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基础知识课件.ppt(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会 计计 基基 础础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会计要素 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 第四章 复式记账 第五章 会计凭证 第六章 财务报表 目目 录录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会计概述 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本章,着重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对象,理解财务报告目标,掌握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会计核算方法的组成内容和相互联系。本章内容是学习后续各章和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论论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
2、的功能。它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会计的职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时代,会计的主要功能在于简单的计量、记录,以反映为主;而在生产力水平较发达、管理水平较高的今天,记账、算账、报账已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发挥会计的经济监督作用便成为会计的一项重要功能。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概述会计概述(一)进行会计核算(一)进行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3、,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其特征如下。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综合核算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区别于其他核算形式的主要特点。 2会计核算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具有客观性。会计只核算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对于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由于不能取得该项交易或者事项的书面凭证,不具有可验证性,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虽然会计对未来的交易或者事项具有预测职能,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前瞻性的会计信息,但从通过编制财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手段看,会计仍然是面对过去的。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概述会计概述 3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连续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
4、按照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时间顺列依次进行,而不应当间断。完整性是指凡属于会计能够核算的内容都必须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遗漏。系统性是指会计核算数据必须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使杂乱无章的会计数据系统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业务,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5)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其他需要办理的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会计核算的要求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概述
5、会计概述(二)实施会计监督(二)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会计的监督职能具有明显特征: 1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核算职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利用价值指标进行的货币监督。例如,利用资产指标可以了解企业一定日期的资产规模及其结构,考核企业资产的利用
6、情况;利用成本指标可以综合考核各项生产费用消耗水平和成本标准执行情况,以控制各项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概述会计概述 2会计监督职能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在参与制定各种决策以及相关的各项计划和费用预算时,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对已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部门和人员采取改进措施,是对经济活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准绳,利用会计核算取得的资料,对已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的考核和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7、 会计概述会计概述 会计监督的内容包括:(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2)监督经济业务的合法性;(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上述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和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化,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其职能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除上述基本职能外,会计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功能。二、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经济活
8、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概述会计概述一、会计对象的一般含义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前已述及,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也就是说,凡是特定对象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换言之,会计对象就是能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活动。从宏观上看,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或称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
9、、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本身可能就是
10、法律主体,也可能是法律主体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几个法律主体的综合体。例如,一个企业本身是一个法人单位,企业内部又不实行单独核算,那么会计主体即是法律主体;如果一个企业的各个车间实行单独核算,车间又没有法人资格,那么车间作为会计主体,是法律主体的一部分;如果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它们是不同的法律主体,母公司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会计主体即是几个法律主体的综合体。 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会计主体假设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和其他会计核算的基础。如果不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者事项的空间范围,则会计核算工作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
11、有关要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二)持续经营(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三)会计分期(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
12、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要想最终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只能等到若干年后企业在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时才能进行。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因此,必然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我国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即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
13、日止作为一个会计年度。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有会计半年度、会计季度和会计月度等。 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只有正确地划分会计期间,才能准确地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资料,才能进行会计信息的对比。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四)货币计量(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
14、决定的。企业使用的计量单位种类较多,其他计量单位,只能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统一的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而只有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并且同时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才能满足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的客观要求。所以,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在我国,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15、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应当注意的是,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它是通过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表现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水平总在不断变动,说明币值很不稳定,那么就不可能准确地计量。因此,在确认货币计量这个前提的同时必须确立币值稳定的前提条件,假设币值在今后基本上是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才能用以计量。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
16、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二、会计基础 由于会计核算是分期进行的,在会计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前期发出商品,后期收回货款。例如在赊销业务中,商品已经发出,虽然没有取得款项,但取得了索取货款的权利;二是前期收到货款,后期发出商品。例如在预收货款业务中,货款虽然已经收到,但未到销售商品的时间,没有完成销售商品的责任;三是前期预付费用,后期受益。例如支付预定的报刊杂志费,虽然款项已经付出,取得了收取报刊杂志的权利,但尚未
