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1. 1. 视觉视觉视觉视觉 2. 2. 听觉听觉听觉听觉 3. 3. 味觉与嗅觉味觉与嗅觉味觉与嗅觉味觉与嗅觉第第二二章章 4. 4.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躯体感觉“感觉剥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感觉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各种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共同点:1都是都是换能换能过程(物理刺激过程(物理刺激->神经冲动)神经冲动)2都有感觉阈限3对刺激物的处理过程(与刺激物强度,个体差异有关)4都有差别阈限5感觉适应现象•感受性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敏感程度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的规律感觉的规律-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特异感觉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刺激生物化学符号周围神经初级中枢感觉通路高级中枢丘丘脑脑向向大大脑脑皮皮层层的的投投射纤维特征的不同射纤维特征的不同:•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从机体各个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以后,由固定的传导通路传递到丘脑(除嗅觉),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个感觉区,产生特定的感觉,是点对点的关系第一节.视觉视觉•视觉视觉: 接收的物理刺激是电磁辐射•伊本伊本·海萨姆(公元海萨姆(公元965-1040)): 光照射到任何物体后会向各个方向反射,我们只能看见那些以正确角度进入我们眼睛的光线……•视觉信息产生的两种视觉信息产生的两种生理机制生理机制::1.折光成像机制(将外部刺激投到视网膜上)2.光感受机制(实现能量转换的光感受功能)•1. 静止物体:眼内折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瞳孔)•2. 复杂或运动物体:眼动机制(一一). 折光成像机制折光成像机制1). 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 黑暗中扩大,光照时缩小的反应。
直接光反射和间接瞳孔反射瞳孔反射的感受器: 视网膜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2). 瞳孔-皮肤反射(pupillary-skin reflex): 身体任一部分受到强刺激引起疼痛感,会反射性地引起瞳孔扩大.3). 调节反射(accommodation reflex): 包括不随意性自主神经反射和眼外肌肉随意性运动反应. 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 •1. 静止物体:眼内折光装置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瞳孔)•2. 复杂或运动物体:眼动机制折光成像机制折光成像机制•眼动的生理心理学机制: 眼外肌肉(3对)的反射活动内直肌内直肌-外直肌外直肌: 水平运动上肢肌上肢肌-下肢肌下肢肌: 垂直运动上斜肌上斜肌-下斜肌下斜肌: 上下外侧运动•1). 随意性眼动: 共轭运动(跟随运动) 辐合 辐辏运动(背离运动) 分散•2). 非随意性眼动 注视时发生的快速微颤。
追随运动和扫描时发生的不自主震颤 3). 眼动中枢 主要位于脑干网状结构. 3对大脑皮层的下行纤维对扫视运动发生复杂的调节作用.(二). 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1.光生物化学反应2.光生物物理反应3.颜色视觉信息的光生物化学基础视视细细胞胞的的换换能能过过程程光光生生物物化化学学反反应应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光生物物理学反应光光分分解解反反应应光化学光化学效应放效应放大反应大反应11-顺式视黄醛+视蛋白-顺式视黄醛+视蛋白视紫红质视紫红质11-顺式视黄醛-顺式视黄醛全反式视黄醛全反式视黄醛光照光照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光照光照三磷酸鸟苷(三磷酸鸟苷(GTP)) ++Na++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激活激活磷酸二酯酶磷酸二酯酶((PDE))环化鸟苷酸(环化鸟苷酸(cGMP)+)+ Na+ 通道蛋白通道蛋白分解分解二、视觉信息的传递二、视觉信息的传递•(一)视网膜内的信息(一)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传递•(二)(二)视觉通路与信息传递视觉通路与信息传递眼眼眼球球壁壁内内容容物物外膜外膜中膜中膜内膜内膜(视网膜)(视网膜)巩膜巩膜 角膜 睫状体睫状体 虹膜虹膜 脉络膜脉络膜 视细胞视细胞(感光细胞)(感光细胞) 色素上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 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 晶状体晶状体 房水房水 玻璃体 视感受细胞(感光细胞)•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
