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章 学前儿童根本动作练习学前儿童根本动作练习目录基本动作的分析基本动作的分析走步动作练习走步动作练习跑步动作练习跑步动作练习跳跃动作练习跳跃动作练习学前儿童根本动作练习•根本动作是人体最重要的活动技能,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用技能,也是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根本动作的种类有:走步、跑步、跳跃、投掷、平衡、攀登和钻爬等• 遗传因素 顺序和水平〔前提与根底〕•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实际水平〔促进作用〕第一节 根本动作的分析基本动作的分类基本动作的分类动作的基本要素动作的基本要素动作形成的生理机制动作形成的生理机制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顺序动作发展的顺序第一节 根本动作的分析•一、根本动作的分类• ①根据人体生理结构特征分类:开展臂部的上肢动作、开展腿部的下肢动作,开展躯干的动作,开展全身的动作等等;• ②身体素质特征:开展速度的动作,开展力量的动作,开展耐力的动作,开展灵敏的动作,开展平衡的动作等等;• ③身体根本活动能力特征:走步、跑步、跳跃、投掷、攀登、钻爬等;• ④动作组成的根本结构与特征:周期性动作、非周期性动作•二、动作的根本要素•①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姿势:起跑姿势、预备姿势、助跑;跳跃动作的落地“平衡〞、幼儿跨跳后继续的“减速跑〞。
•②动作的方向和路线:方向由“面〞来确定;路线分直线与曲线•③动作的幅度和距离:摆臂动作的幅度、走幅•④动作的力量:肌肉紧张的能力•⑤动作的速度:动作完成的快慢•⑥动作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次数•⑦动作的节奏:各个动作之间按特定顺序和时间间隔的比例交替进行〔意义:协调、美感〕•⑧动作的协调:各个动作之间和动作各要素之间,以及动作与人体机能间的协调〔时间与空间上的配合〕•三、动作形成的生理机制•1、学习和掌握运动机能,其本质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2、体育活动中所掌握的一切动作机能,实质上就是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3、经过反复强化,使感觉中枢和运动觉得动觉细胞发生暂时联系,建立了一连串的阳性和阴性的条件反射系统,即形成动作技能•4、动作机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比一般的动作形成的条件反射更为复杂,表现为:•①参与形成动作的条件反射活动中枢有许多个,既有运动中枢,又有视、听、皮肤感觉以及内脏活动中枢;•②反射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连串的;•③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着重要作用•5、形成动作技能的过程:•①泛化过程: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兴奋的扩散,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就出现泛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动作不协调,肌肉不该收缩的也收缩了,有多余动作,费力。
•②分化过程:经过不断的练习,对动作的内在规律逐渐理解,也逐渐消失一些多余的、不协调的动作初步建立动力定型,但不稳定•③稳固过程:通过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稳固,到达稳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动作趋于稳固阶段•④自动化阶段:出现自动化,自动化就是进行一套动作时不必有意识去控制也能完成•四、学前儿童动作开展的规律•1、人类婴儿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仅有两种身体活动:•①人类种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如吸吮、觅食、抓握、行走等;•②一般性的身体反响活动,如蹬脚、挥臂、扭动躯干等•2、此后的一年中,婴儿要经过抬头、翻身、坐、爬、站等动作的学习,最后才能学会直立行走、跑、跳等•3、婴幼儿动作的开展与其身体、大脑、神经系统及心理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表现出一定的时间顺序和客观规律,具体表现如下:•①由手至尾头部动作 