17、实际收到报刊杂志,尚未受益;四是前期受益,后期付款。例如按季末结算银行借款利息,虽然分月使用了银行借款,已然受益,但利息未付,承担了支付利息的责任。针对上述这些情况,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这种会计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下,上述第一、二种情况收入的确认
18、时间是在商品发出时,而不是在收到款项时;第三、四种情况费用的确认时间是在受益时,而不是在款项付出时。 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上述第一、二种情况收入的确认时间是在收到款项时,而不是在商品发出时;第三、四种情况费用的确认时间是在款项付出时,而不是在受益时。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
19、收付实现制。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一、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预测、决策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等。这几种方法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密切联系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预测、决策、分析等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会计资料进行的。本书中只说明会计核算方法,其余的会计方法将在有关课程中详细介绍。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二、会计核算方法 所谓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
20、告时所应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七种: 1设置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对象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要对它们进行系统地核算和有效地监督,就必须在会计核算之前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提供各种不同性质的核算指标。然后,对会计对象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各个核算指标中归类记录,循序地汇集起来,以便取得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核算信息。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应用复
21、式记账法时,就要将每项经济业务至少要在两个账户相互对应地平衡地登记。通过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了解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来龙去脉,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检查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记录是否正确。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3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保证登记入账的会计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发生和完成情况,填制或取得会计凭证,并经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并确认无误后,才能据以登记账簿。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不仅可以确保会计信
22、息的真实可靠,同时也可以实现会计监督。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4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指有一定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储存会计信息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简称记账,是指将根据会计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序时、分类地录入有关会计簿籍的一种专门方法,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是连接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的中间环节,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就是根据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通过各种费用的分配和归集,计算出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
23、门方法。通过成本计算,可以核算和监督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发生水平,这对于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保持账实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使账实相符。如果发现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实有数额与账存数额不一致,应及时查明原因,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相等。通过财产清查,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挖掘物资的使用潜力,加速资金周转。因此,清查财产对
24、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监督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加速资金周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7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编制财务报告,是定期总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等情况的一种专门方法。财务报告所提供资料,不仅是分析考核财务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经营决策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工作的重要资料。编制完财务报告,就预示着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束。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上述会计核算的各种
25、专门方法,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表明经济业务发生后,经办人员要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经会计人员审核整理后,按照设置的会计科目,运用复式记账方法,编制记账凭证,并据以登记在账簿中,根据凭证和账簿记录资料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运用财产清查对账簿记录加以核实,在保证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务报告。第四节第四节 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核算的方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第二节 会计等式第二章第二章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学习会计对象的基础上阐述了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和会计等式。学习本章要求,掌握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理解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26、的含义,了解会计计量属性,掌握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重点掌握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业务发生后对会计等式中各个会计要素的影响。学习本章内容,是学习下一章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必要前提。第二章第二章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它既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也是确定财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有利于清晰地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企业的会计要素分为六大
27、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的基本框架;收入、费用及利润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的基本框架。因而这六项会计要素又称为会计报表要素。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一)资产(一)资产 1资产的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资产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如货币资金、原材料、厂房场地和机器设备等是具有实物形态资产;此外,象专利权、商标权等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却
28、有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无形资产,以及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等也都属于资产。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一般来说,一项资源要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应该拥有此项资源的所有权,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有些情况下,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也应当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例如融资租入
29、固定资产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资产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资产预期能否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业可以通过销售库存商品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过去的交易或者事
30、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材料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将该材料确认为资产。 2资产的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不同,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第一
31、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等。(二)负债(二)负债 1负债的特征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是企业资产的来源之一,是企业需要负担的一项义务,但并非任何时点的义务都形成企业的负债,在会计上,只有符合特定的要求,才能构成企业的负债。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
32、现时义务 负债必须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这是负债的一个基本特征。其中,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也就是说,负债作为企业的一种义务,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在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例如,银行借款是因为企业接受了银行贷款而形成的负债,如果企业只是计划接受银行贷款,则不会发生银行借款这项负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也是负债的一个本质特征,只有企业在履行义务时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才符合负债的定义,如果不会导致企
