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舞蹈神的舞蹈 傩戏傩戏制作:李覃制作:李覃中文中文21210211402102114021一,关于傩祭l<<古今事类全书>>说:“昔颛顼氏有三子,亡而为疫鬼于是以岁十二月,命祀官时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焉该文献载明了原始社会末期--颛顼之时就有了傩祭的活动 l<<事物纪原>>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则指出从周代开始有驱傩活动l孔子生活的时代,傩祭已经非常盛行,所以<<论语、乡党>>说,孔子有一次遇到乡人行傩,就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庙之阼阶观看二,关于傩戏二,关于傩戏l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傩” 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的人化、从娱神到娱人、从艺术的宗教化到宗教的艺术化的转变,傩戏应运而生了 l宋代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胃,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熏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而罢l释道隆<<大觉禅 师语录>>有一首诗曰:"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
"这首诗讲的是 南宋时期四川涪陵一带流行着戴假面表演的傩戏 流行的范围流行的范围l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 l今天,主要集中在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l原因: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日趋衰亡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分类分类l傩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l地戏l傩堂戏l变人戏地戏l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安顺及其周边地区的汉(屯堡人)、布依、仡佬、苗等民族中 l又称为“跳神”其演出不用戏台,而是在村中院坝里进行l每年演出两次,一次在新春佳节期间,演出时间断断续续约为半月,叫“玩新春”另一次在阴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之际,演出时间5天左右,称“跳米花神” l演员均为当地村民 地戏的四个部分:地戏的四个部分:l"开箱"是地戏正式演出前举行的一种仪式(祭祀),在黄道吉日举行。
届时全体演员身着戏装将装着面具的木箱搬到戏场,焚香化纸祭奠众神,然后开箱取出面具,演员依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将面具戴上,列队前往有关场所如寺庙、山林、河流驱邪逐疫每到一处,燃放鞭炮、焚香化纸,村民尾随观看,一派热闹而又神秘的气氛" l“扫开场” 在“开箱”仪式结束后,在锣鼓声中观众来到戏场,两名头戴面具的小童手持扇子、手帕走进场内,边舞边唱“扫开场”吉利诗文 l“跳神”这地戏的主体,是正戏l“扫收场”:正戏演完后,念唱纳吉逐疫诗文、宰杀雄鸡、焚香化纸,酬谢诸神,然后收拾面具装人木箱 抬回家中存放地戏演出遂告结束地戏的主要剧本地戏的主要剧本地戏演出有剧本,主要取材是那些历史上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如<<说岳>>、<<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等表演表演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 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 傩堂戏傩堂戏因地域和民族的不同,傩堂戏又有傩愿戏、傩坛戏、傩神戏、还傩愿、神戏、鬼脸戏、端公戏、师道戏、土地戏、师公戏等称谓。
流行在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 云南等首(区、市)的汉、苗、土家、布依、侗、毛难、仡佬等民族中傩堂戏傩堂戏是一种宗教祭祀色彩很浓的戏剧,演出前要举行复杂的法事演出结束,傩师要在"师坛图"前举行谢师仪式法事施行的全过程充满着森严、肃穆的气氛,使人感到已进人一种神秘、恍惚的"神化"境界 剧本上演戏剧均有本所依剧本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剧本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开洞>>、“<<开路将军>>、”<<押兵先师>>、<<开山莽将>>、<<关爷斩蔡阳>>、<<霸王抢先锋>>、<<李龙>>、<<歪嘴秦童>>、<<梁山土地>>、<<勾簿判官>>、<<钟馗斩鬼>>、<<安安送米>>、<<八仙庆寿>>等等都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名剧本 贵州省德江县流传的剧目就多达百余个,被傩文化学界誉为"摊堂戏之乡" 变人戏变人戏 变人戏是在阴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彝族“扫火星” 民俗活动中举行扫火星”活动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开场祭祀、表演戏剧、舞狮喜庆、收场祭祀(扫火星)整个活动从头到尾洋溢着浓厚的原始气息,充满着神秘感和神圣感。
