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84298999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ppt(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v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vG-G-蛋白偶联的受体蛋白偶联的受体v与酶耦联的受体与酶耦联的受体第一节第一节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一、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一、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v信号: 含有信息内容的一种物质或刺激v人体内的信号: 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含有信息内容的化学物质, 或机械的、电的、电磁波等刺激信号的类型信号的类型v化学信号激素,递质,细胞因子v机械信号声音v电磁信号光v电信号电流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 (tr

2、ansmembranetransmembrane tranductiontranduction) )外界信号 细胞膜表面 一种或几种膜蛋白分子构象改变 胞内信号分子变化 引起相应的效应 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G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mediatedbyGprotein-linkedreceptor)1.Gprotein-linkedreceptor位于细胞膜、位于细胞膜、具有

3、特意地识具有特意地识别和解和外来别和解和外来化学信号的功化学信号的功能蛋白质能蛋白质2.Gprotein(GTPbindingprotein)位于受体与位于受体与效应器之间效应器之间 G G蛋白的工作原理蛋白的工作原理3.Gproteineffector:vAdenylatecyclase,ACvPhospholipaseC,PLCvPhospholipaseA2,PLA2vIonchannel4.secondmessengerDefinition: Definition: 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分子称子。

4、细胞外信号分子称first first messenger, messenger, 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则称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则称为为second messenger.second messenger.Types:Types: 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 (cAMPcAMP) )、 环磷酸鸟苷环磷酸鸟苷( (cGMPcGMP) ) 三磷酸肌醇三磷酸肌醇 (IP3IP3) 二酰甘油二酰甘油 ( DG)( DG) Ca Ca2+ 2+ 5.Proteinkinasev分类: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酪氨酸蛋白激酶v另一分类: cAMP-dependentproteinkinase,PKACalcium-de

5、pendentproteinkinase,PKC6.cAMP-PKApathwayGsreceptorLigandACATPcAMP5-AMPPDEPKA蛋白激酶A7.IP3-Ca2+/DG-PKCpathwayPIP2GqreceptorLigandPLCIP3DGPKC四、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四、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v特点: 酶与受体是同一膜蛋白 这类受体一般只有一个-螺旋,膜外 侧肽链有与配体结合位点, 膜内侧肽链有 蛋白激酶的活性。2. 2. 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v特点:特点: 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当它与配体结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

6、,当它与配体结合后,就可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激活酪氨合后,就可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激活酪氨酸激酶酸激酶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催乳素3. 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v特点: 只有一个跨膜-螺旋,膜外侧肽链(N端)有与配体结合位点,而膜内侧肽链(C端)有鸟苷酸环化酶(guanylyl cyclase,GC), 受体GC信号转导过程 GTPcGMPPKG配体ANP心房钠尿肽五、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过程信号转导过程信号 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细胞功能改变1. 1.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

7、道神经突触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神经突触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 乙酰胆硷乙酰胆硷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AchAch门控通道门控通道蛋白(蛋白(a亚单位)亚单位)通道开放通道开放大量大量Na+流入胞内流入胞内胞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胞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生物电信号的转换完成化学信号向生物电信号的转换2 2 电信号电信号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刺激刺激 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细胞膜电位的变化 电电 压门控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压门控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 离子内流或外流离子内流或外流 新信号形成新信号形成 3 3机械信号机械信号- -机械门控离子通道机械门控离

8、子通道机械信号(声)机械信号(声) 耳蜗毛细胞纤毛弯曲耳蜗毛细胞纤毛弯曲毛细胞上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毛细胞上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 离子跨离子跨膜流动膜流动 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v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即配体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即配体门通道(门通道(ligandligand-gated channel-gated channel)。)。主要存在于神经、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v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

9、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胞的兴奋性。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

10、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v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氨氨基丁酸的受体。基丁酸的受体。 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以以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

11、和受刺激时产生的和受刺激时产生的膜电位的改变(包括膜电位的改变(包括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和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 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RP由-70-90mV,称为膜的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与超极化相反,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RP由-70-50mV。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则称为复极化。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

12、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全或无”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静息电位的测量静息电位的测量(甲)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膜外,B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丙)当A、B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1)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枪乌贼巨轴突细胞膜两侧主要离子浓度离子胞浆(mmol/L)细胞外液(mmol/L)平衡电位(mV)K+40020-75Na+50440+55Cl-52560-60A-385-(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

13、透性和K+平衡电位K+外流量与回收(回到胞内)的量达到了动态平衡,K+的跨膜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电位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的数值,即静息电位。因其是K+移动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又可称作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的维持机制钠泵(sodiumpump)的活动维持了安静时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引起细胞膜上钠泵活动的因素是细胞内Na+的增加和细胞外K+的升高。只要细胞内外的Na+、K+平衡稍有变化,Na+泵就被激活,在泵出胞内多余的Na+的同时,将胞外多余的K+泵回,从而维持了细胞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指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

