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目前人们了解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重要依据是( )A.神话传说B.考古发现C.影视作品D.文献记载2、 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B.尧舜禹C.汉武帝D.光武帝3、 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启打败有扈氏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禹让位给伯益4、 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了解历史离不开文字材料。
下列表述与下图所示文物相符的是( )A.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B.它的字体由于结构过于复杂,不便书写,早已不再使用了C.它记载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祭祀方面的内容D.它的发现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5、 下列不属于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共同特征的是( )A.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B.使用陶器C.原始种植业普遍,饲养家畜D.虽分居南北,但吃着同样的饭菜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种辩证法思想出自A.《孔子》B.《离骚》C.《道德经》D.《孙子兵法》7、 下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横线处应是( )A.皇帝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8、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A.四面楚歌B.破釜沉舟C.完璧归赵D.欲擒故纵9、 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搜集的部分材料,由此推断他们研究主题是( )A.商鞅变法B.秦灭六国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10、 汉武帝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你认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他的大一统措施?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颁布“推恩令”C.实行盐铁专卖D.统一货币、度量衡11、 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作为历史文物,它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 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刘邦、项羽起义D.黄巢起义13、 李白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朗曾此破曹公此诗评价的战役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4、 邵阳之“邵”本为“昭”,三国时期设昭陵郡,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后为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昭陵为邵陵由“昭”变“邵”始于( )A.东周B.西汉C.西晋D.东汉15、 对于下面图示反映的历史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第一次人口南迁B.曹丕定都洛阳C.孝文帝迁都洛阳D.淝水之战前的形势16、 《齐民要术,种谷》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两成功多上述内容体现了作者A.记录了本人关于农业的创新成果B.提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建议C.强调了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了系统总结17、 据下侧“笔记卡片”判断,这页笔记记录的主题是政治上:颁“推恩令”,设刺史经济上:盐铁专卖,统一铸五铢钱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C.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D.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8、 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山林得到开发,耕地不断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 )①骨耜的使用;②铁制农具的出现;③牛耕的出现;④水利的兴修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9、 “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材料介绍的远古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项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0、 下图所示历史阶段的主题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二、综合题21、 历史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为提升同学们的学科素养,张老师精心设计了如下学案,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识别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材料二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摘编自《史记》(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材料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的哪一措施?任务二【分析比较——归纳历史知识】材料三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综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摘编自《晋书》材料四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摘编自《魏孝文迁洛》(2)根据材料三,概括王猛在思想上改革的内容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四次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任务三【构建联系——传承中华文明】(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乱世风云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阻滞和破坏作用,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的发展因素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承上启下,在我国历史上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请以“分立•传承”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2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看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材料二: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交融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又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这种交融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根源——摘编自《多元一体:当代中国的历史解说》(1)材料一中,秦王朝在“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什么?汉武帝时代的“精神空间”整合与凝聚又指的是什么?(史论结合进行说明)(2)魏晋南北朝时期哪一历史现象与材料二相符?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3)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确定一个适当的历史主题23、 回望农耕文明,厚植“三农”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并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意义。
材料二春秋战国汉代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时期,劳动工具得到了改进,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水利设施的兴建,使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播种工具,如A(下图)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改进灌溉工具,如翻车(下图)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劳动工具和水利设施,以及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A的名称材料三文帝、景帝时期,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把田赋降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这些措施促进了西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的统治局面——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东晋政府……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加之这一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摘编自《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与东晋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材料四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4)写出材料四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并简述材料四所反映的生产经验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献计献策。
24、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1)材料一中的“子”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他的哪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对教育的垄断?材料二:梁启超认为,战国时代诸侯国林立,政治上四分五裂客观上催生了学术思想的大繁荣,而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的确立,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对学术思想的禁锢2)梁启超认为“政治上四分五裂客观上催生了学术思想的大繁荣”指的是什么?(3)连线题,请把相关内容连线墨家墨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庄子 “兼爱”、“非攻”兵家孙武 “刑罚”治国,中央集权法家韩非 “仁政”民贵君轻儒家孟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