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84016826 上传时间:2024-08-30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材料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第十章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1.反应物分子之间必须经过碰撞才能进行反应2.只有具有一定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经过碰撞才能经行反应10.1碰撞理论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直径为 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称为有效碰撞直径,数值上等于A分子和B分子的半径之和。AB

2、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撞截面(collision cross section),数值上等于 。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A与B分子互碰频率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互碰频率为:相对速度为: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相对速度为: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硬球碰撞模型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 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

3、体运动的动能 对化学反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 和 ,折合质量为 ,运动速度分别为 和 ,总的动能为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反应阈能(threshold energy of reaction)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两个分子相撞,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

4、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1),(2)式完全等效,(1)式以分子计,(2)式以1mol计算。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实验活化能的定义: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总结: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在温度不太高时,Ea Ec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

5、因子或方位因子。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P=k(实验)/k(理论)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概率因子(probability factor)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2024/8/30上一内

6、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分明确的反应图像,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缺点: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所以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 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系数 k 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10.2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

7、年由艾林(Eyring),埃文斯(Evans)和波兰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系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absolute rate theory)。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双原子分子的Morse势能曲线 莫尔斯(Morse)公式是对双原子分子最常用的计算势能Ep的经验公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

8、的平衡核间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关的常数. 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10.2 单分子反应的级数用稳态法,根据林德曼机理推导速率方程:603K时 偶氮甲烷的热分解一级反应过渡区二级反应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单分子反应的级数603K时 偶氮甲烷的热分解一级反应过渡区二级反应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10.3 酶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历程用稳态近似法处理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酶催化反应的级数米氏常数酶催化反应特点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酶催化反应历程 Mi

9、chaelis-Menten,Briggs,Haldane,Henry等人研究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提出的反应历程如下: 他们认为酶(E)与底物(S)先形成中间化合物ES,中间化合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产物(P),并释放出酶(E),整个反应的速控步是第二步。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用稳态近似法处理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酶催化反应的级数 令酶的原始浓度为E0,反应达稳态后,一部分变为中间化合物ES,余下的浓度为E 以r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作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酶催化反应一般为零级,有时为一级。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1.当底物浓

10、度很大时,SKM,r =k2E0,反应只与酶的浓度有关,而与底物浓度无关,对S呈零级。2.当SKM时,r =k2E0S/KM 对S呈一级。3.当S时,r = rm=k2E0。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123451231.5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典型的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米氏常数KM为了纪念Michaelis-Menten对酶催化反应的贡献,下面的数学处理可以求出KM和rm重排得:以 作图,从斜率和截距求出KM和rm将KM=(k-1+k2)/k1称为米氏常数,将KM=ES/ES称为米氏公式。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rm的一半时, KM=S。2024/8/30上一内容下一内容回主目录酶催化反应特点 酶催化反应与生命现象有密切关系,它的主要特点有:1.高选择性它的选择性超过了任何人造催化剂,例如脲酶它只能将尿素迅速转化成氨和二氧化碳,而对其他反应没有任何活性。2.高效率它比人造催化剂的效率高出109至1015 倍。例如一个过氧化氢分解酶分子,在1秒钟内可以分解十万个过氧化氢分子。3.反应条件温和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4.反应历程复杂 受pH、温度、离子强度影响较大。2024/8/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