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84154219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件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第四部分第四部分第一第一节 实用用类文本文本阅读 第一第一讲 说明文明文阅读考纲解读真题再现备考策略 考考纲解解读真真题再再现(2012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毒胶囊”有多毒? 谢滨欢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都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的毒到底有多毒?经检测,药品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

2、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B族,常见化合价为+3、+6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而六价铬就是如今臭名昭著的“毒素”了。它和氧原子抱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0年德国

3、新修订的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了解了工业明胶制作胶囊的危害性后,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

4、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做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须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本文有删改)【注释】鞣(ru)制:用鞣料加

5、工兽皮,制成皮革。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C.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D. 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C C2. 阅读选文第8自然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5分) 第一从颜色判别,毒

6、胶囊颜色深、鲜艳。第二从柔韧度判别,毒胶囊易捏碎。第三从工艺判别,毒胶囊封口松,易拧开。3.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5分) 示例:对待胶囊类药品及毒胶囊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毒胶囊含有易致癌物,对人体有危害,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危害性,用科学的方法鉴别分辨,无须恐慌。(三)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一般来说,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四)说明顺序:1.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2.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

7、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3.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备考策略考策略一、知识储备(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题材。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二)说明文的分类:1. 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

8、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如:生物入侵者。2. 根据说明语言和表达方式,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五)说明方法(六)说明文的语言(非考点):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平实两类。生动的语言,常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没有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就是平实的语言。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加以分析;否则,就应举出那些运用限制性词语或列举数字进行说明的句子加以分析。二、答题技巧阅读时:(一)紧扣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判断出文体是说明文后,尝试寻找文章的主要信息: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内容有哪些?说明顺序如何?个别段落说明方法有哪些?这样“心中有丘壑”

9、,选择题部分选项很容易就可以排除。(二)从标题入手,逐段读懂主要内容。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说明对象,再通过找“中心句”,快速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说明思路、说明顺序;大概判断每段“中心句”的支持内容,是什么说明方法。(三)圈点勾画记。对文章的重要信息,快速做上记号,以便答题时对照、快速寻找答案。答题时:(一)对比判断,准确取舍。说明文选择题的考查一般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原句摘要,二是原文关键信息的概括提炼,三是对原文语言的变式表达,四是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分析。所以做选择题时,先要找出选项出处,然后对比分析,最后判断说法异同或者是否正确。(二)认真审题,准确无误。一定要

10、仔细审清题目的每一个要求,不要只知大概。题目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可能是答题的方向。如2011年广东考题“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既要求从文章内容来谈,又要是“科学”的认识,不能谈我们个人的一些经验而脱离文章。(三)信息筛选,全面无遗漏。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搜寻出所需要的信息原句或重要词语,再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三、说明文的选择题说明文的选择题是一个难点,易失分,占分比例重。那么,在做说明文的选择题时,要注意什么呢?说明文的选择题,其实就是综合分析题,所涉及的考点很广。做题时,一定要先找出选项出处,然后对比分析,认真推敲,判断说法异同或者是否正确。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从以下方面

11、设置障碍:范围扩大或缩小、程度减轻或加深、数量减少或增加;故意增添或减少信息点;转换相似概念;改变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改或然性为必然性,改猜测性为肯定性,改预见性为现实性,改将来时为完成时等。【例】(2012广东)C. “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解析:文中所说的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选项属于偷换了相似概念,两者不是一回事。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第二第二讲 议论文文阅读考纲解析真题再现备考策略 考考纲解解读真真题再再现一、(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

12、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

13、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

14、“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招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

15、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

16、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B. 第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C. 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D.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A A2. 下列不能证明第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B. 达摩面壁,静坐九年,

17、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C. 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D. “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C C3. 第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4分) 含义:一个人想追求安静,受外界许多因素的影响,不是想安静就能安静的。途径:要学会追求安静;要学会享受安静;要心无旁骛,处处历练。二、(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读书与境遇罗建军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

18、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

19、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

20、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

21、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A A2. 下列对原

22、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C C3. 如何理解第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分) 这句话是说心态随着境遇的变化而改变的人是凡夫俗

23、子;心态不受境遇影响,甚至能改变境遇的人,就是圣贤。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要把握读书的境遇,力求境随心转。应该驾驭环境,用功读书;而不是被环境左右,影响读书。三、(2013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怎样让幸福来敲门 石雅彬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94个城市中,石家庄市居民的幸福感排名第一。那么,幸福感是什么?幸福从哪里来呢?尼采说过:“一切幸福感都有两个共同之处:充溢的情感和高涨的精神。一个处在幸福之中的人就像是一条在水中的鱼,觉得无拘无束,可以尽情跳跃。”可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

24、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作为社会心理体系的一个部分,幸福指数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怎样让幸福来敲门呢?把握好以下几点尤为重要:第一,心理参照系。人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其实反映的就是心理参照系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感觉差异。大到整个社会,小到社区、家庭,心理参照系处处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指数。就整个社会而言,开放型社会和相对封闭的社会,其心理参照系必然不同。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处在开放的社会,由于受到发