33、业经济利益流出,就不符合负债的定义。清偿负债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负债通常是在未来某一时日通过交付资产(包括现金和其他资产)或提供劳务来清偿,企业也可以举借新的负债来清偿原有负债,或者将债务转为资本。但无论以什么样方式清偿负债,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作为现实义务,负债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所产生的结果。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才形成负债,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负债。例如,已经发生的商品赊购行为形成企业负债,但计划中的商品赊
34、购行为则不会形成企业负债。 2负债的分类 负债按其流动性的不同,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2)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5、三)所有者权益(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索取权,它是企业资产中扣除债权人权益后应由所有者享有的部分,既可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又体现了保护债权人权益的理念。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
36、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留存收益是企业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所有者权益具有以下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或分派现金股利,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投资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2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企业所有者权益由实收资
37、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部分构成。其中: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实收资本(或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企业注册登记的法定资本总额的来源,它表明所有者对企业的基本权益,也是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财力保障。 (2)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3)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形成的积累资金。盈余公积按其用途,分为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公益金等。
38、(4)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结存利润。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四)收入(四)收入 1收入的特征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的实质是一项资产的增加,也可以说是资产的一个来源。同资产的其他来源相比,收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工业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均属于企业的
39、日常活动。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相区分,因为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而应当计入利得。 (2)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最终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款,尽管也导致了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但该流入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而使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因此,企业不应将其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一项负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
40、而导致资产的增加。例如,企业销售商品,取得收入。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不应当确认为收入,应当将其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2收入的分类 收入按其性质可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其中: (1)销售商品收入,是指销售商品时取得的收入。这里的商品包括企业为销售而生产的产品和为转销而购进的商品。企业销售的其他存货如原材料、包装物也视同销售。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提供劳务收入,是指企业为他人提供劳务时而获得的收入。如,旅游、餐饮、运输、咨询、代理、培训、产品安装等劳务所实现的收入。
41、 (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是指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和现金股利收入等。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收入,是狭义的收入,即营业收入。广义的收入还包括利得,利得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营业外收入,它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无形资产净收益和罚款收入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五)费用(五)费用 1费用的特征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是资
42、产的耗费,与其他会计要素相比,费用具有以下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是企业在其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这些日常活动的界定与收入定义中涉及的日常活动的界定相一致。因日常活动所产生的费用通常包括销售成本、职工薪酬、折旧费等。将费用界定为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目的是为了将其与损失相区分,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能确认为费用,而应当计入损失。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不符合费用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费用。例如,企业以
43、银行存款购买材料,虽然也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而是使企业增加了另外一项资产,因而不能确认为费用。 (3)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发生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最终导致资产的减少。其表现形式包括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的流出或者消耗等。而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也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但该经济利益的流出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抵减项目,不应确认为费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费用的分类 由于不同企业的费用发生内容不同,因而其分类也有所不同。现以工业企业为例说明。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44、所发生的费用,按其用途可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 (1)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亦称产品的生产费用。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 (2)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亦称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的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费用,是狭义的费用,即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损失和所得税费用。损失是指企业在非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损失是营业外支出,它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处置无形资产净损失和罚款支出等。
45、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按所得税法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六)利润(六)利润 1利润的特征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实现,会相应地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其结果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它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它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利润的分类 利润按
46、配比方法和形成原因的不同可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1)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后的金额。 (2)利润总额,是指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金额。 (3)净利润,是指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会计要素的划分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和设置会计科目的基本依据,并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框架。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二、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一)确认(一)确认 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者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
47、程序。确认主要解决某一项目的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两个问题。它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初始确认通常指编制会计凭证时的确认,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薄中;再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对账户所反映的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辩认,以确认它是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哪一个方面的信息,并列示于财务报告中。严格地讲,再确认应属于财务报告的内容,我们将在后面有关章节学习。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1初始确认条件 (1
