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80610290 上传时间:2024-08-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犯罪心理学课件15章学习教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第一节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ynji)(ynji)对象对象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界定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界定(jidn)(jidn)1.1.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学科。2.2.青少年年龄的界定青少年年龄的界定(jidn)(jidn)青少年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青少年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本学科研究的年龄阶段:本学科研究的年龄阶段:1212到到2525周岁周岁3.3.研究对象范围:犯罪青少年研究对象范围:犯罪青少年可能犯罪青少年:一般违法人可能犯罪青少年:一般违法人行为失范者行为失范者释放的两劳青少年

2、释放的两劳青少年第1页/共46页第一页,共47页。v二、研究课题二、研究课题v1.1.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 v2.2.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v3.3.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 v4.4.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 v5.5.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v6.6.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v7.7.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v8.8.常见青少年犯罪类型常见青少年犯罪类型(lixng)(lixng)分析分

3、析v9.9.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和预防 第2页/共46页第二页,共47页。v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v( (一一)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v( (二二)是一门是一门(ymn)(ymn)偏向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偏向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v( (三三)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v( (四四)是一门是一门(ymn)(ymn)或然性学科或然性学科第3页/共46页第三页,共47页。犯犯 罪罪 学学 科科规范规范(gufn)学学犯罪学犯罪学刑事刑事(xngsh)司法学司法学犯罪犯罪(fn

4、zu)防治学防治学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人:犯罪人类学犯罪人:犯罪人类学 犯罪生物学犯罪生物学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犯罪精神病理学犯罪精神病理学犯罪现象:犯罪社会学犯罪现象: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心理学犯罪社会心理学 犯罪地理学犯罪地理学 犯罪统计学犯罪统计学刑事侦查学刑事侦查学 刑事检察学刑事检察学 刑事审判学刑事审判学 刑事司法心理学刑事司法心理学 法医学法医学 司法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刑事政策学刑事政策学 刑罚学刑罚学 罪犯矫治学罪犯矫治学 刑事被害人学刑事被害人学第4页/共46页第四页,共47页。心心 理理 学学 科科基础基础(jch)心理学心理学应用应用(yngyn

5、g)心理学心理学普通普通(ptng)心理学心理学 发发展心理学展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差异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数理心理学数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职业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其它应用心理学其它应用心理学第5页/共46页第五页,共47页。v第二节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现状与意义v一、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一、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fzhn)(fzhn)变化趋势变化趋势v第一阶段:第一阶

6、段:1949-19651949-1965(由高到低)(由高到低)v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66-19761966-1976(数量大增)(数量大增)v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977-19801977-1980(短暂平稳后上至最高(短暂平稳后上至最高点)点)v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9811981至今(始终高居不下,并出至今(始终高居不下,并出现新特点)现新特点)第6页/共46页第六页,共47页。二、特点二、特点1.低龄化低龄化2.在校生犯罪人数增加在校生犯罪人数增加3.团伙犯罪突出团伙犯罪突出4.犯罪前主要为辍学无业者和学生,低学历者多,有劣迹史的多犯罪前主要为辍学无业者和学生,低学历者多,有劣迹史

7、的多5.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伤害(shnghi)、强奸等,暴力犯罪居首、强奸等,暴力犯罪居首6.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无明确动机的犯罪占一定比例7.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突发性犯罪的案件居多8.作案手段方式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作案手段方式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9.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作案区域明显,大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10.重新犯罪率高重新犯罪率高第7页/共46页第七页,共47页。v三、研究意义:三、研究意义:v1.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v2.2.实践意义:实践意义:v揭露打击犯罪揭露打击犯罪v预防预防(yfng

8、)(yfng)预测犯罪预测犯罪v教育改造犯罪教育改造犯罪v更好培养下一代更好培养下一代第8页/共46页第八页,共47页。第三节第三节 研究研究(ynji)(ynji)方法方法v一、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xnl)学研究的困难性学研究的困难性v犯罪心理犯罪心理(xnl)的隐蔽性的隐蔽性v犯罪心理犯罪心理(xnl)学研究的间接性学研究的间接性v犯罪人心理犯罪人心理(xnl)的抵触性的抵触性v不可重复性不可重复性第9页/共46页第九页,共47页。v二、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fngf)v1.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v2.测验研究法测验研究法v3.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v4.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方法(fngf)(样

