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季高考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85827398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0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季高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上海市季高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上海市季高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上海市季高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上海市季高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季高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季高考(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2008年秋季高考考试评价报告语文学科评价内容一、命题的指导思想一、命题的指导思想二、试卷分析二、试卷分析 (一)试卷的特点(一)试卷的特点 (二)试卷的结构(二)试卷的结构 (三)试卷总体和学校分类数据(三)试卷总体和学校分类数据三、试卷分析三、试卷分析四、教学建议四、教学建议五、对试卷的评价五、对试卷的评价六、问题和建议六、问题和建议一、命题的指导思想1、体现两个有利于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突出语文的功能和目的落实三个方面:选文多元化;体现整体阅读理解、分析、鉴赏文本的能力;作文引导考生把握时代脉搏,以深沉的思考,从容的态度回应社

2、会的律动。二、试卷分析(一)试卷的特点1、选材体现多元性典型报刊时评、优秀文学作品、唐朝史传和晚明小品。2、阅读体现整体性试题从不同的能力点上,测量学生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的能力。3、写作体现思辨性以“他们”与潜在的“我们”作为思考的纬度,表“我”心、“我”情。(二)试卷结构测量目标比例考试说明试卷阅读认读、理解能力约占225419.3分析、综合能力约占2224鉴赏、评价能力约占1010写作 立意、布局、表达约占4653.32、试卷的结构(各部分分值)试卷结构题量主观题分值客观题分值总分值 说明阅读80分世博会国家馆56915灯笼红716622默写166分叉诗歌壬辰寒食3448文言文 杨氏5106

3、16文言文 秋寻59413写作70分17070总计27116341503、试卷测量的能力与题型分值试卷结构识理分综鉴评记解析合赏价选填简写择空答作阅读80分世博会国家馆555348灯笼红293356115默写66诗歌壬辰寒食143314文言文 杨氏1222268文言文 秋寻373346写作70分7070总计722238378172241学校分类数据全市示范性非示范性其它人数9735025110636708570平均分94.34101.0392.4888.6标准差9.417.658.5610.01难度0.6280.6730.6160.59最高分132132128125最低分0000偏度.4472

4、.4553.2323.324峰度2.20627.79225.54316.6584、试卷编排分析n从试卷题目编排顺序的合理性分析,总体来看,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但6、7题显然有难度。总体编排合理,有利于考生考试时稳定心理状态和考试发挥,试题第二根曲线图显示,现代文区分度总体低于文言文试题,这也有待考试进一步的研究。5、试题各部分命题设计思想(测量目标、试题、答题、原因分析、难度、区分度)n阅读一命题设计思想: 选取媒体文章,可读性强。该文介绍了建设中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和特色,选文对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当前建设及未来发展,特别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积极意义。试题要求考生对解读上海

5、城市新地标的历史文脉,对社会动态要有敏感度,对时评的文体特点能把握,有一定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围绕这一材料设计的5道试题,各有侧重,有考生认读与理解、信息筛选、文章整体理解与把握等要求,它们是(1)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对信息作推断与提炼;(4)从句、段、全文对信息筛选作整合。现代文一(平均得分11.15分)题号测量内容题型与分值选择填空简答预测难度实测难度区分度1说明方法的作用20.750.580.162结合语境理解词意20.600.940.163理解文意30.650.760.054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30.650.900.205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6、50.600.620.26l.第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2分)【参考答案】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焦了城市的魅力,彰显了城市的特色。【测量目标】分析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试题分析】以说明方法为例,结合文章具体内容,通过理解“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所在”,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说明方法对城市地标的作用。【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16分。答题错误表现为对所举的例子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不善从例子与城市地标的关系上作理解,分析举例的意义和作用。【失失分分答案答案】得得0分得考生在于审题错

7、误,答非所问,或答表达效果。有的分得考生在于审题错误,答非所问,或答表达效果。有的考生筛选信息抓不住关键语言。如:说明各地的想法,引出下文,在众考生筛选信息抓不住关键语言。如:说明各地的想法,引出下文,在众多经典城市地标下带出问题。或者:举例子方法的运用更有说服力,说多经典城市地标下带出问题。或者:举例子方法的运用更有说服力,说明它们都是颇具特色的城市地标,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的连接成为问明它们都是颇具特色的城市地标,新城市建设与历史文脉的连接成为问题。又如: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并为下文阐述城市地标作铺垫。再如:题。又如: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并为下文阐述城市地标作铺垫。再如:为了说明城市地标是一座

8、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与城市的历史为了说明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体现出创新和发展,以及解释了城市独特的地标的意义和文脉相协调,体现出创新和发展,以及解释了城市独特的地标的意义和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的景观。最具特色的标志性的景观。 得得1分的考生,如:通过列举说明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分的考生,如:通过列举说明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特色所在,是独特的城市意象。又如:形象生动地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特色所在,是独特的城市意象。又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独特的城市魅力是通过这个城市特有的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所体现写出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9、是通过这个城市特有的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所体现的。再如:说明各地都有各自的城市新地标,城市地标是这座城市区别的。再如:说明各地都有各自的城市新地标,城市地标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所在。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所在。【失分原因分析失分原因分析】缺乏对文本最基本知识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概念极其混乱,缺乏对文本最基本知识的了解,或对知识的概念极其混乱,或不能借助已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分析,因而造成对或不能借助已学过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内容加以理解和分析,因而造成对用意的理解,抓不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作用的认识和感受。用意的理解,抓不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对作用的认识和感受。【难度难度】0.5

