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罗贯中对蜀国的偏向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18MB
约22页
文档ID:585979690
罗贯中对蜀国的偏向_第1页
1/22

罗贯中对蜀国的偏向罗贯中对蜀国的偏向杜思源小组 目录选题理由对蜀国的偏见——仁化刘备对蜀国的偏向——智化诸葛亮对蜀国的偏向——忠化关羽对蜀国的偏向——贬低曹操对蜀国的偏向——与《三国志》背道而驰偏向的原因替曹操辩诬 选题理由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七分假,三分真通过阅读,发现罗贯中在虚构的内容中大量的拥护蜀国,贬低曹操使《三国演义》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核心主旨,他在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一点?并且这是否与作者所在的时代或他的身世有关?都令我们产生了疑惑 仁化刘备(选段)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仁化刘备(选段)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仁化刘备(分析)刘备其实并非如小说中所述是皇叔,作者虚称刘备是“皇叔”是为了与曹操在小说中“国贼”的形象成对立面,让读者意识到刘备是正统是三国真正统治者而且关于刘备的性格,《三国演义》有一个非常大的篡改,史书当中对刘备的记载是这样的“身修长,双手及膝,喜怒不形于色……”而并非小说当中那个“爱哭”的刘备说他爱哭无非是为了显出刘备是一个仁者,总是为一些不该哭的人或是而落泪 智化诸葛亮关于加入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件事的意图,清代的毛宗岗一语道破,罗贯中是把这一段对话当作诸葛亮征讨曹魏的檄文,借诸葛亮之口为北伐中原寻找正义的理由:“人但知讨贼者当诛其首,而不知讨贼者当先诛其从何也?无贾充、成济,则司马氏父子不能肆其凶;无华歆、王朗,则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恶故骂曹操而不骂华歆,未足夺曹操之魄;骂曹丕、曹睿而不骂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骂曹丕,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

忠化关羽(选段)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 一应上下 人等,皆不许到门; 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 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 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 忠化关羽(分析)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可谓是忠义的化生在这一段中,关羽为了保全刘备家属,选择向曹操投降然而,他提出一旦找到刘备的下落,就主动离开曹操去投奔刘备后来的故事大家也应该知道了,关羽在报答了曹操的不杀之恩后就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的身边《三国演义》中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罗贯中小说里对于蜀汉的偏向 贬低曹操(选段)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

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 贬低曹操(选段)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不大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贬低曹操(分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对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记载,这句话是为了成全曹操奸雄的形象而添加的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的原因在《三国志》的注释中有三种可能,而作者却选了对曹操最不利的,也就是由于曹操诡计多端而导致的疑心才去杀了吕伯奢一家从这两点而言已然表现出罗贯中对曹操的贬低 与《三国志》背道而驰(选段)孔明奏曰:“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况是大汉宗派,宜即正位已祭告天神,复何让焉?”文武各官皆呼“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僚,一一升赏。

大赦天下两川军民,无不欣跃 与《三国志》背道而驰(分析)这篇章回名叫“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刘备才是正统,而曹氏一家是篡位的小人,但在陈寿笔下的《三国志》中,陈寿认为曹氏才是正统,《三国演义》从《三国志》改编而得,也应该保留原书作者陈寿的思想,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做,可见他对刘备的拥护 偏向的原因那么罗贯中为何偏向刘备呢?这自然与当时社会风貌有关许多的历史人物都有着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形象”,也就是写在正史上的;第二种是“文学形象”,就比如小说里的形象;还有就是“民间形象”,就是老百姓眼中的样子而在当时,民间是普遍推崇刘备一方的,也让“假象”演变成了“真相”罗贯中毕竟是个说书出身的,为了迎合百姓的需求,他就选择推崇刘备贬低曹操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罗贯中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就认为汉朝的皇帝就应该让“姓刘”的人当,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正史中的曹操小说中的曹操可以说给人一种奸诈的感觉也难怪在《三国演义》中他有着奸绝的名声可是,小说毕竟是一家之言,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了许多人物在历史上的真面目,比如说曹操曹操作为魏国创始人,在民间的民声一直不怎么好,可是,正史中的曹操却是一代英雄。

为曹操辩诬“现在举世都说魏武帝是奸臣,这话不知从何而来?固然,这是受了《演义》的影响这话出自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的确,提到曹操总离不开奸雄的名号其实,在小说里,罗贯中为了推崇刘备贬低曹操,改变了正史中的语言,也让曹操无端被世人所唾骂于是,既然研究了罗贯中对于蜀汉的偏见,我们不妨也为曹操辩辩诬 为何曹操被世人唾骂曹操被世人批评,大多是由于他的奸诈在曹操杀吕伯奢的那一段,曹操由于自己的疑心,杀了吕伯奢的一家,之后又为了灭口杀了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苍白而又无理的解释让世人所愤恨但小说毕竟是小说,正史中的曹操其实只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个改动,范围就不同了正史中的这句话只是就事论事,而小说里就面向了全天下人正是这一小小的改动,致使曹操被冠以“奸雄”的名号 曹操的用人之道曹操其实是极会用人的,他对于才子更是珍惜在曹操讨伐袁绍成功后,他成功俘虏了陈琳要知道,在一开始陈琳可是把曹操骂得狗血淋头,还辱骂了曹操祖宗三代人可是,曹操却不计前嫌,收留了陈琳,还让陈琳做官此外,对于背叛曹操的人,曹操也没有加害与人,比如魏种、毕湛其实曹操也是礼贤下士的 曹操的正直在曹操年仅20岁时,他被选为举孝廉。

有一次,朝廷大臣的叔叔犯了罪,被送往曹操那里曹操秉公执法,尽管身边的人早已告诉他那人的来头,但曹操仍不惧权威,将他乱棍打死直到曹操做了丞相,他也没有通融别人有一次曹操的亲戚曹洪违反了军令,曹操就依照军法决定斩了曹洪,直到最后有人为他求情才罢免说明曹操并非奸诈之小人 《三国演义》从《三国志》而来,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已是显而易见借用吕思勉先生的话来说:“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的观点的误谬因此,今天我们不管是研究罗贯中对蜀国的偏向原因也好,还是从正史出发,为曹操辩诬也好其实只是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点儿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也激发我们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