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的概念及意义呼吸的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Ø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Ø内呼吸:组织换气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胸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一)胸部的标志线(一)胸部的标志线Ø 前正中线前正中线Ø 胸骨线胸骨线Ø 锁骨中线锁骨中线Ø 腋前线腋前线Ø 腋中线腋中线Ø 腋后线腋后线Ø 肩胛线肩胛线Ø 后正中线后正中线 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腹部的标志线及腹部的分区 1 1、三部九区法、三部九区法:: 两横线两横线:上:左右肋弓最低点,下:两髂结节:上:左右肋弓最低点,下:两髂结节 两垂线两垂线:经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经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 三 三 部 部 腹上部腹上部—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左、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腹中部腹中部—左、右腹外侧区和脐区左、右腹外侧区和脐区 九 区 九 区 腹下部腹下部—左、右腹股沟区和耻区左、右腹股沟区和耻区2 2、四分法、四分法:用通过脐的水平线和垂直线:用通过脐的水平线和垂直线 把腹部分为四个区:把腹部分为四个区: 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第二节 呼吸道•上呼吸道:鼻、鼻窦、咽、喉等。
•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分支•一、鼻•组成:外鼻、鼻腔、鼻旁窦•作用:呼吸道的起始;嗅觉功能1、外鼻•组成:骨和软骨作支架,被覆皮肤和皮下组织•结构: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唇沟•2、鼻腔•由鼻中隔分为左右两个部分鼻腔向前借鼻孔与外界相通,向后经鼻后孔与咽相通酒糟鼻鼻腔的分部•鼻前庭:在鼻腔的前下部,由鼻翼围成l固有鼻腔:ü呼吸区:上鼻甲以下部分,粘膜呈红色,具有对吸入的空气湿润、加温和除尘的作用ü嗅区:上鼻甲平面以上和鼻中隔上部,粘膜呈淡黄色,含嗅细胞,能感受嗅觉3、鼻旁窦•指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一些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共四对即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 蝶 蝶 窦窦——————上鼻甲后上方上鼻甲后上方 后组后组——————上鼻道上鼻道 筛筛 窦窦 前组前组 中组中组 额额 窦 窦 中鼻道中鼻道 上颌窦上颌窦鼻旁窦的开口 二、咽•形态:上宽下窄、漏斗形管道;•位置:于1--6颈椎的前方;上固定于颅底,下续于食管;•长度:约12CM;•四壁:肌性管道;后外侧壁完整,前壁不完整。
•分部:鼻咽、口咽、喉咽咽的结构三、喉•不仅是呼吸管道,也是发音器官•位于颈前部中部;成人喉约与5~6颈椎相对•喉咽的前方,上续于咽,下接食管喉软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甲状软骨甲状软骨 由左、右两个四边形由左、右两个四边形的软骨板构成两板前缘的软骨板构成两板前缘相连形成前角,上缘向前相连形成前角,上缘向前突出于体表的称为喉结,突出于体表的称为喉结,成年男性常特别突出成年男性常特别突出环状软骨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形似戒指,前部狭低的称形似戒指,前部狭低的称环状软骨弓,后部高而宽环状软骨弓,后部高而宽阔称环状软骨板环状软阔称环状软骨板环状软骨弓是颈前重要的标志,骨弓是颈前重要的标志,其高度约平第其高度约平第6 6颈椎横突,颈椎横突,也是气管与喉、食管与咽也是气管与喉、食管与咽的分界,也是计数气管环的分界,也是计数气管环的标志,也是触诊甲状腺的标志,也是触诊甲状腺的标志 杓状软骨杓状软骨 呈三棱锥体形,底呈三棱锥体形,底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朝下与环状软骨板上缘构成环杓关节由底向构成环杓关节。
由底向前方的突起有声韧带附前方的突起有声韧带附着,称声带突着,称声带突会厌软骨会厌软骨呈叶片状,其下端狭细附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前面稍突,对向舌根,后面略凹,朝向喉前庭喉软骨喉软骨连结3 3、喉肌、喉肌 属骨骼肌,喉肌的收缩和舒张使声带紧张或属骨骼肌,喉肌的收缩和舒张使声带紧张或松弛,声门裂开大或缩小松弛,声门裂开大或缩小4 4、喉腔、喉腔 喉的内腔称喉腔入口称喉口中部内侧壁有上、下两对前后方向走行的粘膜皱襞,上方一对叫前庭襞,前庭襞之间的的裂隙叫前庭裂;下方一对叫声襞,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叫声门裂四、气管与主支气管四、气管与主支气管•位置:颈前正中,上连环状软骨,下入胸腔•分部:以胸骨颈静脉切迹为界,分为颈胸两部分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气管和主支气管的微细结构1. 1. 粘膜层粘膜层= =上皮上皮+ +固有层固有层–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2. 2. 粘膜下层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混合腺混合腺3. 3. 外膜:外膜:‘C’‘C’环状软骨、结缔组织和平滑肌。
