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85437903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人口、人种和民族n人口与发展n人口分布与迁移n人种n民族 n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加快。世界人口每增长1个10亿,所用时间逐渐缩短。 世界人口的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时间。从19世纪初至1930年的100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2个10亿的增长过程。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1960年已发展到30亿(30年)。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15年),至1987年突破50个亿,到1999年,仅用了12年时间就突破了60亿。(一)农业革命之前

2、的人口n1万年以前,人口1000万。采集、狩猎n1.极低的人口密度:公元前3000年,世界总人口4000万,每平方千米0.5人.n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n3.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利于生活的地方n4.人口分布与迁移.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方.生活需要常迁移.(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万年以前出现农业,农牧业代替了采集与狩猎,成为人类的生产方式.1. 高人口密度2. 出生率和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饥荒、疾病和战争等原因。3. 出现定居的村落4. 出现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及社会阶层分化(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1750年左右机械化生产开始,进入工业社会,主要特征:

3、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完成财富积累。 1. 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下降:18世纪中叶开始从欧洲开始出现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是: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直接原因是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2. 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人口出生率上升,原因复杂,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逐渐下降,原因:限制家庭规模;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出生率的下降;经济因素,静止使用童工,使孩子多成为负担;城市发展,改变农村大家庭的观念。3.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15、16、17、18世纪人口分别增长:28.2%,11.9%,47

4、.5%,80.6%。但不同国家、地区情况不同,发达地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下降,发展中地区后期死亡率下降,出生高居不下。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二、人口转变理论模式 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一)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n1. 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1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总结出法国人

5、口增长经历了三个序列:第一系列即原始阶段,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后是出生率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n2.1944年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了兰迪理论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他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高低高”阶段、过渡阶段、“低低低”阶段。他的学生寇尔对五个阶段重新命名,提出了各阶段的数量界限(课本P80)n3.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融合了上述观点,提出“五阶段”模式,在国际影响很大: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再

6、次处于静止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降到低水平,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5)减退阶段,出生率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出现负增长(二)人口转变模式n1、西北欧模式发达国家模式n 经济增长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社会经济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2、发展中国家模式:n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给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根据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差别,也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除了极端类型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

7、家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这种转变类型代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转变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n1950-1970 早期扩张阶段,n7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n90年代开始,后期扩张阶段n2020年低位静止阶段n第四次课 2008.9.17 往前的内容三、人口与发展n(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n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n(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n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

8、、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n(三)(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n1. 适度人口的概念适度人口的概念n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 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n 2. 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探求适度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n(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

9、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 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n(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 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n(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

10、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 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第二节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与迁移n一、人口分布n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n中国人口分布n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n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 (一)(一) 人口分布的测定人口分布的测定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二)世界人

11、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88.5%集中在北半球,且集中在北纬20-60度之间,距海岸线200公里集中世界人口的一半。 (1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地图上取消陆地与海洋,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大陆),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年代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

12、一文中提出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分布不平衡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

13、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n第五次课n2008.9.18二、二、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n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n人口迁移的形式n人口迁移的机制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 .人口迁

14、移的空间规律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美国美国拉文斯坦提出的七条迁移法则(研究欧洲19世纪后期人口迁移趋势得出的结论)。 现在现在主要是从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迁移;从农村向城市迁移。19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世纪人口迁移状况第三节 人种n一、人种的划分n 人种:人类的种族,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n(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以保有共同的遗传自然特征为依据。n1、毛发:亚洲人直发,欧洲人波状发n 非洲人羊毛卷发n2、肤色:亚洲人黄,欧洲人白n 非洲人黑n3、身高、头颅形状、鼻形、血型、指纹:(二)世界种族划分:四大种群12个种族n1、白色种族群:皮肤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

15、,鼻高目蓝。n 世界分布最广:欧亚、北非、西亚、南亚。n 白种人分三组:北欧种族、南欧种族、印度种族。n2、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n 世界分布:亚洲、美洲的土著居民。n 黄种人分三组:蒙古族、美洲印第安种族、爱斯基摩人。n3、黑色种族群:皮肤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n 世界分布广泛:非洲、美洲。n 黑种人分二组:尼格罗种族、不须曼种族。n4、棕色种族群:皮肤深、儿童头发有时为红色或亚麻色,头发卷曲,鼻梁高而不扁,唇厚但不外翻。n 世界分布最广:太平洋及其太平洋群岛上(太平洋土著)。n 棕色种族群分四组:澳大利亚种族、美拉尼西亚种族、波利尼西亚种族、密克罗尼亚种族。