9、本调查、访谈)(样本调查、访谈)v5.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fngf)第10页/共46页第十页,共47页。第二章第二章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 v一、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结构一、犯罪心理与犯罪心理结构v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主观范畴。范畴。v2.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前犯罪心理结构

10、:是指行为人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wndng)的的组合。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组合。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依据。依据。第11页/共46页第十一页,共47页。v3.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v不良交往与模仿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不良交往与模仿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v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为犯罪心理个体对消极社会信息的选择为犯罪心理的形成做了量的积累的形成

11、做了量的积累(jli)v违法尝试获得体验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关违法尝试获得体验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关键键v不良行为的定型化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不良行为的定型化是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要阶段v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形成的标志第12页/共46页第十二页,共47页。v二、犯罪行为二、犯罪行为v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从刑法的角度分析v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v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关系三、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整体性关系(gunx)(gunx)v(一一)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v1.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犯罪心理

12、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v2.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依存性v3.3.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 第13页/共46页第十三页,共47页。v(二二)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v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ydng)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v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v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

13、况而定。如刑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如刑法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即是如此。法中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分即是如此。第14页/共46页第十四页,共47页。第三章第三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xngchng)(xngchng)的理论的理论v第一节第一节生物学的原因论生物学的原因论v一、天生犯罪一、天生犯罪(fnzu)(fnzu)人论人论v集大成者:集大成者: 意意 切萨雷切萨雷 龙勃罗梭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CesareLombroso,1835-19091835-1909)v犯罪犯罪(fnzu)(fnzu)人类学派创始人人类学派创始人v犯罪犯罪(f

14、nzu)(fnzu)是人类的返祖现象是人类的返祖现象v天生犯罪天生犯罪(fnzu)(fnzu)人人第15页/共46页第十五页,共47页。v二、体型说二、体型说v1 1、德国精神病学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尔(克雷奇默尔( Kreschmer1921Kreschmer1921)v2 2、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美国生物学家谢尔顿ShaldonShaldon(19411941)v三、遗传说三、遗传说v1 1、家族史研究、家族史研究(ynji)(ynji)v2 2、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ynji)(ynji)v3 3、染色体说:、染色体说:XXYXXY、XYYXYYv4 4、收养子女研究、收养子女

15、研究(ynji)(ynji)第16页/共46页第十六页,共47页。v四、生化因素四、生化因素v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内分泌及荷尔蒙的影响v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机男性荷尔蒙分泌过多会增加反社会行为的机率率v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v月经前综合症(月经前综合症(PreMenstrualPreMenstrualSyndromeSyndrome)(PMS)(PMS)v产后抑郁产后抑郁(yy)(yy)综合症(综合症(PostnatalPostnatalDepressionDepression,PDPD) v五、神经生理因素: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五、神经生

16、理因素:小脑功能失调、脑电图异常等异常等第17页/共46页第十七页,共47页。v评价:过分夸大生物因素,忽视人的社会性与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片面结论。但是生物学派的实证精神和研究问题(wnt)的特殊视角值得肯定与借鉴。第18页/共46页第十八页,共47页。v第二节第二节社会学的原因论社会学的原因论v(一)文化冲突理论(一)文化冲突理论v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末美国年代末美国v代表人物塞林(代表人物塞林(ThorstenSellinThorstenSellin)v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v(二)社会异常论(二)社会异常论v

17、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激发论v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美国默顿(年代美国默顿(Robert.K.MertonRobert.K.Merton)v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和物质财富而产生(chnshng)(chnshng)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第19页/共46页第十九页,共47页。v(三)亚文化群理论(三)亚文化群理论v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科恩(年代科恩(AlbertCohenAlbertCohen)等)等v亚文化群是指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亚文化群是指

