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临床推拿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84301216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4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临床推拿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小儿临床推拿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小儿临床推拿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小儿临床推拿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小儿临床推拿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临床推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临床推拿(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拿简史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其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一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相当于如今河南洛阳一带。我国第一步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轶)也是秦汉时期成书,说明在秦汉以前,推拿疗法已经被广泛使用。设有按摩专科,有了按摩专科医生。并且运用中药制成膏药配合使用。提出防治理论:千金要方:“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摸囟上及手足心,其辟风寒。”:发展时期,急救(猝中恶死,令爪其病人中)、妇科(按摩催产)等。明代:形成了小儿独特推拿体系:穴位:点、线、面;书籍;按摩又称推拿正式从小儿推拿的名称而开始的;清到1972年间是中医史的血泪史

2、!1958年开始的艰辛发展:有力、柔和、持久、深透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提出,得到学术界的公认。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推拿的作用原理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推拿对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改变有关的系统内能信息调整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内能的结合纠正解剖位置与转变系统调整信息的结合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推拿对调整气血及内脏功能的基本原理推拿对气血的作用气血的生成对脾胃功能和气血循行的作用推拿的补泻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手法刺激性质与量对内脏的补泻作用

3、对某一脏腑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可谓之“补”手法频率和方向与补泻的关系缓摸为补,急摸为泻方向:根据具体的穴位而定(如:内旋外旋;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治疗部位的选择根据具体病情(部位、性质)根据相关穴位常用穴位推拿治疗原则治病求本“本”是相对“标”而言的正气邪气;病因症状;内脏体表;旧病新病;原发病继发病正治与反治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反治: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推拿基本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基本手

4、法【推法】 :(直推;分推;旋推)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向指根方向);屈其指直推力补,直其指直推为泻;往上推为清,往下推为补等说法。1直推法 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3旋推法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运法】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揉法】【揉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1指揉法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

5、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掌揉法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动,称掌揉法。3鱼际揉法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按法】【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操作特点:逐渐发力,极时弹力【摩法】【摩法】顺摩为补,逆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1指摩法指摩法 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2掌摩法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3旋摩法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

6、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掐法】【掐法】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急救:人中、攒竹、合谷、十宣、四逢、八邪【拿法】【拿法】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 【捏法】【捏法】捏法正位手势1捏脊法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2. 挤捏法挤捏法 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

7、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搓法】【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擦法】【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抹法】【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捻法】【捻法】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小儿按摩常用介质【生姜汁】 取鲜生姜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冬春季节,常用姜汁,取其辛温,能发汗解表、温中健胃、助消化之功效。既可用于风寒感冒,又可用于胃寒呕吐及腹痛、腹泻之证。【葱

8、白汁】 取葱白适量切碎、捣烂,取汁液应用。葱白能散在表之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作用。对于感冒风寒的轻症,常用葱白汁作介质,此外,对于因寒凝气滞所导致的小便不利,也可使用本品。【冬青膏】以冬绿油(水杨酸甲酯)与凡士林按1:5混合调匀而成。具有消肿止痛,祛风散寒之功效,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痛症等。【鸡蛋清】 把生鸡蛋打一小洞,然后倒置,取渗出的蛋清使用。有清热除烦,消积导滞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热性病,或久病后期烦躁夫眠,手足心热等病症。【薄荷水】取鲜薄荷叶或干薄荷叶(鲜者最好),浸泡于适量的开水中,容器加盖存放8个小时后,去渣取汁液应用。小儿在夏天炎热季节常

9、用。因其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选疹的作用,故对于风热感冒或风热上犯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等,或痘疹初期隐隐不透,或麻疹将出之际,均可用薄荷水作介质。【滑石粉】医用滑石粉或爽身粉均可。本品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的作用。对于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白酒】 采用市场出售的普通白酒或药酒。具有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麻木不仁,手足拘挛,局部瘀血等病症。【红花酒精】将1克红花浸入100毫升酒精中浸泡2周,取汁液使用。有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穴位按摩及四肢酸痛。【其他】如冷水多用于退烧;风油精用于风热感冒;樟脑酒用于四肢肌肉酸痛;肉桂液多用于冬季畏寒体虚者。常见疾病【疾病疾病】小儿腹泻【简