10、8 【区分度区分度】0.162.第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 (2分)【参考答案】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新地标。【测量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词意。【试题分析】对“败笔”意思的理解,试题不是孤立地仅仅是对词语理解的测量,“败笔”一词是针对与城市文脉形成强烈对比的城市新地标而言的,理解“败笔”也是理解该文段的一个关键。【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88分。得0分的考生表现为脱离语境答题,如:失败的作品,文中指失败的建筑。得1分得考生表现为信息整理不全,不是从“形成进一步反差”的句子作进一步思考。错误为意思解释不完整,缺主语或中心语。如:与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特

11、征不相吻合,而且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强烈的反差。【失分原因分析】对词语的理解缺乏与文本的结合,不善于从文本的主要内容中作提炼,不善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关键信息。【难度】0.94【区分度】0.16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参考答案】B【测量目标】在辨析与分析中理解文意。【试题分析】理解题干中“历史文脉”也是对文章核心概念的理解,它对整体理解和把握文意至关重要。选择题设计在这个

12、点上是希望考生在读解这一语段时,至少先弄清楚“历史文脉”所指的概念,对它的基本定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对选项作分析和辨析。【答题分析】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2.27分。4.阅读第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参考答案】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测量目标】段落内容理解,信息筛选与提炼。【试题分析】试题以简述关系形式呈现,对新、旧两地标的关系,与历史文脉的关系作理解。第段的语言信息,既有事例,也有上海过去和现代的历史建筑的比较。简述是对段落语言的理解中提炼和概括,而这一概括是对语言信息的筛选,也是对语言信息综合后的归纳。【答题分析】试题满分

13、3分,平均得分2.7分。得0分的考生表现为,对语段的总起句与过渡句不敏感,信息筛选选择细枝末节。如:互为映衬,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得1分得考生忽略了相互之间得联系。如:城市新地标应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即城市的政治历史文化特征相吻合,创新首先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得2分得考生答题也不完整,如:两者应和谐统一,新地标应是在原地标基础上进行创新。【失分原因妇分析】阅读中对语言的前后及条理关系的理解能力差,或理解中只抓只言片语,抓不住文章阐述的重点,以致筛选不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组织句子的能力比较差。【难度】0.9【区分度】0.20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5分)【参考答

14、案】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测量目标】理解全文,筛选整合信息,并作归纳与概括。【试题分析】试题要求联系全文,用80字左右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重点测量考生在整体基础上对5个信息点上的把握,5个信息点的筛选既有提炼,也有概括,更有对整篇文章的关注。【答题分析】试题满分5分,平均得分3.1分。得1分的考生答案过于简单,如:文化特色,或中国特色,或地方特色。得2分的考生审题偏颇不完整,不善于联系全文,只看最后一段,如:世博中国馆不是一味地复古,不求创新。它融入了中国

15、特色的红为底色和基调,这一色调是最典型的中国特色。它也与国家地方特点相协调,让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成为上海的城市新地标。得3分的考生审题对“中国馆”的理解停留于“中国国家馆”。如: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沿用了斗拱造型。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同时国家馆的“故宫红”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中国的千年历史在此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体现。有的考生,因字数限制,信息筛选不全面,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运用了斗拱榫卯穿插体现中国建筑特色,与国家馆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了江南园林的理念,然而,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东方哲学对天地的理解。得4分的考生答题要点还不够全

16、面。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斗拱为造型基础,主色调为最典型的中国元素“故宫红”,而地区馆引入了江南园林的理念,与国家馆“天地”呼应,使中国馆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失分原因分析】整体理解是语文最基本的能力,从上述列举的考生失分原因分析,主要在于考生阅读过程中不能很好沉浸,对文本的理解,语言的感受、信息筛选的提取和鉴别能力较差,有的考生信息整合和概括脱离文本,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对信息理解与筛选的欠缺,阻碍了他们对内容等的深入理解。【难度】0.62【区分度】0.26现代文阅读二(平均得分10.2分)阅读二命题设计思想:灯笼红是一片叙事性的散文,作者为文坛前辈牛汉,作品选自中国

17、文学大系。文章情深意浓,内涵较深,具有纯真的文学味,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基本主流。选取灯笼红的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要注意优秀的文学作品,关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组试题都着眼于对文意和内涵的理解,引导考生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思想。试题主要测量(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2)分析词、句、段与人物的关系及作用;(3)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5)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这些试题要求考生能把任何一个试题的点都置于文本作整体的理解,能综合考虑文章前后的脉络。只有这样,由试题开拓出的理解深度,才能形成对文本整体理解的深化。题

18、号测量内容能力与分值预测实测区分难度难度度识理分综鉴评记解析合赏价6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0.700.360.067分析人物的心理20.600.380.108理解语意,并概括特点110.650.630.209分析句子的含义30.600.600.2010分析或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的。330.350.420.0911分析或鉴赏文学作品文学形象和语言风格30.600.520.2712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技巧50.600.600.21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1分)【参考答案】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19、。【测量目标】能把握文中相关的内容理解“汉子”的意思。【试题分析】第6题出题的点在第四段,但对文意的理解要联系第六段的内容,尤其是曾祖母把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大啊!”的信息,与对我称“汉子”的叫喊,将这两点联系起来理解,思考就容易多了。【答题分析】试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36分得0分的考生,不联系内容,只求“汉子”的表意,及“汉子”在这一段的意思。如:曾祖母喜欢我或曾祖母向对待丈夫一样的疼爱我。得1分的考生理解不够全面缺少对有些描写的揣摩和感受。如:曾祖母已将我看为男子汉,非常疼爱我,在曾祖母的心理,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是她的欢乐。【失分