视杆细胞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视锥细胞位置位置周边视网膜中央凹及其附近数量数量1.2亿600万作用作用明暗和轮廓细节和颜色感光感光色素色素视紫红质视紫蓝质视觉产生过程光光刺刺激激视网膜网膜视神神经视束束皮皮层下下中枢中枢视觉皮皮层产生生视觉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视锥、视杆细胞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轴突轴突视交叉:视交叉: 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视网膜鼻侧半纤维交叉,颞侧颞侧视束:视束:含两眼视网膜同侧半的纤维含两眼视网膜同侧半的纤维 半的纤维不交叉半的纤维不交叉 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视放射大脑半球距状沟两边皮质(视区)大脑半球距状沟两边皮质(视区)视觉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视放射:来自外侧膝状体节细胞发出的纤维呈扇形放散形成视放射视放射:来自外侧膝状体节细胞发出的纤维呈扇形放散形成视放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V1区:主要与简单区:主要与简单视感视感觉觉有关;有关;V2区:主要与图形区:主要与图形或客或客体的轮廓有关体的轮廓有关;;V3区:主要区:主要与视觉对象与视觉对象动态形状有关动态形状有关;;V4区:主要区:主要与颜色觉有与颜色觉有关关。
V5区:主要区:主要与视觉对象与视觉对象的运动信息有关的运动信息有关 四、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四、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元的元的感受野感受野•(二)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理论与功能(二)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理论与功能柱柱•空间编码空间编码是视感觉中枢的重要功能基础•视野、视网膜和各级视中枢的某些神经元之间有精确的空间对应关系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一)感觉的空间编码与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感受野:影响每一神经元单位发放的视网膜区域,称为该感受野:影响每一神经元单位发放的视网膜区域,称为该神经元的感受野神经元的感受野•1、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同心圆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同心圆式)–((1)视感受单位)视感受单位–((2)侧抑制: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侧抑制: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2、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同心圆式)、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同心圆式)•3、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视皮层神经元的感受野•简单型:感受野是直线型,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简单型:感受野是直线型,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复杂型和超复杂型:感受野为长方形,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复杂型和超复杂型:感受野为长方形,与对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知觉有关(二)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理论与功(二)视觉信息特征提取理论与功能柱能柱•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发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发生发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 •1、特征提取功能柱、特征提取功能柱•2、空间频率柱、空间频率柱•((1))方位柱方位柱:宽约:宽约1mm,是具有相同最优反应方位的视,是具有相同最优反应方位的视皮层细胞组成的功能柱方位柱不仅对视觉刺激在视野中皮层细胞组成的功能柱方位柱不仅对视觉刺激在视野中出现的位置和方向的特征进行提取,而且对边界线、边角出现的位置和方向的特征进行提取,而且对边界线、边角的位置进行特征提取的位置进行特征提取由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细胞由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细胞组成•((2))眼优势柱:眼优势柱:视皮层整个厚度被隔离成许多薄壁层,视皮层整个厚度被隔离成许多薄壁层,分别对左右眼输入的刺激产生优势反应,这些薄壁层称为分别对左右眼输入的刺激产生优势反应,这些薄壁层称为眼优势柱。