10、介简介】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皆有,以夏秋季较为多见。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后易损耗气阴,重症者可出现危险的病变。迁延日久,常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疳积等症。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幼儿消化不良、脂肪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病毒性肠炎等病症。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凡喂养不当,饥饱无度,饮食生冷或不洁,或外感风寒,过热或受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而引起腹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甚至稀如水样,常伴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发热,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1 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大鱼际逆时针摩腹5分钟。(2)患儿俯卧位,家

11、长用大拇指自下向上推七节骨300次。(3)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各1分钟。 腹:从中脘起向两旁分推到脐,称分推腹阴阳;摩腹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推上七节;推下七节;脾俞、胃俞: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脊突间旁开1.5寸。大肠俞:第四腰椎脊突下,旁开1.5寸。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1)伤食泻近期有伤食史,粪便稀搪,夹有食物残渣,气味酸臭,伴有恶心、呕吐。纳呆、口臭、腹胀,便前常有哭闹不安,舌苔厚腻。常用手法加清大肠300次、揉板门200次。按揉双侧天枢、足三里穴各1分钟。大肠:食指桡侧缘,至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食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泻)。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能健

12、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吐)。天枢:脐旁2寸。足三里:(2)热泻腹痛即泻,大便急迫,色褐而臭,可夹有粘液,伴发热口渴,或渴不欲饮,肛门灼热,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清脾经、清大肠各200次,清小肠100次。推三关100次,退六腑,(清天河水)200次。按揉天枢穴2分钟。脾经:拇指末节螺纹面(旋推为补;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泻)。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至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之间推向指根为补,反之为泻)。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腕背横纹中,尺侧)至曲池(屈肘纹头外侧尽处)成一直线(补气行气;至腕推向肘)。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至肘推向腕

13、称褪六腑)。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曲泽(肘横纹中,厷二头肌腱尺侧)成一直线(至腕推向肘为清)。大肠:食指桡侧缘,至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食指尖推向虎口为补,反之为泻)(3)寒泻便稀色淡,带有泡沫,无臭味或臭味较轻,腹痛肠鸣,常伴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自腻。常用手法加补脾经200次,推三关100次。揉龟尾300次。按揉足三里穴3分钟。龟尾:尾椎骨端。脾经:拇指末节螺纹面(旋推为补)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腕背横纹中,尺侧)至曲池(屈肘纹头外侧尽处)成一直线(补气行气;至腕推向肘) 。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时泄时止,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水样,粪便中有食物残渣或夹有不消化的奶瓣,面色

14、少华,神疲纳呆,舌质淡,苔薄腻。常用手法加补脾经、补大肠各300次,推板门100次。捏脊510遍。按揉肾俞、足三里各2分钟。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捏脊: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三提一捏法);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板门推向腕横纹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吐)生活调理生活调理(1)在按摩过程中,应注意护理。喂养要定时定量,不吃不洁食物,注意保护腹部,勿使受凉,每次便后用温水洗净肛门,勤换尿布。(2)本病按摩治疗有效,但不排除其他疗法,特别是有感染因素的,可同时应用抗菌素等药物治疗,如出现脱水和中毒症状时,更应及时静脉输液等治疗。【疾病疾病】便秘【简

15、介简介】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困难而言。常见小儿生活制度无规律和缺乏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以致排便时难于形成条件反射;或由饮食不节,病久造成养营不良;常用泻剂产生腹肌瘦弱松弛而便秘。奶液中糖量不足;或食有多量蛋白质而缺少碳水化合物,则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发酵细菌多,大便呈碱性,造成大便干燥而次数少。总之,主要是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道停留过久,水分被吸收,而至粪质干燥,坚硬所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大肠积热,或气滞、或寒凝、或阴阳气血亏虚、或津液失润,大肠传导功能失职而致便秘。常见症状除大便难解外,还可见脘腹不适,胸部憋闷,饮食不香,甚至脾气暴躁,哭闹不宁等。1 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16、(1)患儿仰卧,家长用大拇指点揉中脘、天枢、足三里穴,每穴1分钟。(2)患儿仰卧,家长用两手掌根着力,自膻中穴开始,往下按抚至脐下关元穴,反复操作10次。然后两手全掌着力交替进行,沿升、横、降结肠途径反复运摩5分钟。手法要轻快、柔和、深浅适度,横结肠压力宜重,降结肠压力宜轻。(3)患儿俯卧,家长用大拇指推下七节骨500次,揉龟尾1分钟。中脘:脐上4寸(揉摩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自上而下推能降胃气上逆,嗳气)。膻中:两乳头之间,前正中线上(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关元:脐下3寸。七节骨:第四腰椎到长强成一直线。(上推:温阳止泻,下推泻热通便)2 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1)实秘:大便干结,腹满