18、持有相同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又处境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同的社会成员,为了相互支持、相互保护以及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相互满足其他多种需要,寻求另外一种不同的能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够使自己体会到自己价值的社会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种群体,因其文化特征不同于主流(zhli)(zhli)文化文化而称为亚文化群。而称为亚文化群。第20页/共46页第二十页,共47页。v(四)标签理论(四)标签理论(lln)(lln)v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美国年代美国v贝克尔(贝克尔(HowardS.BeckerHowardS.B

19、ecker)利莫特)利莫特EdninEdninM.LemertM.Lemert)v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依据社会学中的形象互动理论(lln)(lln)v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轨者的标签。继发越轨行为是对社会控制机制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的烙印化的一种适应。v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所谓贴标签就是立法者、司法者、社会舆论把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某些个体定义为越轨者的过程。第21页/共46页第二十一页,共47页。v(五)学习理论(五)学习理论v1.1.模仿论模仿论塔尔德塔尔德

20、法国法国v模仿法则模仿法则(fz)(fz):近距离法则:近距离法则(fz)(fz),上至下法则,上至下法则(fz)(fz), 取取代法则代法则(fz)(fz)v2.2.不同接触理论不同接触理论美国美国 萨瑟兰(萨瑟兰(E.H.Sutherland,1883-1950E.H.Sutherland,1883-1950)v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犯罪(越轨)行为是习得的;v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是在与周围他人的互动中习得的;v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主要发生在接触程度最亲密的个体之间;v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犯罪的技巧、动机、态

21、度和对自身行为合理化辩解等方面;理化辩解等方面;v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关于犯罪动机和态度的特定方向是从法律赞许或不赞许的定义中学习而来的中学习而来的v3.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v家庭影响,副文化影响,宣传工具的影响家庭影响,副文化影响,宣传工具的影响第22页/共46页第二十二页,共47页。v第三节第三节心理学的原因论心理学的原因论v(一)病态人格说(一)病态人格说v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犯罪人的显著特点: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v(二)低能说(二)低能说v(三)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三)心理本能说的原因论v1、侵犯性说、侵犯

22、性说v2、性冲动说、性冲动说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力比多(力比多(libido)v(四)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四)认知与道德发展理论v1.皮亚杰(皮亚杰(J.Piaget):):v道德发展三阶段:无律、他律、自律道德发展三阶段:无律、他律、自律(zl)v2.科尔伯格(科尔伯格(L.Kohlberg)v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道德推理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第23页/共46页第二十三页,共47页。v第四节第四节 整合理论(多元性理论)整合理论(多元性理论)v由于上述各学科的犯罪理论兴起,同时每种理由于上述各学科的犯罪理论兴起,同时每种理论又有其独特性与限制性,因此近代许多学者论又有其独特性与限制性,因此近代许多

23、学者倾向于以综合观点来解释犯罪,称为整合理论,倾向于以综合观点来解释犯罪,称为整合理论,即认为形成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因即认为形成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而非单一因素所形成,只是可能造成偏差行为的某一因素素所形成,只是可能造成偏差行为的某一因素较严重,是导火线,但其它因素亦有重要较严重,是导火线,但其它因素亦有重要(zhngyo)(zhngyo)影响,不容偏废。影响,不容偏废。 第24页/共46页第二十四页,共47页。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综合犯罪综合(zngh)(zngh)动因论动因论v一、涵义一、涵义v个体的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个体的犯罪原因是一个整体系统(母系统),这个

24、(zhge)(zhge)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整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着的主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维度的原因网体内外因素(子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维度的原因网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络结构。作为整体系统的个体犯罪原因,具有其各主体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内外因素没有的特殊属性。由于各组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用,个体犯罪原因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第25页/共46页第二十五页,共47页。第四章第四章 青少年生理青少年生理(shngl)(shngl)心理的发心理的发展特点展特点v