环状软骨、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气管微细结构示意图气管微细结构示意图第三节 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态•位置:胸腔纵膈两侧,左肺狭长而右肺宽短•肺的形态和结构 肺约呈圆锥状,具有一尖一底、两面和三缘 ◇一尖:肺尖◇一底:肺底(膈面)◇两面:外侧面,内侧面(纵隔面)-肺门,肺根◇三缘:前缘-心切迹,下缘,后缘二、肺内支气管分段二、肺内支气管分段•人的支气管(第1级)至肺泡约有24级分支•支气管经肺门入肺,分为叶支气管(第2级),右肺3支,左肺2支•叶支气管分为段支气管(第3~4级),左、右肺各10支•段支气管反复分支为小支气管(第5~10级)•继而再分支为细支气管(第11~13级),•细支气管又分支为终末细支气管(第14~16级)•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内的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为肺的呼吸部,包括呼吸细支气管(第17~19级)、肺泡管(第20~22级)、肺泡囊(第23级)和肺泡(第24级)肺表面覆肺表面覆盖一层浆盖一层浆膜膜三、肺的微细结构三、肺的微细结构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肺肺泡泡肺肺A,V血管血管•肺=肺实质+肺间质•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管•肺实质:各级支气管和肺泡ü导气部(各级支气管):主支气管入肺后到终末细支气管为止的各级分支。
主、叶、段、小、细、终末细作用:传送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气体交换n支气管不断分级过程中其组织构成的变化:n粘膜层的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逐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n粘膜下层腺体减少n软骨变小、减少、消失,被平滑肌取代•每一条细支气管连每一条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称肺小叶肺泡称肺小叶ü呼吸部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作用:进行气体进行气体交换交换细支气管细支气管肺肺泡泡肺肺A,VØ呼吸性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Ø肺泡管:由许多肺泡开口于肺泡管上Ø肺泡囊:几个肺泡共同开口形成的囊腔Ø肺泡: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由肺泡上皮细胞和基膜构成•Ⅰ型肺泡上皮:多,构成气体交换的广大面积•Ⅱ型肺泡上皮:少,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活性物质作用:位于肺泡上皮的腔面,降低位于肺泡上皮的腔面,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的作用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塌陷的作用呼气部-呼气部-呼吸性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有肺泡•单层立方上皮•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呼气部-呼气部-肺泡管和肺泡囊肺泡管和肺泡囊•管壁有许多肺泡•管壁极不完整肺泡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囊•无平滑肌呼气部-肺泡呼气部-肺泡•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相通的小孔•气血屏障: 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为呼吸膜第三节第三节 胸膜和纵隔胸膜和纵隔(一)胸膜(一)胸膜•肺表面与胸壁内面浆膜,分壁层与脏层,分别称为壁胸膜和脏胸膜•壁层胸膜分肋、膈、纵隔、顶胸膜•胸膜下界比肺下界低两肋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比较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比较(二)胸膜腔(二)胸膜腔•定义:脏、壁胸膜在肺根互相移行共同形成的潜在密闭腔•在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转折处肋膈,形成一半环行较深的间隙称肋膈隐窝•胸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ü平静呼气末:-3~-5mmHgü平静吸气末:-5~-10mmHg胸膜腔负压生理•腔内压=肺内压(肺泡扩张)-肺回缩力•胸膜腔负压实际就是由肺回缩力形成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ü对肺有牵张作用,维持肺的扩张状态ü作用于腔静脉和胸导管,降低CVP,有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和心房的充盈纵隔纵隔(一)纵隔的概念和位置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其间结缔组织的总称二)纵隔的分部和内容 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缘为界又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部。
