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美美】施坚雅施坚雅分享人:杨瑞玲分享人:杨瑞玲作者简介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
2、会结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200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该书由施坚雅教授1964年1965年在亚洲研究杂志上的三篇文章汇集而成。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从两个基本问题开始:市场的各种形式和集期安排的规则。然后,市场结构首先作为空间的和经济的体系,然后作为社会和文化的体系来分析。市场和中心地中心地中心地:一个特定的中心地可以根据它在连锁型空间体系内的地位来分类,而在这个空间体系内,经济职能是与等级层次层次相联系的。在中国长期而相对稳定的王朝后期,对中心地的分析可以毫无困难地假设:一个居民点的经济职能始
3、终如一地与它在市场市场体系中的地位相符合,而市场体系则按照固定的等级自行排列。基层集镇基层集镇:一种似乎一直普遍存在于前现代农业中国各个地区的中心地。市场和中心地 传统时代后期,市场在中国大地上数量激增并分布广泛,以至于实际上每个农村家庭至少可以进入一个市场。市场无论是作为在村社中得不到的必要商品和劳务的来源,还是作为地方产品的出口,都被认为是不可取少的。用基层(standard)一词指一种农村市场,它满足了农民家庭所有正常的贸易需求。基层市场为其下属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一
4、个设有基层市场的居民点称为“基层集镇基层集镇”。低于基层集镇水平的居民点类型:聚居型村庄聚居型村庄,小市;分散型分散型村庄村庄(四川),幺店。村社村社是聚居型或分散型居民点的泛称。村庄村庄在此专指没有设立市场的聚居型居民点。市场和中心地周期性和集期周期性周期性:定期而不是连续的,每隔几天集会一次。个体“商号”的流动性 市场区域的需求总量经济角色的不明确消费者避免长途跋涉交通水平 “ 距离的摩擦力”集期集期:自然周期或人为周期。大多数传统农耕社会只有一个集期体系。在中国,两种形式的交易周都有,每种都有一系列变形。两种完全不依赖太阳或月亮的运行而重复的周期:旬、支。节气(双周)、阴历月 中国集期体
5、系中两个最重要的谱系是以阴历月和十二进位周期为基础的。以十二进位周期为基础的集期体系,流行于穿越于华南的一个西宽东窄的条状地区。中国其它地区普遍采用阴历旬谱系的集期体系。周期性和集期另外一组集期体系:隔日一次、一日一次、一次两次交易活动的脉动不会只由于市场周期长度变得短于一日就必然消失,另一方面,中国农村市场极少有整日的活动。当市场变成“连续的”时,就发生了一种质变,使经济中心不仅脱离了定期市场的范畴,而且也脱离了传统经济的范畴。中国最古老的集期体系即黄河流域在古代最初采用的是每旬一集。西南方最早时则是每12天一集。随着市场结构的发展,增加新的集日来“加倍”集期。在更往后的时段,发展中地区的最
6、高层次市场似乎再次加倍了它们的集期。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市场结构 假设基层市场区域在理想状态下是离散的、六边形的、内部星罗棋布着等距离的村庄。带有18个存在的的两环模型 每个基层市场被包容在两个或三个中间市场体系中,而不是只属于单独的一个中间市场体系。基层市场体系在包容还是排斥共有的居民点方面,基本是离散的,而中间或更高层次市场体系则不是离散的。 集期分配的原则是要使一个基层市场与它所邻近的几个高层市场间的冲突最少,相邻的基层市场的集期则根本不必考虑。一个中间集镇的作用不仅是这个较大的中间市场体系的中心,而且也是一个较小的基层市场体系的中心。中间集镇的这种二元地位常常反映在这个镇的集日安排
7、中。在中国通行每旬两集的地区,很多中间集镇采用一种双重集期体系,固定的两天通称“小市”,其余两天称“大市”。凡是较高层次市场的集期体系与其下属基层市场不一样时,较高层次市场的集期更频繁。如果说中间市场及其下属的基层市场之间精心协调的集期是为了地方上层人物提供了方便的话,对很多本地商人来说它们就是绝对的必要。中间市场体系可以有多种空间模型,清代中国最普遍的模型似乎有四种。两种包含了模型A的中间市场体系,两种包含了模型B的中间市场体系。在经济等级中从基层集镇到最高中心地,每提高一个层次,集日上行商对坐贾的比例也稳步下降。交易活动和行政管理之间存在某种类似:两者都是等级体系,体系内每提高一个层次,属
8、地单位也更大一些。在两种体系中,有限的官府力量都集中于较高的层次,中心市场的市场体系以下的市场体系,和县以下的行政体系一样,只受到较为轻微的官僚控制。这两种结构各自结合方式的差异:行政单位的定义明晰,在各个层次都是彼此分离的,在逐级上升的结构中,所有较低层次单位都只属于一个单位,市场体系相反,只在最低层次上彼此分离,每提高一个层次,每个较低层次的体系通常都面对着两个或三个体系。结果是,与行政结构不同,市场结构采取了连锁网络形式,它对于传统中国的社会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它既与行政体系平行,又超出于后者之上,既加强了后者又使得到补足。没有一个经济最高点可以与行政上的首都平行。每个基层市场子系统都固
