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85883293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894533397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第三章 相互作用相互作用2一、本章课标要求一、本章课标要求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知道胡克定律。2、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说明说明:“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在第四章第是在第四

2、章第7节中学习。建议学生程度一般的学校在第三节中学习。建议学生程度一般的学校在第三章中不要作为重点去学习,用到时可以简单章中不要作为重点去学习,用到时可以简单说明,也不要做一些关于说明,也不要做一些关于“共点力的平衡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件”的习题,以免增加难度,冲淡对本章基的习题,以免增加难度,冲淡对本章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学生程度好的学校可础知识的学习。当然,学生程度好的学校可以补充以补充“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习题。及习题。4二、本章高考要求二、本章高考要求1、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 2、形变、弹性、胡克定律、形变、弹性、胡克定律

3、3、矢量和标量、矢量和标量 4、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 5、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6、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从高考要求看,共从高考要求看,共4个知识点,其中有个知识点,其中有3个个级知识点,级知识点,1个个级知识点。涉及到两个实验。级知识点。涉及到两个实验。 本章常考知识点为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胡克本章常考知识点为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胡克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等。5三、本章教材分析三、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讲述的是有关)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力”的基础知识,的基础知识,是

4、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内容的选取具有本章内容的选取具有基础性基础性和和预备性预备性,目的是通,目的是通过学习一些具体的力的知识,如重力、弹力和摩过学习一些具体的力的知识,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做一擦力等,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做一些铺垫。些铺垫。1、地位和作用、地位和作用6(2)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合成法则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对矢量合成法则的认识 本章在本章在“力的合成力的合成”一节通过实验一节通过实验“得出得出”了矢了矢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

5、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有方向有方向并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两点的物理量是矢量。这两点的物理量是矢量。教科书通过分析后指出: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教科书通过分析后指出: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致的。第则是一致的。第5节的节的“说一说说一说”进一步深化了对矢进一步深化了对矢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量及其合成法则的认识。72、本章教材编写的特点、本章教材编写的特点(1)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认识力)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认识力 在初中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则应该从更深在初中学习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则应该从更深层次认识力,即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与常见的接触力层次认

6、识力,即把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与常见的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联系起来,对通常的推、拉、提、压等有较弹力和摩擦力联系起来,对通常的推、拉、提、压等有较深一些的认识。深一些的认识。(2)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 通过通过“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科学漫步”等将物理知识及其在社等将物理知识及其在社会、技术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很好地说明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会、技术中的应用向学生介绍,很好地说明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3)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体现自主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本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方式。例,讲述

7、到本章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性学习方式。例,讲述到“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创设了多种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分时,创设了多种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分析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析什么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特别重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特别重视实验探究。视实验探究。 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既加强了内容的开放性,又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既加强了内容的开放性,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8四、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 力的概念力的概念: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力的本质是物体:要

8、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力的本质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会具体地分析某一个力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会具体地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和受力物体受力物体。 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章的教学难点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学习只要:对摩擦力的学习只要求根据产生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复杂的摩擦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求根据产生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复杂的摩擦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数要注意学生的数学基础。学基础。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本章只要求从力的产生条件和二力

9、平衡知识去进行:本章只要求从力的产生条件和二力平衡知识去进行简单简单的受力分析,的受力分析,并会作受力分析图;教师既应让学生体会领悟并会作受力分析图;教师既应让学生体会领悟“分析分析”的意的意义,还应在规范化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义,还应在规范化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 :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很多,我们可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很多,我们可根据课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 物理思想方法物理思想方法:本章蕴涵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本章蕴涵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 ,“放大放大

10、”思想思想 、“等效等效”思想思想 等等 ,我们要注意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知识的,我们要注意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教学,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 总之,要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去总之,要体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去体验其中的道理。体验其中的道理。9五、本章知识要求五、本章知识要求1.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2.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力产生的特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力产生的特点和规律点和规律3.理解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掌握矢量运算理解共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11、概念,掌握矢量运算的定则的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10六、本章方法要求六、本章方法要求1.图象法。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时用图象法。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时用F-x图象研究图象研究2.力的图示法力的图示法3.微小量放大研究法(微小形变放大)微小量放大研究法(微小形变放大)4.4.力的合成与分解法力的合成与分解法5.5.受力分析法受力分析法6.6.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11七、本章技能要求七、本章技能要求 本章对物理技能的要求主要涉及:本章对物理技能的要求主要涉及:1.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的关系;2.利用图象探究物理规律