纵隔分部纵隔分部示意图:示意图:第五节第五节 呼吸过程呼吸过程 呼呼 吸吸 全全 过过 程程组组织织换换气气细胞内细胞内氧化代谢氧化代谢肺肺换换气气气体运输气体运输肺通气肺通气O2CO2(The Whole Process of Respiration)一.肺通气的动力一.肺通气的动力 Ø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肌的舒缩Ø肺同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压力肺同通气的直接动力:肺泡压力和大气压力之差和大气压力之差Ô 呼吸运动呼吸运动 由呼吸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所引由呼吸肌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Ø吸气运动吸气运动Ø呼气运动呼气运动•平静呼吸:人体安静状态下的呼吸•用力呼吸: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用力而加深的呼吸•特点:Ø吸气是主动的Ø呼气是被动的呼吸运动的方式呼吸运动的方式 吸吸/呼气肌收缩呼气肌收缩/舒张舒张胸廓胸廓扩大扩大/缩小缩小 肺扩大肺扩大/缩小缩小浆液内聚力浆液内聚力胸内负压胸内负压肺内压肺内压降低降低<大气压大气压 吸气吸气升高升高>大气压大气压 呼气呼气平静呼吸 吸气:膈肌和肋间吸气: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辅助吸外肌收缩,辅助吸气肌收缩气肌收缩胸廓扩大胸廓扩大/缩小缩小 肺扩大肺扩大/缩小缩小浆液内聚力浆液内聚力胸内负压胸内负压肺内压肺内压降低降低<大气压大气压 吸气吸气升高升高>大气压大气压 呼气呼气用用力力呼呼吸吸呼气: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和辅助舒张,肋间内肌和辅助呼气肌收缩呼气肌收缩呼吸运动方式呼吸运动方式•胸式呼吸:由肋间肌舒缩活动引起胸壁起伏•腹式呼吸:由膈肌舒缩活动引起腹壁起伏Ø正常为混合性Ø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Ø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3、呼吸频率•正常:16-18次/分•过速:>24次/分•过缓:<12次/分Ø呼呼吸吸运运动动中中肺肺内内压压的的变变化化。
通气通气阻力阻力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30%30%))肺组织的弹性纤维肺组织的弹性纤维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张力肺弹性肺弹性回缩力回缩力胸廓弹性回缩力胸廓弹性回缩力弹性阻力弹性阻力((7070%)%)二、肺通气的阻力二、肺通气的阻力Ø 定义:外力使弹性组织变形时,弹性组织定义:外力使弹性组织变形时,弹性组织 对抗对抗变形的回位力Ø 肺顺应性肺顺应性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程度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程度Ô 肺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大,肺容易扩张弹性阻力小,顺应性大,肺容易扩张弹性阻力大,顺应性小,肺不易扩张弹性阻力大,顺应性小,肺不易扩张•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回缩至最小体积的作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ü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回缩力减小,有利于肺的扩张,减小吸气阻力ü阻止组织中液体向肺泡内渗出,防止肺水肿发生Ô 非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Ê惯性阻力惯性阻力Ê粘滞阻力粘滞阻力Ê气道阻力气道阻力 Ê 气道阻力气道阻力概念:概念: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摩擦力气体流经呼吸道产生的摩擦力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气道口径大小:气道口径大小:•气流形式气流形式•气流速度:气流速度:流速快阻力大流速快阻力大呼吸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呼吸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4次方次方成反比。
支气管痉挛引起哮喘成反比支气管痉挛引起哮喘发作时,因气道口径变小,病人发作时,因气道口径变小,病人呼吸非常困难)呼吸非常困难)三、肺的容量和肺通气量三、肺的容量和肺通气量(一)肺容量(一)肺容量 1.潮气量: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补吸气量: 补吸气量: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量 3.补呼气量: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气量和功能残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残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功能残气量; 5. 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 肺活量: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量 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一定时间内尽力呼气所呼最大深吸气后,一定时间内尽力呼气所呼 出的气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出的气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6. 