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课标做整合创案例强过程自然灾害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课标做整合创案例强过程自然灾害与防治(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课标做整合,创案例强过程依课标做整合,创案例强过程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防治党为民2009年5月7日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l1自然灾害的内涵:自然灾害的内涵:(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受灾体受灾体 如干旱、旱情增加、旱灾。干旱是一种缺水状态,往往是常态,连自然异变都不是,更谈不上是旱灾,但教材却按通俗表述,把干旱等同于旱灾;旱情加剧属于自然异变,异变不够大或不波及人类活动,只能是异变,否则构成自然灾害。l(2)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 灾害三要素是分析各自然灾害重要思维角度,应坚持采用灾害三要
2、素角度认识自然灾害,以落实自然灾害成因及相关地区环境特点和灾情分析的课标。 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l课标: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l第一课标“地域差异”实际是灾情大小的地域差异,“比较”的落脚点在于影响灾情地域差异的因素。“比较”前提是同种类、近似强度的几次灾害。造成差异的原因来自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状况的差异。l第二课标“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实际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放大或缩小到作用。“说明”即还需
3、要指出放大或缩小作用的主要途径及相关人类活动的表现。l这两个课标的落实可以通过整合为灾情大及其地域差异的结构图来进行。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1影响灾情大小及其地域差异的因素包括:影响灾情大小及其地域差异的因素包括:(1)距离与灾害三要素:)距离与灾害三要素: 距离(如震中距、地源深度)、致灾因子异变强度(如震级大小)、孕灾环境(地质、地形状况)、受灾体(建筑状况、经济密度)。(2)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放大放大”与与“缩缩小小”作用作用途径:途径:改变致灾因子异变强度(如排放坡地积水,降低滑坡体润滑度)不提此条。 改变孕灾环境稳定度改变孕灾环境稳
4、定度(如开挖山地坡脚) 改变受灾体易损程度改变受灾体易损程度(如降低房屋防震标准)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l2当前自然灾害发展状况当前自然灾害发展状况 灾害频率加快、范围扩大、人员损失下降、经济损失加剧。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l(4)自然灾害的限定)自然灾害的限定 一是自然属性,区分人为灾害区分人为灾害,如人为炸开花园口放水,随即导致洪灾。二是可能与人类不合理活动相关,但直接诱因(致灾因子)在于自然异变,如人为开挖坡脚修路,导致以后条件适合是发生滑坡灾害。不扩大为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不扩大为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因为这些问题多作为自然灾害形成的孕灾
5、环境。孕灾环境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现象,有利致灾因子活跃,频发灾害。灾害,反过来又恶化孕灾环境。如荒漠化环境有利致灾因子大风和沙尘增强,从而造成沙尘暴灾害,而这一灾害又可能扩大和加深荒漠化。一、最基本的概念一、最基本的概念自然灾害自然灾害l2主要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 课标确定3类9种自然灾害。人教版依据在发生四大圈层的部位,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其中前三类为重点。中图版按照灾害管理体制,分为地震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和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按人教版,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寒潮、旱灾;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生物灾
6、害。二、一个课标的解读二、一个课标的解读l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课标所简述的自然灾害的特点并非具体某一种灾害的特点,而是所有灾害共同的特点。教材对此中没有明确表述,应当补充。“结合实例”就是要求由几种具体某种灾害发生及过程特点,归纳出自然灾害的特点。 二、一个课标的解读二、一个课标的解读l自然灾害的特点自然灾害的特点(1)关联性 因果关联灾害链:串发型、并发型、串并发型。“祸不单行”。P15阅读(2)地域性 由不同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特殊性导致。(3)群聚性 由不同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相似性导致。P17阅读(4)群发性 由自然灾害周期性导致。P17阅读(5)突发/渐发
7、性 由不同自然灾害发生、持续过程决定。P13图三、先弄清致灾方式,再谈危害三、先弄清致灾方式,再谈危害l致灾方式致灾方式l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通过其自身方式,作用于受灾体,如旱灾通过增加干旱程度,导致大气、土壤缺水,从而直接作用于受灾体;旱灾也可通过关联的沙尘暴、蝗灾等次生灾害形式作用受灾体。所以致灾方式既包括具体形式,也包括次生灾害。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1、落实到课标大体相同,包括:l课标:分析(简述)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形成原因)。 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
8、教学体系l课标一实际上是从致灾因子角度分析自然灾害的产生原因或机制。“简述”是因为地质灾害的产生过程或机制非常复杂,故而只需要学生大致了解。 “机制”的含义是自然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过程和功能。较分析“原因”,不要求很深入,而是更加注意灾害形成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分析。 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l课标二“多发区”指某种或多种某种或多种自然灾害出现几率大的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指从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孕灾环境特点,即结合地质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分析,认识灾害与环境的关系,即从孕灾环境角度认识自然灾害。 区别于必修1涉及到自然灾害课标要求。必修1的自然灾害只是
9、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只是从天气系统或地质现象本身认识灾害,不牵扯做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系统分析,本质上不是灾害地理学。(2007年山东卷)年山东卷)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图2222反映了我国反映了我国1950-1991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重的地区( (写序号写序号) )并说明依据。并说明依据。2 2、分析、分析、两区旱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灾季节差异的原因。3 3、说明、说明区春旱引发