25、第一节第一节 青少年生理青少年生理(shngl)(shngl)与心理的变与心理的变化及特点化及特点 v一、生理一、生理(shngl)(shngl)发展与成熟发展与成熟v1.1.生长突增生长突增v2.2.第一性征成熟第一性征成熟v3.3.第二性征出现第二性征出现v4.4.身体成分变化身体成分变化v5.5.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v内分泌系统发育接近成人内分泌系统发育接近成人v第26页/共46页第二十六页,共47页。激激素素变变化化青少年的青少年的身体身体(shnt)(shnt)变化变化青少年自我青少年自我(zw)(zw)形象的变化形象的变化他人对青少年他人对青少年变化变化(bin

26、hu)(binhu)的反应的反应青少青少年心年心理与理与行为行为变化变化第27页/共46页第二十七页,共47页。v三、早熟与晚熟的影响三、早熟与晚熟的影响v(一)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一)男性中的早熟与晚熟v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一般来说,早熟男孩比同龄的晚熟男孩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孩处于更有利的地位(dwi)(dwi)。早熟男生在体。早熟男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育活动中表现更出色,对权力和领导活动更感兴趣,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的青睐和尊重,感兴趣,因而受到同伴或老师的青睐和尊重,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成为受欢迎的人物或领导者。 但是,由于早但是,由于早熟男孩的成功

27、和社会地位熟男孩的成功和社会地位(dwi)(dwi)来得太容易、来得太容易、太早,使其很少需要对生活问题提出创造性太早,使其很少需要对生活问题提出创造性或灵活性的解决方式,也很少有时间实践新或灵活性的解决方式,也很少有时间实践新的角色和身份。的角色和身份。第28页/共46页第二十八页,共47页。v(二)女性中的早熟与晚熟(二)女性中的早熟与晚熟v早熟女孩比其同龄同伴更沉闷、无主早熟女孩比其同龄同伴更沉闷、无主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见、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顺从、更不受欢迎和孤僻欢迎和孤僻 。早熟女孩比正常。早熟女孩比正常(zhngchng)(zhngchng)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更

28、多的情绪障碍成熟或晚熟女孩有更多的情绪障碍 ,更可能,更可能卷入不正常卷入不正常(zhngchng)(zhngchng)的活动中。但从另的活动中。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早熟女孩在青春期被迫发展起一方面来讲,早熟女孩在青春期被迫发展起应对技能,而这些技能又产生长期的积极效应对技能,而这些技能又产生长期的积极效应。应。第29页/共46页第二十九页,共47页。v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步四、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步v(1 1)精力过剩与缺乏)精力过剩与缺乏(quf)(quf)支配力的矛盾支配力的矛盾v(2 2)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好动好奇与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矛盾v(3

29、 3)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容易兴奋与控制能力差的矛盾v(4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少念缺少第30页/共46页第三十页,共47页。第二节第二节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存在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存在(cnzi)(cnzi)问题问题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一)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一)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文饰性转变(二)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二)情绪持续时间逐渐增长(三)情绪体验内容丰富(三)情绪体验内容丰富(fngf)深刻深刻(四)情绪结构复杂(四)情绪结构复杂第31页/共46页第三十一页,共4

30、7页。v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v1、心理障碍、心理障碍v2、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v3、学习、学习(xux)压力压力v4、人际交往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v5、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沾染不良习惯和不良嗜好v大学生上网,大学生上网,“玩玩”网者的悲剧:网者的悲剧:v色情:因色情:因“色色”而罪而罪v聊天:因聊天:因“友友”而亡而亡vBBS:因因“坛坛”而坠而坠v游戏:因游戏:因“戏戏”而废而废第32页/共46页第三十二页,共47页。v抑郁症。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抑郁症。一段时间内体验到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对

31、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情变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变钝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了、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减退;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去了动力、人变“懒懒”了甚至厌学;对了甚至厌学;对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成绩下降变得无所谓或对什么都无所谓、;以及;以及(yj)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振等;甚至感到活着没意义、产生轻生的念头。的念头。v对人恐怖症对人恐怖症v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强迫症。指以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情绪为主的神经性心理疾病。迫情绪为主的神经性心理疾病。第33页/共46页