肺总容量:肺总容量: 残气量和肺活量之和残气量和肺活量之和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每分肺通气量每分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潮气量=潮气量X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每分钟进或出肺最大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每分钟进或出肺 的最大气量的最大气量 (二)肺的通气量•解剖无效腔解剖无效腔 :呼吸道中不参与肺换气的:呼吸道中不参与肺换气的气体量约气体量约150ml•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不参与肺换气的气:肺泡内不参与肺换气的气体量Ô 生理无效腔生理无效腔 呼吸形式呼吸形式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毫升毫升/ /分分) )肺通气量肺通气量( (毫升毫升/ /分分) )平静呼吸平静呼吸50 50 X 12=6000深慢呼吸深慢呼吸浅快浅快呼吸呼吸((500500--150150)) X 12=4200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250 X 24=60001000X6==6000((250--150)) X24==2400((1000--150)) X6==5100 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深而在一定的呼吸频率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
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结论:结论:气体交换和运输气体交换和运输 Ô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 ü肺换气:肺换气:肺泡与肺肺泡与肺CapCap进行的氧和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的交换ü组织换气: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呼呼 吸吸 全全 过过 程程组组织织换换气气细胞内细胞内氧化代谢氧化代谢肺肺换换气气气体运输气体运输肺通气肺通气O2CO2肺通气肺通气肺换气肺换气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的压力称分压,某气体浓度越大,压力越大•分压差是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由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转移组织组织肺泡气肺泡气静脉血静脉血动脉血动脉血P PO O2P PCOCO24040401021024040505030大气、肺泡气、血液、组织中的大气、肺泡气、血液、组织中的POPO2 2 和和 PCO PCO2 2 (mmHg) (mmHg)1001004646Ô 气体交换原理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扩散气体的扩散 气体的分压差气体的分压差肺肺换换气气组组织织换换气气Ô 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 v 呼吸膜(肺泡膜)的厚度和呼吸膜(肺泡膜)的厚度和面积面积 v 通气通气/ /血流比值血流比值 V VA A/Q: /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肺纤维化时:呼吸膜增厚,气体交换减慢肺纤维化时:呼吸膜增厚,气体交换减慢肺气肿时:肺泡融合,扩散面积减小,气体交换减少肺气肿时:肺泡融合,扩散面积减小,气体交换减少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肺泡通气量(4.2L)(4.2L)每分肺血流量每分肺血流量(5L)(5L)0.840.84> >0.840.84通气过剩或通气过剩或血流不足血流不足< <0.840.84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通气不足或血流过剩通气通气/ /血流比值血流比值概念概念通气通气/ /血流比值对换气的影响血流比值对换气的影响二二.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气体的运输方式气体的运输方式物理溶解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化学结合Ô O2 的运输:的运输:•1、物理溶解:、物理溶解:•2、化学结合:、化学结合:•HbO2((98.5%) 、、O O2 2+Hb+Hb HbOHbO2 2氧分压低氧分压低氧分压高氧分压高组织方向组织方向肺胞方向肺胞方向HbHb及其结合物颜色及其结合物颜色•HbHb:暗蓝色,静脉血因含量较多呈暗红:暗蓝色,静脉血因含量较多呈暗红色色•HbOHbO2 2:鲜红色,动脉血因含量较多呈鲜红:鲜红色,动脉血因含量较多呈鲜红•HbCOHbCO:樱桃红色:樱桃红色 HbHb++COHbCOCOHbCO发绀发绀 (cyanosis)(cyanosis) Ô CO2在在 血血 液液 中中 的的 运运 输输HCO3- CO2C.A.CO2 + H2O H2CO3 H+ + HCO3- anionexchangerCl-Cl-1 1、物理溶解、物理溶解 5% 5%2 2、化学结合、化学结合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7% 7%碳酸氢盐碳酸氢盐 88% 88%2 2、、COCO2 2化学结合运输化学结合运输•1)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2分压高(组织)•CO2+HbNHHbNHCOOHCO2分压低(肺)2 2、、COCO2 2化学结合运输化学结合运输•2)形成碳酸氢盐:CO2+H2OH2CO3HCO3+HH+HbHHb细胞内:HCO3+KKHCO3细胞外:HCO3+NaNaHCO3++-+_+_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COCO2 2呈酸性呈酸性, ,人体通过呼出人体通过呼出COCO2 2而排出而排出体内的酸体内的酸. .•当当COCO2 2分压升高或分压升高或pHpH降低,呼吸中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枢兴奋,COCO2 2排出增加。
