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6216193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5.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总第一单元 空气氧气(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步步步步高高 化化学学每天进步一点点V1目录页CONTENTS PAGE第一部分考点归纳 第二部分经典考题剖析 目录经典考题剖析考点归纳目录页CONTENTS PAGE第一部分考点归纳考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考点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

2、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根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作冷冻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惰性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等考点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考点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

3、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5种。5酸雨的危害:腐蚀建筑物、雕塑;使土壤、水质酸化,使植物生长不良;危害人体健康等。考点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1实验原理及方法:利用过量的可燃物在集有空气的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消耗其中氧气,造成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小,从而把水吸进集气瓶中。依据被吸进的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考点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3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不能漏气

4、;(2)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3)红磷要过量;(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4实验讨论:(1)不能用木炭、硫粉、铁丝代替红磷做上述实验,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烧分别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有明显变化,不能很好地测出氧气的体积;而铁丝燃烧。考点4: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法(2)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1/5的可能原因:红磷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耗尽;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导管内未事先充满水。5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考点5: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

5、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物质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化学方程式注意木炭1.发出白光(不是火焰)2放出热量3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盛有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集气瓶中硫1.发出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2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放出热量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空气造成污染(瓶内可预先装些水,吸收二氧化硫)红磷(暗红)1.产生大量白烟(不是雾、气)2生成白色固体3放出热量此反应生成的P2O5为白色固体,现象应描述为白烟考点5:氧气的化学性质1氧气与一些物质反应时的现象、化学方程式及注意点(见下表)镁条1.发出耀眼的白光2生成白色固体3放出大量的热量铁丝1.剧烈燃烧,

6、火星四射2生成黑色固体3放出大量的热1.预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溅落集气瓶底,炸裂瓶底2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物质反应现象(在O2中燃烧)化学方程式注意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氧化性(助燃)。考点6: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2反应原理:考点6: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见右图)。4.收集方法(1)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5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步骤可以概括如下:(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将药品装入试管中,试管口放一团

7、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用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考点6:氧气的实验室制法(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目的: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它破裂);(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受热后固定加热;(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产生连续、均匀的气泡时才开始收集);(6)收集完毕,将导管移出水槽;(7)熄灭酒精灯。(6)(7)这样做的目的: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考点7:氧气的工业制法利用氧气、氮气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经典考题剖析考点归纳目录页CONTENTS PAGE 第二部分经典考题剖析【例1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2016

8、茂名中考模拟)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液态的五氧化二磷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硫或木炭C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例题讲解D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不是液体,故A项错误;硫或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B项错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不变的,因此红磷越多,水位不会上升越高,故C项错误;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的是固体,因此内外产生气压差,故D项正确。答案D【例2】【空气的污染】(2015上海)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不属于雾霾治理措施的是()A植树绿化,美化环境B提倡绿

9、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C外出时佩戴反雾霾口罩D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发电例题讲解C植树;提倡绿色出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燃煤发电,增加太阳能的发电;这三个措施都有利于雾霾的治理,属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外出戴口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现象。故选C。答案C【例3】【空气是一种资源】(2015宜昌)空气的成分中,能供给呼吸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例题讲解B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性质。答案B【例4】【物质的分类】(2015株洲)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纯净的空气B纯净的氮气C盐酸D碘酒例题讲解B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常见的混合物:空气、溶液及合金,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故选B。答案B【例5

10、】【氧气的制取、性质等】(广东)现有以下装置、仪器和药品。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例题讲解(1)写出仪器的名称:E_、F_。(2)图A的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3)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4)把H与B组合,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还可以在“C至H”中选择仪器_(填序号)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若用H2O2和MnO2制取O2,且能获得平稳的气流,应选E(或F)和_组合。(5)若用图所示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导入端为_(填“a”或“b”)。(6)用图J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_、_。试管矿泉水瓶变瘪(或扁)

11、锥形瓶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试管口应略低于试管底部CaCO32HCl=CaCl2H2OCO2DCEHb紫色石蕊溶液变红(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回答,图中仪器E的名称是试管,仪器F的名称是锥形瓶。(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分析,图A中的错误应改正为: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口有冷凝水回流至管底,而炸裂试管),试管口应该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颗粒随氧气流进入导气管)。(3)装置B中的反应是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4)结合H、B组合分析,要通过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就要能控制固液体

12、的分离;而从“C至H”中选择仪器C、E、H,可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因为当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时,试管内由于气体增多,压强增大,会将部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使液面降至带孔塑料片以下,由于固体留在了塑料片上,故使固液体分离,从而导致反应停止;松开弹簧夹,气体放出,压强减小,液体再次进入并与固体接触、反应。若要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就要控制反应的速率,可通过控制加入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来实现,则可以考虑选择仪器D。(5)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进入装置后氢气会在塑料袋的上方向下排空气,故氢气应从长管b导入,将空气从a排出。(6)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碳酸显酸性,故会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而且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故二氧化碳的量会减少,瓶内压强会随之减小,故塑料瓶会变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