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43MB
约35页
文档ID:583973458
第五章训练比赛的归因_第1页
1/35

第五章第五章训练比赛的训练比赛的 归因归因 重要问题重要问题n归因的归因的4 4种理论种理论n控制点控制点n归因的归因的4 4个维度个维度n习得无助性习得无助性n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 关键概念关键概念n归因归因 n内外源内外源 n稳定性稳定性 n可控性可控性n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 n归因训练归因训练 第一节第一节 归因的归因的4 4种理论种理论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二、归因的理论二、归因的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 “朴素心理学”: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的普遍现象(海德) 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是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 海德认为,我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情境归因),或决定于主观条件(个人归因倾向)简化的简化的HeiderHeider的归因模式图的归因模式图 · 2. Weiner2. Weiner的归因理论的归因理论 Weiner 认为,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解释有四个方面: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和幸运与否。

它们构成两个维度:内外控和稳定性,形成了最初的归因模型(见表1)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维度,即可控性维度,构成了修正的维纳归因模型(见表2) 表表1 1 最初的最初的WeinerWeiner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表表2 2 修正的修正的WeinerWeiner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稳定性 内外源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稳 内外源定可控性 性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努力(平时的努力)努力(对特定任务的努力)努力(他人一直提供的帮助)努力(这次活动得到的帮助)不可控能力情绪、健康任务难度运气 3.Jones3.Jones和和Davis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的相应推断理论n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n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能力、性格等)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相应推断n可能影响相应推断的因素:一是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4.Kelley4.Kelley的三度归因理论的三度归因理论 n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n使用该理论对行为进行归因时,取决于下列三个变量: 一是区别性资料;二是一致性资料;三是一贯性资料 5.归因偏差归因偏差n基本归因偏差: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产生原因: 一是人们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社会规范; 二是在一种环境中,行为者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更为突出 n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的差别 行为者容易过高估计外在因素对自己行为的作用,倾向于作外在归因,而观察者对他人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 产生原因: 一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 二是两者可利用的资源不同 n忽视一致性信息 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而不大注意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即对一致性信息的重视程度特别低产生原因:一是人们习惯于注意具体、生动和独特的信息,而忽视抽象、空洞的和统计类信息;二是人们觉得直接信息比间接信息更可靠;三是行为者处于较突出的位置,而其他人往往只构成其背景 n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结果原因解释时,会作出不合逻辑的归因,以促进或保护他们的的自我。

即倾向于做有利于加强自我权威或是保护自尊心的归因 第二节第二节 控制点控制点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 内部控制点的含义是,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事件是处于人的主动控制之下 n外部控制点的含义是,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这些事件是个人无法控制的n洛特(Rotter,1954)曾指出,人们的行为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期望,二是评价而影响和反映控制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化的价值 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1.信息加工与控制点 内控者与外控者在信息加工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内控者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活动任务本身的特点上,能更多的自我调节,并表现出更高的处理问题的技能 外控者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对外部的、可控性较小的因素关注地更多 2.焦虑唤醒与控制点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内控者对成败的责任感及对外部因素的无法控制感会使他们在赛前的高焦虑水平,但他们的有效应对策略及对自己成功的信念又提供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坚实基础,可使焦虑水平降低。

研究还发现(Watson,1967),高焦虑与外控点之间有可靠的相关 3.领导策略与控制点领导策略与控制点 外控者往往对于来自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行政领导的社会强化和外部奖励有更强烈的需要 4.性别差异与控制点性别差异与控制点n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外控(Anshel,1990)n和男性相比,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较低;对成功的期望较低,进行更多的外部归因和更少的内部归因;获得成功或遇到失败后体验到的责任感和满足感都较少 5.运动成绩与控制点运动成绩与控制点n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来解释比赛成绩n稳定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归因有密切联系总是取胜的运动员,成功后会进行能力归因,失败后进行其他归因;而总是失利的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与此可能相反 第三节第三节 归因的归因的4个维度个维度一、内外源一、内外源 也称控制点,指行为结果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 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 协变性原则协变性原则 n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

二、可控性二、可控性 指对原因是否可控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的认识 “可控”因素是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凭主观意志控制的因素反之,为“不可控”因素 三、稳定性三、稳定性 稳定性维度是指对内外因是否稳定的认识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四、整体性四、整体性 整体性是对某一原因影响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件,还是影响许多情景中的许多事件的认识 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自豪自豪自尊自尊满意满意自豪减少自豪减少自尊减少自尊减少满意减少满意减少没有关于自我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的情感没有关于自我没有关于自我 的情感的情感 结果结果 成功成功 失败失败 内内外外部部内部的内部的外部的外部的 自信自信胜任胜任 羞辱羞辱负罪负罪沮丧沮丧感激感激同情对手同情对手愤怒愤怒诧异诧异惊讶惊讶可可控控性性 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不可控的 结果结果 成功成功 失败失败 满怀希望满怀希望没有希望没有希望不确定不确定满怀希望满怀希望 稳稳定定性性稳定性的稳定性的不稳定的不稳定的 结果结果 成功成功 失败失败 第四节第四节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1.习得性无助的性质习得性无助的性质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戴维克(Dweck,1975)提出的,是一种个体后天习得的、感觉对于失败控制不了,而且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感受。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n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 有4种因素会影响人的失助感,即: (1)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史 (2)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 (3)提供信息反馈的频率 (4)信息反馈的来源 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 预防和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原则是: 第一,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上,而不去注意那些较难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 第二,失败时避免做能力低的归因 第五节第五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 归因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但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投入更多努力也可以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 改善运动员归因、激发动机的建议如下: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体验;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合理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