25、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有了外在参照,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挫伤。第二,本体安全感。本体安全感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本体安全感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第三,成就动机程度。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对自己成功程度抱有的期望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志向。志向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我们说那是理想;如果志向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我们只能称其为幻想。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获得的成就高于预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如果感到自己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虽说每个人都

26、应该有崇高理想,有远大抱负,但随着时间推移,当你发觉自己的目标似乎很难达成,甚至严重影响了你对生活的感受和信心时,那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该调整奋斗目标或者是行为模式了。有研究者发现,在赛场上,冠军的压力最大、焦虑程度最高,因为他们总想保持第一,希望再创佳绩;亚军满怀遗憾,容易陷入“如果发挥再好一点”的侥幸和假想中;而第三名感觉最满意,因为他们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又不用苛求自己非得争第一,因而他们的幸福感最强。不少人一味追求考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跻身精英阶层可永远想当第一,也就可能永远面临失败的危险;永远想着超越,就永远感觉“自己还不够完美”。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不

27、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本文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C. 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D. 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

28、的最重要途径。D D2. 下面的材料,可用作本文第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位于喜马拉稚山南麓的不丹王国,相对封闭,经济并不发达。2006年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第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3. 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同样的生活水平,有的人会觉得甜蜜、幸福;而有的人却会感到失落、痛苦”?(4分)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

29、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备考策略考策略一、知识储备(一) 议论文的特点: 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并以充分的材料加以证明。(二) 议论文的三要素:(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四) 议论文的分类:1. 横式: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2. 纵式:“层层深入式”。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由表及里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述。“起承转合式”:(起)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承)承接开头,阐述论述的问题(转

30、)换另一角度证明论点(合)最后归纳、总结。(五)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六)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说理严密);鲜明性(情感分明);概括性(语言简明);生动性(有感染力)。二、答题技巧 阅读时: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一)紧扣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判断出文体是议论文后,尝试寻找文章的主要信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为了阐述中心论点,分论点有哪些?文章的大体结构是怎样的?个别段落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这样“心中有丘壑”,选择题部分选项很容易就可以排除。(二)从标题入手,逐段读懂主要内容。首先,分析文章的标题,是提出了论题还是论点;然后,通过找“中心句”,快速弄

31、清作者的看法和观点;再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过程、论证结构;还要大概判断每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用的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三)圈点勾画记。对文章的重要信息,快速做上记号,以便答题时对照、快速寻找答案。答题时:(一) 理解分析,准确取舍。做选择题时,先要找出选项出处,然后结合阅读时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分析,最后比较判断。选择题考查内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对原文段落或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二是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对文章论证思路或结构的分析;四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二) 认真审题,准确无误。一定要仔细审清题目的每一个要求,不要只知大概。题目中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可能

32、是答题的方向。如2010年广东考题“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要求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考证,而不能是自己的理解看法,而且只要分析“三”,不能分析“三思”,分析“三思”就审题有偏差。(三) 信息筛选,全面无遗漏。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搜寻出所需要的信息原句或重要词语,再仔细检查是否有遗漏。三、议论文的选择题议论文的选择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往往会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查,这就要求大家不但要理解全文的内容、结构,而且要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从以下方面设置障碍: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故意增添或减少信息点;改变表述的语言导致不严密;改变原有的因果关系、先

33、后顺序、主次关系;改或然性为必然性、改猜测性为肯定性、改预见性为现实性、改将来时为完成时;论点与论据关系乱搭配;论据类别和论证方法有误。答题方法:一看题目,回归原文,瞻前顾后;二析说法,结合对原文的理解来分析;三判定,即通过具体分析后得出答案。【例1】(2015广东)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考点A1、A2) B. 第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考点B1) C.

34、 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考点B2)D. 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考点C2)参考答案:解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培养自己的静能量”,而不是选项中的“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认真分析选项的句式是否定句,也不可能成为论点。该错属于“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 A A【例2】(2014广东)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5、,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考点C2)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考点A3)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考点B1)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考点B1)参考答案:解析:文章原文是“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只是举例论证在逆境中不浮躁、潜心读书可以成就伟业,并不是说必然能成就伟业。选项中“改或然性为必然性”,所以错误。C

36、 C【例3】(2013广东)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考点A1、C2)B.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低。(考点B1)C. 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考点B1)D. 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考点B1) 参考答

37、案:解析:“最重要途径”不对。原文说“太过争强好胜的人,不妨试着体会一下质朴平凡的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这是针对特定的人的建议,不存在“最”的问题。该错属于“改变表述的语言导致不严密”。D D考纲解读真题再现备考策略第二第二节 文学文学类文本文本阅读考考纲解解读真真题再再现一、(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 集中营的课堂程刚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

38、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

39、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

40、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

41、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地点地点情情节主要事件主要事件学校

42、开端 看见沙宁老师被捕集中营门发展(1)集中营里面高潮(2)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 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示例一: “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了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

