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84941515 上传时间:2024-09-01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基础及常见病症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部分中医基础部分 本站中医基本操作重点:本站中医基本操作重点:中医四诊之望舌、舌诊,望舌下络脉、寸口脉诊法、按虚里、举按寻、 望诊望诊 定义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变化等以诊察病情的方法。观察人体的神、色、形、态,以推断体内的变化。 全身望诊全身望诊 望神 是通过观察人体神气的盛衰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望神,可以对患者的精气盈亏、脏腑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预后有一个初步的估计。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方法:对患者的目光、神志、面色和形态进行观察;根据临床特征,神气盛衰的程度按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来分级判断。 注意事项:形神结合,形健则神健,形

2、衰则神衰,对于形神不一致的,要全面了解病情 全身望诊全身望诊 望色 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面部颜色(色调变化)和光泽(明度变化)两方面方法:1、运用比较方法 2、重视动态观察 3、兼顾色泽与部位结合观察。注意事项:结合其他诊法 避免各种干扰因素十法 : 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全身望诊全身望诊 望形态 包括:1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 弱、胖瘦、体型、其他异常表现 ,来诊察疾病 2 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坐 卧,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情的寒热虚实密切相关。 局部望诊局部望诊 望头面 头部、面部,(如颜面浮肿、口眼歪斜等)可重点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主要了解小儿囟门)

3、局部望诊局部望诊 望躯体 包括 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和望腰背部。 望颈项的内容: 瘿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移动. 瘰疬: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 局部望诊局部望诊 望皮肤 了解斑疹的鉴别:斑 红或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疹 红或白,点小如粟,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舌诊 望舌 主要内容:观察舌体(神色形态)和舌苔(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正常舌象的表现:淡红鲜明,滋润,舌苔均匀薄白,干湿适中舌诊舌诊的方法: 1、光线 充足的自然光 2、姿势 坐位或仰卧位 自然伸舌于口 外 3、顺序 舌尖-舌中-舌侧-舌跟 舌质- 舌苔 4

4、、饮食 5、季节与时间 6、年龄与体质 7、刮舌与揩舌 舌诊望舌下络脉 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络隐约可见,舌系带两侧,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络脉曲张是气滞血瘀之故 望排泄物 包括痰液、二便、等 是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些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色、质、量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痰 可诊察肺、脾的病变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望涎 可诊察脾胃的病变。望小儿指纹 方法1、指纹位置:虎口直到小儿食指内侧的桡侧浅静脉;2、三关划分:由近向远依次为风关、气关、命关;3、家属抱小儿向光,医生一手固定小儿食指末端,用另手指轻轻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便于观察;4、正常:淡紫隐隐而不显

5、于风关以上,粗细适中;5、异常: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闻诊闻诊 听声音 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铭嗅气味 包括病房、病体、分泌物、排出物等气味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排除干扰问诊 注意事项 抓住重点 避免暗示 善于分析 注意场合和对象 注意态度 通俗易懂 注意保护 问诊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婚姻、民族、职业、出生地、住址、单位、发病节气 问寒热 包括: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问疼痛 包括: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等 疼痛虚实证的鉴别要点:新病暴痛,痛势较剧,持续不解,痛而拒按,多为实证 久病痛缓,痛

6、势较轻,时痛时止,痛而喜按,多为虚证 问睡眠 包括: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难易,有无多梦及睡眠质量等切诊 脉诊 中医诊断中的特色之一,诊脉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情况,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预后切诊寸口脉定位 按寸口是先以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即桡骨茎突)内侧,定为关部,然后示指按在关前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三指指端要平齐,节节相对,略呈弓型倾斜,用指目(指尖与指腹交接棱起的部位)诊察脉搏。举例 问题: 中医寸口脉的诊法:安静的环境,患者就诊前应休息片刻,医生聚精会神、排除干扰患者应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同一水平,手腕自然舒展,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医生与病人应侧向而坐,用左手诊病人

7、右脉、右手诊病人左脉。诊脉下指时,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疏密根据病人的身长、臂长调整,定位;定位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或采用举按寻;每只手诊脉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上。举例问题:何谓举按寻?在三指指下均有脉动应指的感觉后,轻轻用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的部位,为举法浮取、轻取法;用重指力按至肌肉筋骨间,为按法沉取、重取法;调节适当的指力,即医生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体察脉象,为寻法中取;三指同时用力称为总按。循法:三指沿脉管径向左右和轴向上下挪移推寻,以委屈求之,辨别脉象形态特征举例何谓一指三部诊法? 小儿脉诊可用“一指定三关法”:示指或拇指同时按压寸关尺三部切脉。1、用左手握小儿手

