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84281540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 地球表面形态(选考部分B版)课件 新人教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地球表面形态 加试要求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梳理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 、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 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如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 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如图中b、c是 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 、岛弧、海岸山脉。如图中d是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了东非 。印度洋板印度洋板块生生长挤压碰撞碰撞大大陆海沟海沟裂谷裂谷带【易错

2、提醒】 有关板块运动的几个易错点(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属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 ;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

3、陷,叫 。(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E处叫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和错动。背斜背斜向斜向斜断裂断裂地地垒地地堑断裂断裂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1)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判断地质构造,如下图中为_,为_。(2)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科学的依据。例如,下面四幅图中A、C为_,B、D为_。答案(1)

4、背斜向斜(2)背斜向斜方法指津1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判断方法从形态上背斜向斜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

5、,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分析地质构造不仅可以揭示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分析地貌形成,而且对人类找水、找矿、工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找水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侧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选择在向斜中心。利用断层找水。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往往是泉水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2)找矿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顶部油气丰,气在油上要记清”。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

6、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层,如煤矿、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矿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顶部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了。(3)工程建设背斜部位是隧道良好的选址。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部位结构不稳定,是地下水汇集区,建隧道可能变成水道,因此修筑铁路开凿隧道应避开向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应回避断层。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断层处的烈度会变大。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应用突破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代表板块分界线的字母是_和_,其对

7、应的边界类型分别是_和_。(2)若图中陆地为亚欧大陆,A、B、C、E分别位于_板块和_板块上。(3)F处形成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板块边界的地貌类型。认真读图不难发现,B、C、D处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为陆地板块;E、F处为大洋板块;D处为陆地板块和大洋板块相撞挤压形成的海沟,位于消亡边界;F处岩浆不断喷涌上升,是大洋中的海岭,是生长边界,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是岩浆岩中的玄武岩或流纹岩。答案(1)DF消亡边界生长边界(2)亚欧太平洋(3)岩浆岩(玄武岩、流纹岩等)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分别是:地形:甲是_,乙是_。地质构造:甲是_,丙

8、是_。(2)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3)简要说明判定乙地地质构造的依据。解析第(1)题,要注意区分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区别,地质构造是指背斜、向斜和断层等,而地形则是指山地、谷地等。第(2)题,甲处背斜成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第(3)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乙地地质构造类型。答案(1)谷地山地背斜断层(2)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容易受侵蚀,成为谷地。(3)岩层年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岩层弯曲形态;岩层向下弯曲。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梳理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类型侵蚀地貌沉积

9、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 .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 .海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 、“U”形谷冰碛丘陵三角洲三角洲沙丘沙丘角峰角峰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合理改造能够趋利避害。(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1如何利用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答案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如下图:2挪威西侧的峡湾海岸是怎样形成的?答案冰川侵蚀作用。 方法指津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易错提醒】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

10、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4)堆积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2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地貌类型形成原因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作用河谷、沟谷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冲积扇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三角洲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

11、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地貌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沙丘风力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特别提示】 流水作用的差异(1)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2)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应用突破(2013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图图1图图2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解析从地貌形态上看,图2中P处地貌为冲积扇(洪积扇)。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得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流速减缓,泥沙在山前堆积而形成。答案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