17、痛,口干口臭,或嗳气频作,面红身热,小便黄少,舌红,苔黄。常用手法加清大肠、推六腑各300次。掐揉足三里穴2分钟。(2)虚秘:大便并不硬,但便秘不畅,伴有神疲乏力,面色瞅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各300次。掐揉足三里3分钟。捏脊510遍。肾经:小指末节螺纹面。指尖向指根方向为补。反之为泻。生活调理生活调理 (1)了解患儿情况针对病因采取措施,如改变饮食习惯,多食粗粮、蔬菜;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注意休息,消除紧张。(2)如果大便数天未解,按摩后不能立即排便者,可先用开塞露,或用导泻液灌肠治疗,以缓解症状,再用按摩治疗。【疾病疾病】感冒【简介简介】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

18、见的疾病,俗称“伤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冬春季更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一种是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慢,局部症状较重,全身症状较轻为其特点;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发病急,全身症状重,可有暴发性流行。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与外界气候变化和小儿正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较差,对外界气候变化不能很好适应,故易为外邪侵袭,致成感冒。 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型。常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严重者可出现高烧

19、,烦躁不安或嗜睡,甚至出现抽搐等。1 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1)患儿由大人扶抱或俯卧位,家长以手掌蘸少许生姜汁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用大鱼际着力推搓背,腰部,以红热为度。(2)家长以双手拇指在背部风门、肺俞穴分别按揉1分钟。(3)患儿仰卧位,家长以双手拇指推鼻翼两侧各2030次,然后推印堂、攒竹穴,再向左右分抹额部,抹到太阳穴后用拇指按揉法。如此反复数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4)家长以拇指先点后揉曲池、合谷穴各13分钟。风门: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脊突间旁开1.5寸。肺俞: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脊突间旁开1.5寸。太阳:眉梢后凹陷处。膀胱经:督脉旁开1.5寸,3寸。攒竹: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至下而

20、上推。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2 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1)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重推三关穴500次。揉外劳宫100次。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二扇门:手背食指根与中指根交接处凹陷中,及中指根与无名指根交接处凹陷中。发汗效穴。外劳宫:掌背正中与内劳宫相对处(性温,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表)。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腕背横纹中,尺侧)至曲池(屈肘纹头外侧尽处)成一直线。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宣通气血,发汗解表)。(2)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

21、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按揉大椎穴13分钟。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5次。肺经:无名指末节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旋推为补。 咳嗽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天突:胸骨上窝正中(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丰隆:外踝高点上8寸,条口穴(足三里下5寸)外1寸(和胃气,化痰湿)。小横

22、纹: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心经:中指末节螺纹面。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涌泉:曲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向足趾推。引火归元退虚热。【疾病疾病】哮喘【简介简介】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哮是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呜为特征,喘是以呼吸困难,严重者呼吸时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为特征。两者多同时发生,所以一般都合并叙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气候急剧变化时为甚。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多在过敏体质基础上吸入过敏原微粒或呼吸道反复感染后引起。中医学认为外感风寒,邪气犯肺或痰湿停聚导致肺失清肃,气不得舒而出现哮喘。又因久病之后或体质素虚,肾气