躯干动作 手臂动作 • 腿足运动 • ②由近及远头、躯干动作 双臂、腿部动作 • 腕、手动作• ③由粗到细大肌肉动作 手脚精细动作• ④意识性逐渐增强。
无意到有意的开展•总体而言:从最初的整体性、全身性向局部化、专门化过渡•五、学前儿童动作开展的顺序〔P85〕第二节 走步动作练习•一、走步的意义•定义:走步是双手、双脚协调配合,有一只脚始终支持地面的周期性动作•意义:•①使儿童进入一个较为自由和能够独立活动的时期,获得了扩大认识周围事物和外界交往的可能性和自主性•②儿童身体锻炼的手段之一〔60%的全身肌肉参加动力性的练习活动,心率可达120次左右/分〕•二、走步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1、走步动作的特点:• ①动作要放松、自然,上体要保持正直〔最根本要求〕〔减少负担、促进发育〕• ②合理、稳定的节奏〔省力〕• ③符合生物力学特点〔省力、提速、平稳、优美〕• 正确的姿势:脚落地时,两脚的内侧根本保持在一条线上〔叉腿走步〕脚尖稍向正前方〔外八、内八〕• ④两臂适度前后摆动〔平衡、加大步幅、调节步频、省力、美观〕• ⑤脚落地时要轻〔减少阻力〕•2、走步动作的根本要求• 上体要保持正直,自然挺胸、头正,眼睛向前方看,肩膀肌肉放松,以肩为轴,两手臂前后适度地自然摆动,向前摆臂时肘部稍弯曲,幅度要随步幅而定;步幅大小要适宜、均匀,抬腿要向正前方,两脚落地时要轻,脚尖稍向前方,防止“内八字步〞或“外八字步〞;走步时,精神饱满,节奏感强 。
•3、学前儿童时期走步活动能力开展的特点〔91—92〕•4、走步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价值• ①形式及价值:P92• ②活动目标: P93•三、指导学前儿童走步活动的建议•①运用多种形式提高走步的能力•②练习的重点是腿部和躯干的姿势•③创设优美和平安的走步环境第三节 跑步动作练习•一、跑步动作的意义•定义:跑步是双手双脚协调配合,两脚有一个同时离开地面的腾空阶段的周期型的动作•意义:•①儿童身体锻炼的重要手段•②开展身体素质,积累实践和空间的经验,促进时间直觉和空间直觉的开展•二、跑步动作的特点及根本要求•1、特点:•①两脚有一个同时离开地面的阶段,称为腾空阶段•②跑的每一步可以具体分为脚着地的支撑阶段〔落地和后蹬〕和两脚离地的腾空阶段•2、根本要求:• 跑步时向后蹬地用力,向前摆腿方向正、幅度大,膝放松;用前脚掌先着地,脚尖朝前,落地轻而稳;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眼往前看,用鼻或口鼻同时呼吸,自然而有节奏圆圈跑时,整个身体自然向圆心方向倾斜•3、学前儿童跑步活动能力开展的特点〔95—96〕•4、跑步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的价值•形式:P96•价值:P96•5、学前儿童跑步动作活动目标:P97•三、指导学前儿童跑步活动的建议•1、合理安排活动量•2、关注形成跑步的正确姿势•3、注意平安教育•4、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鼻子吸气,嘴巴呼气〕第四节 跳跃动作练习•一、跳跃动作的意义•定义:跳跃是全身各器官密切配合,由两脚蹬地、腾空和落地的三个阶段组合的非周期性动作。