12、的能力;利用图象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3.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等;4.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两个共点力合成所遵从的利用测力计等工具探究两个共点力合成所遵从的规律,以及用力的图示法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规律,以及用力的图示法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5.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对力进行合成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对力进行合成和分解等基本技能。和分解等基本技能。12八、课时建议1.1.重力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基本相互作用1 1课时课时2.2.弹力弹力1 1课时课时3.3.摩擦力摩擦力2 2课时课时习题课习题课1 1课时课时4.4.力的

13、合成力的合成2 2课时课时5.5.力的分解力的分解1 1课时课时习题课习题课1 1课时课时复习评估复习评估2 2课时课时13 第第1、2、3节王老师和周老节王老师和周老师还要详细分析,所以我简单点师还要详细分析,所以我简单点一下有关问题。一下有关问题。九、各课节教学建议及分析九、各课节教学建议及分析 141、对、对“力力”的概念的学习。指导的概念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课本51页第一、二、三段,总结力的概念。页第一、二、三段,总结力的概念。 对对“力力”的概念的总结,老师只引导、不替代。的概念的总结,老师只引导、不替代。第第1节节 重力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基本相互作用152、力的三要素和

14、力的图示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1)强化强化 作作“力的图示力的图示”的步骤的步骤:选标度选标度。(用多少毫米表示多少牛顿的力);。(用多少毫米表示多少牛顿的力);画线段画线段。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线段上加刻度;有向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线段上加刻度;标方向标方向。在有向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在有向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方向。(2)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力的图示力的图示”,建议让,建议让学生上黑板画力的图示,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上黑板画力的图示,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通

15、过犯错达到正确认识。学生通过犯错达到正确认识。16 3、对重力的方向要强调、对重力的方向要强调“竖直向下竖直向下”与与“垂垂直向下直向下”的区别。的区别。 建议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画出重力的方向。建议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画出重力的方向。例,画出物体放置于水平面、斜面上时的重力方例,画出物体放置于水平面、斜面上时的重力方向,画出空中运动的篮球的重力方向等。向,画出空中运动的篮球的重力方向等。17 (3)重心重心。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既要体现等效的思想现等效的思想,又要通过举例让学生感知重心的位置。,又要通过举例让学生感知重心的位置。知道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知道重

16、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会用会用悬挂法悬挂法找一般物体的重心。找一般物体的重心。18第第2节节 弹力弹力 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弹力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1观看观看教参教参光盘光盘弹力弹力,让学生获得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性认识。192、通过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弹性形变、塑性形变、让学生观察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微小形变等。微小形变等。实验一:弹簧挂上重物发生形变。实验一:弹簧挂上重物发生形变。实验二:在海绵上放上重物发生形变。实验二:在海绵上放上重物发生形变。20实验三:实验三: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弹

17、性形变和塑性形变21实验四:微小形变演示实验四:微小形变演示玻璃瓶受力形玻璃瓶受力形变。变。22实验五:微小形变演示实验五:微小形变演示桌面受力桌面受力形变形变233、建议做好、建议做好“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实验 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去猜测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去猜测“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弹簧伸长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学生的猜想可能是正比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关系。然后正比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关系。然后通过分组实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学会用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学会用F-x图图象处理实验数据

18、,会根据图象求劲度系数。象处理实验数据,会根据图象求劲度系数。24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摩擦力问题复杂,对展,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摩擦力问题复杂,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于初学者来说很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实验认认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识摩擦力的规律,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实验装置,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摩擦力,是本节课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摩擦力,是本节课成功成功的关键。的关键。 第第3节节 摩擦力摩擦力251 1、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实验