14、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2.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AP的峰出现超射,即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内的峰出现超射,即膜电位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AP的形成不是单纯由的形成不是单纯由于膜对于膜对K+通透性发生改变(如仅对通透性发生改变(如仅对K+不再通透,不再通透,膜电位至多能达到零电位水平),而是受刺激时膜电位至多能达到零电位水平),而是受刺激时膜对膜对Na+产生通透的结果。而产生通透的结果。而AP的复极化过程是的复极化过程是由于膜重新对由于膜重新对K+通透造成的。通透造成的。3.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特点特点动作电位刺激强度不随

15、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动作电位刺激强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失活门激活门4.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兴奋性兴奋性阈电位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低常期低常期绝绝对对不不应应期期相相对对不不应应期期超超常常期期0.5-231270ms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刺激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可以使电压门控刺激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可以使电压门控Na+、K+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

16、P)。但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可使细胞但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可使细胞产生产生AP。(一)一)去极化与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内流的正反馈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去极化时,膜上电压门控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去极化时,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其开放的数量可随膜去极化幅度的增加而通道开放,其开放的数量可随膜去极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Na+通道开放使通道开放使Na+内流增加,又导致膜的进一内流增加,又导致膜的进一步去极化,从而使更多的步去极化,从而使更多的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去极化与去极化与Na+内流示意图内流示意图(二)阈电位与动作电(二)阈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引起位的引起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受到刺

17、激时,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膜电位值升高。膜电位值升高。当膜电当膜电位值达到阈电位位值达到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水平时,动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被触发。作电位才能被触发。所谓所谓阈电位阈电位,即指,即指恰好能使膜的去极化与恰好能使膜的去极化与Na+内流之间形成正反内流之间形成正反馈的临界膜电位值。馈的临界膜电位值。(三)局部电位与膜的兴奋性阈下刺激引起的膜局部去极化电位(未达到阈电位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位(Local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的去极化,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局部电位。(四)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原理只要细胞膜上的某一

18、位点受到刺激产生AP,这个AP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细胞的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受刺激部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表现为AP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五)影响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因素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很快,但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有所不同。人体一些较粗的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20米/秒,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不超过1米/秒。影响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1轴突直径轴突直径2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3髓鞘髓鞘脊椎动物的许多神经纤维都包有髓鞘,这是AP传导速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比单纯增加纤维的直径更有效。髓鞘是沿细胞膜间断排列的,每隔一段髓鞘就有一个无髓鞘的朗飞氏结(Ran

19、viersnode)存在。由于髓鞘具有高电阻低电容的特性,产生AP的结区,只能与相邻的结区形成局部电流,而仅有很少的电流能从髓鞘漏过。AP只在结区处产生,就好象AP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因此,有髓神经纤维上AP的传导是跳跃式传导。四、神经信息传递的特点和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四、神经信息传递的特点和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由于单根神经纤维的由于单根神经纤维的AP是是“全或无全或无”的,因此,的,因此,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AP的幅度表示,的幅度表示,只能表现为只能表现为AP的频率不同。的频率不同。第三节第三节细胞间生理功能的联系细胞间生理功能的联系一、细胞间信息

20、的传递一、细胞间信息的传递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两种:通过细胞间的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允许无机离子和水溶,允许无机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沟通,如性小分子物质的沟通,如电传递电传递;通过细胞产生的通过细胞产生的化学信号分子化学信号分子传递信息,即传递信息,即化化学传递学传递。(二)细胞间的化学传递(二)细胞间的化学传递1.化学信号分子化学信号分子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通过与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通过与“靶靶”细胞的受体结细胞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性质来传递信息。合,改变受体的性质来传递信息。划分为两类:划分为两类:亲脂性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甾类激

21、素、甲状腺素等)(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等)亲水性信号分子亲水性信号分子(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等)。2.激素的分泌和远距离传递激素的分泌和远距离传递3.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4.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激素远距离分泌和作用旁分泌5.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每个突触都由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是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信号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

22、动的控制是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信号通过神经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到骨骼肌纤维的。它与神经突触信息传递肌肉接头传递到骨骼肌纤维的。它与神经突触信息传递的过程类似,即也是电的过程类似,即也是电-化学化学-电的传递,但接头前膜释放的神经电的传递,但接头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递质为乙酰胆碱(ACh),),它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只它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只引起接头后膜的兴奋,即引起接头后膜的兴奋,即AP。第四节肌纤维的收缩功能肌纤维的收缩功能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由各种肌细胞(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来完成。不同肌肉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上看,各种收缩活

23、动都与细胞内的收缩蛋白质,主要与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骨骼肌是由大量成束的肌纤维组成的,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内含肌管组织)。肌纤维平行排列成肌束,两端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肌腱相融合,后者附着在骨上。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能导致肢体的屈曲和伸直。骨骼肌纤维接受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在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发生收缩。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首先进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纤维产生自己的AP;肌纤维内部的兴奋-收缩偶联(在横桥作用下,细肌丝沿粗肌丝之间的间隙,向肌小节中央(M线)作相对滑动,使肌小节缩短而产生收缩。)机制导致肌纤