9、守着一个独特的经济亚文化圈。作为社会体系的市场结构基层市场社区基层市场社区:不仅是中间社会结构,而且是文化载体。如果可以说农民是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中,那么中国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场社区。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而是有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基层市场体系的大小与人口密度反方向变化。市场社区的平均人口仅在一个点以前与人口密度一起增长。150平方公里 山区、干旱、穷山恶水15平方公里 肥沃平原、靠近主要城镇中心基层市场社区林先生和这个市场体系各地的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有点头之交,能认出社区中主要上层人物的家庭成员.知道集镇另一边的农民家庭的详细情况.地主可能
10、只对喜欢的几个人点头招呼,但他认识他到市场上去的路上碰到的所有人,并且他脑子里似乎装有每个人的完整的档案.每个农民平均至少去1000次基层市场.茶馆所需要的劳务(接生婆、裁缝、雇工)大部分能在体系中找到农民常常在市场社区内娶儿媳宗族各种各样的自发组成的团体和其它正式组织都把基层市场社区作为组织单位基层市场社区与农民的娱乐活动息息相关度量衡语言中间层次社会结构中国较低的和中间层次的社会结构与前面所描述过的市场结构平行,并且,与后者一样,采用了一种等级网络的形式。一般说来,两个不同层次组织之间的联系之所以能实现,如果不是由于地方上层人物的参与,那么就是由于在基层集镇和中间集镇上都有商业利益的商人的
11、参与。每一个等级层次的市场体系对于阶层间的关系都有一种特有的意义。从这个观点出发,基层市场社区可以被视为一方面是小商人和农民之间的交往,另一方面是小商人和地方上层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市场控制机制)的核心。但它的主要意义却在于农民和乡绅的关系,后者在集镇施行“社会控制”。地方上层人物是农民与官宦上层之间的媒介与缓冲器,小商人是农民与高层次中心地的商人之间的中介也是如此。中间集镇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农村社会中间阶层自身所需的一个世界。就中间市场体系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意义来说,它通常既不包括农民,也不包括官宦阶层。中间市场体系特有的社会关系中,最有影响的是集镇上的缙绅上层与商人之间的来往。中心集镇中心
12、集镇上阶层间关系由于增加了官吏的出场而显得更为重要。这一层次的集镇不仅是较低层次市场上已出现过的各种集团间关系的中心,而且也是官吏与他们管辖范围内“乡绅”的领袖人物及镇上有领导地位的商人们举行重要磋商的中心 任何一种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观察,只要它把与相关联的市场体系进行比较作为重点,就必然会随着层次的提高越来越注意到行政体系。早期的分析,受中国学者官方的偏见的影响,假定行政体系最为重要。作者则试图强调: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的社会结构,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中间地位的社会结构,既是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两个各具特色的等级体系的派生物,又纠缠既是行政体系和市场体系这两个各具特色的等级体系的派生
13、物,又纠缠在这两个体系之中在这两个体系之中。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对市场体系作了静止的分析,第二部分研究中国大陆共产党统治前传统的和现代的变革过程。第三部分研究的是1949年至1964年大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共产主义制度下市场社区的命运。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模型A受相对不利的地形影响,特别是在丘陵或山岳地貌把可能地限制在全部区域的一小部分;在可耕地比例比较高的地方,村庄趋向于模型B分布,最明显的是在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地区。定居模式产生差异的原因必须在运输费用和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中寻找。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