32、第三十三页,共47页。v三、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调节三、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及情绪调节v(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v第一,情感倾向趋于稳定,但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第一,情感倾向趋于稳定,但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 v第二第二(dr)(dr),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并存,有时会因冲动而犯错误。 v第三,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第三,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提高,情感表露越来越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具有文饰、内隐性的特点,并且内向

33、性和表现性共存。v第四,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爱恋的萌芽。第四,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爱恋的萌芽。第34页/共46页第三十四页,共47页。v(二)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二)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v11、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青少年自卑感的特点及其克服v自卑感(自卑感(feelingofinferiorityfeelingofinferiority)是)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cnku)(cnku)、羞、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体现。它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要体现。它的特点表现

34、在以下几个方面:v(1 1)自我评价过低;)自我评价过低;v(2 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概括化、泛化的特点;v(3 3)敏感性和掩饰性。)敏感性和掩饰性。第35页/共46页第三十五页,共47页。v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青少年可以通过自我调控的方法克服自卑感 :v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自尊。自尊。 v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使理想自我和现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缩小,逐步恢复自信,克服实自我之间的差距缩小,逐步恢复自信,克服自卑感。自卑感。 v最后一种克服自卑的方法是最后一种克服自卑的方法是“代偿法代

35、偿法”。以某方面的特长以某方面的特长(tchng)(tchng)或优点来有效的取代或优点来有效的取代或补偿其他缺陷。或补偿其他缺陷。 第36页/共46页第三十六页,共47页。v2、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青少年焦虑的表现及产生原因v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景进行反应时的一种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或情景进行反应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青少年焦虑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几个方面:v(1)因适应困难而产生焦虑。)因适

36、应困难而产生焦虑。v(2)考试焦虑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考试焦虑是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是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他们过分担心考试失败并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紧张的心理状态。v(3)大学生中另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对身体)大学生中另一常见的焦虑类型是对身体(shnt)健康状健康状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况过分关注而产生的焦虑。第37页/共46页第三十七页,共47页。v3、抑郁表现及产生原因、抑郁表现及产生原因v美国卫生部下属药物滥用和心理机构的调查报美国卫生部下属药物滥用和心理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女性患有严重抑郁

37、症的比例为告显示,女性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比例为12.7%,男性青少年为,男性青少年为4.6%。v严重抑郁症的定义: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心情严重抑郁症的定义: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心情郁闷,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质量不佳,注意郁闷,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质量不佳,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自信心下降力不易集中和自信心下降(xijing)等。近一半等。近一半患者表示他们在平均患者表示他们在平均58天的时间内无法正常生天的时间内无法正常生活。在美国,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诱因,活。在美国,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首要诱因,也是也是15-24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岁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v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将会导致抑郁情绪现

38、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将会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的产生。第38页/共46页第三十八页,共47页。v4 4、孤独及其克服、孤独及其克服 v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是与你的安排违背,闻,有行为却总是与你的安排违背,人们人们(rn men)(rn men)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无从解释,只好把这样的孩子叫做样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星星的孩子”。v青少年和青年人报告了最高的孤独青少年和青年人报告了最高的孤独水平。水平。v孤独感的克服与青少年的态度密切孤独感的克服与青少年的态度密切相关。相关。第3

39、9页/共46页第三十九页,共47页。v四、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特征四、青少年的社会行为特征v(一)(一) 青少年及青年前期的行为特征青少年及青年前期的行为特征v11、要求独立但本身的能力尚不能达成,导、要求独立但本身的能力尚不能达成,导致心存矛盾。致心存矛盾。v22、个人达到性成熟阶段,生长异常快速,、个人达到性成熟阶段,生长异常快速,从而导致容易疲劳、不安及有其他不良的症状。从而导致容易疲劳、不安及有其他不良的症状。 v33、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看法改变,比较容、对于社会道德标准的看法改变,比较容易接受同辈群体的行为标准。易接受同辈群体的行为标准。 v44、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取向、学习的方向、对自