•意义:•①有效开展肌肉力量,特别是对开展腰部和下肢肌肉的力量起很大的作用•②促进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机能开展•③能开展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勇敢、果断等优良品质•二、跳跃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1、特点:•①形式丰富,包括预备、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有原地和助跑两种形式,预备动作是屈腿、体前屈、臂后摆;要求中速、短距、自然放松,不要捣步、减速•起跳阶段:有单脚跳和双脚两种:单脚起跳时,起跳腿要用力蹬直,摆动腿要快速,幅度大;双脚起跳时,腿蹬直、臂摆起用力蹬决定了高度和速度•腾空阶段:越过障碍、不越过障碍,障碍有垂直和水平之分,根本任务是:保持平衡、不触及障碍物、完成摸物等•落地阶段:有单脚和双脚之分,单脚落地要求继续向前跑动根本以缓冲不要停顿,双脚落地要求屈腿缓冲,保持平衡•2、根本要求:• 屈膝摆臂,四肢协调,用力蹬地跳起,落地动作要轻,全身保持平衡•3、儿童跳跃活动能力开展的特点〔99—100〕•4、跳跃活动练习形式及锻炼价值P100•5、学前儿童跳跃动作的活动目标P101•三、指导学前儿童跳跃活动的建议•①选用适宜的跳跃种类•②重点是起跳和落地•③要因材施教•④符合运动卫生的要求〔柔软的沙地草坪,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第四章第四章 学前儿童根本动作练习学前儿童根本动作练习目录投掷动作练习投掷动作练习攀登、钻爬动作练习攀登、钻爬动作练习平衡动作练习平衡动作练习第五节 投掷动作的练习•一、投掷动作的意义•定义:投掷动作是全身肌肉协调配合下,通过上肢用力作用于投掷器械,使之产生加速度的非周期性动作。
•意义:•①增强上肢、腰、背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②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上肢及肢体的调整能力•③有效提高视觉运动能力的开展•二、投掷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1、投掷动作的种类和特点•① 种类:掷远、掷准•②掷远:• 目的:将投掷物尽可能投得远一些• • 特点:挥臂、甩腕动作十分关键,要善于合理地利用上肢及腰背部位肌肉的力量;在挥臂、甩腕掷时掌握适宜的出手角度与出手时机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投掷物行进的方向和远度 • • 动作种类:正面投、背后过肩投、半侧面投、半侧面转体肩上投掷等• • 重点和难点:挥臂动作、转体动作•③掷准:•目的:尽可能投掷物击中指定的目标,靶有静止和活动之分•特点:需要具有一定的肌肉力量;具有良好的目测能力及动作的准确性;难•动作种类:肩上投、胸前上抛、胸前下抛、地上抛滚球等•2、投掷动作的根本要求•①肩上投掷根本要求:•预备姿势:半侧面站立,两脚前后开立约与肩宽,重心在后脚,稍后仰并转体约45度,臂后向上高举肘关节微屈,眼往前看•用力动作:蹬腿、转体、挥臂,甩腕将投掷物投出•②拍球根本要求:• 两脚自然站立,腿稍弯曲,上体稍前倾。
拍球手和肘自然微屈,五指自然分开,手心向下,用手臂、手腕和手指力量拍球开始学时可“打〞球,然后逐渐做到“按压〞行进拍球的动作根本不变、主要是拍球点应在球后上方•③抛球根本要求:•双手抛球:两手在胸前托住球,用摆臂、抖腕的力量将球向前上方抛出,两臂用力要均匀•双手接球:根据来球的方向主动伸出双臂迎球,手腕后仰,手心对来球,手指自然分开微屈,两拇指成八字形,等球将要抛到胸前时,两手迎接球后迅速屈臂收回至胸前•3、学前儿童投掷活动能力开展的特点P104•4、投掷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价值P105•5、学前儿童投掷动作的活动目标P105•6、指导学前儿童投掷活动的建议•①上肢力量练习与强度较大的全身活动〔跑步、跳跃〕组合在一起;•②指导投掷动作的重点是全身肌肉力量的协调活动;•③让儿童双手尽量都参与练习;•④贯彻循序渐进的原那么,距离由近到远,目标由大到小、由静到动,投掷物由轻到重;•⑤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提快乐趣性与积极性•⑥平安、道德教育第六节 攀登、钻爬动作练习•一、攀登、钻爬动作的意义•概述:攀登和钻爬动作都是运用手脚协调配合的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一种身体活动技能,也是锻炼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良好手段。