排出增加•当当COCO2 2分压降低或分压降低或pHpH增高,呼吸变增高,呼吸变浅变慢,减少浅变慢,减少COCO2 2的排出第七节第七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一、呼吸中枢 F 定义:定义:CNSCNS中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中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F 分布: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分布: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 •1、延髓呼吸中枢及其规律:ü吸气中枢 刺激 增强吸气ü呼气中枢 刺激 增强呼气 在支配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和呼气肌运动神经元上表现有交互抑制现象l如果破坏延髓以上脑组织,则呼吸运动仍可维持,但呼吸频率变慢l说明延髓的正常节律活动有赖于高位脑中枢的控制•2、脑桥呼吸中枢对呼吸的调整作用: 其上有呼吸调整中枢,主要作用抑制延髓吸气中枢,促使吸气向呼气转化,防止吸气过长过深•3、大脑皮质对呼吸的调整:可随意控制呼吸二.二.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一)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调节呼吸的化学感受器分为ü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延髓腹外侧 作用:感受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浓度变化。
ü外周化学感受器: 部位: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作用:感受动脉血CO2、O2、H+浓度的变化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潮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频率呼呼吸吸中中枢枢效应器效应器(呼吸肌)(呼吸肌)动脉血动脉血PCOPCO2 2POPO2 2H H+ +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主动脉体主动脉体Aortic bodies颈动脉体颈动脉体Carotid bodies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化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中枢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迷迷走走神神经经窦窦神神经经呼吸中枢呼吸中枢 2%2%COCO2 24%4%COCO2 210%10%COCO2 2① CO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CO2增高增高时对呼吸的影响时对呼吸的影响时间过长时间过长 过度通气过度通气 P PCOCO2 2过低过低 对呼吸对呼吸兴奋作用解除兴奋作用解除呼吸减缓呼吸减缓 CO2过低过低时对呼吸的影响时对呼吸的影响呼吸中枢呼吸中枢P PCOCO2 2COCO2 2>7%>7%CO2过高过高时对呼吸的影响时对呼吸的影响ØCO2增高,呼吸明显增强增高,呼吸明显增强ØCO2过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高,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含呼吸中枢),可出现(含呼吸中枢),可出现COCO2 2麻醉麻醉② 缺缺O2对呼吸的影响对呼吸的影响Ø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刺激外周低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完全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ü轻度缺氧: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轻度缺氧: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ü中度缺氧:抑制呼吸中枢中度缺氧:抑制呼吸中枢 为什么慢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不宜快速为什么慢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不宜快速给氧?给氧?•原因:原因:•既有低既有低O2O2,又有,又有CO2CO2潴留•长期高浓度的长期高浓度的CO2CO2,呼吸中枢对,呼吸中枢对CO2CO2的敏感的敏感性降低•低低O2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中枢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动脉血中H+,呼吸•动脉血中的H+,呼吸③③H+对呼吸的调节( (二)肺牵张反射二)肺牵张反射ü定义: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定义:肺的扩张或缩小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运动变化吸运动变化ü部位: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部位: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吸气:肺扩张刺激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切断吸气•呼气:肺缩小牵张感受器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解除对呼吸中枢的抑制又叫肺-迷走反射,正常情况下,该反射不参与呼吸调节。
肺牵张反射的意义•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向呼气转化(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使呼吸肌收缩作用加强使呼吸肌收缩作用加强三)防御性呼吸反射(三)防御性呼吸反射 呼吸道粘膜受到有害刺激,呼吸道粘膜受到有害刺激,可出现咳嗽或喷嚏反射可出现咳嗽或喷嚏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