大约眼优势柱大约0.5毫米宽,左右相间规则性地排列着,毫米宽,左右相间规则性地排列着,每个柱内的细胞均对同一只眼所看到的图像给予最大反应每个柱内的细胞均对同一只眼所看到的图像给予最大反应•((3))颜色柱:颜色柱:在眼优势柱内,可见到插入的一些小颜色在眼优势柱内,可见到插入的一些小颜色柱,其圆形柱的直径为柱,其圆形柱的直径为0.1――0.15mm,同一柱内所有细,同一柱内所有细胞有相同的光谱特性胞有相同的光谱特性1、特征提取功能柱、特征提取功能柱2、空间频率柱、空间频率柱•空间频率:每一种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空间频率:每一种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角种重复出现的次数就是该特征的空间频角种重复出现的次数就是该特征的空间频率周/度) •空间频率柱:视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空间频率柱:视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频率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反应的频率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空间频率功能柱空间频率功能柱狗狗能分辨颜色么?狗狗也喜欢看电视?第二节. 听觉听觉•听觉:听觉: 物体振动引起空气中传播的物体振动引起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声波,作用于人类听,作用于人类听觉器官并转换为神经信息,传入脑内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觉器官并转换为神经信息,传入脑内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声音:声音:一种机械压,以机械波(声波)的方式运动的空气一种机械压,以机械波(声波)的方式运动的空气分子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子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米米/秒•(一)物理参数(一)物理参数–频率: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赫兹(频率:单位时间内声波振动的次数赫兹(HZ))–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dB))–波形:波形:•(二)心理参数(二)心理参数 –音高(音调):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音高(音调):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受Mel–音强或响度:人耳感知不同声压水平时产生的主观感觉差异音强或响度:人耳感知不同声压水平时产生的主观感觉差异Phon–音色:某一复合音的频谱即构成该复合音的主要频率组成成音色:某一复合音的频谱即构成该复合音的主要频率组成成分一、声波的物理参数与心理参数一、声波的物理参数与心理参数•频率:人能听到频率在频率:人能听到频率在频率:人能听到频率在频率:人能听到频率在20~2000020~20000赫兹的声波赫兹的声波赫兹的声波赫兹的声波–低于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
赫兹的叫超声波–1000 1000 至至4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60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1000—40004000赫兹)赫兹)的丧失•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振幅:声波的振动幅度分贝(dBdB))))–每平方米上空气受到压力的变换值每平方米上空气受到压力的变换值–以其具有的振动压强为单位(牛顿以其具有的振动压强为单位(牛顿/米米²)–耳鼓膜能觉察的最小声压约为耳鼓膜能觉察的最小声压约为2×10¯⁵牛顿牛顿/米米²47(三)听觉的特性(三)听觉的特性 音调—频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响度—振幅: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单位是分贝 音色—波形耳耳外外耳耳内内耳耳((迷路)迷路)耳廓耳廓外耳道外耳道鼓膜鼓膜膜膜迷迷 路路 骨骨迷迷路路 中中耳耳鼓室鼓室耳蜗耳蜗前庭前庭骨半规管骨半规管锤骨锤骨砧骨砧骨镫骨镫骨耳廓耳廓:收集声波:收集声波外耳道外耳道: 把声波传到鼓膜把声波传到鼓膜 鼓膜鼓膜鼓膜鼓膜:::: 将声波转为振动将声波转为振动将声波转为振动将声波转为振动听小骨听小骨听小骨听小骨:放大声音:放大声音:放大声音:放大声音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和前庭:::: 是平衡系是平衡系是平衡系是平衡系统的一部分统的一部分统的一部分统的一部分耳蜗耳蜗:: 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 