48、)符合要素的定义。决定将交易或者事项中的某一项目确认为一项会计要素,首先必须符合该要素的定义。 (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这里的“很可能”表示可能性在50以上。 (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或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2在报表中列示的条件 只有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要素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列示在财务报表中,仅仅符合要素定义而不符合确认条件的项目,不能在报表中列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会计要素的确认与列示 (1)资产的确认与列示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第一、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第二、该资
49、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2)负债的确认与列示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第一、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第二、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3)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与列示 所有者
50、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符合所有者权益定义和所有者权益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4)收入的确认与列示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5)费用的确认与列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确认费用一般有三种标准: 第一、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
51、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例如: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研究费用、资产减值、车间固定资产发生的修理费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第三、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例如:产品质量保证、借款费用。 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6)利润的确认与
52、列示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利润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符合利润定义和利润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二)计量 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具体讲,计量是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科学的会计计量必须要做到客观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客观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对象、方法和结果,都能进行验证,其客观可信度较高;有效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确立具有目的性,计量的结果
53、具有有用性,不是为计量而计量,而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某种需要而计量;经济性,是指会计计量所费与计量效用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看会计计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还必须把所费与效用结合起来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三)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三)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原则 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而且在确认与计量过程中还要遵循以下要求: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
54、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以便正确地计算当期损益。收益性支出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例如已销产品的制造成本、期间费用、所得税费用等,应当作为本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列示于利润表;资本性支出则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形成生产经营能力,为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资产支出,如购买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等,应当作为资产,列示于资产负债表,在以后各期消耗时分期摊销。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
55、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确定企业的当期损益。如果将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就会造成少计费用而多计资产价值,出现本年度利润和资产虚增;反之,将资本性支出作为收益支出处理,就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出现本年度利润和资产虚减。 2配比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配比原则是指先正确地确认相关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然后再合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即收入减相关的成本费用之差为利润,可见配比原则的目的是正确计算利润。 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包括
56、两个方面:(1)首先根据各种收入与成本费用的不同性质,来确定某项收入与某些成本费用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产品销售收入与该产品的制造成本之间的关系;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之间的关系等等。(2)确定某项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的时间关系。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期内确认、计量,进行比较,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会计等式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六项会计要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在数量上
57、存在着特定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等式。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一)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的基本会计等式(一)反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的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在某一时点上反映会计静态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 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反映了会计基本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资产的归属关系,它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的依据,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二)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关系的基本会
58、计等式(二)反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者关系的基本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收入费用利润 这个会计等式表明了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经营成果形成的恒等关系,我们称之为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这种恒等关系,同样对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以及编制利润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等式会计等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账户 第三章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和账户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学习会计要素的基础上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学习本章要求,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设置原则,明确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掌握账户的含义和结本结构,理解会计科目与
59、账户的关系。学习本章内容,是学习下一章复式记账的基础。第三章第三章 会计科目和账户会计科目和账户一、会计科目及其设置原则(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和意义 1会计科目的概念 所谓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作为反映会计要素的构成及其变化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其设置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科学、合理、适用,遵循下列原则: 1全面性原则。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其设置应能保证全面、系统地反映会
60、计要素的全部内容,不能有遗漏。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2合法性原则。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3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4实用性原则。不同行业企业的经济业务内容和种类是不同的,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置符合企业需要的会计科目。二、会计科目的分类(一)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一)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分类 会计科目按经济内容可以分为六类,即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61、二)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二)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或者说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 1总分类科目 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或总账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讲行总括分类的科目。它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总括指标或信息。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上述企业会计科目表中列示的会级科目均为总分类科目。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2明细分类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科目或细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经济内容所作进一步分类的科目。它提供详细指标或信息。如“原材料”总分类科目下再按材料名称分设明细科目,如设“圆钢”、“润滑