8、,对3岁以下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定息数,对4岁以上小儿,则一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翻寻三部;7-8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9-10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15岁以上与成人同。举例脉诊指法的操作?医生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右脉,右手诊病人左脉,先以中指按在患者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在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也可单按其中某一部位脉象;每次诊脉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上。 举例如何按手足?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居病人对面或右侧充分暴露病人的手足

9、触摸冷热,查寒热虚实及表里顺逆切诊三部诊法:寸口 候十二经 人迎、趺阳 候胃气 足少阴(太溪) 候肾按诊 按诊 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患者的某些部位,特别对于胸腹部的疼痛、肿胀、积块等病变,通过触按,结合望闻问,探明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是切诊的一部分。 包括:按胸胁、按肌肤、按手足、按腧穴等。 手法主要包括:触 摸 按 操作方法1、触摸法,循抚法 2、按压法3、叩击法 直接叩击法 间接叩击法按诊操作方法1、触摸法,循抚法勤工作: 将自然并拢的食、中、无名指或全掌面(根据受检部位大小)贴在被检部位上,轻轻滑动或触按。多用于诊察皮肤组织的病灶、大小、温度、硬度、移动度、波动感、压痛等。如小儿囟门、颈部

10、瘿瘤等 2、按压法: 用手指或手掌检查深部组织或腹内脏器或肿块的情况。 3、叩击法 直接叩击法 用手指直接扣击部。间接叩击法 用左手掌贴在体表,右手握成空拳,扣击左手背上,询问患者在扣击部位的感觉,有无局部扣击痛,可以推测病变部位程度。按诊 膻中诊 操作方法 1、患者正坐或仰卧,解衣坦胸2、医生取两乳之间的膻中穴,定位后用手指从轻到重按压,根据反应判断3、穴位压痛等级 :一般+明显+皱眉+拒按+按诊 按虚里:按心尖搏动处,部位:左乳下第4、5肋间 方法:1、病人仰卧,医生站其右侧,用右手平抚虚里处(心尖搏动处,部位:左乳下第4、5肋间); 2、体会其跳动的有无、强弱、及范围大小; 3、以候宗气

11、的强弱、病的虚实、预后吉凶。按诊 按肌肤:包括诊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等。 部位 :肘部内侧至掌后横纹之间的皮肤。 按脘腹:部位划分:膈以下为腹部,上腹为胃脘,脐上为大腹,脐下至耻骨上缘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常见病症辨证论治:根据症状,判断证型、治法、主方、方药;归纳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治法方药中西医结合考生:增加进一步检查内容、治疗原则答题要点1.掌握各种病症的定义,正确作出疾病诊断2.根据病史提供的内容、舌苔脉象,判断中医证型3.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确定西医诊断4.根据现有的症状,作辨证分析5.总结西医诊断依据,大体包括三点:6.根据证

12、型,总结治疗原则7.特别注意经方。常见病症举例胸痹主症:胸部憋闷疼痛,常可向左肩背及前臂等部位放射,可兼心悸。发病特点:反复、突然、短暂、休息或服药可迅速缓解。年龄及诱因鉴别:真心痛、胃痛常见病症举例胸痹女55岁,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2天。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心电图:ST-T改变。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6.2mmol/L,甘油三酯4.76mmol/L。唇暗、舌质紫暗,脉沉涩。辨病辨证依据: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是瘀血内停、脉络不通的征象。血为阴、夜也为阴,两阴相加,瘀血更重,故入夜痛甚。唇暗、舌质紫暗,脉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西医诊断依据:1、胸部闷痛反复发作半年加剧2

13、天。夜间发作较甚、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时有心悸不宁。 2、心电图.; 3、实验室检查.(照抄)中医诊断:胸痹(心血瘀阻) 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治法: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方)服法:水煎服,日一剂。每次150ml,每日2次。 常见病症举例眩晕主症:头晕眼花,可兼有耳鸣、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等,呈发作性。鉴别:中风、厥证、痫病眩晕的辨证论治: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窍证型的治法、方药及方药组成常见中医病症举例男39岁,反复头晕头重2年,复发7天。伴有头重如蒙,视物模糊,恶心乏力纳差。BP160/95mmHg,体态肥胖,心率78

14、次/分,第一心音亢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CT无异常。辨病辨证依据:劳则好气,伤及脾胃,脾失健运,痰浊蒙蔽轻窍,清阳不升,故头晕,头重如蒙,视物模糊,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恶心纳差。西医诊断依据:12.3.中医诊断:眩晕 痰浊中阻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内容)服法。病症举例男72岁,上腹部不适3年,便血半天辅助检查:血常规:Hb:76g/L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鉴别诊断:胃溃疡、胃癌、肝硬化进一步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及病理活检、大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排除肝脏病变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注意 生命体征,仰卧,吸