20、原因分析】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考生仅停留在表层意思,没有深入到文中对一些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的理解,甚至不与一些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相结合。【难度】0.36【区分度】0.067阅读第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2分)【参考答案】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测量目标】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试题分析】试题额两个细节描写,第一处描写曾祖母跪着掏瓜,“掏得很深”,将自己小半个身子“埋”进去了,这些动作都细腻地反映了人物地急切和希望快掏到地热切的心理。第二处的“瞅”“一口口”“吃”,既体现了对我的一种爱,也表现了一种心理高兴的满足。文章语言的这些描写是需要考生

21、在阅读中加以品味,在品味中体会它们的情感色彩。【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分0.76分得0分的考生答案比较典型地说明对“心理”这一词语的理解有偏差,有的理解为动作描写,有的理解为表现的是人物怎样的情感,有的理解为描写动作的用意,答非所问。如:体现曾祖母掏瓜的费力,对困难的事的坚毅和对亲人的仁慈;或:怕被人发现,体现对“我”的爱;又如:曾祖母将香瓜藏的非常深,是为了能让我吃到最成熟美味的“灯笼红”;在如:前者理解为年轻时不服输,后者理解为晚年满足。得1分的考生第一处理解为“急切”或“焦急”;有的第二处理解为“欣喜”、“欣慰”。【失分原因分析】考生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够,对人物形

22、象在文学作品中离不开情节:分作人物形象,要重视人物描写的方法等最基本的阅读要领掌握也不够。有的考生甚至忽视文本,不善体会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的性格,对作品主旨的理解不全。【难度】0.38【区分度】0.10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参考答案】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测量目标】理解句意,并作提炼和概括。【试题分析】分析此题,需要整合第(2)段至第(6)段内容的信息。【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27分。得0分的考生答非所问,如:说明曾祖母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中,“我”的内心深处,她已成为“我”生命的一个

23、重要组成部分。或:因为“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只记住她的手,别的什么也记不得。以及因为曾祖母关心着我,讴歌了曾祖母的伟大和无私地关怀。也有的考生摘抄原文:曾祖母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内腔之中。得1分的考生只答出其中一点,大部分考生能签到“年纪小,对往事模糊、不清晰”。得2分的考生基本能从“我”四岁那年曾祖母便无疾而终,对于她的记忆,只有模糊的一点,而这些都是美好的。如:“年纪小,印象模糊不清晰”;“不完整的、零星的、片段的”等角度思考。【失分原因分析】考生没有将“梦”与“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进行相似的比较,或不善于在阅读中从曾祖母对”我”的爱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缺

24、乏对文章的一些语言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也不善于从描写的一些事件中提取与试题相联系的要素,从”我”的记忆特点.”梦”的特点,留下印象的特点等作思考。【难度】0.63【区分度】0.209.第(6)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参考答案】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生命的存在。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有精神层面上的滋养。【测量目标】理解和分析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试题分析】第9题要求对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状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试题给出的标签,注意了三个得分点的清晰度,以及答题点与给出的句子各部分的一一对应。【答题分

25、析】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8分得0分的考生,对句子的含义不理解。如:曾祖母指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了,希望看到我长大,说明曾祖母十分关爱我,对死亡的恐惧。或说明作者对曾祖母记忆比较模糊,香瓜引出作者对曾祖母的回忆,且回忆中充满甜甜的香瓜味道。温暖幸福得像梦境一般美,更体现了曾祖母对作者的爱。有的考生审题出错,没有将关键词“我现在仍在”,“在我生命的里里外外”的含义说清楚。如:作者的心在颤抖,为一个多么疼爱自己的曾祖母而颤抖。得1分的考生,只理解了曾祖母对我的“影响”或“思念”或“不能忘记”。如:写出了曾祖母非常疼爱我,希望我能早日长大,以及如今的我对曾祖母的思念。得2分的考生,如:作者的曾

26、祖母虽已过世,但她的怜爱令作者难以忘怀,她的美好心灵通过抚摸深深地让作者感受到了,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失分原因分析】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善于抓住曾祖母对我的慈爱,至今还能使我感受到她的“隽仁而美好的心灵”等句子的理解,或借助第8题“一些梦一般的事迹”的美好,补充关于曾祖母的抚摸的记忆的语境中,用来作为对曾祖母与我之间情感及生命联结的渠道的隐喻和说明,包含着我抚今追昔、由表及里对自己生命经历的追想及感怀。由于不善于分析文章整体的情感,所以对这一句的含义,对文章整体阅读上的理解就缺乏了。【难度】0.6【区分度】0.22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参考答案】CE【测量目标】

27、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写作特点等。【试题分析】试题设计是从整个文章写作的不同角度测量考生理解的能力。【答题分析】试题满分6分,平均得分1.41分选正确的考生为23.5,EF选项为22.5,F项干扰性最强。【失分原因分析】考生抓不住阅读中的信息,如:对A项“少年时代”的辨识能力较差。不善于从文章首段“童年时期”,以及“我”4岁及以前的记忆等上作辨识。B项忽视了文中描写曾祖母晚年的温厚,而不是早年的刚烈。D项是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文章讴歌了母性的伟大,而不是故乡的美丽。F项是文章对曾祖母的形象的塑造,不是“塑造了农村老人的群体形象”,由于对主题理解上的缺失,是造成理解和选