19、演示:用毛刷显示静摩擦力的方向。实验演示:用毛刷显示静摩擦力的方向。一、静摩擦力一、静摩擦力26 拓展实验,把毛刷放在老师手上,老师拓展实验,把毛刷放在老师手上,老师边走动边演示静摩擦力,让学生理解静摩擦边走动边演示静摩擦力,让学生理解静摩擦力发生在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且又有且又有“相对运动趋相对运动趋势势”的两个物体之间,让学生明白的两个物体之间,让学生明白“两个物两个物体相对静止体相对静止”并不是指并不是指“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27实验实验1 1:让每个学生用一个手指推书(几本:让每个学生用一个手指推书(几本书叠起来),手指推力小时,书不动,推力足够书叠起来),手指

20、推力小时,书不动,推力足够大了,书开始运动。同时,感觉一下刚要推动时大了,书开始运动。同时,感觉一下刚要推动时所用的力和推动后所用的力哪个更大些?所用的力和推动后所用的力哪个更大些?2、关于、关于最大静摩擦力要做好以下实验最大静摩擦力要做好以下实验28实验实验2:2:用测力计拉木块,通过弹簧测力计观察静摩用测力计拉木块,通过弹簧测力计观察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及大小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及大小。29实验实验3: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研究: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研究 用下列装置研究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用下列装置研究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体会静摩擦力随着绳子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是体会静

21、摩擦力随着绳子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被动力;体会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一个被动力;体会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303 3、静摩擦力的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如图所示。拉动木板,使木块一直实验:如图所示。拉动木板,使木块一直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通过测力计观察静摩擦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通过测力计观察静摩擦力的变化。力的变化。31通过该实验达到四个目的:通过该实验达到四个目的:一、说明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一、说明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即静摩擦力并没有固定的公随着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即静摩擦力并没有固定的公式计算,而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推算;式计算

22、,而要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推算;二、说明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二、说明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三、对三、对“相对静止相对静止”这一静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有一个这一静摩擦力产生的前提有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较深的感性认识;四、启发学生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四、启发学生可以利用平衡条件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和方向。 32(1)用)用假设法假设法来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来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2)通过)通过实验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让学生体验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向 4、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33实验实验:体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体验相对运动趋

23、势方向 让学生一只手握住空啤酒瓶子使瓶口竖直朝上静让学生一只手握住空啤酒瓶子使瓶口竖直朝上静止在空中。不断向瓶中注水,如果在瓶的外壁上涂上止在空中。不断向瓶中注水,如果在瓶的外壁上涂上润滑油效果更好,让学生体会并谈感受。最后再告诉润滑油效果更好,让学生体会并谈感受。最后再告诉学生分析方法:学生分析方法:首先假设接触面光滑,瓶子一定会向首先假设接触面光滑,瓶子一定会向下滑落,这个下滑落,这个“向下滑落的方向向下滑落的方向”就是瓶子相对接触就是瓶子相对接触面(手)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面(手)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而静摩擦力的方向与这个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这个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4、34二、二、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1 1、实验: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这里要强调滑动摩擦力是这里要强调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接触面的滑动,相对地物体相对接触面的滑动,相对地面可以是静止的面可以是静止的。如图,当拉动下面的木板,木块与木板发生。如图,当拉动下面的木板,木块与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时,木块相对地面静止,但受到滑动摩擦力。(如图,相对滑动时,木块相对地面静止,但受到滑动摩擦力。(如图,当拉动下面的木板,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块和木板一起当拉动下面的木板,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块和木板一起相对地面运动,但受到静摩擦力。)相对地面运动,但受到静摩擦力。)352、建议做建

25、议做“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实验 在这节课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猜想:滑动在这节课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去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猜想,如接触摩擦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猜想,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接触面之间的压力等。然后等。然后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影响因素的关系,得出公得出公式式FFN 。36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6、这是教学中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的一个难点。“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指的是两个物体分别以对方为方为参考系参考系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指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而不是指相对地面相对地面或或其其他物体的运动。他物体的运动。 实例一:瓶子压着一张纸条,扶住瓶子把纸条抽出,实例一:瓶子压着一张纸条,扶住瓶子把纸条抽出,分析瓶子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怎样?分析瓶子所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怎样? 实例二:水平放置的传送带匀速运动,一行李箱轻实例二:水平放置的传送带匀速运动,一行李箱轻轻地放置到传送带上被带走,行李箱受不受摩擦力的作轻地放置到传送带上被带走,行李箱受不受摩擦力的作用,若有,方向怎样?