62、油”等明细科目,具体反映是哪种材料。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有时总分类科目下设置的明细科目太多,可将明细分类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的细程度再进行划分,分为子目和细目,即在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之间增设子目。子目是介于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的科目,即二级科目。它所提供的指标或信息比总分类科目要详细,但比细目要概括。在这种情况下,细目就成为三级科目。例如,“原材料”总账科目下,可按材料的类别设置二级科目,如“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 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 综上所述,会计科目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一般地讲分为三级,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子目(二级科目)、明细科
63、目(三级科目)。总分类科目是最高层次的会计科目,控制和统驭着子目和细目;子目是对总分类科目的补充说明,控制和统驭着明细科目,在总分类科目和明细科目之间起沟通作用;明细科目是子目和总账科目更为详细的补充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总账科目都需分设二级和明细科目,根据信息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三、会计科目编号 为表明会计科目的性质和所属类别,便于迅速、正确地使用会计科目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我国财政部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按一定规则进行了编号,总分类科目通常采用四位数字编号,从左至右每位数字的含义如下: 1第一位数字表明会计科目的归属大
64、类。具体讲,1表示资产类科目,2表示负债类科目,3表示共同类科目,4表示所有者权益类科目,5表示成本类科目,6表示损益类科目。 2第二位数字表示会计科目的主要大类下属的各个小类。例如,在资产类科目中,用0表示货币资金类科目等。 3第三、四位数字表示各小类下的各个会计科目的自然序号。其中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空号,以便增加科目用。 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一、设置账户的意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设置会计科目,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分门别类地了解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结果,但它只规定了对会计要
65、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或名称,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为了全面、序时、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账户。设置账户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反映各种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各要素的变化,从而提供不同性质和内容的会计信息。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 账户是依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它的设置也与会计科目级次有关,既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总分类账户,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科目提供总括核算指标,一般只用货币计量;明细分类科目提供明细分类核算指标,除用货币计量外,还可以用实物量
66、度辅助计量。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二、账户的基本结构 既然账户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那么,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结构。账户的结构与其核算的内容是密切联系的,虽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但从数量上看,其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无外乎有两种情况:增加和减少。因此,用来记录经济业务各有关数据的账户,在结构上也相应地分为左方和右方两个基本部分,一方登记增加数,另一方登记减少数,至于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由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内容而决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左方登记增加数,那么右方必然登记减少数,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左右两
67、方是按相反方向登记增加数和减少数的。这就是账户的基本结构。这一基本结构,不论企业在实际中所使用的账户具体格式如何,总是一样的。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 当然对于一个完整的账户而言,除了必须有反映增加数和减少数两栏外,还应包括其他栏目,反映其他相关内容。一个完整的账户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 2日期和凭证号数; 3摘要(简要说明经济业务内容); 4增加金额、减少金额和余额。 账户的一般格式见下表。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 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账户名称(会计科目)年凭证号数摘 要左方金额右方金额余 额月日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 以上账户的格式是手工
68、记账采用的格式。为了说明问题和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用“T”形账户来表示账户的基本结构。其格式见下图。 左方 账户名称账户名称 右方 账户的基本结构分为左右两方,分别记录增加发生额和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账户的余额。余额按其表示的时间不同,可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通常情况下,余额的登记方向与登记本期增加发生额的方向一致。因此,每个账户记录的金额要素有四个,即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正常情况下,账户四个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期末余额账户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三
69、、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账户和会计科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账户与会计科目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所进行的科学分类,两者口径一致,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而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 (2)两者的区别: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的名称,而账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账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即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标志,而账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但由于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
70、置的,两者的名称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两者互相通用,不加区别。第二节第二节 账账 户户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第四章第四章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复式记账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主要是阐述借贷记账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本章要求,理解复式记账的特点,着重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含义、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试算平衡。账户和复式记账是会计核算特有的方法,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通过上一章和本章的学习,要能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账户和复式记账,从而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章第四章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
71、一、记账方法概述 在会计工作中,为了有效地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各会计主体除了要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外,还应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所谓记账方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在账户中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方法。会计上的记账方法,有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两种。第一节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原理(一)单式记账法(一)单式记账法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每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通常只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以及应收、应付款的往来结算业务,而不登记实物的收付业务;除了对于有关应收、应付款的现金收付业务,需要在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各自进行登记外,其
72、他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或不予登记。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100 000元购买原材料。采用单式记账法,只在银行存款账户中登记减少100 000元,而不设置原材料账户登记的增加情况。又如,企业以现金5 000元归还前欠货款。采用单式记账法,虽然在现金账户上登记减少5 000元,同时也在应付款账户上登记减少5 000元,但现金账户与应付款账户彼此孤立的,没有直接的联系。第一节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原理 由此可见,单式记账法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二是账户之间的记录没有直接联系;三是账户之间没有数字的平衡关系。所以,这种记账方法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7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因此,这种记账方法只在经济业务非常简单的环境下使用,在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就已被复式记账法所取代。(二)复式记账法(二)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第一节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原理 现仍以前例说明其主要特征。例如,企业以银行存款100 000元购买原材料。采用复式记账法,这项经济业务除了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登记减少100 000元外,还要在有关原材料账户中登记增加100 000元。这样记录的结果表明,企业银行存款的付出同原材料的采购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再如
