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性思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的心理操作模型模型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 二、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 随意创造思维 非随意创造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创造性思维的分类v 随意创造思维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事先没有很明确的创造目标,也没有拟订关于创造
2、过程的详细计划、步骤,思维过程比较随意;所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有新颖性;这种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一定有直接的关系与影响,也不一定能转化为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但是对思维主体自身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价值(作为资料保存或对其今后工作有帮助)。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1、创造性思维的分类、创造性思维的分类v 非随意创造思维 非随意创造思维具有有明确创造目标的思维,根据思维成果的创造性大小它又可分为“一般创造思维”和“高级创造思维”两种: 一般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事先有明确的创造目标,为实现此目标事先有比较周密的计划和
3、准备;所产生的思维成果是与众不同和前所未有的,因而具有创新性;这种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可转化为具有一定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 高级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一般创造思维”基本相同,只是加工机制更复杂些,而且其思维成果对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较大(或重大)的意义,因而有可能转化为具有较大(或重大)价值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在高级创造思维中,有一些思维成果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有一些则是一种新发现对前人未曾揭示过的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发现。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一、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定义2、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创造性思维的定义 思维的定义为:“
4、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作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 这样的定义虽然能涵盖人类的一般思维形式,却还不能把创造性思维包括在内。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既然是“前所未有的”全新事物或全新发现,那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创造出来。也就是说,除了“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以外,还应增加一种“能动的”反映,才能满足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这种“能动性”体现在:思维不应受原有事物的局限,思维不应当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被动反映,还应当能动地反作用
5、于客观事物的表象,即思维可以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引起表象的整合、改造乃至重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属性表象或关系表象,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因此,若把创造性思维考虑在内,我们认为应当把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作出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作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二、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1、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串并存线性加工2、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3、研究随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二、随
6、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1、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串并存线性加工 随意创造思维和再造想象的成果很相近,甚至难以区分(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再造想象的思维成果是别人或前人已经认识到并已描述过的,而随意创造思维的成果则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二者的思维加工过程也大体相同都是靠发散思维扩展视野、打开思路,靠联想提供丰富的加工材料,最后运用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即对联想所得到的各种表象作进一步的重组、整合、改造,乃至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表象,如图(a)所示。 随意创造思维中还有另外一类其思维成果不是反映新事物性质的“属性表象”(客体表象),而是反映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空间关系表象”。这时的随意创
7、造思维加工过程也由三个环节组成,但是第三个环节不是“再造想象”而是“直觉判断” ,如图(b)所示。(a)(b)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随意创造思维的两种加工方式 (a)(b)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二、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2、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由图(a)(b)可见,随意创造思维的两种加工方式似乎都是串行线性加工,事实上,这是不确实的。图(a)(b)只是简化的示意图,未能把具体的思维加工过程反映出来。例如在“联想”思维环节中,当我们联想起某个熟悉物体的时候,有关这一物体的多种属性的表象往往是同时呈现的,即存在多种感知觉通道同时并存加工的情况
8、,这里使用“并存加工”术语而不用通常所说的“并行加工”,是为了能够把加工通路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也包括在内。在“再造想象”环节和“直觉判断”环节中也是如此因为这两个环节所涉及的加工对象和前面的“联想”环节是一样的,都是反映事物不同属性的“属性表象”(在图a的情况下),或是反映事物之间不同关系的“关系表象”(在图b的情况下),只是二者的加工方式是不同而已。这就表明,图(a)(b)所示的两种加工方式实际上是“串并存的线性加工方式”:三个环节之间是串行加工,后两个环节(联想与想象,或联想与直觉判断)的内部则是并存加工,如下图所示。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随随意意创创造造思思维维的的
9、心心理理模模型型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二、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3、研究随意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座由一般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平滑过度到创造性思维的天然“桥梁”,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创造性思维与一般形象思维的自然联系,从而有助于破除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 第二,根据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机制可以为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找到如何在小学低、中年级段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上图所示的两组串并存线性加工环节,既是随意创造思维机制的直观图示,又是培养这种创造思维能力的操作流程的具体说明。 第三,随意创造思维能力是高级创造思维能力的基础,