柯蒂氏器柯蒂氏器咽鼓管和鼓室咽鼓管和鼓室咽鼓管和鼓室咽鼓管和鼓室:调节身体:调节身体:调节身体:调节身体内外气压平衡内外气压平衡内外气压平衡内外气压平衡声音声音耳鼓振动耳鼓振动进入耳道进入耳道听小骨随耳鼓振动听小骨随耳鼓振动振动由镫骨振动由镫骨传递到卵圆窗传递到卵圆窗耳蜗内耳蜗内淋巴液振动淋巴液振动基底膜基底膜随淋巴液振动随淋巴液振动基底膜振动基底膜振动导致毛细胞触碰覆膜导致毛细胞触碰覆膜毛细胞弯曲毛细胞弯曲导致神经冲动导致神经冲动听神经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出将神经冲动传出从耳蜗侧伸出的听神经进入该侧脑干,从耳蜗侧伸出的听神经进入该侧脑干,达到两侧颞叶上的初级听觉皮层达到两侧颞叶上的初级听觉皮层二、声波在耳内的传导过程二、声波在耳内的传导过程听觉中枢听觉中枢与听觉传导路与听觉传导路 •第一级听觉中枢:第一级听觉中枢: 耳蜗核耳蜗核 •第二级听觉中枢:第二级听觉中枢: 外侧丘系核外侧丘系核•第三级听觉中枢:第三级听觉中枢: 下丘及内侧膝状体下丘及内侧膝状体•第四级听觉中枢:第四级听觉中枢: 颞叶听区颞叶听区•听觉系统由耳、外周神经系统和听觉皮层3部分构成。
•耳的功能是把气体分子振动转换成毛细胞的神经冲动•神经通路把内耳单个毛细胞的神经放电转换成通外皮层的神经元放电模式•听皮层的分析三、三、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听神经纤维对声音频率分析及编码包括两个听神经纤维对声音频率分析及编码包括两个原则:原则:–1、部位原则、部位原则–2、频率原则、频率原则•((一)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一)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二)音强的神经编码(二)音强的神经编码•(三)音色的神经编码(三)音色的神经编码•(四)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四)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一)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一)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1、内耳音高编码、内耳音高编码–((1)位置学说)位置学说 •①①共振学说共振学说•②②行波学说行波学说–((2)冲动频率学说)冲动频率学说 •①①冲动频率学说(理论)冲动频率学说(理论) •②②排放理论排放理论 •2、听觉中枢音高编码、听觉中枢音高编码–位置编码和频率编码位置编码和频率编码 ①共振学说共振学说•((1863年、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年、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观点:柯蒂氏器内的基底膜、毛细胞由于宽观点:柯蒂氏器内的基底膜、毛细胞由于宽窄不同、长短不一,其振动频率也有所不同,窄不同、长短不一,其振动频率也有所不同,低频率声波易引起较长毛细胞和较宽基底膜低频率声波易引起较长毛细胞和较宽基底膜的共振,高频率声波易引起较短毛细胞和较的共振,高频率声波易引起较短毛细胞和较窄基底膜的共振。
窄基底膜的共振•评价评价: •缺点缺点 :②行波学说行波学说•1969年,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年,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G.V.Bekesy))•观点:观点:声音引起基底膜波动是从耳蜗基部开始逐声音引起基底膜波动是从耳蜗基部开始逐渐向蜗顶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行波的振幅是变化渐向蜗顶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行波的振幅是变化的,其最大点在高频刺激时靠近耳蜗基部,频率的,其最大点在高频刺激时靠近耳蜗基部,频率逐渐降低时最大点逐渐移向蜗顶,经过了最大点逐渐降低时最大点逐渐移向蜗顶,经过了最大点后振幅便会很快衰减,螺旋器毛细胞在行波振幅后振幅便会很快衰减,螺旋器毛细胞在行波振幅最大处受到刺激最强振幅最大点的位置是频率最大处受到刺激最强振幅最大点的位置是频率分析的依据分析的依据•评价评价: 为什么听录音里的声音和为什么听录音里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不一样?自己的声音不一样?①冲动频率学说(理论)冲动频率学说(理论)•1868年,卢瑟福德年,卢瑟福德W.Rutherford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基底膜振动的次数与原有频率相运动的,基底膜振动的次数与原有频率相适应。
