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第一节德育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第八章第一节德育工作(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 德育与班主任工作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德育工作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即“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心理上(思想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狭义: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
2、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德育为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方向,是各育的灵魂,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概述 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主要是指德育过程诸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及其活动: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的体现者,是实施德育活动的主体,在
3、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即教育对象,包括学生个体和团体。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主体用以影响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3.德育过程的本质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即教育者(代表社会)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德育过程的本质为其主要矛盾所决定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育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将一定社会现有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转化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这实际上是一种通过促进社会道德个体化的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从受教育者角度来看,是受教育者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道德的社会
4、继承过程。德育过程的本质: 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三)德育进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部环境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
5、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成为人们确定其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因而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包括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它包括毅力和自控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细分为道德动机和道德意志,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反过来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行为反应。既有一般行为,又有多次练习所形成的习惯。包括道
6、德行动、道德评价、道德反馈和道德习惯。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一个人先有对某人的见义勇为,后又有对其入室偷窃,我们是判断他有德呢?还是说他道德败坏?诚如黑格尔所言,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道德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稳定特征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2.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相转化的: (1)在知、情、意、行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转化为行需要情和意的调节。提高道德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有了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又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样,道德
7、行为实践又反过来加深和提高道德水平,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2)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统一实现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3)知、情、意、行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端。但通常以知为开端,顺序发展,以形成行为习惯为终端。对年龄小、知识少、道德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可以从强化道德行为习惯入手;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和缺少温暖的学生,可以从关心、感化情感开始,增强其内心体验;对自制力弱者,可从意志训练入手,逐步培养其坚持性和自制性;当学生初具知识和道德思维、评价能力时,则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使其
8、找准人生方向。切忌脱离实际和“一刀切”。(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1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学生的思想矛盾是他对外界影响和教育要求的反映同他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多种多样:其一,个人倾向(动机、兴趣、意向等)与教育要求的矛盾;其二,认识上的知与不知、全面与片面的矛盾;其三,思想意识上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其四,知、情、意、行各心理因素发展水平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等等。错综交织,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动力。2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三)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部环境多方面教
9、育和影响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2.各种活动和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是德育的基础。(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还未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磨练,才能逐渐形成;的培养和磨练,才能逐渐形成;学生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善于“瞻前顾后”,既要看到过去受到的教育影响,又要为学生进一步发展考虑,打好思想基础。2.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的思想矛
10、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学生的思想矛盾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影响存在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境影响存在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时起时伏;回避或无视社会环境影响的广泛性,或要求学生不接触现实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认为学生“屡教不改”、“不可救药”,放弃教育,更是危险的。3.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交往之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交往之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具备相应的各种道德品质。这些道德品质都要在各个年级螺旋式地反复培养。4.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反复,善于引导学生在反
11、复中进步。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思想反复,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中进步。要求“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是不符合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的。三、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概述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1、德育原则是对历史上中外教育家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德育原则也是根据德育规律制定的,是德育规律的原理性运用。(二)学校德育的一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知行统一原则(三)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四
12、)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按现行的方针政策教育学生,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德育的方向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是德育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保证。2在德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德育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13、路线的要求。3引导学生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同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劳动联系起来,把德育落到实处。(二)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言行一致。这条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根据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规律提出来的。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政治理论、道德认识、行为标准去分析、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言行。2
14、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增长才干,培养良好品德,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作风。3教师应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行一致地给学生做出示范。(三)疏导为主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即疏导性原则,是指既要用事实和道理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和说理教育,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颜回曾高度评价他的老师孔子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识礼,欲罢不能(论语了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全面地了解并发现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优点。对学生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要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以时机、场合恰当的批评为辅。3建立合
15、理的规章制度,把耐心的说服教育同规章制度的约束结合起来。4组织学生参加正当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四)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要把对学生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和信任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要爱护、尊重、信任学生,激发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内心世界,师生间才能沟通思想,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问题和缺点,既要严肃批评,又要热忱帮助,禁止使用损害自尊心、侮辱人格的方法。2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坚决执行。要严而有