14、式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两种空间模型最后密集方式的实质性差异:A中,每个基层市场依附于两个较高层次市场,B中依附于三个。A中,每个中间市场区域相当于四个基层市场区域(高层次市场自己的基层市场区域加上六个下属基层市场区域各自市场区域的一半;B中仅相当于三个基层市场区域(高层次市场自己的基层市场区域加上六个下属基层市场各自市场区域的1/3.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一个中间市场区域在模型A中比在模型B中包括更多的村庄,最理想的分别是72个和54个村庄结合在一起。模型A的发展造成比较简单的道路网络;模型B中有两
15、套道路。模型A结构中的基层市场体系与B中相比,面积往往较大而人口相对较少。密集循环的一般特征:开始时村庄与市场之比比较低,逐渐增长到18,然后达到24-30之间,又发展到30-36之间,这时开始出现小时。随着新的基层市场建立,村庄与市场之比下降。由于整整一轮新市场建立之后,新村庄才逐渐完全填满这一地区,比例会降到18以下,然后再逐渐上升到均衡模型的平均值。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5.1-5.25.25.35.4传统的变化市场分布和市场结构形成的传统增长模式现代的变革前共产党时代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定期市场体系的表面状况是健全的。民国时期,已建成的市场中大部分有所扩大,很多增
16、加了新的集期。直到40年代,中国大陆农村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定期市场。从传统的变化到现代的变革之间的过渡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多属于现代发展过程的要素出现于传统变化的模式中,现代化的初始阶段也可能只不过是一些熟悉的要素的重新组合。传统中国集镇向现代贸易中心转化的相关要素有:1)集镇中进行的贸易总额的增长;2)每周的“市场时数”增加;3)坐贾与行商的比例增加;4)经济专业化的程度提高,范围扩大。区别:只有在轮船、铁路,或经过改善的道路将城市与国外的或国内的工业生产中心连接起来时,才算具备促进现代变革所必需的效益水平。现代的变革随着城市贸易体系内道路的改善和机械交通工具的引进,这些设施由城市向外辐
17、射,最终延伸到依附于它的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当现代交通把一个中心集镇与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连接起来时,商业化就在这个市场体系内扩散到此前几乎从未受触动的下属的中间市场体系去。伴随这个过程,相应市场体系内的基层市场也被排挤并消亡。这里遇到的是与传统过程完全相反的过程。传统时代市场体系的“发展”所依赖的密集过程使市场区域的面积随着新集镇在这个地区的不断增加而持续缩减,而集镇转化为现代贸易中心所依赖的过程却使市场区域的面积随着旧市场的关闭而不断扩大。虚假的现代化:虚假的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是会使市场区域的面积随着较小市场的消亡而扩大的。现代的变革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传统社会晚期和“过渡期”的农
18、业中国市场体系做了一个扼要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第三部分,揭示共产党中国商品流通的方式与以前农村市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集体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过去的自然体系特别是基层市场的社区体系相一致。与原有农村市场模式的关系国营贸易公司、供销合作社集市的一度关闭1961年,农村市场尚未从致命的1958年8月的破坏性后果中恢复过来。1962-1964年:传统市场系统形式和结构的恢复;农村商人的社会主义化;运输的现代化一类产品、二类产品、三类产品物资交易会市场共同体与农村人民公社土改、互助组、低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公社1958年时,中国农村的高级社可能多数已经和自然村相适应,导致了“复活的村庄本位主义”的结果公社的扩大(平均)3个中间市场1958-1961年面临的重大困难相当大程度上根源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被迫进入那个大的怪诞的模子,尤其是根源于没有把新的单位与由农村贸易所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结合起来。1961-1963农村公社内部的调整谢谢关注!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