化较多如东汉末至南北朝时期,州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第一级政区,唐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的上升使演变为地方第一级政区,唐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的上升使演变为地方第一级政区,唐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的上升使演变为地方第一级政区,唐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的上升使道成为地方第一级政区,行省的出现也是在宋末元初的动道成为地方第一级政区,行省的出现也是在宋末元初的动道成为地方第一级政区,行省的出现也是在宋末元初的动道成为地方第一级政区,行省的出现也是在宋末元初的动荡时期。

社会的动荡引起政区的变更社会的动荡引起政区的变更社会的动荡引起政区的变更社会的动荡引起政区的变更                          历史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历史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历史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历史上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时期,有利于中央集权,中央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在这种情况辖,政区的变化少,中央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在这种情况辖,政区的变化少,中央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在这种情况辖,政区的变化少,中央可以有效地控制地方,在这种情况辖,政区的变化少,政区的层次少政区的层次少政区的层次少政区的层次少5 5、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对政区的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对政区的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对政区的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动荡对政区的影响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