74、,企业以现金5 000元归还前欠货款。采用复式记账法,这项经济业务除了要在现金账户中登记减少5 000元外,还要在有关应付账款账户中记录减少5 000元。这样登记的结果,就使得现金的支付同货款的归还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的全貌,账户设置完整,且相互联系地形成一个系统的账户体系;二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额双重记录,可以反映其来龙去脉;三是账户之间有对应关系和数字平衡关系,能够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第一节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原理一、借贷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一)借贷记账
75、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是会计核算中采用的一种抽象标志,表示经济业务的增减变动和记账方向。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这既是借贷记账法名称的由来,也是借贷记账法区别于其他记账方法的标志。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分左方和右方。在借贷记账法下,把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右方称为“贷方”,分别反映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记账时,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做相反方向的记录,即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增加额,则贷方就用来登记减少额;如果借方用来登记减少额,则贷方就用来登记增加额。但用哪一方来登记增加额,用哪一方来登
76、记减少额,则根据账户的经济内容决定。下面分别说明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结构: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1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类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各项资产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它的结构是:账户的借方登记资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资产的减少额;由于资产的减少额不可能大于它的期初余额与本期增加额之和,所以,这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该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资产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期初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资产类账户的简化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第二节第
77、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借方 资产类账户资产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类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各项负债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各项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账户。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所决定,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正好相反,即其贷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登记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由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与期初余额之和,通常也要大于其本期减少额,所以,这两类账户期末如有余额,一般在贷方。该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78、: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期末贷方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期初贷方余额+ +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简化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借方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贷方 本期减少额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3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类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成本发生情况的账户。成本类账户比较特殊,它的发生额代表费用的增减,而如果有余额则代表一项资产。因此成本类账户的结构
79、可以比照资产类和费用类账户来理解。它的账户结构是:账户的借方登记成本的增加额(即费用的发生额),贷方登记成本的减少额(即成本的结转额);如有余额,一般在借方。该类账户期末余额的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成本类账户期末借方余额= =期初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成本类账户的简化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借方 成本类账户成本类账户 贷方 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 4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损益类账户是用以核算企业各项收
80、入和费用支出的账户。损益类账户按其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又可分为核算各项收入的收入类账户和核算各项费用支出的费用类账户。 (1)收入类账户。企业取得的各项收入在抵补各项费用支出后形成企业的利润,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因此,收入类账户的结构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类似:账户的贷方登记收入的增加额,借方登记收入的减少(转销)额;由于贷方登记的收入增加额需要通过借方全部转出,以计算企业当期利润,所以该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收入类账户的简化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借方 收入类账户收入类账户 贷方 本期减少额 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
81、额 (2)费用类账户。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是资产耗费的结果,也可以看成是资产的转化形式。因此,费用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类似:账户的借方登记费用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费用的减少(转销)额;由于借方登记的费用增加额需要通过贷方全部转出,以计算企业当期利润,所以该类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费用类账户的简化结构如下图所示: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借方 费用类账户费用类账户 贷方 本期增加额 本期减少额 本期发生额 本期发生额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都在记录增加额的一方,即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在借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
82、余额在贷方。反过来说,我们也可根据账户余额所在的方向,也可判断账户的性质。即如果账户余额在是借方,则其性质属于资产类账户;如果账户余额在贷方,则其性质属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贷记账法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可以设置双重性账户。(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三)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可概括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三、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一)账户的对应关系(一)账户的对应关系 在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经济业务时,都会形成特定账户的应借、应贷关系。账户之间的这种应借、应贷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第二节第二节
83、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来龙去脉,可以检查账户登记的正确性,加强会计监督。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50 000元偿还应付账款。对这项经济业务应记入“应付账款”账户借方50 000元,“银行存款”账户贷方50 000元,因此,这项经济业务使“应付账款”和“银行存款”两个账户之间发生了对应关系,这两个账户称为对应账户。通过这两个对应账户,我们可以了解到银行存款减少50 000元的原因是归还了应付账款这一经济内容。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二)会计分录(二)会计分录 依据账户之间存在着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直接登记对应账户,以反映经济业务内容。但在
84、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业务较为复杂繁多,根据账户的对应关系可以直接登记账户,容易出现错误。并且各个账户之间彼此相对独立,一旦出现错误不容易查找。为了集中反映表示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便于查核错误。在登记账户之前要编制会计分录。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会计分录,是指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标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会计分录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是登记账户的依据。它能够清晰反映经济业务内容,便于记账和日后查错。 会计分录的编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根据发生经济业务的内容,判断其涉及哪几个账户发生变化,是增加变化还是
85、减少变化; 其次,根据涉及账户的性质,确定应记入账户的方向,即借方还是贷方; 再次,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记入每个账户的金额; 最后,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检查应借、应贷账户是否正确,借贷方金额是否相等。第二节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 第二节 记账凭证 第五章第五章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本章学习要求,掌握会计凭证的含义,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理解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种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理解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种类、填制要求和审核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注意掌握填制和