16、格,严而有理,严而有度。在学生达到某阶段的要求后,要善于及时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把他们的品德提升到更高水平。3教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如果做不到或者发现要求有不当之处,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说明和改正。(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统一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一个良好的集体可以培养学生各种优良个性品质,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可以教育好品质恶劣的学生。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就要耐心组织、精细培养一个
17、具有共同奋斗目标、正确的舆论、良好的风气和传统、2要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培养集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学生的过程。集体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要加强个别教育,通过教育个别影响集体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儿童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儿童。个性的教育是一个与集体的教育紧密相关的过程。”(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应主动地协调学校与家庭、社会及其它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它们按照德育任务、内容和目标,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坚持到底,使学生的品德按照统一的方向,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贯彻这一原则
18、的要求:1学校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有专人负责德育工作。2学校内部的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如学校领导、团干部、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教职工,对学生的教育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经常交换意见。3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学校的主导作用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网络,共同强化对学生的德育。4学校中的各个年级、各个班的每个教育阶段在教育内容、要求上应互相衔接,系统连贯。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原有的基础。德育的六个原则,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要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19、,全面贯彻各项原则,保证德育效果。第二节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德育途径(一)德育途径所谓德育途径,是教育者根据时代要求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过程中,所选择和采用的渠道或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1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具有教育性,也就是教学中永远有德育。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寓德育于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寓德育于学校管理工作之中学校管理是学校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在此过程中,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组织网络建
20、设,完善德育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管理者素质,注重和谐、民主、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校风建设,把德育贯穿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向上、向善、超越的心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3寓德育于课外、校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课外、校外活动之中4寓德育于劳动之中寓德育于劳动之中5寓德育于共青团、少先队及班级活动中寓德育于共青团、少先队及班级活动中以上德育途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当然也有其特殊的作用。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发挥以上诸途径的“整合”作用,以更好地完成德育目标和任务。(二)德育方法(二)德育方法 所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
21、个人的品德的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具体的德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及品德评价法等。 (一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恶,提高品德水平的一种方法。其基本精神是,重视向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以理服人,启发学生自觉性,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因素,引导他们不断进步。说服教育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德育的基本方法。因为无论运用哪一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都需要结合说服教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说服教育法
22、具体的形式很多,一般有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访问和调查参观等具体形式。说服教育法要取得较好效果,必须坚持如下要求: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3说服教育要有真实性。教育者讲的道理要符合客观实际,所举的事例、数据要真实,不能杜撰,更不能歪曲。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回避,不能粉饰。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并把“教育必须对学生讲真话”当作有效地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条件之一。4说服教育要有民主性。说服教育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二)榜样示范法(二)榜样示范法列宁有句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法是发挥
23、榜样的无穷力量来开展教育工作,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榜样的言行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德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形式很多,主要有(1)以革命领袖、英雄模范等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为榜样进行示范教育。在人类历史运用榜样示范性必须坚持如下要求1注意树立榜样的威信。榜样示范的作用与榜样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成正比。威信首先取决于榜样本身事迹的感人性。2 引导学生认识与了解榜样。3学习榜样必须见之于行动。(三)情感陶冶法(三)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就是通过自然
24、的、特别是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一种方法。运用情感陶冶法应遵循如下要求1注重师爱感化,“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教育者首先必须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情感为情境,通过“以情动情”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陶冶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2注重“以境育情”。即教育者要注重利用自然的或有意创设的具有情感陶冶价值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任何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祖国壮丽多娇的山河,举世闻名的文化古迹,美丽文明的校园,良好的校风、班风,健康活泼的学风等,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的情境。
25、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而憎恶丑行。”3注重艺术陶冶。高尔基说:“爱美使你心灵高尚”。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和德育是孪生姊妹,他说:“美育者,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要求教育者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在德育过程中更多的运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舞蹈、雕塑等文学艺术的美及其鲜明形象的感染力去陶冶学生的情感,使青少年学生在欣赏、评论、创作及演出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四)自我教育法(四)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为形成良好的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主要是为了养成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
26、行为表现不断进行自我解剖和自我评价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言谈行为的约束和支配能力,对外界影响的分辨与取舍能力。运用自我教育法应遵循如下要求1教育青少年学生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自我教育的关键。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周恩来总理也将自我修养要则七条挂在自己的书房中,用以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不断学习,用远大理想来激励自己,制订长期的自我修身规划,不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2要鼓励青少年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进行自我锤炼。我国古人所谓的修身养性,大多采用的是唯心的形式以及脱离社会实践的修养方法,典型的如“十年面壁”,“闭门思过”等。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们应该在改造
27、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去改造主观世界。离开社会实践,自我修养、自我锤炼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提高自身修养。(五)品德评价法(五)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表现,予以褒贬判断的一种德育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上进,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具有积极意义。品德评价法的形式主要有(1)奖励。奖励是对受教育者优良的品德行为给予肯定评价。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奖励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荣誉感、责任感及自尊感,从而成为学生上进的动力。奖励的方式有赞许、表
28、扬、奖赏。(2)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惩罚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责、内疚、羞愧等不愉快的情绪,从而鞭策自己吸取教训。马卡连柯有句名言:“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合法,而且必要,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学生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3)操行评定。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思想品德所做的比较全面的评价。包括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两个方面。运用品德评价法应坚持如下要求1根据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灵活运用奖励的方式。对学生的奖励要及时,要实事求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赏为辅。2对学生的惩罚要机敏、谨慎、公正合理。要注意惩罚绝不是体罚。3对学生作操行评定时,要以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学生,要实事求是。以上各种德育方法在功能上有所侧重。同时,各种德育方法又是互相联系的,任何方法都不应脱离整个德育方法体系而孤立地加以运用。所以,教育者应熟悉和掌握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并能够创造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