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K12配套】最新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三姐妹课件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1.50KB
约13页
文档ID:584106971
【K12配套】最新人教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三姐妹课件_第1页
1/13

《三姐妹》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n1.理解契诃夫戏剧的重要地位与现代意义 n2.通过学习《三姐妹》,认识所谓“散文化戏剧”的特征 n3.认识戏剧悲喜剧因素交融的审美特性  n教学设想教学设想 n一、在本教材所收的外国戏剧剧目中,可以把《俄狄浦斯王》视为古希腊戏剧的代表作,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而问世于1901年的契诃夫的《三姐妹》,则是20世纪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可以启发学生以戏剧冲突的性质来宏观地区别世界戏剧发展过程中这三个重大阶段,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戏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人与神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以契诃夫戏剧为开端的20世纪现代戏剧展示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为此,可以约略地讲讲“戏剧冲突”对于戏剧艺术的重要性,讲讲“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的道理  n二、结合剧作家曹禺和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元化先生对于契诃夫戏剧的赏析,同时也结合教材中选入的本剧第一幕戏剧段落,领会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风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契诃夫善于从日常生活的流程中提示戏剧性,即曹禺所说的“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王元化所说的“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2.契诃夫戏剧虽然情节上平淡无奇,但戏剧人物的心理挖得很深,人物的情感表现得很蕴藉,而且还有诗意的象征的渗透,于是如曹禺所说的,在契诃夫的戏剧中,“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如王元化所说,“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

在讨论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风格时,还可以说明,质朴无华是艺术创造中的一种高境界  n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第六单元契诃夫与《三姐妹》三、《三姐妹》的戏剧结构似乎很平淡,那么它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老师可把教材所提供的第四幕片段与第一幕片段作对照,从而发现这几个为剧作者所心爱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的动人过程尤其应该关注此剧的尾声──“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这个尾声里得到了充分的诗意的表达这里还能引发出对于“悲喜剧因素”交融这个戏剧美学问题的思考三姐妹的心爱的人,有的如图森巴赫已经死了,有的如继尔希宁已经开拔走了,她们想回莫斯科去的愿望一时也不能实现,这当然是可悲伤的,然而,正是在这个“秋天的忧郁”之中,三姐妹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们相信,她们的痛苦会化成“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而这也正是契诃夫本人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 赏析举隅赏析举隅 n一、关于《三姐妹》的主题 n俄国著名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排演《三姐妹》时,曾作过一个关于《三姐妹》的主题的说明,他把此剧的“种子”(即主题)归结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后来俄国的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丹钦科的这个观点。

 n1998年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排演《三姐妹·等待戈多》,等于是对《三姐妹》的主题在表述上作了个微调: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改变为“对于美好明天的等待”,或简洁地说是“等待明天”  n这样的主题揭示是受启发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要等待的“明天会来”的戈多,其实也是三姐妹期盼的“明天要去”的莫斯科永恒明天决定了永恒等待 n《三姐妹》里有五个最重要的人物──三姐妹外还有名叫图森巴赫与维尔希宁的两个军官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是知识分子,不仅因为三姐妹懂得英、法、德三门外语(小妹伊林娜还懂意大利语),两位军官属于全城“最有教养的人”三个姐妹和两位军官的知识分子气息,弥漫在他们的对于现实的痛苦反应中痛苦来自更高的精神追求当下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于是他们只好等待,等待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n知识分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但他们执著地企图探寻存在的意义与痛苦的根源契诃夫相信这种探寻是会有结果的他让大姐奥尔加在结束全剧的台词里说:“军乐奏得这么欢快,仿佛再过去一会儿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痛苦……” n《三姐妹》写于1900年,写于新世纪已经来临之时,而此时契诃夫却已重病在身,自知不久于人世,因此,我们可以把《三姐妹》(还有写成于1904年的《樱桃园》)看作是契诃夫留给世人的艺术的遗嘱。