适应•评价:评价:②排放理论排放理论•1949年,韦弗尔年,韦弗尔E.G.Wever •观点: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冲动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冲动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此时,多根纤维随声波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此时,多根纤维随声波的周期同步并锁相地轮流发放总体纤维上冲动组成的排的周期同步并锁相地轮流发放总体纤维上冲动组成的排放便可跟上与声波一致的高频冲动发放的同步和锁相是放便可跟上与声波一致的高频冲动发放的同步和锁相是它们组成排放的必要条件它们组成排放的必要条件•锁相:锁相:单根纤维上的神经冲动虽不是每一声波周期都发单根纤维上的神经冲动虽不是每一声波周期都发放,单它与声波周期的一定位相总是保持严格的同步关系,放,单它与声波周期的一定位相总是保持严格的同步关系,这种关系称为锁相关系这种关系称为锁相关系(二)音强的神经编码(二)音强的神经编码•1、级量反应式编码、级量反应式编码•2、调频式编码、调频式编码•3、细胞分工编码、细胞分工编码(三)音色的神经编码(三)音色的神经编码•1、频率自动分析机制:频率自动分析机制:–大量神经元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进行音高和大量神经元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声波进行音高和音强的编码音强的编码 。
•2、特征分析机制:、特征分析机制:–声波原始参数的信息可以在中枢被整合成若干声波原始参数的信息可以在中枢被整合成若干特征,在听皮层内也存在着与这些特征相应的特征,在听皮层内也存在着与这些特征相应的提取这些特征的特殊神经元和功能柱,分别对提取这些特征的特殊神经元和功能柱,分别对音色进行着模式识别过程音色进行着模式识别过程 (四)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四)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1、锁相、锁相――时差编码:时差编码:–由声波到达两耳之间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由声波到达两耳之间的时差所形成的空间定位这种编码主要是对低频声音这种编码主要是对低频声音–锁相机制:是指神经元仅在声波某一相位时锁相机制:是指神经元仅在声波某一相位时改变单位发放频率,两侧神经元对同相声波改变单位发放频率,两侧神经元对同相声波产生同步性单位发放的机制,称为听觉神经产生同步性单位发放的机制,称为听觉神经元单位发放的锁相机制元单位发放的锁相机制•2、强度差编码、强度差编码听音乐可以治病?听音乐可以治病?第三节.味觉与嗅觉味觉与嗅觉•味觉和嗅觉:味觉和嗅觉:–化学感觉(最早进化出来的感觉)–探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运用化学感受器67一、味觉一、味觉 1.1.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 2.2.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味蕾•菌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叶状乳头•丝状乳头丝状乳头693.3.味觉分类味觉分类 ((1 1)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 ,在舌面部在舌面部位不同位不同. . ((2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 ,并并保留原来味道保留原来味道, ,不是新味道不是新味道味觉通路•味觉感受器 -> 神经冲动-> 3条颅神经–面神经(VII)–舌咽神经(IX)–迷走神经(X)•舌的味觉传入冲动均达脑干孤束核,最后达大脑皮质的前岛叶味觉的信息加工1.细胞分工编码2.感受器电位–去极化电位(兴奋)–超极化电位(抑制)–超极化-去极化位相性感受器电位3.化学传递73二二、、 嗅觉(最古老的感觉)嗅觉(最古老的感觉) 1. 1.适宜刺激: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 2.2.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3.3.嗅觉难以分类: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
来标示各种嗅觉4.4.嗅觉产生:嗅觉产生: 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嗅觉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嗅觉 嗅觉通路:前梨状区及杏仁核•一些气味或味道能够唤起某些记忆脑中一些与味觉和嗅觉有关的区域(特别是嗅觉)与涉及情绪的区域相连•外激素(pheromone)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如雄甾酮第四节.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一、躯体感觉模式一、躯体感觉模式及其编码的及其编码的一般规律一般规律浅感觉浅感觉内脏感觉内脏感觉触觉触觉压觉压觉振动觉振动觉 温度觉温度觉 关节关节肢体位置肢体位置 感觉模式感觉模式深感觉深感觉运动及受力运动及受力•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躯体感觉神经编码的基本规律:–细胞分工编码–以不同空间对应关系分布•感觉神经中枢:感觉神经中枢:–躯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与体表之间呈现相应的空间对应关系•浅感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皮肤内,对触觉、压觉、振动觉、温度和有害刺激发生反应。