右图: 撒种(上) 割荞(下) 面具面具面具是傩戏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 傩面具本身就是艺术百花园的珍品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 地戏面具地戏面具 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木和白杨 从人物造型上看,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右图:秦母(秦叔宝母亲)1 1,将帅面具,将帅面具地戏中的将帅,造型独特,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均由面部、 头盔、耳翅三部分构成 从面部的造型看,将帅面具讲究的是刀法明快,要求有棱有角,轮廓分明,既注重写实也注重夸张右图:将军裴仁基 2 2. .道人面具道人面具 或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为前来助战的神仙或修道之人 既写实又夸张,着重突出其精灵之气,使其形神兼备 他们不戴头盔而戴道冠, 相貌丑陋、怪异右图:鸡嘴道人3.丑角面具丑角面具•表现丑陋滑稽•地戏中的丑角面具使用得比较多,最常见约有歪老二、笑嘻嘻、老好人、烟壳壳、眼镜先生等。
•右图:歪嘴二4.动物面具地戏中的动物面具主要有虎、狮、犬、牛、马、猪、猴 这类面具在造型上或写实或夸张,以充分体现各种动物的头部外表特征和内有特征为雕刻的着眼点 右图:尚司徒虎保马傩堂戏面具傩堂戏面具 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 工艺技术不如地戏面具复杂和精细色彩的运用不像地戏面具那样复杂和绚丽 傩堂戏面具色彩较为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却以雕刻手段产生各种不同造型来完成戏中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的刻画 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 右图:周文王1 1、正神面具、正神面具•正神是一些正直、善良、慈祥、温和的神抵 •形象多为慈眉大眼、宽脸长耳、面带微笑•如梁山土地,慈眉善面、两耳肥大、神态安祥的老翁形象,整体形象显得稳重平和•右图:土地2 2、凶神面具、凶神面具 凶神是一些勇武、凶悍、威猛、狂傲的神抵,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 整体形象咄咄逼人线条粗扩、奔放写实的基础上作恰如其份的夸张,把他们雕刻成头上长角、嘴吐撩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满脸煞气等等之类的形象 右图:勾德盼官3 3、世俗人物面具、世俗人物面具l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世俗人物在傩堂戏中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
人物和丑角两类 l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正面人物面具造型多为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为写实,很少夸张和其它方面的装实,很少夸张和其它方面的装饰 l丑角面具则在写实的基础上丑角面具则在写实的基础上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突出滑稽的人物形象l右图:八郎(又叫甘生八郎)右图:八郎(又叫甘生八郎)变人戏面具变人戏面具 工艺很简单 ,蕴含着彝族关于人类进 化的思想 不用油彩精心描绘,色彩单一,只有一黑一白右图:阿达母(1500岁)傩戏的传播: 傩戏还没有自己的专业演出剧院,几乎都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目的 傩戏平时不演出,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 现在多为民间自娱自乐,或者有组织的进行旅游项目性质的表演 傩戏的舞台美术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风格为主展示出神奇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傩戏由于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的影响,仍保持着宋杂剧和古南戏的古朴风貌古老的傩戏在科学逐渐代替神成为人的信仰之后,在渐渐的退化,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呼吁拯救戏曲的“活化石”傩戏拯救:拯救:•华人摄影家晋永权推出摄影力作《傩戏古魂》它以文化“化石”傩戏为切入点,让人们在数字时代,重温东方文化的浓浓古意,并以忧虑的神情,回眸一瞥,去关顾行将失落的古老文明•《阆中傩戏要申报无形遗产 》(无锡新闻网报道)•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民间艺术奇葩——毛南傩戏面具重放异彩 》(新华网报道)•《皮影戏、傩戏被确定为河北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新华网报道)•1988年成立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它是由中国民政部批准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会员300余位学者遍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的十余年中,与有关省文化厅、艺术研究部门联合召开过以下有较大影响的国际学术性研讨会: •1990年 在山西省举行“中国傩戏学术研讨会” •1991年 在湖南省举行“中国少数民族傩文化研讨会” •1992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中国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 •1994年 在云南省举行“中国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云南傩戏、傩文化论文集》 •1996年 在北京举行“中国面具(假面)文化研讨会”,出版《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 •1998年 在河北省举行“傩俗、祭礼与民间戏剧研讨会”(曾获“日本国际文化交流基金”2万美元资助),出版《傩俗、祭礼与民间戏剧》等等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开通了自己的网站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神神是是我我们们的的影影子子??我我们们是是神神的的影影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