27、用,若有,方向怎样?37第四节 力的合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步体会等效替代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的物理思想。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等四边形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能应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有将物理知

28、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不要求求解两个分力成任意角度时的合力。不要求求解两个分力成任意角度时的合力。38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等效替代关系关系2、规范实验,会用作图法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规范实验,会用作图法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力4、会定性判断合力大小与两个分力夹角之间的关、会定性判断合力大小与两个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系 39 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求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初中时学生

29、已经学过求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教科书的第一章学生初步接力的合力的方法。在教科书的第一章学生初步接触了触了位移矢量的合成位移矢量的合成。本节进一步学习。本节进一步学习矢量运算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量运算的基本工具基本工具,是高中物理的,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基石”。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40 二、二、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 合力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合力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合力和它的合力和它的分力是分力是“等效替代等效替代”关系,学生不易理解,关系,学生不易理解,经常会

30、出经常会出现重复计算合力与分力的情况。现重复计算合力与分力的情况。为此,让学生举例、为此,让学生举例、交流、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交流、讨论基础上教师总结: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合力力,那几个力成为这个力的,那几个力成为这个力的分力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合成。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即用一个假设的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方法,即用一个假设的力去替代几个共同作用的力,替代后产生的效果与原来相同。替代后产生的效果与原来相同

31、。在力的合成中在力的合成中分力分力是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的、合力合力是是假想力假想力,用于替代分力。,用于替代分力。41三、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三、探究矢量合成运算法则平行四平行四边形定形定则1、引引导猜想猜想:让学生学生阅读教科教科书62页“思考与思考与讨论”栏目,并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目,并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上,可以可以让学生学生阅读教科教科书第一章第第一章第2节中中“思考与思考与讨论”栏目,复目,复习位移的合成方法,启位移的合成方法,启发学生学生能从位移的合成得到什么启示?能从位移的合成得到什么启示?2、演示演示实验:用两:用两弹簧簧测力力计提起一个重物,提起一个重物,记录两分

32、力的大小,第一次两分力两分力的大小,第一次两分力夹角角较小,小,两分力两分力较小;第二次使两分力小;第二次使两分力夹角增大,两分角增大,两分力力较大。通大。通过这个演示个演示实验使学生使学生对合力并非合力并非分力的代数和有感性分力的代数和有感性认识。423、在学生讨论和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在学生讨论和观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探究求合力的运算法则究求合力的运算法则。4、在学生分组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特殊角度的、在学生分组探究之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特殊角度的演示实验,如图。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做好铺垫。演示实验,如图。为学生的探究实验做好铺垫。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橡皮条如图所示,图

33、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了伸长了EO这样的长度。这样的长度。图乙表示撤去图乙表示撤去F1、F2后,用一个力作用在橡皮后,用一个力作用在橡皮条上,使橡皮条沿着同一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条上,使橡皮条沿着同一直线伸长相同的长度。F1为为3个钩码重,个钩码重,F2为为4个钩码重,两分力互相个钩码重,两分力互相垂直,合力垂直,合力F为为5个钩码重。用力的图示画出两个钩码重。用力的图示画出两分力及合力之后,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合力不分力及合力之后,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合力不等于分力的代数和。提示:用虚线把合力箭头等于分力的代数和。提示:用虚线把合力箭

34、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得到启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得到启示。学生从连接的图形中很容易发现两个互成示。学生从连接的图形中很容易发现两个互成90度角的分力合成,其合力正好为以两分力为度角的分力合成,其合力正好为以两分力为邻边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在演示实验邻边做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方法。435、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分组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分组实验) 强调:强调:分力、合力要共点,虚线、实线要分分力、合力要共点,虚线、实线要分清。清。合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合

35、力、分力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对对角线要找准。角线要找准。 学生探究之前,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探究之前,思考和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保证分力和合力等效;怎样保证分力和合力等效;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力的方向如何确定。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学生探究之后,指导学生以分力为邻边作出平学生探究之后,指导学生以分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重合,行四边形,看合力是否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重合,然后展示实验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矢量合成的然后展示实验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44 四、四