10、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害及其监测手段。l2005江苏文综江苏文综l39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分)l(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分)l(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分)l(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
11、地质灾害还有l_、_等。等。(2分分)4.左图中左图中C地区为湿润地区,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地势起伏,落差地下;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留时间短。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12、题。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分)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势低洼;主要位于平面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分)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l课标三可以在第一章第二节完成,但第一章第二节主要归纳的是自然灾害集合概念的特点,而非具体每一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另一方
13、面从对各种自然灾害整体认识的角度考虑,有利减少重复和概念混淆,建议把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放入以下各节中。各类自然灾害特点应从发生的时空特点、致灾方式、影响性等方面来说明。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l课标要求:1、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2、分析干旱的形成原因。3、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l实质上是研究旱灾形成的天气形势或系统,及其发生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深刻的认识这种灾害的原因和多发区的自然环境。l简述自然灾害主要特点,实际上是概述各类自然灾害的共同特点,
14、如相关性、地域性等,在第一章中已经完成。本课只对旱灾发生的时间、地域、危害方式及相关灾害作必要的梳理。l为深刻的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自然环境,应当通过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受灾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认识自然灾害的系统框架。本课只对旱灾这一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区进行自然环境分析,而不是对多种自然灾害的共同发生地域作自然环境分析。选修教材讲灾害必须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角度来展开,否则就和必修教材从自然要素讲灾害一样。l 必须明确干旱只是天气变化过程,只有在一定地域造成相应损失,才构成灾害,所以教学中必须严格说明旱灾,语言表述尽量不用干旱。 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四、依据课标整合教学体系l教
15、学目标:l1、结合中国干湿状况分布图,比较干旱和旱灾的不同,归纳我国旱灾多发区的分布。l2、结合08年冬至09年春北方旱灾,分析春旱形成的原因及其多发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l3、结合06年夏季川渝地区的旱灾,分析伏旱的形成原因及其多发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l4、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指出旱灾的主要危害及相关自然灾害,提出相应的减灾措施。 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l1分析灾害形成应从哪些角度进行? 致灾因子某自然要素异变 致灾环境自然环境整体的特点 受灾体主体是人类活动状况l2旱灾的致灾因子是什么? 大气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大气、土壤水分偏少。自然要素异变。 3分析旱灾多发地区的自然
16、地理环境要从哪些方面展开? 气候、径流、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即五个要素的相关性。 4分析旱灾的危害和防御措施应从哪些角度展开。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分析旱灾,应该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围绕致灾因子,分析孕灾环境,考虑作为受灾体的人类活动,才能够发现规律和问题,科学的防灾减灾。 http:/2009年年02月月05日日08:02南方日南方日报报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各地连发的高级别干旱灾害已肆虐了4个多月!农业部表示,此次干旱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受旱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 全国全国43%小麦产区遇旱灾小麦产区遇旱灾7省受旱麦田省受旱麦田1.43亿亩亿亩我国旱灾分布图 气候(天气、
17、气温、降水) 水文水文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地下径流) 生物生物(植被)(植被)地貌地貌 土壤土壤(墒情)(墒情)缺水川渝大旱 千万人喊渴 http:/ 2006年08月15日08:34 竞报 综合新华社电综合新华社电入夏以来,四川省和重庆市夏旱连伏入夏以来,四川省和重庆市夏旱连伏旱,遭受了旱,遭受了近近606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年来最严重的旱灾。目前目前重庆重庆4040个区县中,已有个区县中,已有3939个区县受旱,个区县受旱,480480多万人出现了临时饮水困难。据多万人出现了临时饮水困难。据8 8月月1414日日8 8时的资料分析,四川省仍有时的资料分析,四川省仍有7
18、373个县(市、个县(市、区)的旱情持续发展,未来一周内,四川区)的旱情持续发展,未来一周内,四川盆地大部分地方盆地大部分地方伏旱伏旱将进一步加重。将进一步加重。 我国夏季(7、8月)等压线分布图 气候(天气) 水文水文 (地表径流)(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地下径流) 生物生物(植被)(植被)地貌地貌 土壤土壤(墒情)(墒情)缺水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l旱灾危害归纳:归纳:农业:农业减产(作物枯死或不能正常结实)。工业、城市:用水更加紧张。生态恶化:土壤、植被缺水,径流减少,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差(咸潮、污水倒灌)、高层建筑地层不稳。诱发次生灾害:森林火灾、蝗灾 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l措施梳理:梳理:(1)人工干预降水气(2)修建水库(或回灌地下水),调节径流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跨流域调水,调配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水(3)保护植被,覆土保墒(薄膜、秸秆)植、土(4)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耐旱作物、灌溉技术),发展低耗水工业;治理水污染,循环用水。人(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人 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五、创案例强过程l一个有利发散和归纳过程的通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