28、错项的原因。【难度】0.47【区分度】0.09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参考答案】本文语言本色、平实。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测量目标】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文学形象、语言风格。【试题分析】灯笼红以写人为主,写草根平民的朴素生活,文章文风和语言自然朴实。【答题分析】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57分得0分的考生,对语言风格答非所问。如:本文对细节描写很清楚,以曾祖母对我的照顾作为文章主线,揭示了亲情的伟大。得1分的考生,对语言风格、概括主要内容以及赏析,三个方面只答对了一点。如:本文

29、点面结合,看似平铺直叙,但其中感情真挚,文章回忆了作者和曾祖母的点点滴滴,真情流露,特别是吃瓜的那一段细节。得2分的考生,缺乏主要内容。如:本文语言朴素、细致,曾祖母是农村无数老人那的缩影,体现出他们内心仁慈的美好性灵,表现出曾祖母对作者的爱,使文章有实感,令人回味。或本文通过质朴、纯净的语言勾勒了我的曾祖母隽永而仁慈的形象,富有乡土气息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得3分的考生能抓住要点,理解全面。如: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刻画出一个慈祥的农村老人的形象,如曾祖母掏灯笼红的片断,细致入微,平淡中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难度】0.52【区分度】0.27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

30、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测量目标】分析和评议文学作品的文学形象和表现技巧。【试题分析】第12题包含对文章修辞、结构和主题等的综合理解。两个喻是从不同角度生动表现了曾祖母晚年生活的生命状态的,作者将香瓜当作“灯笼红”,既写出了曾祖母外显特征,外貌的相似点,但又表现了她内心的心灵与美好。和价值有所体现,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答题分析】试题满分5分。平均得分3分。【失分原因分析

31、】首先是对两下比喻的内在联系缺乏思考,或提取不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主要表现为对文章的理解不深入,或对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的作用不理解,由此,考生感受不出比喻所要表达的意思。前者理解的缺陷,也必然会造成两者结合上的评析的困难,由于考生抓不住比喻含义的重点,要评的“点”也就突不出,何来之析?【难度】0.6【区分度】0.2113题默写【参考答案】(1)横柯上蔽疏条交映。(2)如弃草芥。(3)草木有本心。(4)其人虽已没。(5)双照泪痕干。(6)皆若空游无所依。(7)知耻近乎勇。【测量目标】文言名句识记【试题分析】能准确默写课内规定的文言句子,及考生学过或积累的句子。【答题分析】试题满分6分。平均得分

32、3分。得分情况:第(1)小题两空默写中出现了不少错别字。“柯”字有:轲、舸、苛、坷等。“蔽”字有:弊、壁、敝等。“疏”字有:梳等。“相映”有:相应、交映等。第(2)小题的“芥”字出现的错别字有:介、荠等。第(3)小题的“心”字错写成:性字。第(4)题“没”字错写成:殁字。第(5)的“痕”字错写成“横”。第(6)句的“依”字错写成“倚”。第(7)句答案大多数考生没选。【失分原因分析】考生死记硬背,不善理解性默写,写别字。八空中1、2两句选自与朱元思书和六国论,为三套教材共有的篇目,默写准确率较高,但不少考生因不理解词义而张冠李戴。其次是考生对高中语文教材的非共同篇目不太重视。3、4、5句分别选自

33、三套教材,抽样中这三句的得分率最低。【难度】0.50【区分度】0.47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篇名)。(1分)【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测量目标】文学常识的识记【试题分析】识记教材中规定的名家与作品,不仅要熟记,并能默写。【答题分析】试题满分1分,平均分0.49分考生错误表现为所学的课文篇目混淆。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等。其次是书写不规范,错别字主要集中“褒”“禅”二字上。【失分原因分析】试题测量对所学课文的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但暴露出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不重视,也反映出学生的书写不规范,写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难度】0.50【区分度】0.3715对

34、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参考答案】B【测量目标】分析和鉴赏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试题分析】4个选项都着眼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试题的这一设计,着眼对全诗的把握。【答题分析】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8分【失分原因分析】考生对诗歌的鉴赏的选项错误在于,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所表达的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其次,对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缺乏细微的辨别。【难度】0.6【区分度】0.15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

35、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测量目标】鉴赏和评价诗歌的语言思想和艺术性。【试题分析】试题从作品的炼字艺术与表达效果角度出题,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体现语言所表达的艺术效果。【答题分析】试题满分4分,平均得分2分。得1分考生:(1)只指出“雪”和“朱”这两种颜色,未能分析其中的用法,只粗略说出作者的“哀痛”的情感。如:“雪”、“朱”的颜色的代称,在此诗中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作者一种哀痛的心情。(2)套用一堆“生动形象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术语,缺乏内容分析。如:“雪”和“朱”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的年龄大。“雪”和“朱”调动我们的色觉,使那幅画面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36、。得2分的考生(1)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认识不清。如:“渲染”、“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如:“雪”和“朱”一个白,一个红,给整首诗以颜色的渲染,前者表达作者豪情壮志,而“朱早凋”体现了衰老,表达作者无奈、惆怅之情,两相映衬,抒发诗人虽有一腔热血而无力报效的无奈。又如:虚实结合,“雪”写出已生白发,“朱”表明容颜衰老,但思念依旧。从侧面表现出作者的哀伤之情。“雪”与“朱”有对比的效果,但却又让情感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有写考生对手法分析不全,对感情理解肤浅。如:“雪”字写出已值暮年,白发如雪一样争先长出,“朱”字写出容颜已去,年纪衰老;这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诗已经衰老,而哀叹无奈的情感,运用比喻