10、不打好这个基础,高级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只要遵循两种加工机制、紧紧抓住三个环节、按串并存线性流程操作即可。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界在这个问题上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失误: 一是不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随意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是对“随意创造思维”心理加工机制的研究采取孤立、割裂的态度。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1、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方式 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1、非随意创造性思维的加工方式 非随意创造思维与随意创造思维相比有
11、两点是很不一样的:一是非随意性,即创造目标明确,事先有较周密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思维成果具有较高的创造性,需要通过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加工方式才有可能完成。 为了实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两个关键环节:创造想象思维和复杂直觉思维,前者用来创造前所未有的全新事物的表象,或是用来发现新事物的本质属性;后者则用来发现未曾被人认识的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有了这两个环节还不够,由于时间逻辑思维和空间结构思维之间(即时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创造想象思维和复杂直觉思维既然分别是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高级阶段,那么这两个阶段和时间逻辑思维之间仍然应当满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表明
12、,非随意性创造思维的心理加工机制应如下图所示的环形非线性结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 环A与环B以及环A与环C之间的不同方向箭头有两重含义: 一是体现时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是表征时间逻辑思维对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的方向和过程有指引、调控作用,对创造想象和复杂直觉思维的成果则有论证与检验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 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下面我们对上图所示模型的心理加工方式及操作过程作具体的分析: (1)运用时间逻辑思维对当前非随意创造思维的目标进行
13、逻辑分析,从而得出为实现该创造目标所应解决的一个或若干个关键问题,每个关键问题称为一个主题,分别用T1,T2,Tn表示。将这些主题存入主题表,从主题表中取出最前面的一个(T1)作为当前主题,然后转向步骤2。 (2)将当前主题作为加工指令送入环B或环C:如果当前主题是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属性有关,则转入进行创造想象思维的环B去处理,即转向步骤3;如果当前主题是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关,则转入进行复杂直觉思维的环C去处理,即转向步骤4。 (3)这一步骤主要是在环B中进行创造想象思维活动, 其加工方式如下图所示。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环B中的加工方式 环环B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
14、型-教育技术通讯v 由于当前有来自环A指令的指引、调节与控制作用(该指令反映环A中某个主题的要求),所以这种加工过程尽管沿用了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机制,但其实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即由指令体现。 v 在加工的开始阶段,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加工指令发出后,由于联想环节不能联想出符合要求的表象来作为改造与重构的材料,随意创造思维模块将无法加工出能满足要求(或接近要求)的新表象。这时在形象思维的工作记忆区会出现空白现象其中没有内容,这时将没有信息反馈到环A,思维过程出现了中断这就是所谓“潜意识思维状态”。之所以把这种状态称为“潜意识”而不是“无意识”,是因为这时在环A(即逻辑思维区
15、)的工作记忆中并不空白,仍保持着与创造性思维目标有关的某个主题,即当前的加工指令。而且该指令又持续地作用于环B(或环C)的输入端,从而不断地激发环B中的“随意创造思维模块”。每一次激发都引起一次“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再造想象” 。v 正是由于环A中的工作记忆不会出现空白,使环B的输入端有经常不断的激励,才使得潜意识思维不会长期持续下去。如上所述,每一次输入激励都要引起一次由“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再造想象”等三个环节组成的一次探索(由于当前这种探索是在“潜意识”中进行,所以就称之为“潜意识探索”)。随着探索次数的增加,发散思维所提供的思路愈来愈多,视野愈来愈宽;所得到的表象也愈来愈完
16、整、丰富,这些表象与主题的相关性也愈来愈大。这种新表象由于是在“想象”过程中完成的,所以必然保留在形象思维的工作记忆中(不再空白),并被回送到环A。由于在此之前有较长一段时间环A未能从环B的输出中得到反馈信息,环A多次发出指令(即多次激发潜意识探索)皆无回音,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现在突然收到了这种符合主题要求的信息内容,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表明出现了灵感灵感或顿悟顿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4)这一步骤主要是在环C中进行复杂直觉思维活动,其加工方式如下图所示。 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环环C中中的的加加工工方方式式环环C创造性思
17、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v 由上图可见,这一步骤的加工过程与步骤3中基本相同。来自环A的加工指令送入环C后,在输入部分要先进行判别,看是否能通过形象思维(创造想象)更方便地实现指令的要求。如果有此可能则把指令转送至环B,这相当于转向步骤3去处理。否则,进入“随意创造思维模块”,即通过“发散”“联想”“直觉判断”等环节按当前指令要求进行串并存线性加工。由于当前有来自环A指令的指引、调节与控制的作用,所以这种加工过程尽管沿用了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但实质上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v 反映这种未知规律的空间结构关系表象,肯定不可能通过联想思维在思维主体长时记忆的关系表象子系统中直
18、接找到。这时也会有一段时间象步骤3中那样,使工作记忆区为空白,即也会出现“潜意识思维”状态和“潜意识探索”过程。当前的潜意识探索也是由来自环A的加工指令所激发,但其加工方式则由“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判断”等三个环节组成。在潜意识探索过程中,发散思维仍起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的作用,联想思维则通过多种联想方式,从长时记忆的空间关系表象子系统中尽可能联想出符合主题要求或与主题相近的表象。在开始阶段,这种努力也往往难以奏效找不到合适的关系表象,或是找到的表象被“直觉判断”所否定。直至潜意识探索进行过许多次以后,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接近客观实际时,才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表现出灵感或顿
19、悟。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 在实现对当前主题的顿悟以后,步骤4即告完成,下面应转入步骤5这一步骤是在环A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环环A中中的的加加工工方方式式 环环A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2、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 (5)在环 A中,通过逻辑分析、推理对顿悟结果由步骤3或步骤4得出的结果进行论证与检验。如果检验通过则转入步骤6;否则应回到步骤3或步骤4,按原来主题的要求,通过潜意识探索去重新创造新事物的表象或重新去发现未知规律。 (6)从主题表中取出下一个主题(与此同时,原先的主题被清除),若取出的主题为空,表明整个非随意创造思维的过程已经完成,可以转入步骤7;否则转向步骤2去继续处理下一个主题。 (7)结束。 三、非随意创造思维的加工方式与心理操作模型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 由以上分析可见,步骤1.2.5.6等心理操作均属于时间逻辑思维范畴并在环A中进行;步骤3在环B中进行;步骤4则在环C。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得出非随意创造思维心理操作模型的完整图解如下图所示。 非非随随意意创创造造思思维维的的心心理理操操作作模模型型 环环A环环B环环C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操作模型-教育技术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