•最大感受器:柏氏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最小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二、浅感觉及其二、浅感觉及其上行通路上行通路1. 压觉压觉•压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又称刺激强度检测器–无毛皮肤:莫克尔氏细胞(Merkel`s cell)–有毛皮肤:触盘(tactile disks)–鲁菲尼神经末稍(ruffini endings)•共同点:共同点:对外部刺激适应性较差,恒定压对外部刺激适应性较差,恒定压力长时间作用引起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力长时间作用引起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频率不降低动频率不降低2. 触觉触觉•触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又称速度检测器–无毛皮肤:梅斯诺小体(Meissner corpuscle)–有毛皮肤:毛囊感受器(hair follice receptor)•触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对压力变化速度敏感,对静止的压力不敏感,对压力作用的适应性较快3. 振动觉振动觉•振动觉感受器又称加速度检测器:–柏氏小体(pacinian corpuscle)–内侧丘系传递振动觉•振动觉感受器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强,只有不断变化的刺激才能连续引起它的兴奋。
864. 4. 温度觉温度觉•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的作用:皮肤内的游离神经末梢的作用:–温度感觉温度感觉–痛觉感受痛觉感受–阈检测器阈检测器•冷感觉比热感觉传导的快冷感觉比热感觉传导的快浅感觉的传导通路•传导通路(共有四级神经元参与)•浅感觉:–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三级神经元:丘脑→ 大脑后回 –特点:先交叉再上行;浅感觉传导路•深感觉:深感觉:–又叫本体感觉又叫本体感觉–位置觉、动觉、受力作用感觉位置觉、动觉、受力作用感觉–关节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腱感受器、前庭感关节感受器、肌梭感受器、腱感受器、前庭感受器、感受小体、游离神经末梢等受器、感受小体、游离神经末梢等三、深感觉及其三、深感觉及其传导通路传导通路平衡感觉•内耳中的前庭感受器对头部位置、运动方向与速度发出神经信息•脊髓与脑干感觉传导通路脊髓与脑干感觉传导通路 躯体与内脏的各种感受器冲动(除视、听、嗅和味觉外),均经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 •深感觉:深感觉:–传入纤维入脊髓(一级)先在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二级)→ 经内侧丘系至对侧丘脑(三级)–特点:先上行(延髓)再交叉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内脏感觉:内脏感觉:–大多数不在意识中出现–边缘皮层是高级中枢•痛觉痛觉:–主要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体内各感受器均可受到强烈刺激引起痛觉–一种生物学保护性反应四、内脏感觉与四、内脏感觉与痛觉痛觉痛觉的特点:痛觉的特点:•不仅含有感觉成分,还有感情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
•适应性较差•性质多样化–按发生部位分按发生部位分按发生部位分按发生部位分:体表疼痛、深部疼痛和内脏疼痛–按性质不同分按性质不同分按性质不同分按性质不同分:投射性痛、牵涉性痛–按时间分按时间分按时间分按时间分:立即出现的疼痛、延迟出现的疼痛、痉挛性疼痛、阵发性疼痛等•两方面讨论痛觉的生理机制–感受器神经编码过程•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闸门学说、神经生物学理论闸门控制学说•观点:认为脊髓中的一种系统,可以让来自皮肤感受器和脑部神经轴突的刺激关闭痛觉‘闸门’,以此阻止身体受伤部分的痛觉信息传向脑部•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主要感觉分类表主要感觉分类表(1)类别类别 种类种类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反映属性反映属性外部感觉视觉可见光波视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明暗、颜色听觉可听声波毛细胞声音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嗅细胞气味味觉溶于水、唾液和脂类的化学物质味觉细胞味道肤觉机械性、温度性刺激物触觉小体等冷、温、痛、压主要感觉分类表主要感觉分类表(2)类别类别种类种类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受器感受器反映属性反映属性内部感觉运动觉骨骼肌运动、身体四肢位置状态肌梭、肌腱和关节小体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平衡觉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纤毛上皮细胞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机体觉机体内部所进行的各种过程神经末梢疲倦、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