86、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能够正确利用会计凭证这种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第五章第五章 会计凭证会计凭证一、会计凭证的意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合法地取得、正确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之一。 取得、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环节。任何单位每发生一项经济业务时,都必须由经办业务的有关人员从单位外部取得或自行填制有关凭证,以书面形式记录和证明所发生经济业务的时间、内容、数量、金额等,并在凭证上签名或盖章,以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任何会计凭证都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严格审核,只有经过审核并确认无误的
87、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的依据。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也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性的基础,在会计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会计凭证概述(一)反映经济信息,提供记账依据(一)反映经济信息,提供记账依据 会计凭证作为记录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它应能够全面、系统、可靠地记录经济业务的实质,反映经济信息,并作为记账的依据。(二)明确经济责任,强化事前控制(二)明确经济责任,强化事前控制 任何会计凭证除记录有关经济业务的基本内容外,还必须由有关部门和人员签章,以明确经济责任。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保证其合法、真实、正确,就从源头上避免了会计核算
88、错误的发生。(三)监督经济活动,提高管理水平(三)监督经济活动,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会计凭证的审核,可以查明每一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计划、预算进度,从而监督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资金、人员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便于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健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会计凭证概述二、会计凭证的种类二、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大类。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会计凭证。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
89、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第一节第一节 会计凭证概述会计凭证概述三、记账凭证的填制(一)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一)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 1凭证摘要简明 记账凭证的摘要要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既要防止简而不明,又要避免过于繁琐。为了满足登记明细分类账的需要,对不同性质的账户,其摘要填写应有所区别。例如,反映原材料等实物资产的账户,摘要中应注明品种、数量、单价;反映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或借款的账户,摘要中应注明收付款凭证和结算凭证的号码,以及款项增减原因、收付款单位名称等。第二节第二节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 2业务记录明确 记
90、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者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填制,也可以根据汇总原始凭证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即一张记账凭证上只能反映某一项经济业务或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不能将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填列。 3科目运用准确 记账凭证必须按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填写,不得任意简化或改动,不得只写科目编号,不写科目名称;同时,二级或明细科目也要填列齐全。应借、应贷的记账方向和账户对应关系必须清楚。第二节第二节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 4附件数量完整 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必须完整无缺。除结账和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外,其他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如果
91、一张原始凭证涉及几张记账凭证,可以把原始凭证附在一张主要的记账凭证后面,并在其他记账凭证上注明附有该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的编号或者附原始凭证复印件。一张原始凭证所列支出需要几个单位共同负担的,应当将其他单位负担的部分,开给对方原始凭证分割单,进行结算。原始凭证分割单必须具备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第二节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 5填写内容齐全 记账凭证中的各项内容必须填写齐全,不能有遗漏,并按规定办理有关人员的签名盖章手续,不能简化处理。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 6凭证连续编号 填制记账凭证时,应当对记账凭证进行连续编
92、号。采用通用记账凭证,可按全部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编号,每月从第1号编起;采用专用记账凭证,可按凭证类别分类编号。若一笔经济业务需填制多张记账凭证的,可采用“分数编号法”,即按该项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数量编列分号。每月末最后一张记账凭证的号旁边要加注“全”字,以免凭证散失。第二节第二节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 7错误正确修改 如果在填制记账凭证时发生错误,应当重新填制。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
93、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第二节第二节 记账凭证记账凭证 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 利润表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 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六节 合并会计报表 第六章第六章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定期总括反映的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即财务报表。学习本章,要求理解财务报表的目标、组成、种类和编制要求,着重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编制方法,了解报表附注的含义
94、和主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能初步掌握编制和阅读主要财务报表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第六章第六章 财务报表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它是企业根据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和汇总后形成的,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一、财务报表的目标 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是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表的使用者通常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相关机构、企业管理人员、职工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的报表使用对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要求各有侧重。第一节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
95、财务报表概述二、财务报表的组成 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小企业规模较小,外部信息需求相对较低,因此,小企业编制的报表可以不包括现金流量表。 财务报表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需偿还的债务、以及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情况;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利润或亏损情况,表明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的
96、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第一节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财务报表概述 附注是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所作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财务报表区别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会计报表,财务报表除了包括会计报表本身外,还包括附注,而会计报表没有包括附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但是除了财务报表之外,财务报告还应当包括其他相关信息,具体可以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外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定。第一节第一节 财务报表概述财务报表概述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
97、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顺序,将企业在一定日期的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适当分类、汇总、排列后编制而成的。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关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相互关系。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包括:第二节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 第一,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从资产负债表上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结构; 第二,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
98、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 第三,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此外,资产负债表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流动比率;将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计算出速动比率等,可以表明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从而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第二节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的列报必须充分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有助于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有助于使用者预测净利润的持续性,