24、维产生收缩。一、骨骼肌纤维的结构骨骼肌骨骼肌纤维(肌细胞)肌原纤维肌小结粗肌丝细肌丝神经肌肉接头神经信息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相当规则。每条细肌丝周围有三条粗肌丝环绕,每条粗肌丝周围有六条细肌丝环绕。粗肌丝细肌丝A带的暗区域二、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来源和功能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横管(transversetubule)系统,或T管。它是肌膜向细胞深处的延续。纵管系统,又称L管则是肌原纤维周围的另一组肌管系统,即肌浆网(sarcoplasmicreticulum),分支多,相互连通,走行与肌小节平行,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终末池(t

25、erminalcisternae),其中贮存了大量钙离子,因此又称为细胞内的钙库。三联管结构(triadsystem)每一个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的兴奋沿T管膜传导到细胞内部,而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控制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积聚,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三、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三、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纤维)、肌管系统的联系肌细胞(纤维)、肌管系统的联系二、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一)兴奋传递的接头前过程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大量囊泡,每个囊泡中储存有恒量的乙酰胆碱(ACh)分子,约5000-10000个,它们可通过出胞作用进行“量子式释放

26、”。在安静状态时,末梢内的Ca2+浓度很低,只有少数囊泡与接头前膜随机融合,自发释放ACh。当有神经冲动传来时,轴突末梢的膜局部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的内流触发大量囊泡出胞,将所含全部ACh释放到接头间隙。一次AP可引起200-300个囊泡释放,使106以上个ACh分子进入接头间隙。(二)兴奋传递的接头后过程在接头后膜上,存在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每个通道受体分子含有两个能与ACh特异结合的位点,也叫做N-型乙酰胆碱受体。当其与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的ACh结合后,构象改变导致通道开放。这种通道允许Na+、K+通透,Na+内流和K+外流的总体结果是使接头后膜去极化,

27、这一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产生后,由于终板电位的幅度很高(60mV),约超过引起肌细胞膜AP所需的刺激阈值的3-4倍,因此它扩布到周围很容易引起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使Na+内流和膜去极之间形成再生式循环,触发AP产生。三、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是指连接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到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及其导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兴奋传递引起终池Ca2+释放兴奋传递引起终池兴奋传递引起终池Ca2+释放释放当横管

28、膜发生去极化,该蛋白质构象改变,不再堵住Ca2+通道而使其开放,于是终池内的Ca2+被大量释放到肌浆中进入肌浆中的进入肌浆中的Ca2+触发肌丝的滑行触发肌丝的滑行进入肌浆中的高浓度Ca2+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细肌丝构象改变,暴露出其上的横桥结合位点,粗肌丝上的横桥与之结合,并发生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的循环过程,拉动细肌丝不断向粗肌丝间隙中滑动,使肌小节缩短,肌肉产生收缩。由于Ca2+的作用使每一肌小节中细肌丝向粗肌丝的间隙中滑行,使粗细肌丝重叠程度增加,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这就是肌丝滑行理论。肌丝滑行的结构基础肌动肌动蛋白丝蛋白丝肌肌球蛋白分子球蛋白分子粗肌丝粗肌丝肌丝滑行机制

29、微观解释横桥周期(cross-bridgecycling)钙泵的活动导致肌纤维的舒张钙泵的活动导致肌纤维的舒张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是一种Ca2+-Mg2+依赖的ATP酶。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钙泵被激活,通过分解ATP获得能量,将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回肌浆网中。肌浆中Ca2+浓度随之降低,Ca2+从肌钙蛋白上解离下来,引起肌纤维的舒张。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AP传至轴突末梢,接头前膜Ca2+内流,ACh释放到接头间隙ACh与接头后膜特异受体结合,阳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周围肌膜产生APAP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将横管膜的兴奋传递给毗邻的终末池膜终末池大量释

30、放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暴露出肌纤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再结合不断循环细肌丝向粗肌丝间隙中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纤维收缩钙泵活动将Ca2+泵回肌浆网,从肌钙蛋白上解离下来,肌纤维舒张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1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等张收缩等张收缩首先产生张力克服阻力产生的收缩现象首先产生张力克服阻力产生的收缩现象提起重物提起轻物肌肉的收缩力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前负荷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承受的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后负荷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肌肉的收缩能力肌肉的收缩能力缺氧、酸中毒、肌肉中能源物质缺乏,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蛋白质或横桥功能特性的改变,都可能降低肌肉收缩的效果,而钙离子、咖啡因、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则可能通过影响肌肉的收缩机制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果肌肉收缩的长度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张力关系曲线肌肉长度与产生张力的关系肌肉长度与产生张力的关系2肌纤维收缩的总和肌纤维收缩的总和整块骨骼肌收缩时产生力量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单根肌纤维收缩的总和;二是同一时间内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