他的这份遗嘱归根结底一句话: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n而这恰恰是契诃夫戏剧的现代意义的所在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因此,契诃夫的那些可爱的戏剧人物的精神痛苦与精神追求,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理解,这就是契诃夫的戏剧成了当今世界舞台上演得最多的经典戏剧之一的原因所在  n二、关于“散文化戏剧” n当今世界的戏剧理论家或戏剧史学家,普遍认为契诃夫开了现代戏剧的先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肯定了契诃夫的“散文化戏剧”对于20世纪现代戏剧的启蒙意义 n契诃夫戏剧的散文化倾向最早就由契诃夫用最明确的语言说了出来1895年11月21日契诃夫写完《海鸥》后给一位友人写信说: n“剧本写完了……违背所有戏剧法规写得像部小说  n三、关于戏剧情调 n在《三姐妹》里,或者说,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戏剧情调”比“戏剧情节”还要引人注目 n从戏的第一幕开始到戏的第三幕结尾,戏剧情调的变化是明显的第一幕开头是阳光灿烂的春天,三姐妹欢聚在一起,伊林娜过命名日,还有不少军官来助兴,三姐妹心中点燃了“回到莫斯科去”的希望,爱情也在滋长第三幕结尾是秋风扫落叶的日子,城防军要开拔,爱情落空了,“回莫斯科去”的希望也落空了。

三姐妹依偎在一起,一边听着快乐的军乐声,且送那些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可爱的军人,一边说着那些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台词,好像已经不可分割地融合在秋天的忧郁中了 n从聚到散,从春到秋,随之变化着的是剧中人物的情绪,积累着的是悲喜交加的诗意情调  探究与实践 n一、剧中的三姐妹一再说“要到莫斯科去”,但她们终于没有实现这一愿望结合选段和导读文字,想一想她们的愿望为何没能实现 n《三姐妹》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莫斯科”在这里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契诃夫是个积极的乐观主义者,他让他笔下的可爱的剧中人物都怀抱着“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都想到莫斯科去”;但契诃夫同时也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他清醒地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表现出来冷酷的现实、庸俗的环境决定了可爱的三姐妹很难轻易地实现“回到莫斯科去”的愿望  n二、俄罗斯大戏剧家丹钦科1940年导演《三姐妹》时,指出这个戏的“种子”(即主题)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一主题的相关台词与段落 n在第一幕里有奥尔加与伊林娜关于“到莫斯科去”的对话: n伊林娜到莫斯科去卖掉房子,结束在这里的一切,到莫斯科去…… n奥尔加对!尽早到莫斯科去吧。

 n在第一幕里还有图森巴赫的这句台词:“如今一个大时代已经来了,有个庞然大物在向我们逼近,就快要向我们刮起一场清新猛烈的风暴,把我们社会的惰性、冷漠、对劳动的鄙视、腐朽的沉闷生活一股脑的卷了去!我要去做工,不超过25年,或者过30年以后,每一个人都要去做工的每一个人!” n在第四幕里奥尔加的那段结束全剧的台词:“军乐奏得多么欢快,多有朝气啊,让人真想活下去!……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到未来的人间……”  n三、曹禺在1936年写的《日出·跋》里,对《三姐妹》,特别是它的尾声表示激赏,他说:“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读毕了《三姐妹》,我合上眼,眼前展开一幅秋天的忧郁……”试依据各自的阅读经验,结合三姐妹最后偎依在一起说的那些话语以及整个戏剧蕴含的情调,理解曹禺所说的“秋天的忧郁” n曹禺“秋天的忧郁”这五个字,把《三姐妹》中蕴涵的契诃夫的戏剧情调很传神地揭示了出来《三姐妹》的第一幕是春天,三姐妹的情绪很好,就像大姐奥尔加所说:“今儿早上我醒了,看见遍地的阳光,看见春天就快来了,心里一股欢乐的浪潮翻涌起来,真想到咱们的故乡去啊!”她们的故乡是莫斯科。

在第一幕里充溢着要回莫斯科去的幸福预感但到第四幕的时候,三姐妹心里都很清楚,莫斯科她们是回不去了而这时已是肃杀的秋天伊林娜说:“现在是秋天,冬天也很快要来了,漫天雪花就要把大地覆盖……”天气凉了,人的心也有点凉了把人的情绪与时令变化、自然现象放在一起呈现,到了全剧高潮第四幕就出现了“秋天的忧郁”的审美景象但“秋天的忧郁”并不是悲观的情绪,因为还有对于未来的憧憬在鼓舞着寂寞的三姐妹所以奥尔加最后“拥抱着两个妹妹”热情地说到:“可是我们的痛苦,都会化为我们后代人的愉悦,幸福与和平会降临在未来的人间……”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