37、手法,更具体可感。得3分的考生:在两个手法分析时只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手法,忽略了另一个手法。如“雪”与“朱”运用颜色上的强烈对比,形象表现出年华易逝鬓发斑白而变色枯槁之景,从而从这形象的画面中引发作者感叹年华不再之情,表达了作者变法失败后归隐的想法。或:“雪”和“朱”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年华早逝,白发争出,容颜衰老,不负青春,更写出了有心报国却客居他乡的无奈及感伤之情。如:“雪”是代表斑白的头发,“朱”则是年轻的标志,诗人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从侧面抒发出对衰老的哀叹和衰老不可阻止的惋叹,托色彩以抒情,寓情于物,含蓄而深刻。得4分的考生:能准确判断比喻、对比两个写作手法,能联系全诗

38、的信息深入分析作者的情感。叙述条理清晰。如:作者用比喻手法,将头上白发比喻作雪,将过去年轻的面容之色以“朱”来描写,两者在颜色上鲜明的对比,从侧面写出了作者年轻不再已经衰老的情形,含蓄地寄托了作者寄居他乡壮志未酬的忧伤之情。又如:“雪”屯“朱”两字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将作者的头发比作“雪”,形象地写出作者发之白,白发之多;将作者原本的容貌比作“朱”,将原本的红光满面与现在的衰老形成鲜明对比,“雪”与“朱”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如今满头白发容颜衰老的形象,符合全文悲伤的基调,也为下文作者志未酬的哀痛作了铺垫。失分原因分析(1)缺少写作手法的分析。对表达效果的分析不善于运用写作手

39、法分析,有的考生分析甚至不涉及手法,或只写其中的一个手法,或将手法写成渲染、借景抒情、虚实结合。(2)把握不全诗歌的情感。有的考生只写作者年华已逝的哀伤,但未深入思考此时的写作背景是寒食节,忽视了诗中所写的“客思”和“但欲老鱼樵”,因而难以分析出诗人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和为官不快等情绪。难度0.50区分度0.33两篇文言文命题设计思想:一篇选择了唐朝史传文李翱的杨烈妇传,材料有所删改。一篇选择了明朝谭远春的小品文自序。两篇文章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杨烈妇传文字平实,叙事紧凑,形象鲜明。自序文字清丽,句式多变,点染山水,抒情议论。文言文的试题设计,既测量字、词、句,又突出对篇章结构的把握、艺术特

40、色的理解等,同时也强调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试题打通了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对“文”的阅读和理解的要求,体现了它们的共性大于个性的因素。文言文一主要测量:(1)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翻译;(3)理解材料,提炼与归纳内容。(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文言文二主要测量:(1)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3)根据上下文意,选词理解。(4)概括大意;(5)分析结构在文章中的作用。文言文一(平均得分8.44分)题号测量内容能力与分值预测实测区分难度难度度识理分综鉴评记解析合赏价17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10.700.340.2118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用法2

41、0.800.320.0219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60.600.440.4220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0.500.510.532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20.600.520.19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人谁肯固矣()(2)其必济()(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4)侃率之以乘城()参考答案(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测量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试题分析试题主要测量考生对课文中常用实词掌握情况,以及迁移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四个词语中,除“乘”外,其余三个词在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试题(1)出自过秦论;(2)出自促织;(3)出

42、自廉颇蔺相如列传;(4)出自课文之外的汉书.陈汤传。答题分析试题满分4分。平均得分2分。考生表现的错误为,望“词”生意,以及根本不理解词义。如:将“固”解释为:坚持、留下防守、坚持到底、保全、来、肯定等。将“济”解释为:齐心协力、救、得救、奏效、帮助、有用、给与度过、士气激昂等。将“相与”解释为:相机、接连、相互帮助、相互、与相比较等。将“乘”解释为:攻打、围、乘上、凭借、通“剩”、四马一车等。失分原因分析:从考生答卷的情况来看,“济”和“相与”的准确率略高,而“固”和“乘”解释得稍差。原因是对所学知识,缺乏迁移的能力,没有牢固掌握课文。其次是缺乏语境知识:对所学的词义不能根据语言环境做出正确

43、的选择。如“相”与在课文中出现过两种解释,一为一起,一为相互,此外根据语境应为“一起出死力来守住县城”,但不少学生还是译成了“相互”。对词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不理解,“乘”作为“登上”和“防守”在语境中可以有两个解释,实际难度已大大降低,但大多数考生仍不善于灵活运用,此得分率最低。对活用词的活用意义把握不准确。如“固”的本意是形容词“牢固”,文中应活用为动词“牢固地防守”“困守”,但不少同学解释为“坚持”,这样的解释,已和“牢固”完全失去了联系。难度0.52区分度0.33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

44、行参考答案B测量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试题分析A.介词,表示“被”。B.动词,表示“做”。C.介词,表示“对”。D.介词,“替或给”。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0.63分。从选项分析:考生错误率最高的是A项,达到62.1%,可见,对常见常用的虚词,考生掌握其基本用法的能力很差。其次,对于常见常用的虚词在文中的理解,考生也不善于联系上下文作推断。选项A、B项都为材料中的原文。C项选自课文项脊轩志。D项选自课文琵琶行。失分原因分析:常见常用的文言虚词,尤其是教材中必读课文,考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中忽视了基本知识的积累,迁移能力差。难度0.32区分度0.02试题的低区分应引起教学的