23、不足,气不归纳,诸气上浮而致喘,多由劳累而诱发。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常有鼻粘膜发痒、流涕、喷嚏或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然后突感胸闷,呼吸困难,哮喘,哮喘的发作可短暂或持续。严重时出现张口抬肩、难以平卧、大汗淋漓、四肢发凉、颈部静脉怒张等1 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1)清肺经300次,运内八卦100次,按揉掌小横纹20O次。(2)按揉天突穴20次,揉膻中100次,然后向左右分托膻中50次。(3)按揉定喘、天俞穴各1分钟,拿肩井穴10次。(4)搓摩胁肋:腋下两胁至天枢,两腋胁下搓摩至天枢。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顺时针方向掐运(宽胸利隔,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24、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文面。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2 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1)寒喘症见喉中哮呜有声,胸隔满闷,咳痰稀白,畏寒无汗,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常用手法加推三关300次。点揉合谷、风池穴各1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风池:合谷:清泻阳明,疏风正痛。(2)热喘症见喉中哮鸣如吼,胸闷烦躁,咳痰黄稠,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发热面红,舌质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清大肠100次,退六腑200次。点揉丰隆穴2分钟。肾经:小指末节螺纹面。指尖向指根方向为补。反之为泻。丰隆:(3)虚喘症见哮喘反复发作,甚者呈持续状态,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

25、口唇爪甲发紫,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法加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各200次。按揉关元、三阴交穴各1分钟。揉脾俞、肾俞各2分钟。关元:脐下3寸(主虚劳羸瘦)。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通血脉、活经络;疏下焦、利湿热,通调水道,亦能健脾胃,助运化)。生活调理生活调理 (1)注意保暖,防止感昏,并增强身体抵抗力。(2)避免接触有刺激性的气体、灰尘等过敏原。(3)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疾病疾病】化脓性中耳炎【简介简介】化脓性中耳炎为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耳腔的化脓性炎症疾患。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是婴幼儿多见的耳病。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稚阳之体,易受风、湿、热邪侵袭,或肝胆湿热,循经上注,壅塞耳窍,或久病之后,正气

26、虚损,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积热于耳而致。常见症状为发病后,较大儿童可喊叫耳痛,在婴幼儿则常表现为啼哭不止,抓耳摇头,或时从睡中惊醒,哭闹不安,病情严重者常可出现高热惊厥。鼓膜穿孔流脓后,上述症状常渐消退。转为慢性后,表现为耳朵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听力减退,常呈传导性耳聋。1 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 (1)以拇指对准耳垂后翳风穴,先点后按13分钟。(2)以拇指峰反复弹拨双侧太溪穴各15次,再按揉1分钟。(3)以拇、中指点揉风池穴13分钟。(4)患儿俯卧,家长以掌根直推脊柱两侧,重点推肾俞穴。反复操作13分钟。翳风: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中。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

27、1)风热侵袭型多见于急件中耳炎。症见初起耳痛较轻。继而加重,呈跳痛或针刺样痛,婴幼儿则为哭闹不安,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质稍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按揉合谷、曲池穴各1分钟。搓擦涌泉100次。(2)肝胆湿热型多见于急性中耳炎已流脓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症见耳内疼痛,持续流脓,脓多而稠,有腥臭气,伴发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清肝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揉内劳宫100次,清小肠200次。按揉三阴交穴1分钟。推下七节骨300次。肝经:食指末节螺纹面。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28、3)肝肾阴虚型多见于慢性中耳炎。症见耳内流脓,脓液稀薄,时出时止,缠绵不愈,听力减退,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常用手法加补肝经200次,补肾经200次。推擦涌泉穴50次。按揉三阴交1分钟。按揉肝俞、肾俞各1分钟。生活调理生活调理(1)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传染病。(2)婴幼儿在哺乳喂养时,不宜采取平躺仰卧位。(3)患儿要注意安静休息,减少活动,对于婴儿要减少搬动,以便减轻疼痛。当鼓膜穿孔后,要让病儿向患侧卧位,以便使患耳脓汁排出。(4)饮食上宜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烂面片、牛奶等,以免因咀嚼而致疼痛。(5)按摩治疗本病主要起辅助治疗作用,家长要遵照医嘱,按时给病儿