15、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吸入窒息 止血,补充血容量;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粘膜; 中医药治疗。病症举例男性,56岁,间断性上腹痛3年,疼痛加重伴巩膜黄染2天。疼痛放射至右肩背,伴有恶心呕吐,曾行B超提示:胆囊结石。2天前饮酒后突发剧烈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巩膜黄染,12小时腹痛加重,扩至全腹部,刀割样,后腰背放射。无溃疡病史。查体 :略。辅助检查:略。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 胆石症诊断依据:1.有右上腹疼痛病史,B超“胆囊结石”。本次发病前饮酒。2.本次发作疼痛、发热、黄染为“胆结石”的表现。3.有急性上腹痛,向后腰背放射,发热恶心呕吐等。腹膜刺激征+。4.实验室检查(略)鉴别诊断:上消化

16、道穿孔、急性胆囊炎、肠梗阻进一步检查:腹部CT、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治疗原则:禁食、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应用生长抑素;补液、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重症监护、解痉镇痛、防治并发症。外科治疗。中医治疗。回顾历年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1.感冒 风寒证 风热证2.咳嗽 肺阴亏耗、痰湿蕴肺、痰热郁肺3.哮病 寒哮、热哮4.喘证 风寒袭肺5.肺胀 痰浊壅肺、阳虚水泛6.心悸 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7.胸痹 心血瘀阻8.胃痛 饮食伤胃、脾胃虚寒、瘀血停胃、肝气犯胃、胃阴亏虚回顾21.呕吐 饮食停滞2.腹痛 湿热壅滞、中虚脏寒、瘀血内停3.泄泻 脾胃虚弱、肾阳虚衰4.痢疾 湿热痢、虚寒痢5.胁痛 肝胆湿

17、热、肝阴不足6.黄疸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7.头痛 肝阳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8.眩晕 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窍9.中风 风阳上扰、阴虚风动回顾31.水肿 风水相搏、肾阳衰微2.淋证 热淋、石淋、劳淋、血淋3.血证 便血(脾胃虚寒)4.消渴 肾阴亏虚5.腰痛 肾阴虚、肾阳虚6.小儿泄泻 伤食泄回顾41.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支气管炎3.慢性支气管炎4.支气管哮喘5.冠心病心绞痛6.慢性胃炎7.心律失常8.消化性溃疡9.上消化道出血10.细菌性痢疾回顾51.急性胰腺炎2.胆囊炎 胆石症3.肝硬化4.急性肾小球肾炎5.肾盂肾炎、尿路感染6.糖尿病7.高血压病8.缺铁性贫血9.脑

18、梗塞10.小儿腹泻 常见疾病的针灸选穴及治疗原则常见疾病的针灸选穴及治疗原则 晕厥、抽搐、高热、呕吐、痛经、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肾绞痛、急性腰扭伤-举例 1、晕厥的治法和虚症的配穴;2、虚脱的治法、主穴及艾条法取穴;或兼有肢冷脉微的取穴;3、抽搐的治法、主穴及痰盛者的配穴;抽搐的治法、主穴及出现神昏者的配穴;抽搐的治法、主穴并演示其刺法; 4、高热的主穴、治法及神昏者的配穴(水沟、内关);高热的主穴、治法及气分热盛的培训;高热的治法并演示主穴的刺法; 5、肾绞痛的治法和湿热重的配穴; 6、痛经实证的治法、主穴;伴有胁痛的配穴;举例丰隆、腰阳关位置、主治; 商阳、水沟、环跳、足三里、太冲、神庭、曲池(可治疗什么皮肤病?)、翳风、犊鼻、迎香、后溪、四白、尺泽、下关、秩边、百会、内廷、太阳、风池、听宫、中机、中极、地仓、神门、委中、头维、神阙、神庭、支沟、命门、涌泉 等的位置、功用举例普通伤口换药方法;胫骨中1/3骨折的夹板固定法;如何判断心脏骤停;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脊椎骨折的急救搬运;手术区皮肤的消毒;胸外按压;开放性伤口止血; 举例心脏浊音界的叩法颌下淋巴结的检查方法甲状腺的检查方法心脏瓣膜的听诊部位和顺序胸部叩诊莫菲氏征颈项强直的检查方法巴氏征举例腹水液波震颤戴无菌手套穿脱手术衣、隔离衣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