43、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2) 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 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4. 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

44、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二、(2014广东)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怯懦安宁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

45、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

46、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一片混乱中,她渐渐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这群在学校建筑工地的民工,听说晚上礼堂里有免费电影,便纷纷涌了过来;被推出的那个民工,假说找女儿,试图混进去。门卫识破他们的伎俩,几番争执,便有了她看到的那一幕。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她一下子怔住了。那一刻,她似乎被一根针

47、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而且,愈是挣扎着想要逃脱,心底的疼痛,就来得愈是剧烈。最终,她没有回头,迅速走开。当所有的灯熄灭,电影在黑暗中开始时,泪水,终于哗哗地流下来。真没有想到,父亲原来离她如此近,近到不过是几百米,便可以从那片喧嚣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近到她每天从五楼的教室里,透过窗户,便能够看到不远处的脚手架上,蚂蚁一样忙碌的民工;近到她每天打饭,若是绕一段路,就会看到工地上,在初春的风沙里,坐在钢筋水泥上,埋头吃饭的那群劳作者。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来找过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点酒,又被保安欺负,在一群民工的怂恿下,终于在礼堂门口喊出了她的名字。她与父亲,都是

48、没有勇气的人(选自2013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1. 根据小说的情节,以陈叶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情情节主要事件主要事件开端(北京)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从未见面发展(“话吧”)(1)高潮(礼堂)(2)陈叶第一次接到父亲在北京打来的电话(陈叶与同在北京的父亲只通过一次电话)陈叶看见父亲不敢相认2. 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示例一:舍友与家人远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和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形成对比,表现了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示例二:收到包裹或电话的舍友与从未收过的陈叶形成对比,表现陈叶的羡慕之情。示例三: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

49、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形成对比,这种矛盾的心理表现了她的虚荣。示例四:舍友的父母经常寄来包裹和打来电话,与陈叶父亲从没来看女儿,形成对比,表现了陈父的怯懦。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1)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2)她似乎被一根针给定住了,想要挪动脚步,却发觉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这里有分明、明显之意,既形象地表现出“话吧”老板对陈叶的歧视(或“老板的势利”),也表现了陈叶的敏感。 这里有固定不动之意,形象地写出父亲的出现使陈叶极度震惊(或“尴尬”“不知所措”),表现了陈叶想认又不敢认父亲的矛盾心理(或“认还是不认父亲

50、的犹豫”)。3. 小说的结局耐人寻味,请说说其妙处。(5分) 小说的结局是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妙处:凸显人物的性格:表现了父女的怯懦(或“缺乏勇气”),女儿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深化主题(或点题),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备考策略考策略一、知识储备散文 1. 散文的特点:(1)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组织材料结构成篇比较自由,可以谈古论今,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可以运用。(2)神不散:一篇散文还要有一个明确而又集中的主题思想。2. 散文阅读技法:(1)抓“文眼”。“文眼”即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或揭示题旨

51、,或点明写作缘由。 一般的散文,文眼大多在篇首。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背影的文眼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2)识“线索”。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全文叙事、写人、抒情的主体脉络。优秀的散文,总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起线索作用的可以是某个事物(如羚羊木雕)、某个景物(如芦花荡)、也可以是某个人(如藤野先生),还可以是某种感情(如背影:父子深情)。 (3)明主旨。散文一般都不是直接点明主旨的,往往借助具体的形象,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理解主旨、把握作者情感的关键在于把握情和景的关系。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景入情,抓住景与情之间的“联系点”形与神的

52、共同点,就能更好地体味散文的感情,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小说1. 小说的特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2. 小说阅读技法:(1)了解时代背景。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只有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包括写作背景和题材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深层意义。(2)梳理故事情节。在梳理故事情节时,一要注意了解小说采用的叙述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及其作用;二要把握小说的结

53、构特点,划分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掌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我们要能够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1.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2. 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主要类型及作用:3. 三种人称的行文效果:4. 特殊段落的特点或作用:5. 修辞手法:6. 常用表现手法:三、答题基本原则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答题前,首先要读懂文本,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其次,

54、要基本读透文本,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了解人物形象。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读懂题目的要求,明确答题的角度。许多考题都是针对文段设置的,题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阅读区间,解题思路过程。清楚这些后,再判断考点和答题模式,然后再答题。所以一定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不能文不对题,答非所问。2. 善于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读懂文章大意后,要善于找出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或典型的美句,这些句子往往包含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些句子有助于遵循文本原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揭示文章的写作目的。找这些词句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和段首、段尾、过渡句。3. 学会以文解文。答题时,要从文章中去搜索相关词句来答题,不要主观臆断,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也要用文中相关词句来转化组合。这样,可以防止答题偏离作者原意或答题不全面。4. 列出答题要点。答题时也要分清层次,不要密密麻麻写一大堆,要把要点提炼出来,然后看每个要点是否需进一步分析或拓展。这样,答案既清晰有条理,也节省答题时间和防止答题区域不足。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