29、吃药打针,不可延误病情。(6)如果小儿通过治疗,体温继续升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意识不清等症状,要立即送医院进行治疗。【疾病疾病】慢性鼻炎【简介简介】慢性鼻炎是指鼻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质,由于各种因素所致的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多发、临床上以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病。现代医学把本病分为单纯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其发病原因很多,多由急性鼻炎演变而来,环境因素,如气温的突然变化、空气过于干燥、通风不良、空气污染、粉尘烟雾以及有害气体长期刺激,也可导致本病。小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与全身抵抗力下降,易患本病。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六淫之邪,或热邪窒肺使肺气不宣,肺窍闭塞所致。常见症状

30、为间歇或交替性鼻塞,于运动出汗时鼻通畅,静坐或遇冷时鼻塞加重,鼻涕较多,一般为粘液性,如有继发感染则呈粘脓性。常伴有头痛,头昏,暂时性嗅觉减退等不适症状。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1)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双手拇指指腹,从印堂穴开始,向上直推至发际,反复操作1530次。(2)以双手拇指从印堂穴沿上眼眶,分推至双侧太阳穴处,反复操作1520次。然后,按揉太阳穴1分钟。(3)以拇指指腹点揉双侧迎香穴各13分钟。(4)以食指指腹在鼻两侧快速推擦,以局部产生灼热感为度。(5)按揉双侧合谷穴各13分钟。 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1)风塞型症见鼻塞严重,流涕色白清稀,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常用

31、手法加推三关300次,清肺经100次。按揉曲池穴1分钟。以掌根直推脊柱两侧的肌肉组织,以透热为度。点揉大椎穴13分钟。(2)风热型症见鼻塞不利,嗅觉失灵,口鼻气热,流涕色黄而稠,发热恶风,有汗口渴,时有咳嗽,舌质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清肺经200次,清天河水300次。按揉风府、曲池穴各1分钟。提拿肩井穴部位510次,手法刺激应稍轻。热重可蘸酒平擦背部13分钟。(3)胆热型鼻塞,鼻涕黄浊粘稠,有臭味,嗅觉差,头痛,伴心烦不安,头晕耳鸣,口苦胁痛,舌质红,苔黄。常用手法加清肝经300次,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揉总筋100次。按揉太冲、三阴交穴各1分钟。推擦涌泉20次。总筋:掌后腕横纹中

32、点(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清肝胆经湿热)。(4)脾气虚弱型症见鼻塞不利,鼻涕量多,或稀或粘,嗅觉迟钝,头部发沉,伴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搪,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补脾经300次,揉板门300次。摩中脐25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3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胃病,小儿吐乳、消化不良)。(5)肺气虚寒型症见鼻塞时轻时重,鼻涕色白量多,无臭味,嗅觉减退,伴气短乏力,形寒肢冷,咳嗽有痰,舌质淡,苔白滑。常用手法加揉外劳宫300次,推三关300次。摩肚脐25分钟。按揉肺俞、脾俞各1分钟。按揉

33、足三里穴1分钟。外劳宫: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性温,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兼能发表)。生活调理生活调理(1)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注意寒暖适度,预防感冒。(2)避免吸入刺激性的气体,如粉尘、烟雾等。(3)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厚味之品。(4)如鼻腔畸形或病变的,应到医院进行矫治。(5)保持患儿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疾病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简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伴有全身症状的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学龄儿童,女性较多。其发病后全身关节都可受累,但主要侵犯四肢小关节,严重者,还可累及脊柱和骶骼关节。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患者血清中存在

34、类风湿因子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另外,还有内分泌和遗传因素。受寒和潮湿往往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中医学将本病归属“痹证”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患儿体质虚弱,外感风寒湿邪,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所引起。如果风邪较盛,则疼痛游走不定;寒气较强,则痛有定处;如果湿邪较重,则肿胀麻木。久病不愈,则可出现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为,大多起病缓慢,早期可有低热,全身肌肉酸软无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消瘦等。开始仅12个小关节受累,呈游走性,活动时疼痛,随即肿胀变硬,局部发热但不一定发红,其典型早期表现为晨僵。以后随着病变的发展,可由小关节至大关节,由少数至到多数,可累及多个关节。晚期出现肌肉萎缩,病变关节