•意义〔攀登、爬〕:•①增强四肢肌肉的力量,增强腹背肌的力量,开展身体的控制能力;•②推动全身血液循环,利于心血管的生长发育;•③提供开阔视野的良好条件,有效促进感知觉的开展,尤其是空间知觉的开展;•④增强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的开展•意义〔钻〕:增强腿部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开展身体动作的灵敏性,提高平衡能力•二、攀登、钻爬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1、攀登动作:•①攀登动作的特点及根本要求:• 常用的攀登器械是攀登架、攀登助木等;• 攀登方法:一种是两手先握上〔扣握〕一格横木,然后两脚向后登上同一格的横木,这种攀登法易掌握;另一种是两手〔扣握〕两脚交替向上攀登,难度大,水平高•②学前儿童攀登能力开展的特点P108•③攀登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的价值P109•④学前儿童攀登动作的活动目标P109•2、钻动作:•①钻动作的特点及根本要求:• 特点:儿童的身体通过有规定面积和形状的障碍物• 根本要求:根据障碍物的面积和形状,改变身体的姿势,顺利地通过规定的障碍物• 方法:• a、正面钻:要求身体面向障碍物,屈膝下蹲,低头弯腰,紧缩身体,慢慢地移动双脚,从障碍物的下面钻过。
• b、侧面钻:要求身体侧对障碍物,两腿屈膝,低头弯腰,前腿先从障碍物下伸过,身体重心前移,前腿改为屈膝,后退跟着钻过障碍物•②学前儿童钻能力开展的特点P110•③钻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的价值P110•④学前儿童钻动作的活动目标P110•3、爬动作:•①爬动作的特点及根本要求:•特点:双手双脚着地、双手双膝着地、肘膝着地或身体俯卧在地面,向前行进的周期性的动作•动作种类:手膝着地、手脚着地;爬越〔碰或不碰障碍物〕、钻爬;•②学前儿童能力开展的特点P111•③爬活动练习的形式及锻炼的价值P112•④学前儿童爬动作的活动目标P112•4、指导学前儿童攀登、钻、爬活动的建议•①儿童需要在成人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反复的练习,逐渐地体会这些动作的要领,逐渐地提高协调性和灵活性•②要对儿童进行平安教育,学会躲避风险的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③注意调节活动中的负荷量•④购置适宜儿童活动的设备与自己动手制作器械相结合第七节 平衡动作的练习•一、平衡动作的意义• 促进平衡器官的开展;提高在各种活动中〔走、跑、跳、钻爬、攀登等〕的平衡能力;培养勇敢、沉着等优良品德;提高适应复杂环境中的生活能力。
•二、学前儿童平衡动作的特点和活动目标•1、学前儿童平衡动作的特点• 3岁左右孩子平衡能力较差:•①走跑遇到障碍物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在快跑、转弯、突然停止、自高出跳下时不能及时调节身体平衡,易摔•②能走平衡木及窄路,但无法平衡,且需要时刻注意步调• • 5、6岁幼儿平衡能力提高•①走平衡木时能保持身体正直,四肢协调,并能在平衡木上展示动作•②6岁孩子能掌握滑冰、骑自行车等运动技能•2、学前儿童平衡动作练习的种类及根本要求•种类:•①动力性平衡,包括窄道移动〔上下、平斜、宽窄〕和旋转〔起踵不起踵、闭目与否〕,持物有持物与否、附加动作与否之分•②静力性平衡,有单脚站立等•3、平衡练习的动作方法和要领•①走平衡木:上体正直不晃动,头正颈直,眼往前下看,两臂自然摆动,步幅要小,动作自然轻松•②旋转:幼儿园较常用的是双脚交替为轴的旋转旋转动作的上体要直,两臂自然伸开,帮助旋转和维持平衡双臂可叉腰或上举•③单脚站立:支撑脚全脚掌着地,膝部要用力绷直,上体正直,另一脚离地面,腿自然弯曲•4、学前儿童平衡动作练习的形式及锻炼价值P115•5、学前儿童平衡动作开展的目标P116•三、指导学前儿童平衡活动的建议 •①身体素质、平衡技能与克服心理影响、培养勇敢、沉着的意志品质兼修•②动力性平衡练习为主•③贯彻循序渐进的原那么,由低到高、由宽到窄、由慢到快、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④注意生理与心理负荷的调节•⑤以游戏和变化条件的方法做平衡练习可以激发活动兴趣,消除紧张情绪,提高练习效果•⑥充分利用环境和条件做各种平衡练习。
但要注意器材的牢固稳定与平安性•⑦专门的平衡练习与全身性练习相结合The end,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