99、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利润表的作用包括: 第一,通过利润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收入的实现情况,如实现的营业收入有多少、实现的投资收益有多少、实现的营业外收入有多少等等; 第二,可以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耗费情况,如耗费的营业成本有多少、营业税金及附加有多少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各有多少、营业外支出有多少等等; 第三,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即净利润的实现情况,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等情况。第三节第三节 利润表利润表 将利润表中的信息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信息相结合,还可以提供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资料,如将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将销货成本与存货
100、平均余额进行比较,计算出存货周转率;将净利润与资产总额进行比较,计算出资产收益率等,可以反映企业资金周转情况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水平,便于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经济决策。第三节第三节 利润表利润表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现金流量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是一种期间的会计报表。 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不能随时用于支取的存款不属于现金。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风险很小的投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流动性强,是指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
101、金,主要是指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权性投资(不包括股权性投资);价值变动风险很小,是指债券等(股票价值风险变动较大)。第四节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 从编制原则上看,现金流量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将权责发生制下的盈利信息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流量信息。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净利润的质量。从内容上看,现金流量表被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个部分。每类活动又分为各具体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业务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弥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提供信息的不足。通过现金流量表,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现金流量的影响因素,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为其
102、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第四节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构成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全面反映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情况,当期损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当分别列示,让报表使用者准确理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根源。 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企业至少应当单独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项目:(1)净利润;(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及其总额;(3)会计政策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4)所有者投入资本和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5)提取的盈余公积;(6)实
103、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期初和期末余额及其调节情况。第五节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一、附注的概念 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附注是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附注的主要内容(一)企业的基本情况(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1企业注册地、组织形式和总部地址。 2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主要经营活动。 3母公司以及集团最终母公司的名称。 4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者和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第六节第六节 附附 注注(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三)遵循企业会计
104、准则的声明(三)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企业应当明确说明编制的财务报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以此明确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制度基础。 如果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只是部分地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附注中不得作出这种表述。(四)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四)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企业应当披露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可以不披露。在披露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时,应当披露重要会计政策的确定依据和财务报表项目的计量基础,以及会计估计中所采用的关键假设和不确定因素。第六节第六节 附附 注注(五)会计政策和会计
105、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五)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披露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有关情况。(六)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六)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 企业应当以文字和数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对重要报表项目,按照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顺序及其报表项目列示的顺序进行披露,报表重要项目的明细金额合计,应当与报表项目金额相衔接。(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七)其他需要说明的重要事项第六节第六节 附附 注注一、一、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合并财务报表的概念 合并财务报表是指由
106、母公司编制的,将母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报表。二二、合并抵销的概念、合并抵销的概念 合并抵销指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与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抵消。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三、合并抵销分录的概念三、合并抵销分录的概念 母公司在合并抵消时所编制的会计分录称之为合并抵消分录。合并抵消分录的编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消除内部交易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与
107、合并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使内部交易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与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反映一致,但这种一致性仅仅是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四、合并抵销分录的特点四、合并抵销分录的特点 合并抵消分录的编制目的和作用决定了其不同于日常会计处理中所编制的其他会计分录,具有如下一些自身的特征。 1.合并抵消分录主要起到抵消有关报表项目数据的作用。 依据这一特征,通常情况下结合报表项目的性质就能确定合并抵消分录的借贷方涉及的具体项目,而不会将所要抵消报表项目的借贷方向弄错。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 例如:当抵消内部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交易中的未
108、实现利润时,如果相关资产的内部售价高于原售出方的账面价值或成本时,未实现利润为盈利,导致个别财务报表中期末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被高估,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时,贷方应抵消相关的资产项目,借方抵消相关损溢项目。如果相关资产的内部售价低于原售出方的账面价值或成本时,未实现利润为亏损.导致个别财务报表中期末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被低估,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时,借方应抵消相关的资产项目,贷方抵消相关损溢项目。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 2.合并抵消分录不用过账,不会导致当期和以后期间个别报表财务相关项目的数据发生变化。 编制合并抵消分录使内部交易在个别财务报表中的反映与在合并财务报表的反映一致,但这种一致
109、性仅仅是为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非调整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对外提供的个别财务报表。因此,合并抵消分录不用过账,编制了合并抵消分录也并不意味着个别报表财务相关项目的账簿数据和报表数据发生变化。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 3.合并抵消分录抵消的是报表项目不是具体的账户。 会计报表的项目名称与所对应的账户名称不完全一致,处理日常会计业务所编制会计分录借贷方都用相应的账户名称,编制合并抵消分录时,借贷方要用相应的报表项目名称。当报表项目名称与所对应的账户名称不一致时,用报表项目名称。例如在合并抵消分录中,会用到“存货”、“固定资产原价”、“期初未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等报表项目名称,而不是用“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利润分配”等账户名称第七节第七节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