35、变形而发生1常用手法常用手法(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手掌置于患儿腹部,顺时针揉摩25分钟。(2)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揉四肢部,重点是患病的肢体,并配合四肢关节的屈伸活动。反复操作35分钟。(3)家长以拇指指端按揉并弹拨足三里穴13分钟。(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全掌横擦患儿肩、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2随证加减随证加减(1)行痹型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膝、踝、肘、腕关节,屈伸不利,遇风则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常用手法加按揉曲池、合谷穴各30秒。拿风池10秒。以虚掌轻叩背部1分钟。合谷:主指挛,臂痛,口眼歪斜。曲池:屈肘,肘横纹外端尽处(主肘痛,上肢瘫痪。风池(发汗解表,驱风散

36、寒。主颈项痛)(2)痛痹型症见关节疼痛比较明显,痛有定处,屈伸不利,局部发冷,得热痛减,遇寒加剧,舌质淡,苔白。常用手法加两手掌相对用力,横搓四肢,以局部发热为度。直擦背部脊柱,斜擦两胁,均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5次。(3)着痹型症见四肢沉重,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腰部发凉,双足浮肿,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常用手法加点揉肩井、合谷穴各30秒。以虚掌拍击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反复操作,以皮肤微红为度。按揉脾俞、胃俞穴各30秒。(4)热痹型症见关节红肿热痛,遇热则甚,发热,口干咽燥,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或黄腻。常用手法加按揉大椎、曲池穴各30秒,以虚掌自

37、上而下,拍击脊柱两侧,以局部微热、微红为度。拿肩井35次。生活调理生活调理(1)患儿平时应注意保暖,饮食宜富有营养,不宜食寒性食物。(2)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较顽固的慢性疾病,早期治疗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很重要的,但不宜过度疲劳。(3)按摩时,手法应轻柔和缓,切忌使用蛮力,以免发生不良后果强壮保健法强壮保健法1.操作方法操作方法(1)补脾经200300次。(2)摩腹25分钟。(3)掐揉双侧足三里各50100次。(4)捏脊57遍。(5)按揉脾俞、胃俞各3050次。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本法每天操作1遍,7天为1疗程,每一疗程完后可休息2天,一般宜在空腹时进行。预防感冒保健法预防感冒保健法1操作方法操作方

38、法(1)以两手掌快速互擦,发烫为止,然后,用擦烫的手按在前额,先按顺时针方向环摩面部50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摩面50次,使面部微红有温热感。(2)以两手食指在鼻两侧作快速上下推擦,用力不宜过重,以局部产生的热感向鼻腔内传导为度。(3)以双手拇指和食指搓揉双侧耳垂,反复操作13分钟,以耳垂发红、发热为度。(4)以全掌横擦肩背部,以透热为度。(5)按揉合谷、曲池、迎香穴各50次。 2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本法每天进行1次,流感严重流行时,可增加13次。小儿按摩保健法,除家长操作外,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教其自我按摩。长期坚持;可达强身防病,促进发育的目的。 降压1,头面经部操作:A推桥弓B印堂上发际C印

39、堂横太阳D扫散太阳、胆E五指拿推顶,三指拿推颈2,腹部操作:关元(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神厥(脐的中间)、中脘(脐上4寸)、大横(脐中旁开4寸)方法:顺时针摩腹,配合按揉穴位。3,腰部及足底部肾俞、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涌泉方法:肾俞、命门横擦法,涌泉直擦以热为度。推拿适合于缓进性高血压,急进性的作为配合治疗。癃闭小便不畅,小便闭塞。1,小腹部穴位:中极(脐下4寸)、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手法:摩、按、揉操作:顺时针方向摩小腹,约6分钟;按揉穴位各1分钟。2,大腿内侧穴位:髀关(髂前上棘与髌骨连线上,平臀沟处)、五里(曲骨穴旁开2寸,直下3寸)曲骨: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手法:摩、按、揉操作:以酸胀为度。3,分型湿热:A按揉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阴陵泉(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中)、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极(脐下4寸)、水泉(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连线中点下1寸)、照海内踝高点下缘凹陷中)。每穴约1分钟。B横擦骶部八髎,有微热感为度。淤血凝聚或尿路结石。A按揉肾俞、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B横擦腰骶部八髎,有微热感为度。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