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5365303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北 京京 出出 版版 社社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目目目目 录录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第一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 (一一)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1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2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第三阶段(6个

2、月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一、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二)依恋的测量与类型(二)依恋的测量与类型1 1依恋的测量依恋的测量 在以下三种情景下,婴儿的依恋行为表现得最明显:(1)依恋对象最易抚慰婴儿,使婴儿安静下来;(2)婴儿为了做游戏或得到安慰,更可能接近依恋对象;(3)有依恋对象在旁边,婴儿感到害怕的可能性降低。一、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二)依恋的测量与类型(二)依恋的测量与类型2 2依恋类型依恋类型A类型:回避的(avoidant)。B类型: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 三种类型中,B类型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大多数儿童

3、属此类;A、C两类又称不安全依恋,各占25和10。一、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发展( (三三) )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四)依恋产生的理论(四)依恋产生的理论1习性学理论 2心理分析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4.认知理论二、教养方式类型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二、教养方式类型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一)、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同伴是范型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二、教养方式类型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二、教养方式类型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一)、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同伴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同伴是强化物 2

4、.同伴是范型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4.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5.同伴是社会化动因二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一一) )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物体中心阶段。这时儿童之间虽有相互作用,但他把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不是指向其他儿童。第二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儿童对同伴的行为能做出反应,并常常试图支配其他儿童的行为。二二、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一一) )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两岁前儿童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第三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出现了一些更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对

5、他人行为的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了互动的或互补的角色关系。这一阶段,当积极性的社会交往发生时,常伴有微笑、出声或其他恰当的积极性表情。(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塞尔曼(Selman)曾将儿童的友谊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这时儿童还未形成友谊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谊。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儿童要求朋友听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顺从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互动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很明显的功利性,还不是患难与共的合作。第四阶段(9-15岁

6、),亲密的共享阶段。友谊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儿童逐渐懂得忠诚、理解、共同兴趣是友谊的基础。他们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但这时的友谊有强烈的排他性。(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二)儿童友谊发展的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择友严密,建立的友谊能保持很长时间。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一)儿童游戏的种类1.按照游戏进行的目的性分类2.按智力发展水平分类(1)感官接受新奇的、愉快的刺激引起的游戏。如手舞足蹈,反复撕纸头、敲打手中拿着的物体,反复扔掉拾起的东西,逗引时的嬉笑等。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

7、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一)儿童游戏的种类(2)简单动作模仿的游戏。有直接模仿,如仿照成人用筷、匙吃饭;有延缓模仿,如看过电视后,模仿演员几个令他高兴的动作。(3)象征性游戏。利用表象和语言等象征性符号做游戏。如办家家、折叠手绢。(4)创造性游戏。如搭积木、主题游戏等。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一)儿童游戏的种类3. 按社会化程度分类(1)无所用心的行为。儿童不是在做游戏,而在注视碰巧暂时引起他兴趣的事情。如果没有发生令人兴奋的事情,他就玩弄自己的身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东站站西望望。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

8、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一)儿童游戏的种类(2)旁观者行为。儿童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还与正在游戏的儿童谈话、出主意、提问题,但自己并不参加游戏。(3)单独一人的游戏。独自一人专心玩自己的玩具,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一)儿童游戏的种类3. 按社会化程度分类(4)平行游戏。儿童在别的儿童旁边玩,互相不影响、不干预,各按各的方式玩。(5)联合游戏。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但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愿望玩,没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三三、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同伴交往 (一)儿童游戏的种类

9、(一)儿童游戏的种类(6)合作性游戏。儿童组织起来,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目标所做的游戏。游戏时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游戏成员有属于这个小组或不属于这个小组的明显意识。(二)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四、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四、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行为特征 (二)性格特征 (三)外貌特征 (四)社会认知能力五、帮助儿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五、帮助儿童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一)为儿童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一)为儿童提供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二)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二)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发展(三)关注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三)关注

10、学前期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儿童童(四)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社交技(四)促进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能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发展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一、社会认知的概述社会认知的概述二、学前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二、学前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一)观点采择的概述(二)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移情的发展三、学前儿童移情的发展 (一)移情的概述 (二)学前儿童移情能力的发展四、培养和发展儿童观点采择与移情能力四、培养和发展儿童观点采择与移情能力(一)采用诱导的教育方法(二)进行观点采择和移情的训练(三)积极发展儿童的同伴交往五、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五、学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11、一)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三)其他学者的研究1.对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2.对道德规则与习惯性规则的理解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一)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与培养1.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培养(1)为儿童创设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2)教给儿童合作的方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二)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与培养1.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2.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三)学

12、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培养(三)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培养1.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2.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培养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一)攻击行为概述(一)攻击行为概述1.攻击性行为的涵义 2.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类型(1)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2)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3)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起因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类型和表现方式的发展特点(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学校和教师教育、大众传媒等。(1)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2)教师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3)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前儿童的攻击性3.儿童个体的因素(四)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四)减少和控制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措施措施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2.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和策略3.引导儿童进行合理、适度宣泄4.及时表扬和奖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