45、重视,要利用高中课文中的文言文教材,对常见性的虚词等知识,应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类记忆,包括对它们的一般和特殊用法要掌握。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参考答案(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测量目标理解句式,翻译句子。试题分析译句的重点是实词,词类活用和句式,翻译的原则是准确、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明白通顺。19题的第一句的关键词是“焉”、“职”和判断句式的三个要点。第二句的关键词是“虽”、“去

46、”、“然”。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答题分析试题满分6分。平均得分3.7分。失分原因:这两道翻译题还是比较平实的,既没有冷僻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语法关系,但考生的得分情况依然不理想,可见考生的文言基本功(常用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较差。难度0.44区分度0.42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参考答案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测量目标提炼与归纳内容.试题分析试题旨在测量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归纳与提炼。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分。得0分考生:看不懂材料。如:杨氏宁死不屈的坚强打动了众人。又如:想到如果自己的城市

47、真被贼人夺去的后果不可想象的糟而哭。有的考生不结合材料具体阐明,如杨氏态度诚恳,句句出自肺腑。有的考生不读题意,照抄原话。得1分的考生:只思考“杨氏”或“众人”一个角度。如杨氏对胥吏百姓动之以情,站在胥吏百姓的角度说话,为他们考虑。又如:他们觉悟应该共同奋战抗击敌人,扬氏的话很有道理。得2分的考生:两方面的角度比较全面,表述条理清晰。如杨氏“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百姓为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感动,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触及他们内心。或:杨氏为百姓着想,认为这是他们世代的故乡,不忍被敌人夺去,这番话让百姓感动,激发了一起抗战的决心。失分原因分析:(1)审题不到位。题干提问了杨氏的“一番

48、陈词”使得“众皆泣”的原因,显然答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杨氏的话的内容,二是众人流泪的心理活动。但许多考生都只有一方面的思考,因此得1分的考生为决大多数。(2)答题缺少概括能力,停留于就事论事的叙述。难度0.51区分度0.23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测量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试题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文中的杨氏为民办事,善于辞令,智勇双全,以弱胜强,都表现了她的一种民为国的责任性。文章的主题思想,不仅体现在人物的一言一行,而且文章的结尾一段作者的议论,也是点精之笔,具有卒彰显志的作用。在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文”的相通

49、的前提下,考试的知识也是相通的,它测量考生迁移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1分。得0分的考生:未能抓住材料所提供的事件所反映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只写出了性格的细枝末节。或审题不仔细答了县令的性格。如:知错能改,肯听别人劝,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又如杨氏性格直率,正直,有什么说什么,胆大心细,有责任感。或:正直,善于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再如:刚正不屈,做事果断,不因有地位而傲视百姓,平易近人。得1分的考生:在有勇有谋上只写出了“勇”或“谋”的一方面。或写出了这点未写出“深明大义”或“热爱国家”。如:杨氏谋略深远,思维全面,为大局着想。又如:杨氏坚毅刚强又聪慧,不畏死亡

50、。再如:杨氏是一个有胆识谋略,为民着想,能言善辩,正直有责任感。或:性格刚烈,有主见,临危不乱且深谋远虑。得2分的考生:杨氏具有大局观懂得号召民心,危难时刻不慌,可见其智勇双全。又如:善于辞令,机智勇敢,深明大义。或:明大理,清楚分析形势,有大志,有策略,忠于国家有爱国情怀。【失分原因分析】(1)答题思维不周密。大多数考生得1分,对性格的分析思考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不全面。(2)没有结合具体内容抓人物性格的要点。如杨氏劝县令的一番话可见其能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热爱国家,深明大义;杨氏对百姓的一番话又可见其智慧与勇气。【难度】0.52【区分度】0.19文言文二(平均得分5.87)题号

51、测量内容能力与分值预测实测区分难度难度度识理分综鉴评记解析合赏价22 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20.600.340.2123 理解句子的意思30.650.620.2124 结合文意作适当拓展10.450.450.3625 概括段意30.500.450.2626 分析结构篇章的作用40.500.410.34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参考答案】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测量目标】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试题分析】第22题第2段的画线句,用“秋”对应一年四季不同的形象作比喻,其重点在于突出“秋”的独特和我喜爱秋的原因。【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0.68分得0分

52、的考生,没有读懂这句话的含义,没有抓住表现手法来理解。如:秋给人带来清净无杂之感,轻松无愁之感,还有遇见好友之感。又如:好在说明作者认为其它季节都比秋要好。或:用一年四季不同的特征来喻人,引出下文。得1分的考生,能写出一方面的答案。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四季不同地特点,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它三季之景又与秋季形成对比。又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地清新、清净。或:更生动地体现了春夏秋冬地特点,更突出秋天的独特,引出文章的观点。得2分的考生,答题规范,能从手法效果写到句意到作者的情感,简洁而全面。如: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年四季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突出对秋的喜爱。又如: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年四季

53、不同风景,从而突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再如:通过比较具体生动地用比喻写出了秋较其它四季之清、静、洁、雅,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失分原因分析:有部分考生没有读懂试题,有的考生句子表达较长。其次,考生对此类题目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大多数考生只回答对表现秋的作用,没有进一步概括作者的情感。难度0.34区分度0.21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参考答案C测量目标理解句子的意思。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还在于对上下文语言的理解。作者认为“秋”与四季相比有着独特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是自己在游览“秋”的过程中,得之于自己心胸的清洁而来。所以,“我为那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答题分析试题满分2