16、二、人种与地理环境n(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n人种起源与距今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人体形态差异很小,在适应不同的环境过程中形成不同的人种。n 古代蒙古族人,生活在亚洲东部草原和半荒漠的环境,风沙大,日照强,加上季风影响,皮肤呈黄色、中鼻型,鼻孔宽而鼻管深藏,具有防寒防热的形态,眼色深。-黄种人n白种人生活在欧洲东北部,气候寒冷潮湿,日照少,皮肤、头发、眼睛颜色浅。鼻型因为防冷而向狭鼻发展,形成波状发型。n黑色人生活在热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炎热潮湿,皮肤黑而鼻型宽,产生卷发型。n(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n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人种。n人体肤色:色素日照有

17、关。n鼻子:热带鼻宽,寒冷地区较长而突出,吸进的空气可以暖化。n眼型:寒冷地区眼睛颜色浅。热的地方眼睛颜色深。n头发:寒冷地区波状发型。三、种族主义和种族冲突n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任由“优等”、“劣等”之分,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这种论调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15世纪到19世纪400年间有1亿黑人被屠杀或贩卖。第四节 民 族n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n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8、人种是属于生物学范畴。(一)民族的形成n在远古时期,血缘家庭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距今4-5万年(旧石器晚期)进入氏族时期-若干氏族组合成胞族-几个胞族形成部落(血缘发展成为地缘)-部落联盟(部落和部落联盟具有原始民族的特征)-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国家和阶级,伴随者出现民族(稳定的人群共同体)n第六次课 2008.9.24,内容往前(二)民族的特征n1、共同语言:语言和民族不是完全对应,多个民族使用一个语言。n2、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地域长期生活形成稳定的统一体。n3、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人语言、频繁的交往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n4、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进程,形成

19、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级心理情感等。二、世界民族的分布n目前,世界上民族有3000多个,1亿人以上的有7个。n 汉族:12亿多人口,97.8%在中国,其他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美国等n 印度斯坦人:2.64亿,99.7%在印度,其他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n美利坚人:2.1亿,99.3%在美国,其它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n孟加拉人:1.9亿,58.7%在孟加拉国,41.2%在印度,其它在尼泊尔、英国等n俄罗斯人:1.6亿,主要在俄罗斯及其独联体国家n巴西人:1.4亿,99.7%在巴西,其他在巴拉圭、阿根廷等n日本人:1.25亿,98.7%在日本,其他在美国、秘鲁、加拿大、 巴西。三

20、、民族的迁移与集聚n民族的自形成就不断发生迁移和集聚,促进文化交流。n1、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迁移:通过白令海峡冰上通道迁移到美洲。n2、非洲人被迫迁移:n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出现的迁移。n4、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n5、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n一个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接触,受其影响,发生变化,形成整合。世界上有几个典型的融合案例。n1、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融合:印第安人受美国白人文化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面包代替玉米,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代替大家庭,住房:砖房代替土房,交通工具:小汽

21、车代替马车,语言:英语普及,年轻人不会讲印第安语,婚姻:外族通婚。n2、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的整合:早期西班牙人到拉丁美洲是不带家眷的,出现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结婚;后来非洲黑人进入拉丁美洲,黑人与印第安人通婚。n3、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n4、移民与民族的整合:20世纪末出现大规模的移民,出现民族文化的整合。第五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n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n1、民间文化(民俗):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传统文化。n2、流行文化:代表当今风行、大众、时尚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动向,变化快

22、。流行文化是以城市为基础的。有些也有保留下来成为传统文化。二、民俗与环境 民俗包含: 物质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运输; 社会民俗:节日、岁时; 精神民俗:巫术、宗教、信仰、民间禁忌; 礼仪民俗:出生、成年、婚姻、丧葬等礼仪; 口传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言语)、民间艺术传承。(一)民居n民居与环境关系密切n1、建筑材料与环境n2、建筑布局与环境n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与环境(二)饮食民俗n饮食民俗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反映在主食上n 我国南方与北方的主食不同。 南方:米 北方:面(三)服饰文化三、流行文化n世界性的流行文化n1、运动项目n2、服装n3、快餐n4、流行音乐n作业: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