36、、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合力大小与分力夹角的关系。 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讨论:当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当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合力随分力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什么情况下合力随分力夹角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最大?什么情况下合力最小?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什么?什么?当两分力的夹角不变时,增大其中一个当两分力的夹角不变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合力的大小是否一定增大?分力,合力的大小是否一定增大? 也可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仪演示以上问题。也可用力的合成分解演示仪演示以上问题。 五、五、共点力。共点力。强调: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强调: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

37、用于共点力。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45第五节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定分力的方向。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能区别矢

38、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质是一样的。不要求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分力。不要求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求分力。不要求用求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不要求用求解斜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6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分析简单的日常生活和掌握力的正交分解法,分析简单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生产中的问题2.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47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

39、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教科书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教科书从拖拉机拉着耙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的难点力的分解的难点是一是一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个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惟一的,教科书指出解不是惟一的,教科书指出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来进行分解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来进行分解。同时引入。同时引入了三角形定则,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了三角形定则,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平行四边边形定形定则则

40、或三角形定或三角形定则则,最后很自然地引入了矢量,最后很自然地引入了矢量和和标标量的概念。量的概念。48一、课题引入一、课题引入-力的分解力的分解1、利用多媒体复习有关知识:力的合成、利用多媒体复习有关知识: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平行四边合力、分力、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形定则的实验。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为什么高大的入新课。如为什么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为什桥要造很长的引桥,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等。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实例,引起悬念,激生活实例,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发兴趣。

41、493、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3.5-1,让学生体会,让学生体会耙的拉力可以用两个分力耙的拉力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替代,替来替代,替代前后作用效果相同,由此引入力的分解的代前后作用效果相同,由此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概念。50二、二、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的方法。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得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学生学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分解一个力。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分解一个力。

42、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一种力的合成与分解都是一种等等效替代效替代;对已确定的两个分力,求对已确定的两个分力,求合力是惟一的;合力是惟一的;对一确定的对一确定的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惟一的,如法,力的分解不是惟一的,如图;图;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对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需要)进行分解际情况(实际需要)进行分解 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两个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是否惟分力的方向,力的分解是否惟一?请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定一?请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几何图形回答。则作出几何图形回答。51 三

43、、三、做好两个典型模型的讲解做好两个典型模型的讲解 模型一: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模型一: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斜向上的拉力。力。重点分析重点分析“拖拉机对耙的拉力拖拉机对耙的拉力”的两个作的两个作用效果。用效果。 模型二: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模型二: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分解。用用薄钢板或薄木板做斜面,让学生观察物体沿斜薄钢板或薄木板做斜面,让学生观察物体沿斜面下滑时斜面的弯曲形变,理解重力的两个作面下滑时斜面的弯曲形变,理解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学生容易出现的两个错误用效果。学生容易出现的两个错误:(:(1)把把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当成是所受重力之外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当成是所受重力

44、之外的另一个力(下滑力)。(另一个力(下滑力)。(2)把重力垂直于斜)把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当作物体对斜面的压力。面的分力当作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教师要予以教师要予以纠正。纠正。 同时,通过该例说明什么是同时,通过该例说明什么是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52说明说明:(:(1)通过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与高大)通过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与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盘山公路为什么要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盘山公路为什么要“盘山盘山”等实例相联系,使物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等实例相联系,使物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2)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力的分解)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力的分解中最

45、常见的一种分解:中最常见的一种分解:正交分解正交分解。(3)在这一节课中,应注意不要急于过多地让学)在这一节课中,应注意不要急于过多地让学生用力的分解处理静力学问题,也不要急于讨论分生用力的分解处理静力学问题,也不要急于讨论分解不惟一的各种情况,这些问题不能一步到位,以解不惟一的各种情况,这些问题不能一步到位,以免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免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4)指出力的分解中,)指出力的分解中,合力是客观存在的合力是客观存在的,分力分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合力。是假想的,用于替代合力。53 四、四、矢量相加的法则。矢量相加的法则。(1)引导学生理解位移合成的三角形定则与力)引导学生理解位移合成的三角形定则与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致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致的。(2)定义矢量,加深对矢量的理解,对矢量概)定义矢量,加深对矢量的理解,对矢量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念的认识不断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的区别。 (3)加深对矢量运算的理解)加深对矢量运算的理解书上书上66页页“说一说一说说”用作图法表示出用作图法表示出v。考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矢考查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合成,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该量合成,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该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