54、分。平均得分1.9分。从各选项分析;A表达了作者与悲秋同样的观点。B表达作者与悲秋者的感情有着共鸣。D表达作者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这三项都与文章的内容不符合。C项表达了作者为那些悲秋的人感到悲哀的意思。难度0.62区分度0.21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参考答案动。测量目标结合文意选词理解。试题分析“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日“悲秋”,这一句体现了“动”的含义。答题分析试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39分。错误答案有:求、多、清、悲、冠、乐、纸、寻、动日等。失分原因:考生不理解“动”的解释是副词“动不动”“常常”的含义,因此难以找准该词。难

55、度0.39区分度0.30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参考答案(1)与山相知之乐(2)家居之乐测量目标概括段意。试题分析试题要求对第(3)段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分出结构与层次。其次能对每一层的意思作提炼与概括。由此,该段的第一层次应为:“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或本有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第二层次为“予乘秋而去,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根据各层次的文意,作提炼与概括。答题分析试题满分3分。平均得分1.3分。

56、得0分考生:没有读懂选文,或分层正确,但概括不正确。如:(1)1对悲秋者的议论2对寻秋者的感怀(2)1在山水自然中的感慨2家中五弟都有至性奇情。(3)1体会悲秋者的不同“悲秋”之感2秋景及感想。得1分的考生:能抓住第一层的“恍然”一词,但对第二层的概括较差。如:(1)1找心中的恍然使找灵山多恍然。2我的兄弟的至性奇情最高。(2)1天下山水意为恍然。2花花草草亦可让我快乐。(3)1作者有山水之感出于内心。2表达内心真实情感才足最令人快乐。(4)1在山中有恍然之感,没有“秋”感,为寻到秋。2在家有“秋”之感。得2分的考生:大致理解正确,但概括上不够准确。如:(1)1对于山水的感情。2家里和乐美好。

57、(2)1欧歌山水时的恍然之情。2家中之人的欢乐。(3)1入各山而恍然。2家兄们的“田园乐”。得3分的考生:能完整、清晰准确表述的答案不是最多,尤其是能下段内容中概括出“家居”一词的很少。如:(1)1“我”在秋季出游,在山水间徘徊难去。2家中兄弟在寻常家居之物间亦可乐。(2)1游历山水之乐2家居之乐(3)1作者游历山水徘徊难去,有恍然之感。对秋之喜爱难以释怀。2家中五弟也可在棚草径间寻找快乐。失分原因:文言文分层概括有一定的要求,加之考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较差,阅读不善于联系下文,并抓住关键加以准确概括,考生自然得分率不高。难度0.45区分度0.26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参考答

58、案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测量目标分析结构在篇章中的作用。试题分析试题在整体理解中突出了首尾作用,作者以“秋寻”为线索,在贯穿全文。答题分析试题满分4分。平均得分1.65分。得1分的考生:只分析了首尾的呼应作用,或只写出了开关的作用,或只提到了结尾的作用。如首尾呼应,写出了秋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秋的喜爱之情。或:本文开头引出作者的写作缘由与写作对象。结尾提出了“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的观点,突出秋寻的主题。得23分的考生,能从两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如:首段秋寻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对象与意图。引出下文

59、。尾段“秋寻”总结全文,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表现了作者对秋的热爱。又如:首尾呼应,与首段解释取名“秋寻”的原因,与末段强化“秋寻”的意义,使文章层层递进,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自然地引出了秋寻草地原因。再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秋寻”是全文重要的线索;有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还有如:首段提到赴友人约,正逢秋雨,道出秋寻的由来,末处提“秋寻”,是写寻秋在外,写秋寻的结果。首尾均写秋寻,前者为引,后者为收缩全文,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紧凑,结构清晰。得4分的考生,能分别从首尾的作用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语言表达较流畅,严密。如:首段提秋寻是总领全文,并介绍写文章的缘由,点名文章内容;尾段写秋寻

60、,升华主旨,“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又与文章首段呼应,使结构更为完整,文章浑然一体,意味深长。两者互相呼应,贯穿全文,意味隽永。又如: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交代此次为秋寻的原因,末尾则阐述了秋寻的定义特点,是本文的总结,文章主旨的深化。秋寻也是全文的线索。【失分原因分析】考生对开头或结尾的分析能理解,也习惯于仅分析开头或结尾的作用,或仅首尾呼应的作用,但要做到能分别对作用作分析,并综合自己的理解,思维的表达,或用概括的语言表述就不够严密,从中也暴露出考生平时的训练不够全面,考生易产生思维定势。【难度】0.41【区分度】0.34作文(平均分49.2分)作文命题设计思想:在简洁朴实中有思想,从最

61、习见的日常生活用语入手,以简洁而不雕琢的文字体现命题意图。“他们”一题,其开放性落实在题材、体裁、思想等多个层面,也可是全新的视角。希望给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考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作文成绩统计】一类卷337篇占总体的0.03;二类卷15704篇占总体的19;三类卷73087篇占总体的75;四类卷703篇占总体的0.07测量目标立意、选材、语言、布局等综合能力的表现。试题分析试题从常见的语言入题,思考的基点以“们”为抓手,引出“他们”,以达到拓宽空间,写群体的意图。用“我们、你们”与“他们”相联系进行比较,以体现试题所具有的思辨性。对题材、体裁、思想等多个层面,试题放宽角度,可以选取任何一个材

