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85446767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全套(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历史必备大题术语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6、汉承秦

2、制,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位高权重,实际上是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汉武帝让平民出身的人参议要政,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7、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8、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9、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目的是使官员互相监督,以便于皇帝控制官僚机构。而实际效果是有限的。10、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11、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为以后

3、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12、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制的推行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1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在此时与西方的差距拉大。清朝的边疆政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统治。14、两次鸦片战争都是列强为夺取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15、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反映了19世纪后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掠夺更为严重的阶段特征。16、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开始反侵略斗争,目的都是维护国

4、家主权,而清政府卑躬屈膝。17、义和团运动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的阴谋。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严重19、面对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军民共同抗战,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20、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21、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政府腐败统治与列强侵华下的产物。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

5、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22、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23、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产物。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更具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4、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2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6、26、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 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27、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8、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29、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

7、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30、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建国纲领。3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3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3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的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5、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36、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

9、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7、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38、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39、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40、2

10、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4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42、在英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43、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掌握实权,权力至高无上,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创新的开始。44、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

11、构。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45、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确立了两大制度,即联邦制和共和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前者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而后者则以三权分立为指导思想,划分各权力主体的职权及相互制约关系。4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7、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48、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抨击资本主义,提出了一些天

12、才的设想。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49、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一种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50、俄国革命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也经历了从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夺权的转变。51、十月革命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5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阶段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5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土地兼

13、并导致耕者无其田,往往激起民众暴动。54、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治乱和政权的兴衰。55、古代中国,官营、私营、家庭和田庄几种手工业形式并存。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私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5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品。57、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58、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14、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又相辅相成。59、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业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60、“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都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61、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62、194

15、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63、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64、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65、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6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

16、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67、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68、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69、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70、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71、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