40、己的能力、性格取向、学习的方向(fngxing)(fngxing)及职业选择迷惑不觉或时常转变。及职业选择迷惑不觉或时常转变。第40页/共46页第四十页,共47页。v5、地位的含混。、地位的含混。v6、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情绪及行为非常不稳定。v7、是一个问题极多的时期。、是一个问题极多的时期。v(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二)青少年后期的行为特征v一般特征为:十八岁的青年无论在性向、职一般特征为:十八岁的青年无论在性向、职业选择、情绪及行为、态度等均较稳定。业选择、情绪及行为、态度等均较稳定。v思考:思考:1.自己在青少年早期和晚期都有哪些行自己在青少年早期和晚期都有哪些行为特征?有哪些

41、变化?特别是进入大学后是不为特征?有哪些变化?特别是进入大学后是不是真的觉得是真的觉得(jude)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以前成熟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以前成熟了?了?v2.从陶汝坤事件思考青少年情绪困扰与调节。从陶汝坤事件思考青少年情绪困扰与调节。第41页/共46页第四十一页,共47页。v第五章第五章 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文化因素v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 v一、文化的犯罪功能一、文化的犯罪功能v1.1.文化具有影响犯罪观的功能文化具有影响犯罪观的功能v2.2.文化具有诱发犯罪的功能文化具有诱发犯罪的功能v3.3.文化具有促进犯罪手段文化具

42、有促进犯罪手段(shudun)(shudun)发展的功能发展的功能v二、社会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类型二、社会文化对犯罪影响的类型v1.1.大社会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大社会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2.2.社区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社区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3.3.家庭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家庭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v4.4.同伴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同伴文化环境对犯罪的影响第42页/共46页第四十二页,共47页。第二节不良第二节不良(bling)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犯罪的影响v一、网络一、网络(wnglu)文化与青少年犯罪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1.网络网络(wnglu)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特点v

43、高时效性、虚拟性、全球性、多元性高时效性、虚拟性、全球性、多元性v2.网络网络(wnglu)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诱发v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v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v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强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v降低社会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降低社会控制青少年犯罪的能力第43页/共46页第四十三页,共47页。v二、色情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二、色情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1.黄色文化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低级需要,黄色文化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低级需要,使他们感官及肉体的欲望使他们感官及肉体的欲望(ywng)高度膨胀,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我控制直至不能

44、自我控制v2.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越界影响。心理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越界影响。心理学早已揭示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学早已揭示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象,有着象,有着“内模仿内模仿”的本能。新奇的、初遇的本能。新奇的、初遇的、羡慕的、感兴趣的以及与自己生理、心的、羡慕的、感兴趣的以及与自己生理、心理等有关的对象易被模仿理等有关的对象易被模仿v3.各种黄色传媒的影响渠道多,影响力大,各种黄色传媒的影响渠道多,影响力大,防不胜防,对青少年的毒害深防不胜防,对青少年的毒害深第44页/共46页第四十四页,共47页。v三、黑色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三、黑色文化与青少年犯罪v2007年年8月,广州警

45、方捣毁了一个月,广州警方捣毁了一个(y)重大重大黑社会性质团伙黑社会性质团伙“黑龙会黑龙会”。其中,。其中,19名名骨干成员均为骨干成员均为“80后后”,60多名马仔大多是多名马仔大多是“90后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上。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上指出,手段凶残,犯罪性质严重,指出,手段凶残,犯罪性质严重,“低龄化低龄化”黑帮已非个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黑帮已非个例,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第45页/共46页第四十五页,共47页。感谢感谢(gnxi)观看!观看!第46页/共46页第四十六页,共47页。内容(nirng)总结第一节 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从刑法的角度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1.犯罪心理具有(jyu)内隐性,犯罪行为则具有(jyu)外显性。2.犯罪心理具有(jyu)相对独立性,犯罪行为则具有(jyu)依存性。女性经期、产后内分泌与女性犯罪。第四节 整合理论(多元性理论)。(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性法制观念缺少。学习失去了动力、人变“懒”了甚至厌学。感谢观看第四十七页,共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