62、料、不同群体、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写作中思想可以驰骋,但选材的挖掘与自己的思想在有机结合的表达中,要体现出是我的手、表我的心。答题分析试题满分70分。平均得分49.2分。考生作文失分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作文的立意肤浅,思想混乱。2.堆砌和罗列材料。3.作文结构没有主次。不注意谋篇布局。主次不分,详略不当。4.说理不清,条理混乱。5.论证顾此失彼。6.语言表达追求华丽无内容。【失分原因分析】缺少对生活的洞察力,信息捕捉的能力,以及提炼生活的能力。由于视野不宽,思路狭窄,学识与见识缺乏,导致作文的立意肤浅,行文难免“养气”不足,这也是审题不清,概念混淆,提旨不准,材料和观点不统一

63、的主要原因。从考生选材分析,内容平淡的作文,都表现为题材陈旧,取材狭隘,甚至题材有撞车的现象。思维狭窄的考生,易囿于套路作文,内容大多平淡,记叙文缺少情感,议论文缺少论据,对社会、对人生更少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只是简单地语言累加与例子的累加,语言更是缺少灵性之光,动人之感。有创新和新意的作文:1、能“养”出心中之“气”养出心中之“气”的文章多为视野开阔,行文大气,立意深刻。2、说理体现思辨性。3、点睛之力,深化主题。难度0.70区分度0.32四、教学建议(一)阅读:1、现代文教学强势和不足的分析。从考生表现,分析语文教学现状,以下几方面引起了的重视。教学能够重视考试说明中有关测量目标的要求和内容

64、。在分析和综合能力上,加强了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训练。从考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分析,教学重视了对考生语言表述中思维的完整和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但整体看考生的答题表现,仍暴露出一些教学上的不足,其主要的问题:1、现代文教学中,忽视了引导学生从语言出发,立足课文,研读课文的训练。2、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差,不善灵活运用知识,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建议:加强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教学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文章,捕捉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教学中要把能针对不同文体提出不同要求,能从内容特点、思想感情、行文结构、社会意义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训练学生有整体阅读的观念。教学中要把握理

65、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学的重点,训练学生在文学作品中能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句与句、段与段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或者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训练学生“句不离口,拳不离手”的习惯,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培养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2、文言文教学强势和不足的分析。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该是一个学习和重点,大多数学校在教材教学之外均有大量的文言文补充教学,近年来的古诗文阅读大赛也促进了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但是,从高考情况来看,考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依

66、然较低,答题情况也能暴露出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1)课内的文言文教学落实不够。(2)教学中只注意语言教学而忽视文章的内容阅读与分析。(3)更普遍的一个问题是文言文教学的流于宽泛。教学建议:文言文的教学,一要回归传统的读读背背,二是要深化阅读理解,强调精读精炼。1、文言文学习要强调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的理解,但是更要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读读背背”;不只是背诵一些教材所规定的有关内容,更要加强对所学文言文的熟读。2、要利用高中的教材,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重视文言文教学的程序。3、要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4、对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指导,要能够按照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的学习步骤

67、,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二)作文n建议教学中要有效开展作文教学指导,加强教学研究,对写作教学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性”并能制定阶段性的系列作文教学计划,分列若干作文教学研究专题,做好作文教学备课,从以下几方面思考;n1、作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n2、重视平时的作文教学,抓好基本功的训练。n3、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n4、重视平时作文试题的设计、批改、讲评与修改。n5、作文训练要突破“三步套式”的写法。五、对试卷的评价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社会、学校、民间考试研讨会、学者专家等都有较好的反响和评价:1、试卷大气、朴实。体现课改精神。2、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的调整为37:43,名句

68、默写增加1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重视。3、阅读选文注重文学经典。4、试题设计注意整体性。5、试卷以合适的方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6、试题知识点、能力点的覆盖面比较大、分布比较均匀。7、试题注重与课文的联系。8、两篇文言文的测量各有侧重。9、所有试题给出具体、明确的答案,且按照要点分别设分,评分标准亦具体、明确,使阅卷中判分更为公正、合理。10、作文“巧、活、广”体现关注社会,体现思考的价值。六、问题和建议:n1、12题的这两个比喻都是形容曾祖母晚年的生命状态,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其特点。题目中用“喻”一词,答案讲“意象”的作用,有欠妥当。对王安石的诗歌要提供必要的注释,使学生对王安石有个全面的

69、了解。学生往往是担任丞相和变法失败的经历,因而有学生将诗歌主旨概括为王安石时光流逝身已老、变法失败欲告老还乡的感慨之情;而答案中对写作手法的分值分配也可有一定的灵活度。n21题对杨氏性格特点的概括,标准答案“爱国精神”有欠妥当,反映人物形象更为恰当。n2、主观性试题评分要尽可能客观化。评分可以将“刚性”和“柔性”结合,对答案或评分标准在作补充修整中,体现评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n3、高考语文要真正重视学生语文写字基本功的引导,将作文评分中考生错别字的扣分落实在实处。n4、呼吁高考语文阅卷队伍的稳定,已成为大家多年寄予的梦想,社会、学校等呼声强烈。时至今日,考试阅卷队伍仍处于严重的不稳定状态,阅卷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希望语文阅卷的组织能改变管理方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n5、要重视语文考试答卷纸规范使用的培训,加强学生训练后信息反馈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