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l各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l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各国的表现 l 计划经济国家的改革模式 l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问题重点问题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创立一、苏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创立l苏联的国有经济主要是通过国家工业化和建立大批国有企业来实现的 l合作经济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方面,消费合作社经营的许多服务业逐步交给国家机构、市苏维埃和手工业合作社经营,在国有商业发展的同时,消费合作社逐步缩小农业中的合作经济经过集体化后,也逐步发展为集体农庄 l经过国有化、合作化和集体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消灭了私有制经济,建立起公有制经济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l苏联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的曲折与成功: (1)曲折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的是高度 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新经济政策时期, “统一领导,分级 管理”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结束后,苏联 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 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形成于国家工 业化时期 (2)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管理组织 第二,计划管理 第三,物资管理 第四,价格管理 第五,企业经济核算 第六,工资管理体制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l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1)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1953—1957年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3)在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计划经济体制终于形成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l中国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物资管理与流通管理体制、劳动工资体制、外贸体制等: (1)计划体制:全国形成了自上而下,条块结合的完整的计划管理体制;对国有经济采取“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整个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制度 (2)财政体制:建立了中央、省(市、自治区)和县三级财政,实行分级管理,地方财政结余一律上缴3)物资体制:重要生产资料实行中央统一分配制度在中央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中,按其重要程度又分为国家统配物资和各部门主管的部管物资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4)劳动工资体制 (5)物价体制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6)外贸体制 :1952年成立对外贸易部,集中领导和管理全国的对外贸易 三、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三、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l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立过程,即各国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的过程:(1)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刚开始时主要是限制和排挤大私人资本,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监督。
(2)国有化的改造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无偿没收,二是有偿赎买在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在此基础上,东欧国家仿效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其共同特点是: 生产资料公有制主要采取国家占有形式 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方法是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并 把它作为考核企业经营成果的标准 国家和上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包干负责l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对于克服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混乱,迅速恢复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在各国都暴露出许多问题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体制一、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体制l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首先对照抄苏联“模式”的做法进行了批评,并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做了探讨 l1949年,南斯拉夫开始逐步下放经济管理权 l1953年后,生产资料交给劳动集体自行支配,实行自由买卖或转让 l1954年,南斯拉夫发布《经济组织总收入条例》。
l1957年,南斯拉夫通过《劳动关系法》,规定给予企业对纯收入的分配以更多的自主权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1964—1965年,南斯拉夫取消了联邦、共和国和地区的投资基金,转交给相应的各级银行,并取消了某些种类的税收,加强了银行的作用l1971年,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要求各经济部门在工人自治基础上按联合劳动原则进行改组 l 1974年,南斯拉夫新宪法对实行联合劳动以来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于1976年通过《联合劳动法》,使自治的联合劳动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联合劳动联合劳动联合劳动基层组织 联合劳动组织 联合劳动复合组织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20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的自治从生产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由工人自治发展到社会自治l南斯拉夫在联邦、共和国和区都成立了经济联合会经济联合会不是权力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只是协调机构 二、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二、苏联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l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效益低下、运转不灵、管理官僚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障碍。
l20世纪50年代初期,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出现批评传统经济管理体制的浪潮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做《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规定提高某些农产品征购和收购价格,降低私有牲畜向国家义务交售的标准,支持集体农民发展私人畜牧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等l苏联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主要包括: (1)把苏联部长会议有关编制计划、确定投资限额、管理劳动工资的某些权限下放给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 (2)简化计划编制程序,减少企业计划指标 (3)精简中央管理机构等,把一些部管企业下放给地方,扩大企业经理权限等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1961年10月苏共通过新的《苏共纲领》,提出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以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方案,初步确定了苏联全面改革的主导思想和路线 l1962年,苏联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叶·科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主张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即企业向国家缴纳与其所占用的生产基金相应的利润,而国家则按企业盈利情况论功行赏,“盈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1965年柯西金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做《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 ,阐明苏共的改革方针 这次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撤销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中央各职能部和有关的国家委员会,恢复部门管理原则2)保证国家集中管理,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建立经济刺激基金,协调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4)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提高投资效果 (5)进一步加强经济杠杆作用,以联合公司为基本核算单位,逐步推行部一级核算制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改革,苏联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1)在管理组织体制方面,重建部门管理体制,各专业部成为工业管理的主体在新的部门管理体制下,地方自主权得到一定程度的考虑,并简化了管理环节,权力有所下放 (2)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仍坚持实行指令性计划,但在计划内容和计划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3)在物资供应方面,采取直接长期经济联系和批发贸易的新方式 4)在价格管理方面定价权仍集中在国家手中,但采取新的价格计算方法,实行多种价格。
5)在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体制方面,建立经济刺激基金,实行基金付费制度,改变利润分配方法,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经营效果联系起来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三、中国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三、中国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l“一五”后期,在总结经验、探索中国式的计划管理体制时,陈云同志就开始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形式,包括:(1)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2)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3)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l1958年中国进入“二五”时期最先拟定的“二五”计划本身是实事求是的后来,党内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迅速发展,反映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一是违反计划经济的基本原则,二是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排斥了市场机制。
l1960年冬,面对国民经济发生的严重困难,党中央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同时对不同经济成分实行不同的计划管理方法,并且适当强调市场调节 l“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成分进一步单一化,但计划经济的规律性却遭到否定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于经济管理体制中,中央与地 方、条条与块块(部门管理和地方管理)之间的关系问题: 实行大区管理 1954年撤销大区 中央支配的财力 ,国家统一分配物资 扩大地方权限 重新强调集中统一、经济管理大权集中 陆续采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的措施 “三收三放三收三放”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农村改革一、农村改革l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l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出包括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内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l1979年后,农村生产责任制经历了从联产到组到联产到劳,再到联产到户,最后发展到包干到户的演变过程,形成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兼有少数其他责任制形式的格局,以适应各种不同条件和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管理水平l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要求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也发生相应的变革,即建立乡政权,改人民公社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l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以增强企业活力,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为中心环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入手,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l从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国企改革主要从调整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入手,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利包干,进而发展到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l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展开。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l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进行认真的改革” l党的十二大提出要“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自主权,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l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l党的十四大,最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l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确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主编吉布尼时就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l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三资企业五、对外开放五、对外开放l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阐述了一个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个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l1980年6月5日,邓小平在接见美国和加拿大社论撰稿人访华团时,向外界宣布: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l我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第一,创办经济特区,实行沿海地区的开放 第二,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 第三,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复习l关键术语关键术语 计划经济 公有制 社会主义自治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有企业l思考题思考题 1.简述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内容。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哪些方面? 3.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4.评价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5.结合日本、英国、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 验,谈谈你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看法 第二十三章 计划经济的实践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